在近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办的“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24(第二十一届)”上,与会嘉宾从不同视角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路径进行探讨。
专注保险主业以充分发挥功能
保险业新“国十条”,即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专注主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认为,保险业未来发展需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大力提升保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两器三网”作用;二是大力提升保险业的服务水平,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服务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三是不断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指出,保险业应专注主业以充分发挥功能。保险业不仅具备盈利性,更肩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应切实发挥其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保险机构应专注主业、准确定位,以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同时严格禁止与主业无关的违规投资。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孙祁祥认为,作为现代服务业,保险具有金融属性、风险管理属性和服务属性。保险业要很好地构建以资金融通为始点,以风险管控为圆点,以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为终点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保险与国民经济大系统内各环节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努力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
“行业需要扭转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的理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梁涛从四方面对保险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数字化转型是提高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可以优化客户体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还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陈文辉表示,目前,我国保险业数字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落后于金融业其他领域及欧美国家,亟须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并要求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全员数字化意识培养,同时强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的完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认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保险业改革发展有5个重要方向。一是提升制造业的保险支持水平,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风险保障,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二是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产业的保险服务,助力构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创新推广绿色保险产品,支持产业绿色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五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为民生保障提供支撑。六是全力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不断增强跨境风险保障能力。
完善、健全社会保障领域制度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未来十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战略储备基金运行也将从只进不出的“入仓收储期”转入有进有出的“开仓放粮期”。因此,需要准确预测拐点出现的时点,尽最大努力、开更宽渠道增加战略储备;同时,着手制定全国社保资金投放的规则,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资源变量统筹安排,合理、依规、有序、有效地使用。
在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调整机制方面,胡晓义认为,在现有的原则性政策框架基础上继续完善、细化,关键点是确定调待的参照系和恰当比例关系。在他看来,养老金待遇调整应力求平稳、渐进,避免年度间大起大落。
陈文辉表示,商业保险年金作为保险行业独有的产品,在养老保障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其发展面临长期资金短缺、利率波动等挑战。为此,建议采用浮动收益型产品、再保险工具和长寿风险证券化等金融手段,以分散风险、优化收益,增强保险行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为民众提供更加稳定、科学的养老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甘戈表示,当前我国仍处于深化医改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他认为,深化医改的路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是运行机制改革,这也是深化医改的核心。三是体系建设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