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与健康服务篇

1.新生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创历史低点,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创历史新高,医疗健康市场两极化发展的人口结构基础加速形成

目前中国少子和老龄化问题并存,且未来将日趋严重。两组数据可以看出:

一组是新生儿人数。据国务院发布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已由2016年的1,786万下降到2020年的1,200万。由此趋势可以判断,2021年新出生人口仍将进一步下跌。

一组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据七普人口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5%左右,很快这一比例将达到14%。

2.多层次的支付体系正在形成,“商保”将成为”社保”的有力补充

健康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望在2021年超越车险成为中国第二大险种。202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达8,173亿元,占总保费收入18%,略低于车险,车险2020年保费收入规模为8,245亿元。但健康险历史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车险2020年相比2019年增速仅为0.69%。

作为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重要补充,商业健康险创新产品不断丰富,特药险、惠民保等产品有利于商业健康险普及,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商保有望成为创新药械、中高端医疗服务、数字疗法、互联网医疗等企业的重要支付方,构建中国医疗产业新生态。

3.供给端的改变主要来自疫情的影响和消费趋势的驱动

疫情后,公立医疗体系在“补短”,民营医疗在发展,数量和床位“双占比”持续提升

新冠疫情后,公立医疗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包括新建公立三级医院及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占比由2019年1~11月的15.1%提升至2020年1~11月的15.7%。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由2015年的439,862家上涨到2019年的470,842家,而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从2015年的543,666家下降到2019年的536,737家。

同时,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由2015年的107.53万张增长至2019年的194.62万张,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99%,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同期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67%;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占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比例已超过22%。

在公立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减少、同时床位增长受限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民营医疗机构将在医疗服务的供给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疫情加速互联网医院、第三方检验、医药电商等领域的发展

2020年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院建设力度加大。2018年中国仅有100家互联网医院,截止2020年底中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已经超过900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实体医院选择接入线上,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向更多患者提供服务。目前,存量互联网医院中,实体医疗机构主导的占比已超过80%。

2020年同样受疫情刺激,第三方检验机构快速发展。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全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核酸检测量累计约占全国总量的40%,撑起了核酸检测的“半壁江山”。凭借疫情带来的流量以及基层检测能力建设的持续需求,我国ICL市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中国网上药店销售额由2015年的14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51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72%。同时,网上药店销售额占比在2019年也提升到18.9%。网上药店在医药零售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疫情进一步培养了居民网上购药的习惯,未来医药电商及众多互联网医院作为药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消费型医疗服务保持高速增长,除了“医美”最美以外,口腔、眼科、精神心理等成为行业持续热点

近些年受益于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支持,以及中国人口基数高、消费能力以及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等原因,消费型专科医疗服务迎来蓬勃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医疗服务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的专科医院数量从2015年的6,023家提升至2019年8,531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9%;而专科医院的诊疗人次也从2015年的2.77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3.86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65%。

无论是医院数量还是诊疗人次,专科医院的增速均超过了医院整体的平均水平,且在所有医院的类型细分中保持第一。

从历史5年不同专科医院增速来看,医美服务引领了整体专科医疗服务的增长,不论是医美机构数量的增速还是诊疗人次的增速,均保持了较快的速度,是近5年最具成长性的专科领域。

然而,在整形外科领域,诊疗人次有快速增长,增长率超过19%;但是医院数量是负增长,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主要是受到对医美机构合规性要求的提升,大量医美需求涌入头部合规机构,而不合规的机构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出现了关店等情况。

此外,眼科、口腔、康复、精神心理均为近年成长速度较快的专科领域。我们观察到,在眼科、口腔、康复和精神心理领域,医院数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增长率均超过10%;同时医院数量的增长超过诊疗人次的增长,医疗服务供给端的增长比需求端的增长更快。

4.疫情对行业的积极影响

疫情短期冲击线下医疗服务机构,长期利好各赛道头部公司

2020年初新冠疫情对线下医疗服务机构冲击明显,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公立和民营医院诊疗人次1季度同比下降近30%,其后逐步恢复并与年底重回增长。

同时,我们发现,体量规模大、地域分布广的连锁机构受影响相对较小;体量小、机构分布集中的医疗集团受疫情冲击更大。

疫情也加速了行业整合,小型、单体民营医疗机构抗风险能力差退出市场,头部机构不仅迅速从疫情中恢复,还有望获取竞争对手退出释放的需求,进一步做大做强。

疫情阻碍线下就诊,互联网医疗需求激增,进一步得到各界认可

疫情阻碍人员流动及线下就诊,线上问诊、购药需求激增,各互联网医疗公司业务快速增长。疫情高峰期间,平安好医生APP访问人次超11.1亿,新注册用户数是疫情前的10倍,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疫情前的9倍;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年活跃人数、商品交易总额均同比增长35.5%和71.2%。

互联网医疗被更多医生、患者接受,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未来随着更多政策放开,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突发事件冲击医疗资源,第三方医疗服务凸显作用

疫情爆发初期,面对检验手段不足的问题,各体外诊断公司迅速研发了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产品,为之后的大规模筛查提供了仪器和材料保障。

随着各地疫情的零星反复及无症状感染者出现,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筛查,短期、集中的大量样本考验当地的检测能力,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持续为公众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根据上市公司财报,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经历1季度业绩下滑后,其余季度业绩均快速增长。国家也多次下发文件强调引入第三方医学检验力量,明确“各省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开展检测”,同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修订意见中,加入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等分类和编码,进一步从制度上支持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发展。

5.政策和监管环境变化要求行业适应“新常态”

医疗影像AI产品三类证接连获批,2020年成为医疗人工智能商业化元年

6月,安德医智的脑部MR颅内肿瘤产品获批第一张AI辅助诊断三类证,随后,骨科、眼科、肺结节多个部位、多家公司的AI产品三类证陆续获批,政策破冰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火爆,头部公司纷纷获得大额融资,开启商业化推广。

医保改革与控费并行,商保和多元化支付上位

2020年国家各部委出台一些列政策促进医保控费,建立医保及商保结合的多元化支付模式。

2020年3月《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是医保改革的顶层设计,在1+4+2的总体框架下,通过开源节流、精细化管理等方式,提高基金运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保障的基本需求。同时提出了商业健康险作为医保重要补充的地位。并且在随后的政策中,鼓励长期护理险的发展。

药品集采将成为新常态

2020年国家开展了第二批和第三批药品集采,第二批32个药品中选,第三批55个药品中选;第三批药品药价平均降幅为53%,最高降幅达97%。目前,第四批药品集采也已经开始,共涉及45个品种,预示着药品集采已经常态化。

三批国家集采共包括112个药品,按约定采购量测算,每年节约539亿元左右。药品集采的实施为提升医保保障能力、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收入留出了空间。同时推进了药企创新转型以及医药流通供应链的重构。

规范制定医养结合及养老服务标准,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

2019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医养结合服务有了官方标准。《指南》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要求各地医养结合机构参照《指南》,规范服务开展,切实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2019年12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下称《养老机构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有助于防范养老机构服务中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保护老年人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规范与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2020年1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又公布了《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提出养老服务机构可按“就近就便、需求服务匹配”等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意向签约的医疗卫生机构,并经双方协商同意,确定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内容及合作经费。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优先与周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签约合作。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拓展乡镇敬老院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运营,及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

6.前沿技术对行业产生快速推动作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深度赋能医疗服务,智慧医疗成为新宠

新冠疫情期间,各类前沿技术在不同场景下与医疗服务结合,助力抗疫,让大众感受到了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例如: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医疗、在线问诊;采用大数据的健康码;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智能读片、辅助诊断等应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慢慢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智慧医疗成为新宠。

“三类证”首发助力影像AI发展,商业化按下快进键

2020年1月,业内翘首以盼的国内首个医疗AI医疗器械三类证颁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心电分析软件、颅内肿瘤MR影像辅助诊断软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CT骨折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相继获得NMPA注册三类证,行业重心开始由研发向商业化落地转移。

评级政策下CDSS发展正当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自2018年国家卫健委启动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后,医疗机构采购CDSS的刚性需求大大增加,有力的促进了CDSS行业的发展。CDSS的广泛应用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在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偏差,提高临床规范等多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看,CDSS发展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医疗大数据应用前景广阔,但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新冠疫情爆发前期,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滞后性。

在直报系统中,疫情数据的流通依赖于临床医生的手工填报,时效性受限,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预。因此,建立疾控系统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和事后溯源机制尤为重要,医疗大数据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价值。

除此之外,医疗大数据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医院运营管理、医疗质控监管、医保控费、药企研发营销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大数据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医院不同信息化系统之间数据标准各不相同,导致医疗大数据难以利用。而对不同系统进行统一的数据治理工作费时费力,且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医疗大数据应用场景的落地。鉴于此,实现医院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7.产业模式重构初现及新涌入的玩家

在政策驱动下,大型医疗集团构建中国特色HMO模式

2020年作为国企医院“剥离”三年缓冲期的第二年,受到疫情影响,各大央企医疗集团的收购速度相比去年略有放缓,但区域级医疗集团规模已兼具雏形,包括国药医疗、华润医疗、通用医疗、宝石花医疗、新里程医疗在内的多家医疗集团床位数已超万张,覆盖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国企医院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在不远的将来,拥有央企背书的大型全国性的医疗集团即将出现,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也很期待:届时,以广阔医疗网络为基础,结合公立医保体系,上述机构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HMO模式。

资本市场即将迎来医疗服务新玩家

A股方面,得益于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民营医院在A股IPO成为了可能,2020年7月,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相继递交创业板IPO申请;港股方面,2020年6月国内最大的肿瘤专科医院集团海吉亚医疗成功IPO并获得了较高的市场溢价。

我们期待,爱尔眼科之后,下一个A股民营医院上市公司的到来。

政策引导药品价格体系进一步调整,医药商业产业链各环节重构加剧

医药零售环节,处方外流稳步推进,院外零售终端在处方承接、药品品类、服务等方面深度布局与创新。在处方承接方面,由于当前企业主导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增量处方较少,且无法实现医保支付,所以处方外流仍以公立医院存量处方为主,院边店/DTP药房作为医院纸质处方外流的主要终端,成为了连锁药店、创新互联网医疗平台、药企等各方积极布局的重点;而作为医院电子处方外流主要模式的处方共享平台还处在区域性探索阶段,一些业务基础较好且区域覆盖率较高的连锁药店开始尝试与医院试点区域处方流转平台。

此外,处方审核也是承接处方外流不可或缺的一环,各类玩家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成本角度考虑,选择现场审方或者现场审方与远程审方相结合的方式,但远程审方在政策层面尚未得到明确肯定。

医药营销环节,新技术深度赋能,医药营销走向精细化和高效化

在医保控费驱动药品价格体系重构的政策背景下,药企的利润空间已无法负担传统的粗放型的药品营销模式,药企某品类药品的营销团队被整体裁撤、区域型的CSO公司倒闭或者被兼并在2020年频频出现,在此过程中,医药代表数量的锐减成为了药品营销体系变革最直接的体现。

在利润下降、政策高压的态势下,药企营销需要寻找一条合规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的道路,下沉基层与医药营销数字化成为医药新营销两大新趋势。基层医生在真实临床场景下,因为病患个体差异大,医生的需求也相对个性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公司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形成以医生为中心,辐射药品、诊疗、材料、手术等方面的医疗数据知识图谱,帮助医疗企业实现更高效率的覆盖,在新药与核心医生之间实现专业信息更加高效地传递,帮助基层医生更加高效地获取和核心医生同样的专业知识。

多元化支付催生城市保险、特药险,引领潮流

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成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11月健康险板块保费收入为7641亿元,未来5年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特药险突破性的打通商保与医药行业的链接,成为了商业健康险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城市保险方面,以惠民保、市民保、全民保等各类冠以城市名称的城市专属保险,不足百元的价格,定位惠民大病保障,聚焦缓解因病致贫社会问题。

城市保险借助政府背书,发动社会力量在社保体系外,面向个人获得筹资增量,做大了特别是大病社会保障的资金池。并且在保障范围上,除了社保内医疗费用,普遍增加社保外药品目录,对社保外费用的保障和管理迈出了一步。而且这部分保障不再采用费用后报销模式,而是与特药保险相同,采用实物给付,既方便了大病患者,解决了买药贵买药难,并且由于与药品行业打通,设有药品目录、药房网络,回归了医疗保险本质,迈出了社保外费用管理的重要一步。

二、2021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及市场预判

1.严肃型医疗服务受益于高学科壁垒和专业护城河,受政策鼓励,2021年将持续吸引资本加持。重点赛道包括肿瘤专科,神经专科,心血管专科,日间手术中心等

2020年严肃型医疗服务资本市场热度较高,且市场头腰部分化明显,凸显赛道的高价值、高壁垒和稀缺性的特点。

但对于腰部交易,投资人明显持更加谨慎态度,凸显了优质严肃医疗服务资产培育周期长,难度大,价值高的特点。

二级市场预期高,反哺一级市场,2021年资本市场将延续并深化严肃型医疗服务市场热度。三博脑科等头部机构将陆续登陆A股市场,预计2021年会是医疗服务打开IPO窗口的一年,也一定会给一级市场的医疗服务赛道融资环境注入新的活力。

2020年受疫情冲击影响,资本市场对于消费医疗的热度有所减弱,整体交易数量较2019年下滑幅度明显,2020年平均单笔融资额基本维持赛道过往年度的平均交易规模。

从市场特点来看,有学科特点的专科连锁融资情况显著优于全科连锁,市场仍然围绕口腔、眼科、儿童心理、儿科、医美等方向布局。

例如齿科中的正畸明星产品隐视美凭借着多项专利,以及其产品本身美观便携的特征构筑高学科壁垒,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医疗行业中独占鳌头;又如相较于儿科全科诊所,专注于儿科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细分领域的小苹果儿科快速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车。

国家政策的开放和医疗服务机构审批流程的简化为第三方医疗服务外包市场提供了有力外部环境。国家卫健委先后发放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10张医疗服务机构牌照。

资本市场对于第三方医疗服务市场的热度持续攀升。以医院专业化分工,提升医疗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为导向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是一大趋势。从最早的医院信息化外包,到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兴起,院内服务的大规模供给转型和第三方运营势在必行。2018年到2020年融资案例数量持续增加,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易凯认为,具备可标准化,规模效应,高准入壁垒,可复制性这四个特性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将获得市场追捧。具备以上特性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质控,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医院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行业竞争力。

医院对安全合规、医疗质量、管理效率需求的不断提升是驱动数字化医疗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政策方面,中国政府正加大对数字化医疗的支持力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标准以及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分级评估等政策的落地将为数字化医疗健康生态系统打下夯实的基础;三级/二级基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两票制、零加成等改革也带来了医院智能化升级的刚需。

技术方面,5G网络部署,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使得管理维护成本大幅降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批并开始推广,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的改变也将使传统医疗迎来新一轮的迭代升级。

疫情方面,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数据显示,在疫情前,我国约有170家公立医院可以提供互联网医院服务,到疫情后,截止到2020年5月,此数据达到了1,000家。同时疫情也催化了转运机器人、消毒机器人、远程诊疗等赛道的蓬勃发展。

数字化对传统医疗的升级直接体现为医院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大幅提升。医院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如医院智能导诊、数字病房、数字药房等新事物的出现,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传统医院的管理效率。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完成了线下医院和线上平台的默契结合,两者互补协同,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数字诊断技术如AI影像、AI辅助诊断不断发展并成功运用到传统医疗当中,大幅提高了传统诊断的精确质量和运营效率。

5.在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承压的大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受国家政策扶持蓬勃发展。保险科技类公司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民在医疗健康支出的愿望和能力不断上升。然而,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7%左右。

老龄人口的增长进一步加速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导致我国医疗保险收入增幅小于支出增幅,收支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医保承压加剧。在此大背景下,国家大力扶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如全国人大常委在2020年6月发布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了鼓励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政策。美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占比高达37%,而我国该比例还不到5%,未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来国内MGA、TPA公司蓬勃发展。依托SaaS平台,MGA,TPA公司加速整合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如南燕保险科技公司完成对TPA服务商Medilink-Global收购,以期整合产业上下游并寻求更高利润空间。

三、2021年投资热点预测

1.严肃型医疗服务标的

严肃医学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量大,以其为代表的医疗服务资产将是2021年资本市场追逐的一大热点,专业型医疗集团为代表的稀缺资产仍是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价值之锚。我们认为可能成为2021年投资热点的细分领域包括:

肿瘤医学

2020年6月海吉亚医疗集团赴港股上市,上市至今股价增长接近3倍,市值突破300亿港元,市场表现强劲。此外,以血液病及肿瘤为特色的陆道培医疗集团和以“大专科小综合”为特色的树兰医疗集团均获多轮资本融资。由此可以窥见,在肿瘤创新药竞争尤其激烈的大环境背景下,拥有高技术壁垒和专业护城河特色的大型医疗集团作为资本市场的稀缺标的,将持续受到市场追捧,头部效应更加明显。

神经医学

心血管医学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2019年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人,同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近年来数字科技(如AI影像)与心血管疾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大幅提升了诊疗的效率和覆盖范围。香港亚洲医疗、数坤科技等公司获数轮融资也给了市场对于该细分赛道的充分信心。

以严肃医学为代表的医疗服务资产凭借抗风险抗周期能力强、发展预期存在确定性,以及稳健增长等优势,在资本市场享有更高估值溢价。依托庞大的人口基数,每个细分领域均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均有孕育大型头部医疗集团的可能。部分可能受限于医疗体系、支付体系、医疗技术等原因尚未爆发,希望未来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出现更多机会。

2.消费型专科连锁医疗企业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近年来消费型连锁医疗集团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

齿科

通策医疗作为目前A股唯一上市的口腔连锁医疗集团,其股价自2019年初至今飙涨,市值已突破人民币700亿元,市场表现十分亮眼。

以通策医疗为标杆,各口腔连锁医院在过去几年表现突出,如被誉为中国数字化口腔正畸的领军者连锁机构“赛德阳光口腔”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martee隐形正畸技术的正雅齿科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数字化口腔整体解决商菲森科技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齿科细分领域中,正畸为市场空间最为广阔的项目之一,拥有高市场需求、高客单价、高客户粘性和可快速复制能力的特点,未来增长可期。同时,隐适美等高端产品的市场渗透以及AI技术(如3D打印)与正畸的结合必将为该赛道带来更多活力。

眼科

我国眼科疾病中,屈光不正患者达到6亿人以上,为眼科高发疾病,也是眼科医疗市场的核心需求,OK镜、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等产品和技术的出现也使屈光项目更加纵深发展。以爱尔眼科为代表,上市以来股价飙涨,其市值已突破人民币2,300亿元,带动着整体眼科市场走强。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三家眼科连锁医院集体冲击上市使得该细分领域在2021年将继续火热。

儿科

在国家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和我国人均儿科医生资源严重不足的大环境下,儿童患者的医疗需求无法被很好地满足,家长的焦虑情绪越发激昂,对高品质、重服务的儿童医疗需求越发强烈,将为中国医疗机构带来庞大的市场需求。

过去一年中,国内最大的非公立三级儿童专科医院-京都儿童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平台-大米和小米、互联网医疗平台-小苹果儿科和国内高端儿科连锁机构-唯儿诺均受到了众多投资人的青睐。

医美

近年来,医美供给端的国产替代、消费年龄圈层的延伸和消费区域的下沉发展成为推动医美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伴随着医美消费认知的提升,医美项目价格趋向透明化和市场化,医疗服务价值提升机构议价能力,进一步推动着行业的持续景气发展。相较于手术整形项目的“低频高价高门槛”特色,轻医美依托“高频高价+可标准化+专业壁垒低”的消费属性成为了医美行业扩张的关键契机。

自2019年底医美机构积极拥抱资本浪潮,行业内兼并收购活动日趋活跃,资源加速向头部聚集,瑞丽医美、朗姿股份等大型连锁医美机构陆续上市,伊美尔、联合丽格等大型整形美容连锁集团也表现亮眼。

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在资本市场的亮眼表现以及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三家眼科连锁医院集体冲击上市使得该领域在2021年仍将为投资热点之一。然而,消费医疗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新兴公司良莠不齐,如何判断并选择具有专业特色、专业壁垒、健康发展前景的标的公司将是投资人面对的重要课题。

3.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

自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将10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纳入社会投资领域以来,第三方独立医疗服务机构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大力追捧。部分院内服务向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转移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政策红利将推动各细分领域继续深入发展。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

全景医学影像于2020年初完成超6亿人民币B轮股权融资。以全景医学影像为代表的国内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蓬勃发展大大解决了基层医学影像诊断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一线城市公立医院影像资源紧张的问题。但由于其资产投入较大,盈利周期较长,投资人对标的公司的选择更为谨慎,具备强运营能力和可复制性的头部玩家将更受追捧。

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

中国现阶段仍面临病理医生缺口大,病理诊断水平较薄弱等挑战,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应运而生。目前我国的病理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中国注册的病理医生数量远远跟不上临床发展的需求,人才缺口接近10万人,病理科收入水平低也是人才紧缺的原因之一。

在病理诊断需求不断上升、病理AI提升病理诊断效率以及国家政策红利的综合影响下,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快速发展,其领域内较为成熟的华银健康、衡道病理等公司将备受资本市场欢迎。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

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最大的成本中心之一,其逐步被外包已成大势所趋,而这正是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的机遇所在,其出现大大解决了行业的感控痛点和监管痛点,且上下游联动更具产业优势。在疫情的常态化影响下,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运营规模效应显著,是少数的受益医疗服务赛道,老肯医疗、聚力康等头部公司未来看好。

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具有可标准化、规模效应明显、准入壁垒高、可复制性强等特点,未来能做到连锁化、集团化发展,与综合医院建立良好协作关系,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更多元化服务的公司必将受到资本市场追逐。

4.数字医疗赋能传统医疗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科技正通过改变传统寻医问诊方式,重塑着医疗服务新业态。2020年以来的政策利好,技术驱动以及疫情爆发都进一步推动着传统医疗服务的“新基建”,具体体现在:

对传统医院的改造升级

对传统医疗技术的赋能

过去一年多家数字诊断公司收获颇丰,如数坤科技获人民币5.9亿元的战略融资,推想医疗和Airdoc拟科创板上市,科亚医疗拟港股上市,安德医智拿下了AI辅助诊断首张NMPA三类证。AI诊断的兴起极大提升了国内医疗的诊断能力和效率,同时也带动了传统医院诊疗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医院的崛起

近几年互联网医院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实现“均衡医疗资源”和“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5.数字科技赋能商保和多元化支付革新

受国家政策引导,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增长势头强劲。根据中国政府网披露,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由2012年的人民币86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人民币7,0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到2020年11月末,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人民币7,641亿元,同比增长了16.4%;赔付支出人民币2,531亿元,同比增长了22.4%。长期健康保险为参保群众积累了超过人民币1万亿元的风险保障准备金。

然而,尽管前景看好,商业健康保险也面临多重挑战,主要体现在:

(1)医疗保险仍为主要支付手段,商业健康保险的医疗支付比例低。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

(2)目前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人群以中高端人群为主,老年人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大但购买意愿低,消耗了更多医保资源,商业健康险的购买与医保资源的消耗形成了错配现象;

(3)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存在无序竞争、打价格战的情况。

面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诸多机遇与挑战,一大批TPA公司、MGA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了新的医疗支付方,亦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近年来传统TPA公司积极向“MGA+SaaS+TPA”业务模式转变,致力于实现保险保障体系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积极拥抱医疗大数据技术、医学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等新兴技术,以实现对传统商业健康保险的升级与改造。

过去一年该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备受资本市场青睐,保险极客于2020年3月完成了2,500万美元C轮融资,水滴保险于2020年8月完成2.3亿美元D轮融资,南燕保险科技于2020年10月完成了人民币2.5亿元C轮融资。

易凯认为,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实现产销分离乃至产服分离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拥有平台运营能力、可提供保险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代理公司必将在新的一年迎来发展契机。

THE END
1....现状与发展前景2022《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汽车保险丝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全面分析了汽车保险丝行业的市场规模、需求和价格趋势,探讨了产业链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汽车保险丝报告详尽阐述了行业现状,对未来汽车保险丝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同时,汽车保险丝报告还深入剖析了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重点评估了行业领先企...https://www.cir.cn/3/82/QiCheBaoXianSiChanYeXianZhuangYu.html
2.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趋势预测报告20232.6.3?全民保险体制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2.6.4?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经验分析 2.6.5?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2021-2023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1?经济环境 3.1.1?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3.1.2?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3.1.3?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https://96892234.b2b.11467.com/news/3426093.asp
1.中小寿险公司生存观察:深度转型当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服务锁定未来胜负手 走出“保险+康养”生态新品牌 在社会发展与行业转型的当下,传统的保险服务内容与内涵都在不断地扩充,与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康养服务在近些年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融入保险业态,“保险+服务”的融合已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纯粹销售保险产品的方式已然在这个时代越来越举步维艰。 https://t.10jqka.com.cn/pid_401708318.shtml
2.177家非上市险企披露三季度“成绩单”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持续向好风险综合评级是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可以衡量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风险的大小。整体而言,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持续向好。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7日,已有177家非上市险企(76家人身险公司、86家财产险公司、15家再保险公司)披露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4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https://jrj.wuhan.gov.cn/ynzx_57/xwzx/202411/t20241118_2486056.shtml
3.全球及中国养老保险行业创新模式分析与投资建议策略报告2022版该报告详尽分析了中国养老保险行业的现状、环境、制度、国内外经验及未来趋势。2019-2021年间,养老保险在经济、政策、人口和社会环境变化中不断发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各自面临挑战与机遇。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和政策调整对养老保险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提出改革建议并...https://blog.csdn.net/HSXH2015/article/details/121577956
4....在线医疗行业发展现状用户需求用户行为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在线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0-2025年中...http://huaon.com/story/765166
5.2022医疗大降产业十大发展趋势预测[完整版]梳理了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十大趋势,供行业人士以及致力于为国民健康升级的跨界者提供一些参考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的医疗健康却被阴影笼罩,特别是二级市场上,股价腰斩、上市破发,IPO被否、推迟的消息频频传来,让人不禁对医疗健康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丝隐忧。其实,行...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42274348352927
6.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长期主义”是保险业一大趋势南都:“长期主义”确实是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中国保险业界也在关注如何提升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你对此怎么看? 张晓宇:我一直都在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要素驱动,二是从客户角度出发。 当前,中国内地商业保险的覆盖率已经不低,但“保险深度”相对而言,还不够深。很多统计数据没有呈现的一个现状是,不少保险...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5/18/c5275859.html
7.酒店资产管理,业主代表能做些什么?万字干货,值得收藏!我们投保了保险,是否真的可以转嫁风险,如果你拿出我们国内售卖的很多保单,你会发现这个保险单它可以保核电站,也可以保给学校,条款是一样的,但是风险一样吗?我们后来通过跟管理方合作聘用了保险中介,给我们的标准保单上加了很多的附加条款,使之更好适应于酒店行业的风险控制。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16427753&efid=ktIpkPpSrJSzEgn_kAZqrg
8.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02 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现状 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及空间 2021年突破千亿市场规模,康复医疗行业迎来高速发展 艾瑞研究发现,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011亿元,未来在后疫情时代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国民康复意识的逐步觉醒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强力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有望于2024年突破...https://36kr.com/p/dp1806756378920199
9.保险行业2021年展望:寿险向上,财险向下行业观点:未来3-6个月,我们认为A/H中资寿险板块有确定性较高的做多机会,我们估计股价上涨空间还有20%/30%,积极因素包括长端利率可能继续有所上行、预计寿险行业开门红(1Q21) NBV同比增长10-15%实现V型反转、有望受益于顺周期的板块轮动,叠加估值切换,估计2021全年A/H中资寿险板块股价上涨空间为30%/40%。 https://m.zhitongcaijing.com/article/share.html?content_id=366199
10.衡阳货物运输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工资待遇人才需求发展趋...衡阳货物运输保险行业需要什么学历?高中最多,想知道其他学历占比多少,请点击查看 按学历统计 中专 ¥8.1K 大专 ? 本科 ? 说明:衡阳货物运输保险行业工资按学历统计,中专工资¥8.1K,想知道其他学历工资,请点击查看招聘经验要求:不限最多 查看经验分布占比 > 1-3年 3-5年 不限 衡阳货物运输保险行业经验要...https://www.jobui.com/salary/hengyang-all/ind-huowuyunshubaoxian/
11.对比中美康复医疗行业,这些投资价值你值得掌握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商业保险和康复医疗的结合也是社会资本目前在探索的一个方向,如泰康集团。 (3)未来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康复意识提高是大势所趋。特别在一线城市,还兼具支付能力和老龄化趋势,是康复医疗的最佳投资地域。 从美国康复医疗的发展轨迹来看,医保政策是决定性的环节。国内一系列政策支持特别是...https://www.iyiou.com/news/201707295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