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4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美国日本欧洲保险行业发展

(报告出品方/作者:海通证券,孙婷)

1.美国寿险业发展趋势与龙头企业战略模式

1.1阶段一(1986年以前):大工业时代产品与业务自然增长

工业发展与保险意识提升刺激保险业需求,立法、监管、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善奠定保险行业发展基础。1)美国保险业可以追溯至1759年。同年美国第一个保险实体:长老会部长基金会成立。当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保险意识缺乏等影响,保险业发展缓慢。2)1837年后长达5年的经济大萧条冲击国家经济,银行企业倒闭及高失业率推升保险需求。3)1875年后,美国工业高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带来的保险需求增长,加上立法、保险公司结构和营销实践的变化,为保险行业扩张奠定了基础。4)行业快速增长下保险公司管理不善与欺诈频发,保险监管趋严。1905年,阿姆斯特朗调查揭示了美国保险行业存在的诸多弊端,包括市场扭曲、夸大回报、保费过高、偿付能力不足、政治胁迫等问题使保险公司被禁止持有普通股、承销证券和支付过高的代理佣金。尽管其中一些限制在该世纪后期有所放松,但直到80年代,金融改革才为保险公司重新从事这些金融活动打开了大门;1944年,美国保险业形成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双重管理的体制。

产品形态特征: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从早期定期寿险和年金险扩展到面向大众的简易人身险,逐渐演变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终身寿险、变额年金、万能寿险、变额万能寿险。1)1759年,最基础的定期寿险与年金险用以满足商人、官员、贵族等特权阶层需要,产品形态单一,居民缺乏保险的意愿和能力。2)1875年,美国工业高速发展与英国保险公司进入美国市场挖掘劳动人民保险需求,简易人身险快速发展。3)通货膨胀与人口老龄化催生居民资产增值需求,1952年变额年金险推出。4)1976年变额寿险逐步发展。通过对冲当时的高通胀,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保险费由保险公司固定,存入单独账户。一般来说,具有变额回报的产品会作为单独账户管理,以限制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敞口。5)1979年,为应对石油危机的高通胀问题,美国通货紧缩政策致使经济衰退,居民收入不确定性提高,万能寿险应运而生。该新型产品既包括传统的收入保护成分也包括基于市场收益率的长期投资成分,因其灵活性得以流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变额万能寿险出现,结合传统万能寿险灵活性和变额寿险投资可选择性。

1.2阶段二(1986年-2000年):寿险业深度整合,年金险重塑格局

渠道结构:年金险中团体渠道为主流,个险渠道占比提升,银保渠道出现。1)团体渠道于1986年实现保费收入575.95亿美元,占比69%;到2000年占比有所下降为53%,仍占主导。2)个险渠道快速增长,从1986年占比30%提升至2000年47%,实现个险渠道年金险保费收入复合增长率12.92%。3)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后,银行和保险公司自由进行整合。跨行业合并使得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共享相同的客户群、营销和分销渠道。

1.3阶段三(2001-2008年):寿险市场饱和,“保险+健康管理”崛起

长端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混业监管与NAIC成立后寿险业监管趋严+寿险及个人金融财务服务市场饱和,寿险保费增速降低。1)自2001年起,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所下降,自2001年1月2日的4.92%下降到2008年12月01日的2.72%。美国寿险投资资产中固收类资产仍占较大比重,我们预计因受长端利率下行影响,美国寿险业资产端投资收益有所下降。2)2000年股市暴跌+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恐袭事件,美国宏观经济波动,美国GDP增速放缓,美国寿险公司快速增长戛然而止。3)1999年11月,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保险业开始混业监管,消费者保护要求提升,美国保险监督官(NAIC)成立,为防范金融集团内部子公司风险传播,监管趋严,寿险公司各州设立的子公司转为分公司或合并,寿险公司数量从1999年1347家减少为2008年的976家。

产品形态特征:寿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管理式医疗取代费用报销型,推动健康险快速发展。1)2001年至2008年美国寿险保费收入从1253.14亿美元增长至1471.82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32%,其中2001年、2003年、2007年负增长,分别为-4.06%、-5.34%、-4.40%。2)2001年至2008年美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从1034.13亿美元增长至1650.3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6.91%,其中2006年19.39%的增速最快。3)2007年美国寿险保费收入1426.61亿美元,健康险保费收入1514.62亿美元,健康险保费收入超过寿险保费收入。20世纪90年代起,管理式医疗模式逐步成为美国健康险市场核心内容。目前主要有五种管理式医疗模式:HMO、PPO、POS、EPO及HDHP。

渠道结构:银保渠道销售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渠道起步发展。1)《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后,银行和保险自由整合后,跨行业合并加速交叉销售即新的分销渠道:银行保险的发展。该渠道存在协同效应,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共享相同的客户群,且根据控股公司的特定所有权结构及战略,可以贡献营销和分销渠道。2)同时保险公司开始依靠独立的经纪公司分销产品,尤其是变额年金。在此期间,通过互联网的直接销售也开始起步,但这一领域的扩张速度较为缓慢。

1.4阶段四(2009年-至今):医疗与养老为新增长点,健康险发展迅速

美国形成了三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医疗养老保险需求旺盛。美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1)第一支柱是由政府机构主导、强制实施的联邦退休金制度;2)第二支柱由企业主导、雇主和雇员共同出资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年金计划;3)第三支柱由个人负责、自愿参加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即个人退休金计划。

美国养老市场三支柱养老体系完善。美国第一支柱为强制性社会保障计划,第二支柱为雇主养老金计划,包括确定收益型DB计划和确定缴费型DC计划,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个人退休账户IRA和商业养老保险。美国第一支柱社会保障计划,广义上包括:老年和遗属保险(OASI)、伤残保险(DI)和补充性保障收入(SSI)。美国的第二支柱养老金主要指雇主发起的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用以补充基本的社会保障收入。美国的雇主养老金计划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DB计划(固定收益型)和DC计划(固定缴费型)两种模式。美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是个人储蓄和投资计划(IRAs),个人退休金计划已成长为美国养老金体系的最大支柱。美国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占据主导地位。截止2020年底,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占比达93%,第二支柱DB和DC计划总资产达20.1万亿美元,占比58%,第三支柱IRAs总资产达12.2万亿美元,占比35%。

产品形态特征:医疗与养老加速健康险发展赛道。1)2007年美国寿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寿险保费收入。2)美国国家卫生支出不断上涨,由1960年占经济总量的5%提升至2017年占经济总量的18%,医疗保险需求随之提升;管理式医疗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很少干预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随着1973年健康维护组织(HMO)法案出台,采用预付费用方式的HMO使医疗机构共担费用风险,医保费用降低10%-40%。3)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延长加强了客户对管理长寿风险的产品需求。

渠道结构:以年金险市场为例,个险渠道成主流,团体渠道占比较大,其他渠道尚待发展。1)2001年以后,个险渠道成为美国寿险业主流营销渠道。2001年个险渠道实现寿险保费收入占总寿险保费收入52%,实现寿险收入1416.56亿美元。自此,个险渠道占比逐渐提升,至2014年达到顶峰65%,实现收入2474.26亿美元;2020年占比46%,实现收入1501亿美元。2)团体渠道成为第二大营销渠道,2020年占比47%,实现收入1512.55亿美元。3)其他渠道自2001年出险后占比维持在10%以下,尚待发展。

美国寿险业保费收入占全球份额较高,且持续提升。1)2011年至2020年美国寿险业保费收入占全球份额20%以上,2020年达到22.62%。2)2011年至2017年,美国寿险保费占全球份额波动变化,2017年以后持续提升。

美国寿险业深度和密度领先全球市场但在发达市场平均水平以下。1)2011年至2020年美国寿险深度保持在3.5%以下,且逐年下降。自2011年的3.50%下降至2020年3.00%,与全球情况趋同。2)2011年至2020年美国寿险密度基本保持在1700美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自2011年1745美元/人提升至1918美元/人。

美国寿险业竞争格局:TOP市场份额占30%。1)虽然美国寿险企业的数量很多,但是具体来看市场份额,美国市场份额非常集中,企业相对具有较高的竞争力。2)前五大寿险公司分别为纽约人寿、西北人寿、大都会人寿、保德信、林肯国民金融,市场份额分别为6.7%、6.5%、6.1%、5.8%、4.8%。

1.5西北互助人寿:聚焦传统保障业务的专业寿险公司

公司发展特征:个人寿险业务市占率长期排名第一。西北互助人寿保险公司(NorthwesternMutualLifeInsurance)成立于1857年,持续多年被多个榜单评为美国最好的寿险企业。根据ACLI2021LifeInsurancesFactBook,西北互助人寿2020年个人寿险业务的市占率长期排名第一。在U.S.News(2022年)评选中终身寿险和万能险业务排名第一,定期寿险业务排名第三、综合评选为最佳寿险企业。

公司战略模式与业务板块:聚焦传统保障业务,持续赋能代理人队伍。1)西北互助人寿旗下拥有5家子公司,分别聚焦在人寿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投资咨询、财务规划和信托服务等领域。2)据NAIC统计,西北人寿在美国寿险市场的占有率达6.5%。西北互助人寿长期致力于打造独家代理模式,聚焦代理人建设,主要通过专属代理人销售产品。3)西北人寿没有上市,并且坚持每年向保单持有人分红,2021年宣告分红总额65亿美金。4)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是西北互助人寿奉行的准则,也是其特有的发展路径。

负债端:注重保障业务,聚焦高质量自营代理人模式

专注传统保障型寿险业务。1)主要经营分红型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个人年金、失能保险、变额寿险和变额年金;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财务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保险+投资综合性的财务解决方案。2)2021年,西北互助人寿年化新单保费达到16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50%。疫情冲击下,保费仍然保持稳定持续增长。3)业务质量高,保单持续率为97%,保费稳定增长与保单持续率降低西北互助人寿保单成本,有利于在投资端选择回报更高的长期投资。

西北互助人寿聚焦于自有代理人渠道,注重代理人长期服务。公司通过用不断完善的培训体系赋能代理人,使其代理人纷纷成为了商业保险、税收和财产规划方面的专家。西北人寿还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津贴、KPI考核等方式提高代理人队伍质量。、

资产端:固收类金融资产为主

固收类债券为主要金融资产。2021西北互助人寿金融资产总计2844.98亿美元,其中债券1791.21美元,抵押贷款478.44亿美元。保单贷款与其他资产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172.08亿美元和291.84亿美元。

1.6大都会人寿:多元化业务的大规模寿险公司

公司发展特征:大都会人寿世界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其业务涵盖保险、年金、员工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在美国、日本、拉丁美洲等多个地区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一般账户投资组合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公司、结构性产品、市政债券、政府和机构)和抵押贷款,以及房地产、房地产合资企业、其他有限合伙企业和股权证券。

公司战略模式与业务板块:多元化开展业务,大力发展直销渠道。1)大都会的具体业务分为三个部分:团体福利,退休和收入解决方案(RIS)以及财产和意外事故保险。剥离个人寿险业务后,团体保障业务(主要包括团体寿险、团体年金、团体意外及健康险等)成为大都会人寿的战略重心,公司的客户经理可以直接向公司或集团客户销售,也可以通过中间人销售。2)通过成立合营公司以及赞助政府等非盈利机构不断拓展其团体保障业务的规模和服务对象。资源与渠道的集中发力下,大都会团体业务迅速扩张,市场份额行业居前。

负债端:寿险与健康险业务为主,以美国为主要业务的全球市场拓展

人寿保险、意外险和健康险保费收入占40%以上和30%以上,美国市场份额占主导约70%。1)2021年大都会人寿各险种保费占比为人寿保险45.40%、意外险及健康险34.73%、年金险14.88%、其他险种4.99%。2)2021年大都会人寿各地收入占比分别为美国69.97%、日本12.75%、其他国家17.28%。

资产端:稳健型投资策略,固收类金融资产仍占主导

债券类金融资产和抵押贷款占比较高,分别占据约69%和16%,权益类资产、房地产等投资资产占比较小。1)债券类金融资产自2018年68.38%至2021年68.79%,始终为主要投资资产。2)抵押贷款自2018年17.37%至2021年16.04%,为第二大投资资产,但占比逐渐缩小。3)股权类、房地产类投资资产占比较小,2021年占比2.83%和2.35%。

1.7联合健康集团:差异化竞争的健康险龙头

公司发展特征:联合健康集团公司致力提高健保体系的质量及效率。公司通过两个板块:UnitedHealthcare和Optum,在全美各州和国际间为个人消费者、雇主、政府、商业付款人和中介人等提供全面的健康保护服务。

公司战略模式与业务板块:保险+健康服务,健康险独占鳌头。1)目前联合健康形成了健康保险业务UnitedHealthcare和健康服务业务Optum两大业务板块。“保险+健康服务”的双轮模式打通了各种类型的健康险客户、医疗机构、药企、技术公司、政府等部门:UnitedHealthcare板块负责“获客”,Optum板块负责整合各类资源,提供健康服务,包括健康管理、药品、数据支持,由此形成规模效应。2)基于健康险的领先优势和现有的综合医疗护理网络,联合健康集团意外及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团体意外及健康险的增长尤为稳健,2014年至2015年间联合健康集团总收入复合增速达10.8%,领先于其他同业,稳坐行业龙头地位。

2.日本寿险业发展趋势与龙头企业战略模式

2.1阶段一(1990年以前):经济恢复利率中高,寿险业崛起

经济恢复与政策扶持推动寿险业崛起。1)经济增长+人口红利,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刺激寿险需求增加。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和平宪法”、实施三大民主改革,叠加美国大量投资,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恢复至战前水平。此后,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9382.2美元年增长至1990年的25162美元。得益于经济恢复、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及行业整顿,日本寿险需求迅速增长,1970-1989年总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5.5%。2)政策扶持保险业,相互制公司激增。日本政府于1946年出台寿险公司新旧业务分离核算业务政策,对寿险公司旧账户进行评估,赤字部分由政府补偿。核算结束后寿险公司依托新账户成立新公司。相互制公司是由保单持有人所有并由持有人选举董事会领导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公司道德风险较低。为了获取投保人信任及开拓保险市场、缓解经营困难,彼时日本寿险公司多采用相互制。到1948年3月,相互制寿险公司由战后的3家上升至16家。

产品形态特征:各家寿险公司将客户按年龄、性别、职业、收人细分,按照目标市场设计商品,力图在保险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促进新契约业务的增长。1)为应对国民医疗费用高涨和“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寿险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了癌症保险、疾病住院附加险、成人病附加险等,以附加定期终身保险为主;2)针对日本职业女性的增加,在1976年开发了女性保险;为鼓励工薪者臵业,开发了法律体系完备的臵业储蓄保险、臵业年金保险、臵业住宅储蓄保险等;3)在1986年推出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额年金保险(投资连结保险);4)1988年寿险被允许销售国债业务;1989年开始销售与国债配套的保险商品,日本寿险市场进入了商品多元化时代。在此阶段,日本寿险业的保费收入主要来自个人寿险、个人年金、团体保险和团体年金。个人寿险在1980-1989年的保费收入占比一直保持高于60%的份额,成为寿险业务的核心。

2.2阶段二(1990-2001):利率持续下行,寿险业持续低迷期

经济泡沫破裂,长端利率从8%以上跌至1%左右,寿险业经营环境恶化。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下,产品大量流入美国,日美贸易摩擦不断。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资产价格上升得不到实业支撑,且日本政府开始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日本银行采取金融紧缩政策,日本房地产、股市由此进入下行通道,资产泡沫走向破裂。居民资产缩水及收入下降致使国内消费需求萎缩,进一步拉低GDP增速,1998年GDP出现负增长。

终身寿险及医疗险占比提升,代理店渠道兴起。1)终身寿险及医疗险占比提升。1990年后,日本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增加,老龄化人口比重提升,老龄化趋势加重,因此日本民众对终身寿险和医疗险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供给方丰富保险产品形态。2)代理店渠道兴起,营销员渠道占比下降,营销渠道多元化。消费者逐步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消费”,来店型销售增长(即开设保险门店,把保险当普通百货进行销售,让消费者自由选购),促进代理店渠道发展;近年来日本寿险市场已趋于饱和,渠道多元化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客户消费习惯改变,偏向于更便宜、便捷地购买产品,且科技创新为渠道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由此推动网络、电视等营销渠道发展。

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寿险需求萎缩,人口老龄化延续提升养老保险需求。1)日本企业破产增加、失业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下滑致使保险市场萎缩。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企业经营困难,破产企业数激增,并致使失业率由1990年的2.2%上升至2001年的4.8%。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整体较为稳定,但寿险行业资产缩水,由此压制保费增长。日本寿险业保费从1995年后呈现下滑趋势,寿险新单件数及承保金额均出现负增长。1995-2000年,日本寿险总保费收入从5107.2亿美元年下降至4120.6亿美元。2)人口老龄化延续,预期寿命延长,养老保险需求增加。1990-2000年,日本出生时每五年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1995年的79.42年逐步延长至1995-2000年的80.51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17.41%持续提升至23.29%,老龄化趋势加重,市场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需求增加。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终身寿险为主力,医疗保险规模快速增长。面对保险市场萎缩、业务拓展困难、利差损失严重以及寿险公司经营拮据的状况,日本对有上百年历史的保险业进行改革和重组,包括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开发适合国内“少子老龄化"需要的产品,同时更加注重增强抗风险能力、进行渠道创新和开拓海外市场,寿险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健全。

附有定期的终身保险为主力险种,医疗保险产品受青睐。1)这一阶段,保费较低的附有定期的终身保险和以获得医疗保障为目的的医疗保险逐渐取代了附有定期的两全保险的市场份额。2)个人保险新契约的件数构成比中,医疗保险的市场占比由1985年的15.44%攀升至1998年的22.48%,附有定期的终身保险的市场份额也由1993年的18.38%.上升为1998年的20.70%。3)根据万峰《日本寿险业研究》援引日本生命文化中心,1996年新契约承保金额的构成比中,附有定期的终身保险占54.64%,已成为寿险市场的主要险种。4)在这一阶段,附有定期的终身保险的内容构成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而日趋丰富,如定期保险的附加险种类增多,在保费付费期间结束后还可将终身保险的保障内容转换为养老年金保险、护理保险等。

渠道结构:在日本寿险销售的一众渠道中,营销员渠道占据了绝对优势。1994年,商业寿险投保渠道中,营销员渠道占据88%,之后随着居民保险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保险销售渠道拓张,营销员渠道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至2000年77.6%。与此同时,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渠道随着银保渠道的解禁和渠道的拓展,其占比逐年增加。

2.3阶段三(2001-至今):低利率常态化谋求寿险业平稳发展

GDP增速0%上下波动,长端利率1%甚至负利率。1)日本经济低增长,处于长期低利率时期。经济有所恢复,但GDP增速维持低位。2001年至2020年GDP增速围绕0%上下波动,2002-2017年,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增速在-7%至4%区间内波动。2)根据宏观经济现状,实行阶段零利率政策。长期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日本2001年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2006年后由于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零利率政策暂时退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增长,零利率政策再次施行;2016年日本政府宣布施行负利率政策。

终身寿险仍为主流,销售渠道多样化。1)终身寿险仍为主流,医疗险、癌症险占比稳定上升。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缩小致使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提升,保障类的终身寿险和医疗保险需求增长;老龄化伴随着重疾发病率提升,催生癌症保险需求。癌症发病率提升催生了相应保障需求,险企力推癌症保险。2)销售渠道与时俱进,传统营销员渠道下降,机构代理增加。营销员渠道仍占主导,占比有所下降。自1994年至2012年,营销员渠道占比从88%降至68%,2012营销员占人口比重下降至0.36%;银保渠道开启,银保业务在外资公司和大型寿险公司成长为主要营销渠道。2001年开始,各类银保渠道解禁政策顺势出台,并于2007年获得全面解禁而销售各类寿险产品。第一生命保险公司银保渠道自2002年的1.5%提升至2009年的23.6%。

步入老龄社会,开发老年市场,老龄化日益严重,驱动日本个险结构变化。2001至2012年,日本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23.88%上升至31.92%,出生率从9.3‰下降到8.2‰。因此,市场存在医疗、养老等中老年寿险市场发展机遇,终身寿险成主流,医疗险、癌症险占比稳定上升。GDP增长维持低位,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用于保费支出较少。2008年以来,日本寿险保费收入波动下滑,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进一步影响了寿险保费支出。

渠道结构:营销员渠道仍占主导,但营销人数下降。寿险行业传统营销人员数量正逐年减少,出现明显萎缩态势,取而代之的是银行和证券公司以及直接营销店铺、新型网络销售等渠道。个人代理和公司代理的数量逐渐下降,而直接销售和销售代表的数量则平稳发展,甚至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保费收入恢复增长态势,占全球市场份额持续下降。2001-2012年,日本寿险业保费收入增速较快,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3572.9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4936.1亿美元,而后寿险保费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保费收入持续下降至2020年的2945亿美元。此外,全球寿险保费收入正波动上升,使得日本寿险业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进一步下滑至10%左右。

日本保险深度与密度仍大于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但优势逐渐消失。2001年以来,日本保险深度与密度始终大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001年8.5%和2001年2798美元/人,却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保险深度和密度平稳发展的情况下,日本保险深度和密度的优势逐渐消失。

日本寿险业当前竞争格局:2020年TOP5市场份额43.01%,集中度分散。21世纪以来,部分日本保险公司合并重组以提高产品开发和资产运用能力、应对严峻的市场环境,2004年,明治生命和安田生命合并为明治安田生命。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成立于1902年,是日本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2010年4月,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公司且在东证一部挂牌上市。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和第一生命保险保费市占率位居日本寿险公司前五位,2020财年的市场份额各为7.56%、5.30%,排名第四及第五。

2.4明治安田:深耕健康领域,拓展海外市场

公司发展特征:合并后产品开发和资产运用能力提升。合并之前,明治及安田两家公司的保费规模下降,两家公司固收资产占比有所提升,并投资海外。21世纪以来,部分日本保险公司合并重组以提高产品开发和资产运用能力、应对严峻的市场环境,2004年,明治生命和安田生命合并为明治安田生命。

战略模式与业务板块:注重中老年、青年、女性市场产品创新,快速拓展海外业务。合并后,公司在医疗险、护理险等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上取得快速进展,不断深耕中老年、青少年、女性市场;同时加快海外扩张,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10%;且截至2019财年末,公司的海外资产配臵比例达28.6%。两家公司合并后经营状况向好,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业绩呈现平稳态势。

负债端:公司管理模式持续优化,保费收入波动变化,产品创新迭代,银保渠道聚焦中老年市场。

公司管理模式持续优化,保费波动变化。1)2006年至2008年,明治安田执行重振计划(RevitalizationPlan),主要在精简产品、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提高理赔流程的透明度方面做出努力;2008年至2011年,明治安田提出挑战计划(ChallengePlan),此计划将重点聚焦于销售渠道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建立营销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营销人员收入待遇,提升售后服务质量;2011年至2014年,公司提出新发展计划(NewDevelopmentplan),推动个人寿险营销模式的第二阶段改革,推进管理服务变革;2014年至2017年,提出下一个挑战计划“NextChallengePlan”,对公司各领域发起改革。2)2012财年后,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公司保费收入呈现下滑趋势,保费从2015财年3.3578万亿日元减少至2020财年2.3521万亿日元。

加强产品创新,拓宽产品种类。1)面临日益增长的养老、医疗、护理需求,明治安田加快护理险、医疗险尤其是癌症险的创新。2)公司对原明治生命的拳头产品LifeAccountL.A.不断迭代升级,并推出针对40岁以上女性、50-90岁人群等多个年龄段的医疗保险,部分产品同时为长期护理提供保障。癌症险保障进一步加强,在预计现有治疗方案对被保险人无效的情况下即赔付死亡保险金。3)针对寿险市场饱和状况,公司开拓儿童、青少年及女性市场。公司推出目标客户为6-15岁儿童、青少年的医疗保险;开发针对0-6岁儿童的综合保险;推出针对女性疾病的医疗险,并在其后几年不断强化保障。

个险渠道创新,团险渠道数字化转型,银保渠道进一步拓展。1)明治安田个人保险中,代理人分销为主要渠道。在现有的全民福利计划(WellnessforAllProject)与社区振兴项目(CommunityVitalizationProject)营销模式基础上,发挥面对面服务与数字化优势,建立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为此,明治安田彻底变革代理队伍,提供稳定且具吸引力的工资,提高营销员服务素质,协助客户改善健康状况,参与社区贡献活动,以提高公司在当地社区的声誉,建立高声誉营销模式。2)团险渠道通过“Min-na-noMY”账户为团体寿险客户高效确认保费、保险范围、申领保单及维护,提高团险用户便利度。3)明治安田通过银保渠道销售个人寿险、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个人年金、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将渠道延伸至长期信贷银行、证券公司、劳工银行、信用社等。

资产端:现金、存款、短期贷款占主导,总投资收益率稳定在1.78%至2.72%。

总资产呈增长趋势,国内债券、海外资产占比逐年提升。1)2012至2019财年,明治安田的总资产从330007亿日元增长到426139亿日元。2)资产配臵方面,现金、存款和短期贷款仍然是主要投资。2012-2019财年,明治安田的贷款投资占比呈下降趋势,从17.58%逐步下降至11.46%。国外债券占比从2012财年的11.17%稳步提升至2019财年的21.4%。海外投资比重逐年提升,从2012财年的15.64%到2019财年的28.6%。

总投资收益率波动变化,国内股票投资回报率提升。1)2012至2019财年,明治安田的总投资收益率在1.78%至2.72%区间内小幅波动。2)2012财年至今,国内、国外股票的投资收益率一般高于整体,2012-2019财年国内股票收益率在4.90%至6.91%之间,国外股票在3.96%至5.59%之间。

2.5第一生命:“全生命计划”带头人

公司发展特征:日本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日本第五大寿险公司。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成立于1902年,是日本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2010年4月,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公司且在东证一部挂牌上市。按2020财年日本保险公司市占率而言,第一生命保险公司目前是日本第五大寿险公司。公司通过旗下多家子公司将业务范围覆盖至日本、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

战略模式与业务板块:重视保障性产品的开发,以“生涯设计战略”为公司特色,灵活经营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深化和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第一生命将开发重点转向保障性产品,同时专门招募并培训了销售该类产品的营销员,迅速确立了在销售保障性产品方面的优势。此外,第一生命的特有战略是针对每个客户的一生提供贯穿人生各个阶段的“优质方案”,在客户服务上独具特色。因看到了海外巨大的保险需求,第一生命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成长空间。

负债端:保费收入波动下滑,保障性产品积极发展。

保费收入呈波动下滑态势。2011至2014财年,第一生命的保费收入从30553.24亿日元先下降后上升至近十年来的峰值32657.98亿日元,之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直到2020财年,保费收入降低到22756.17亿日元。

资产端:固收类占主导,总投资收益率稳定,股票和不动产投资拉升收益。

资产配臵稳定,国内债券、国外证券占比较高。2011-2020财年,第一生命总投资资产从303643亿日元增长至378510亿日元。其中,以国内外证券、存款和短期贷款、现金为主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始终占主导地位,占比从2011财年的75.92%提升至2020财年的85.81%;贷款投资占比从2011财年的11.24%降至2020财年的6.81%。

3.欧洲寿险业发展趋势与龙头企业战略模式

3.1阶段一(18世纪):互助保与年金险为主,法律与精算初步引入

海上贸易+居民收入提高孕育人寿保险产生。1)18世纪,现代人寿保险业诞生于英国,互助保险和年金保险引领市场。18世纪初期,英国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海上保险产品应运而生,人寿保险则作为副产品存在。随着贸易的发展,商人间抵押和借贷行为日益频繁,人寿保险作为可靠的信用抵押物发展起来。2)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是人寿保险产生的经济原因。人寿保险作为新型的金融工具,能够将分散的私人财富聚集成可观的投资资本,并从证券市场上获利。

等级年金制度和死亡率统计表应用完善人寿保险科学性。18世纪后期,英国主要的人寿保险企业普遍认可公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等级年金制度和死亡率统计表的应用,英国的人寿保险业逐渐步入现代化。科学人寿保险产品的诞生是英国现代人寿保险业形成的第一个标志。英国现代人寿保险业产生的第二个标志是专业化人寿保险销售机构的出现。18世纪,英国人寿保险企业主要的销售机构分互助会和保险公司两种;所销售的人寿保险产品主要有捐赠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和互助保险。

3.2阶段二(19世纪):团体险和简易险成主流,寿险业迅速发展

产品形态结构:寿险市场迅速发展,团体保险、简易保险成主流。1)19世纪是英国寿险公司蓬勃发展的时期,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都开始利用自家的姐妹公司所建立的代办处保险系统开展业务。2)1850年代左右,普罗维登特相互寿险协会设计了一种旨在承保大量雇员的团体保险方案,团体寿险产生。团险通常为一年期,无需体检,保费低廉并直接从职工工资单中扣除部分薪资的方式收取。3)简易人寿保险针对低储蓄率群体。简易寿险的保费按周或月来缴纳,不必体检,保证如果参保者离世,则会提供一份丧葬费和维持短期生活的费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的变革促使寿险市场迅速发展,19世纪50年代的保费规模已经达到19世纪初的15倍,1870年发展到2.7亿英镑,1922年超过11亿英镑。

渠道结构:代理人制度出现,公司专业化与区域化。1)代理人制度由全英人寿保险协会于1830年在爱丁堡首次使用。发展到19世纪中期,各寿险公司委派的代理人主要是银行家、商人、店主、招揽人等,代理人身份的多样性使得人寿保险迅速渗透进了各个圈子。当时的保险代理人制度中保险代理人可以不止为一家保险公司服务,因此保险公司支付的佣金数额决定了获得代理人生意的数量。2)1870年代,寿险公司出现了专业分公司制和区域经理制,寿险公司在全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事务均由分公司代理,这种业务模式在全世界运行至今。除了销售渠道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新的产品形态也是开拓市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3阶段三(20世纪上半叶):宏观环境恶化,税优型年金险企稳

贫困问题和失业问题严重,中产阶级储蓄需求旺盛。1)20世纪初,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严重的贫困问题和失业问题。为了稳定社会环境,国家开始进行福利制度建设,因此限制了商业寿险发展。2)由于寿险的发展被限制,保险公司开始探寻具有较高利率的投资领域,进而将投资重点转向新的投资渠道,即海外投资。在1870-1913年期间,寿险公司基金用于投资的金额从1.1亿英镑增加到5亿多英镑,而人寿保险单抵押贷款金额在其中仅占很小的比重。

产品形态特征:税优型年金险快速增长。由于经济不景气,人们普遍缺乏安全保障,对人身保险也会产生很大的需求。因此,保险公司面向中产阶级设计推出了年金保险,政府还对其设臵了税收优惠,促进了这个阶段年金险的发展。

3.4阶段四(20世纪下半叶):恶性通胀与老龄化加剧,新型寿险问世

20世纪下半叶,通货膨胀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型寿险产品应运而生,监管体系进入新阶段。1)20世纪70年代起,石油危机多次爆发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同时英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2)英国寿险保费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1993-1994年增速为负,增速转正后1996年达到了31.49%,到1999年时保费收入已经达到176000百万美元。1980-1999年英国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波动上升,由8.37%上升到了12.17%。

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时英国的保险密度略高于发达国家,1980-1984年增速较为平缓,1985-1992年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始终没有与发达国家产生较大差距,1993-1994年持续下跌,但1995年增长幅度较大,到20世纪末时已经是发达国家的2倍。英国保险深度的变化趋势与保险密度类似。

产品形态特征:寿险业快速发展,创新型险种出现。20世纪末英国寿险业的快速增长,投连险、寿险抵押贷款、累计式分红寿险以及政府税收优惠推动英国寿险业快速增长。

渠道结构:基本保险监管法建立,经纪人市场份额赶超代理人。基本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基本建立。1986年颁布的《金融服务法》标志着英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法案中将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明确区分,推动了英国寿险营销渠道的去专属化,使得经纪人的市场份额逐渐超过代理人,以保险经纪为主的销售渠道从此成为英国保险业的特色之一。

3.5阶段五(21世纪-至今):平均寿命延长,养老年金产品更新迭代

产品形态特征:养老年金产品优化固定贡献型,保证收益确定性:1)英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平均人口寿命大幅增加,传统年金险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2)养老金模式由“固定利益型计划”变为“固定贡献型计划”。不再为养老金受益者提供最低保障,因此英国寿险行业开始尝试研究和设计变额年金产品。

渠道结构:独立经纪人和独立金融顾问分层,高素质独立金融顾问为主要渠道。1)2013年起英国禁止经纪人在销售投资性产品过程中收取佣金、只可收取服务费的佣费。2)由于传统寿险销售疲软,个人养老金受捧,保险业独立经纪人增员停滞,职业素养更高、咨询服务全面的独立金融顾问是保险业中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保费收入逐渐下滑,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稳定在8%。1)英国寿险业保费收入自2000年的204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07年的4237.4亿美元,随后于2008年下降为2861亿美元后逐年下降,截止2020年寿险保费收入2388.90亿美元。2)全球份额在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1%以上,2007年达到高峰17.22%,之后保持在8%左右。

英国寿险深度与密度仍大于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2016年以后领先优势凸显。1)2000年,日本寿险深度与密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2.3%,3463美元。2)2000年至2020年虽有波动但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寿险深度和密度分别为13.7%和6903美元,达到最高点随后快速下滑。3)2016年后,有所提升,2018年达到9.6%和4132美元。

英国寿险业市场竞争格局:TOP5占据70.7%市场份额,集中度较高。英国是欧洲最大的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占全欧的五分之一多。2019年末英国寿险行业总资产前三的三家险企分别是法通集团、英杰华集团和保诚集团,三家总资产总额超过13000亿美元。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末市值最高的是保诚集团,为305亿英镑。据InsuranceEurope统计,2017年寿险行业前五大巨头的保费收入占英国总保费收入的70.7%,可以看出英国龙头险企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市场竞争激烈。

3.6保诚集团:全球广布局,抓住新兴市场

公司发展特征:保诚集团是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创立于1848年。英国保诚集团历史悠久,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理赔、泰坦尼克邮轮沉没事件理赔等重大历史事件,始终以良好的诚信和及时迅速的赔付享誉国际。2019年时,英国保诚管理的资产已超过4430亿英镑,在全球拥有超过2300万名客户,并分别于伦敦、中国香港、新加坡及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战略模式与业务板块:全球广布局,抓住新兴市场的发展机会稳步迈进。1)1923年,印度成为英国保诚集团海外第一个据点,随后,保诚集团在加拿大、中国香港纷纷开拓市场。2)保诚集团于2019年末分拆英国及欧洲业务,逐步把重心转入亚洲和非洲,目前在这些市场中提供零售金融服务和基金管理服务。

保诚集团根据每个市场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战略规划:1)在保险渗透率偏低的亚洲和非洲各地大力推动寿险和健康保障产品;2)在中国、印度、印尼及泰国这四个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上挖掘增长潜力,推动渠道的规模化和业务模式数码化;3)保诚中国香港业务可以为中国香港本地居民提供危疾、医疗福利和寿险保障服务,保诚选择继续扩展产品系列,例如面向中端人群的“保诚自愿医保尚宾计划”医疗报销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保障需要。

负债端:新业务价值稳步增长

保诚集团综合实力强劲,盈利能力持续承压。1)英国保诚集团亚洲地区的新业务利润在2019年为35.22亿美元,同比2018年增长1.29%,但在2020年下降至22.01亿美元,同比2019年下降37.51%。2021年亚洲地区的新业务利润增长至25.26亿美元,同比2020年增长14.77%。2)2018-2020年,英国保诚集团亚洲地区的内含价值保持稳定增长,由309.85亿美元增长到了428.08亿美元。3)英国保诚集团的净利润在2016-2018年保持稳定增长,但2019年下跌剧烈,2020年略有回升但2021年净利润为负,ROE的变化趋势与净利润一致。

资产端:投资结构相对稳定,投资性房地产业务转移

保诚集团近年来投资结构相对稳定,2021年表现出了将投资重心由股本证券向债务证券转移的趋势。1)保诚集团的投资结构始终是以债务证券和股本证券占据超过90%的比例,且股本证券的投资高于债务证券,但2021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债务证券投资占比56.88%,股本证券及集体投资计划持仓占比35.36%。2)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英国地区,由于2019年第四季度分拆了英国及欧洲业务,所以导致2019年后投资性房地产的规模大大萎缩。

3.7法通保险:专注于综合金融业务的保险公司

公司发展特征:法通集团是英国著名的保险公司,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1)英国法通人寿保险协会(Legal&GeneralLifeAssuranceSociety)于1836年成立。2)1979年Legal&GeneralGroupPlc建立,同年7月2日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3)法通集团的产品和服务涉及保险业务、养老金计划、资产管理业务和投资管理。

战略模式与业务板块:拥有独特的业务组合,相互补充,共同创造协同效应来创造价值。

法通集团采取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投资领域主要分为四块,分别为养老金计划、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和保险。

负债端:业务板块多元

1)其中养老金计划包括针对公司的L&GRetirementInstitutional(LGRI)和针对个人的L&GRetail(LGR),旨在为退休职工提供保护和应有的权益。

2)L&GCapital(LGC)通过直接投资实物资产和参与社区建设创造利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资管领域,Legal&GeneralInvestmentManagement(LGIM)是世界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管理第三方的养老金资产和内部养老金,投资策略丰富。

4)保险领域,包括Legal&GeneralInsuranceAmerica(LGIA)和Legal&GeneralReinsurance(LGRi),通过有效的承保、索赔管理和再保险创造利润。

资产端:投资结构稳定,资本状况强劲

法通集团投资结构稳定,资本状况强劲。1)法通集团近年来的投资结构非常稳定,金融投资占比始终在95%左右。2)法通集团的资本状况良好,偿付能力II盈余逐年上升,2021年为82亿英镑,但2017-2020年偿付能力覆盖率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利率下降和新的业务压力。2021年偿付能力覆盖率有所改善。

THE END
1.国外保险业发展现状国外保险业发展现状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风险保障的需求增加,保险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在许多国家,保险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国外保险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对风险保障的需求增加,保险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国家的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竞争激烈...https://www.xyz.cn/toptag/guowaibaoxianyefazhanxianzhuang-52954.html
2.20248.1 银行业相关业务发展分析 8.1.1 商业银行业发展分析 8.1.2 银行业贷款业务分析 8.1.3 传统银企融资模式分析 8.2 保险业相关业务发展分析 8.2.1 保险业发展概况 8.2.2 保险行业资金运作分析 8.2.3 产业保险服务发展现状 8.3 金融租赁公司相关业务发展分析 ...https://txt.cir.cn/2119605.html
3.国内外保险欺诈研究现状分析<BR><BR> 一、国外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BR><BR> (一)国外研究中对保险欺诈的定义及分类<BR><BR> 严格意义上讲,保险业的欺诈行为有两种,因为保险当事人双方都可能构成欺诈:或者使承保人承保不应该承保的风险,或者使保险人付出不应付的赔偿。本文研究的保险欺诈仅...https://bbs.pinggu.org/jg/kaoyankaobo_kaoyan_169933_1.html
4.2018年全国工伤保险论文评选结果公示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工伤保险专业委员会2018年工伤保险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到论文280篇,经论文评选委员会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67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50篇。现将获奖论文予以公示。 各有关单位或个人,如认为公示论文存在剽窃、作假现象,或对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重大疑问,以及对评选结果有...https://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gggs/tg/201809/t20180921_301697.html
5.低利率猛于虎,保险业将何去何从?——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以及...三、美国保险市场研究 3.1 美国保险市场现状 根据sigma披露的数据,2012年美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12720亿美元,2011年为12215亿美元,2010年为11622亿美元。2012年美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在全球保险业保费收入占比为27.38%(2012年全球保费收入46460.4亿美元),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日本(14.6%)和英国(6.9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08/11/35646679_581641914.shtml
1.日本保险员中字2:最新进展与行业动态分析,揭示市场变化对保险业务...最新消息:日本政府于2023年10月宣布,计划进一步放宽保险行业的监管政策,以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 行业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日本保险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自然灾害频发及市场竞争加剧。这些因素对保险业务的运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日本保险协会的统计数据,2022年日本的保险市场总规模超过90万亿日元,然而,...https://www.douxingren.cc/yxzx/9359.html
2.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对保险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着手修改、补充和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向保险公司投资入股暂行规定》、《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保险规章。 (二)保险监管不断加强 5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是保险业的主管机关...https://m.360docs.net/doc/3d15d125f7ec4afe05a1df3e.html
3.重大发展范文11篇(全文)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自己的疾病发生率表,重疾产品的定价和法定准备金评估主要依靠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国外发生率数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疾险的发展。2013年11月,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以下简称重疾表),其成功编制对于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促进重疾产品创新具有深远影响。2013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4k2z6su.html
4.保险公司国内上市有关问题研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以及入世后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就我国保险业的现状而言,让那些治理结构较规范、内控制度较好、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上市,可成为保险企业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3_jrfy/2003nzd56j/240348.htm
5.综述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现状《甘肃农业》2006年12期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富裕,要有充裕的金融支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作为构成农村金融体系之一的农业保险,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路径却是相当的曲折。本文就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望能促进农业保险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共2页)关键词 ...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GSNY200612101.htm
6.欧洲发达地区保险业的现状和趋势欧洲发达地区保险业的现状和趋势 张铁刚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管理系,北京 100081) [关键词]欧洲保险业;三大支柱;调整;兼并与重组;国际化 [摘要]欧洲发达地区的保险业由三大支柱支撑,即政府保险、企业保险和商业保险,目前,由于政府保险的保费收支平衡难以实现,企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提高的潜力有限,为商业保险发挥作用提供了...https://doc.mbalib.com/m/view/0a79a48ff16d75f2913c99805c6ace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