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梧州日报社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指导下,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职业志向,坚守初心使命,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深入践行“四力”要求,讲好梧州故事,传播梧州声音,唱响奋进凯歌。
在中国记者节之际,我们策划推出记者节专题,把镜头和笔对准自己,记录近年来获奖的部分作品,真实还原在报道中践行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背后故事和感想,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致敬。我们将步履不停,始终奋进在路上,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字有情感稿件有“灵魂”
梧州日报记者陈雨燕
《以生命担使命以忠诚铸警魂》版面图
作品:《以生命担使命以忠诚铸警魂》(刊登:《梧州日报》2021年8月11日)
作者:陈雨燕、曾亮
编辑:肖苗生、梁铮鸣
奖项:第32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三等奖
《以生命担使命以忠诚铸警魂》以文字通讯的形式,生动还原了从警三十余年的“任长霞式公安局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匡伯彪同志赤胆忠诚敢于亮剑、实干担当心系群众、敢为人先推动改革的英雄形象。
陈雨燕(右一)在工作中。陈雨燕供图
心中怀敬畏照片存真实
梧州日报记者杨扬
《多方救援力量联合开展搜救》版面图
作品:《多方救援力量联合开展搜救》(刊登:《梧州日报》2022年3月23日)
作者:杨扬
编辑:肖苗生、黄静、杨麦
奖项:中国地市报2022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新闻摄影类一等奖
六年半前,我加入梧州日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此后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
多年来,我坚持深入一线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大批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先后在报刊、网站等平台发表。在众多作品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多方救援力量联合开展搜救》。
杨扬在工作中。杨扬供图
3月22日凌晨,我看到一批消防救援人员从事发地点奔跑出来,在藤县埌南镇莫埌小学内就地坐下。我观察了一会,发现他们脱下头盔,喝水、简单吃点东西后,就席地而卧。我马上跑上二楼,从高处俯拍,画面中随意放置的头盔、水瓶、八宝粥刚好映衬出他们的匆忙和劳累。为了不影响他们休息,我没有使用闪光灯,照片出来的效果虽然稍显粗糙,但效果却更真实。
从业以来,怀着对新闻作品的敬畏,我始终不敢懈怠。往后,我会继续发现更多精彩,用照片记录时代。
“互粉”聚温情文案引共鸣
梧州日报记者黄祎婧
《今天,梧州龟苓膏要跟你们说一声“多谢”》推文图
作者:黄祎婧、石渝、黄东莹、刘远菁
编辑:黄东莹、刘远菁
奖项: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二等奖
2022年,在梧州发生“9·5”疫情防控阻击战时,区内众多兄弟城市的医务工作者集结梧州、携手抗疫。当年9月16日,医务队伍顺利完成任务离开梧州,市民、网友纷纷通过不同平台、方式表达感激之情。梧州零距离网站编辑部当即决定制作推送融媒体产品。
梧州零距离网站编辑在讨论完善创意海报。罗浩彦摄
“互粉”,是我们在创作这组海报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我们想到广西本来就是一个“嗦粉”大家庭,以广西人的共同喜好为切入,于是有了第一句文案“不管宽粉圆粉我们永远互粉”。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决定把各地市的美食特产与梧州美食互动表白,呼应各方合力抗击疫情的决心。
抗疫期间,作为梧州传统特产的龟苓膏因为与“归零高”同音,被赋予特殊意义。因此,在作品标题上,我们特意突出“龟苓膏”这个暗含梧州人乐观向上精神的元素;在海报编排上,以梧州龟苓膏与南宁老友粉的互动作为压轴,从而鲜明点出作品主题:感谢八桂的兄弟姐妹,同舟共济!
听群众呼声促问题解决
梧州日报记者冼振宇
《两轮车充电桩何时戴上“紧箍咒”》版面图
作品:《两轮车充电桩何时戴上“紧箍咒”》(刊登:《西江都市报》2022年5月20日)
作者:冼振宇
编辑:黄欣、黄秀瑜
奖项: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类二等奖
冼振宇(左)在工作中。冼振宇供图
然而,充电桩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对其监管,肯定存在不同部门的职责交叉和标准制定的滞后性,这无疑为采访带来难度。
《长津湖战役亲历者:“战争不停,我们也不能停下”》版面图
英雄谈战事生死抛脑后
梧州日报记者吴艳虹
作品:《长津湖战役亲历者:“战争不停,我们也不能停下”》(刊登:《梧州日报》2021年11月8日)
作者:吴艳虹
编辑:集体
奖项:2021年度中国地市报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文字通讯类一等奖
2021年10月,电影《长津湖》上映,这部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的电影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当年11月,我接到报道任务,采访梧州本地的抗美援朝英雄——谭苏,他曾参加长津湖战役。
采访前,我写好了采访提纲,但有点担心年逾90岁的谭苏年纪大了,对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得不清楚。怀着忐忑的心情,采访当天,我来到谭苏家中。只见谭苏坐在椅子上,头发花白,当年的抗美援朝英雄和蔼可亲,面带慈祥笑容。他双眼炯炯有神,在一举一动中依然流露出军人气质。
虽然年事已高,但谭苏谈吐清晰。和谭苏交谈中,我获悉他18岁入伍后不久便当上炮兵,后来脱颖而出成为“一等射手”。他一边回忆过去,一边做出射击的动作。谭苏还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向我讲述着当年在战争中的事情。
吴艳虹在工作中。吴艳虹供图
谭苏的大儿子谭舒恩还介绍,电影《长津湖》上映时,谭苏在亲属的陪同下观看了电影,想起一幕幕往事他不禁潸然泪下。我赶紧把这些动人的细节记下来,后来也把这些细节写到了稿件中。
在采访现场,我听着谭苏的故事,内心非常触动,几次问谭苏:“你不怕吗?”每一次,谭苏都坚定地回答:“战争不停,我们也不能停下。”这让我深刻地领悟到,英雄不是喊出来的,是拼搏出来的,他们把宝贵的生命、个人利益都抛诸脑后,完全服从组织安排,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