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呼吁,大家一定要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周围的每一条生命。
也许因为人类的始祖当时就是以皮草服装熬过了漫漫严寒,所以人类对于皮草服装有一种天生的感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皮草来御寒的国家,河北大营县的比干庙依然记载着由比干制成中国首件裘皮大衣的记录,并留下了集腋成裘的传说。而现代意义的皮草时装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了美国。
如今,以裘皮时代为代表的全皮草概念,在美国流行了半个世纪之后,在中国也掀起了新的流行狂潮。同时,也令更多的人越来越迷惑:皮草到底该不该穿,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环保
欧美众星为反皮草而裸
孙俪呼吁别让良心冻成冰
作者:于雪谭陶陈雪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在有些人看来,穿山甲肉可啖之,鳞可入药……不论是传统文化影响,还是人的虚荣心作祟,这“浑身是宝”的可怜生物都因人类的私欲被逼上绝路。
但实际上,目前穿山甲鳞片的药用价值并未被现代医学严格系统地证实。
即将被吃至绝种的野味
穿山甲,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被称为“森林卫士”,因为它是白蚁的天敌,一只穿山甲每年可以食用7千万只对环境不利的白蚁。
但是,穿山甲也是世界上受到人类威胁最严重的哺乳动物之一。据估计,在过去30余年间,中国穿山甲的数量已经减少了90%,而这90%基本上成为了国人的盘中餐。
国人喜欢吃野味,多由人的猎奇心理驱使。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食材早已不能满足其口腹之欲,人们转而向外寻求新鲜事物,甚至只是为了赶时髦、图面子。
此外,由于传统中医认为穿山甲的鳞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穿山甲用于中药制备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据估计,中国每年对穿山甲的需求量高达二十万只,药用和食用大约各占50%。
药用加上食用,双重压力导致穿山甲不断被大肆猎杀与非法贸易,数量急剧下降,中国境内已难觅其踪迹。
亚洲善待动物组织(PETA)的Hailey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穿山甲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认定为是“全球走私情况最严重”的动物,由于它们数量稀有,成了人们的炫富工具。
2014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在其红名册上将中华穿山甲正式定为“极危”(CR),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所有的8种穿山甲的保育级别都被提升到“易危”(VU)以上。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诗宝,专门研究穿山甲生态学及生物学特性将近20年,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00年,国家林业局的通告显示,中国境内野生中华穿山甲数量约为5~6万,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存的穿山甲无疑远远低于这个数量。如今在野外基本看不到穿山甲了。”
对于造成穿山甲极度濒危的原因,吴诗宝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其次,物种本身的繁殖能力不强,每年一胎,每次只产一到两个仔。另一方面,偷猎、走私现象太多,管理还存在问题。”
201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对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改。对于目前野外数量稀少的穿山甲,严禁私人捕杀、非法利用和食用。
吴诗宝认为,如果能做到像熊猫这样的管理保护措施,穿山甲是可以被挽救的。
“目前,国家层面也在委托一些机构对动物进行重新评估,包括穿山甲在内,对于将原为二级保护动物的穿山甲升级为一级需要一些程序,但肯定没问题。”他补充说。
请拒绝食用及药用穿山甲
据《本草纲目》记载:“鳞可治恶疮,疯疟、通经刷乳。”由于穿山甲鳞片被传统中医学认为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很多人在宁信其有的心理作用下大量使用。
然而,遭到如此大肆屠杀的穿山甲,真的有这样神奇的药效吗?
据了解,目前穿山甲鳞片的药用价值并未被现代医学严格系统地证实,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其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和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根据测定,穿山甲鳞片中各氨基酸组成和猪蹄甲并无显著差异。
在中国,几乎所有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人都明白,食用与药用,是中国诸多野生动物走向灭绝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公众消费角度出发,不吃、不药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路径。
“穿山甲被剥皮、挖出器官,有时甚至在活着时被注入空气增加重量。我们应该感到惭愧,由于自身的误区,而伤害了和我们一样能够感受到爱和痛苦的动物。”Hailey告诉记者。
在穿山甲濒临灭绝之际,保护穿山甲的呼声越来越高。每年2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被定为“世界穿山甲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多媒体运用;实效性
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涉及天文、地理、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科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些繁杂的知识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单一地只靠教师讲授远远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小学生缺乏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将老师所讲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小学生学习这门课。本文笔者就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展开探究。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强烈的求知欲,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思想政治课赋予了新的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如思想品德课“依法保护环境”,可用一张活动投影片配合教师引导来开课。投影片内容为:树木被砍光后,光秃秃的黄土地上只有一个个树桩(真实照片),一只小鸟飞来(抽动片),无处安家,小鸟发出悲鸣:“我的家在哪里?”(字幕覆盖片)。教师用语言引导:乱砍滥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环境遭到破坏,小鸟无处安家。这样开课即简单明了,又富有启发性,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多媒体可以打造声情并茂的课堂,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多媒体辅助下的小学思品课堂,能变抽象的字词句为具体的视觉画面,学生的感知得以丰富,丰富想象,拓宽知识见闻,创设声情并茂的课堂,从而充满活力地学到知识,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小学思品课上中运用多媒体不断地探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增强小学思品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在思品上课上我就经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使一些学生感觉难懂的知识,迎刃而解。例如在讲解“我喜欢的动物”时,我先制作多媒体课件,在网上搜集很多关于小动物的图片,使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充满激情和活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保护动物的视频,学生也非常喜欢。同时还播放了很多小学生保护动物的图片,学生看了对照自己的行为,阐发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感悟。最后给学生放一段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视频,学生看了很感兴趣。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感觉到了保护动物、促进生态平衡对国家乃至世界的作用,主动发表自己对于如何保护动物的看法。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活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
学生的感情往往会受情境气氛的影响,而多媒体课件却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师在教授小学思想品德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能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感情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其中,进而激活自己心中的道德情感。教师就可以把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再现情境,让内容更直观生动。如在教授“保护动物”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下广袤的森林、草原到处奔跑着豹子、狮子、老虎、袋鼠等动物,正在学生高兴地观看这些充满活力的动物时,忽然之间这些动物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树离奇死亡,小草瞬间枯萎……就在这时教师让学生猜测一下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通过幻灯片来创设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就能更好地激活他们的道德情感。这时音乐《丹顶鹤的故事》缓缓响起:“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人民的好女儿徐秀娟不顾自己的生命救丹顶鹤的现场,23岁就成了永恒,学生都会被她保护动物的壮举而感动。这样的情景设置会激活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可以产生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都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能力,就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从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易卫忠.在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时机[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2).
如退回到以狩猎为生的荒蛮时代,狩得猎物确实让人妙不可言。追忆古人,人生的境界如此精彩,静看花落,且听风吟,漫步林中,待鸥鹭起、鹿麂驻,砰的一枪,那又是怎样的一种酣畅淋漓!如果再配以炊事,炖之,食之,饮之,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从节目内容来看,猕猴、黄麂、大雁等保护动物被猎杀,都是源于需求,没有消费的食客,就不会有野味收购店和野味餐厅,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有了这样的推断,我怀疑记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其实他应该去向食客宣传停吃野生动物。
细想,杀害与买卖还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难道自猎自食就不会有杀害吗?所以客观来看,买卖只是对杀害起到促进作用而已。其实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斩断盗猎这一链条,对此央视称国家林业局已派出了工作组赶赴江西的资溪,并向全国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林业主管部门立即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这类案件要从快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估计后续的处理肯定会有的,但不明白“对这类案件要从快从严处理,绝不姑息”这句话,难道“从快从严”处理就会永远杜绝此类案件?而对非“这类案件”难道就不适用这一条?而重中之重,就是林业部门始终没有说清处理的对象到底是谁。我想“处理”的是盗猎者和非法经营者吧。
盗猎者在整个事件中是什么定位,非法经营者又占有何种位置?而食客又该排在哪里?
一桩盗猎的违法案件,宣传媒体习惯用市场需求来解读,而执法部门习惯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大家是否注意到,记者随便在林子里转转就会发现盗猎者,离几里地就可以听到枪声?那些被誉为“华夏翡翠,人类绿舟”的守护者又在哪里,难道都集体失聪?我想断不会这样,即使有此情况,我也相信当代的医疗科技。
其实这确确实实是个管理问题,管理的缺失才是此类案件的根源所在,所以对不法分子处理再严,也是一种微处理。因为对管理者来讲仍是毫发未损,真正的管理体制还没有恢复过来。
此类案件对于看惯了烟草信息的人来讲,套用烟草行业规范发展历程来解释可能更为直观明了。十多年前,做过烟草稽查工作的人都有亲自经历,那时市场还不规范,无证运输现象较为普遍,而典型的就是重复使用合同来运输计划外卷烟;所以那时稽查工作很出成绩,当然即使再有的成绩,市场也不见规范。后来行业实现了工业企业重组,并应用了“一号工程”等管理系统,使得全行业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正是有了自律性的规范,专卖管理才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打假、打网的关键职能上,营销管理工作才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终端建设与品牌培育上。也正是有了规范的源头,烟草行业才得以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保证了市场规范的同时,维护了国家利益,也维护了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