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风俗|添乡巡朝拜○郭家齐

“添乡”,也写成“添香”“天香”“巡朝拜”,是曾经盛行于惠安乃至闽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俗活动,解放后废除。在民间文化传承濒危的今天,重新挖掘历史的记忆符号,找到祖先留下的血脉和文化基因,辩证地看待这一文化遗产,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是需要所有人士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

“添乡”

——闽南的最大的民俗文化节日

郭家齐

“添乡”,有的地方叫“运旗”,是闽南地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节日。出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人都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封建迷信节日给废除。改革开放后,各种岁时节日,神诞鬼节,祭祀祖宗,无一不被恢复,有的加上“文化”桂冠,赋以新的内涵,大肆渲染,有之而无不及也。惟独“添乡”这种群体性的民俗文化节日,随着岁月时光而消逝。

▲泉州民俗踩街以上图片摄影作者:林良标

“添乡”民俗活动始于何时?1990年我在调查“惠安两种丧祭俗”时,采访了当时年已88岁的东园镇后港村陈朝启先生和96岁的百崎乡白奇村郭友明先生,两位老先生无意中谈到“添乡”这个民俗。十分惋惜地说,我们闽南的“添乡”很有特色,至今没有整理出来,再过几年,老一辈死了,也就没人知晓,多可惜呀!笔者少年时也参与这种活动,觉得十分有趣,因此便“顺手牵羊”采访他俩。

据两位老先生说,“添乡”是明朝中期才有的。明初,一些日本南朝失败政客、武士、浪人与走私商人结合形成了所谓“倭寇”,加上被朱元璋征服的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逃往海口组成的反明集团,我们统称它为“倭寇”。这些“倭寇”不仅在海上抢劫,而且经常登陆焚掠,造成明初“海疆不靖”的外患,闽南沿海更是“倭寇”的重灾区,“倭寇”一登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的村被烧毁,幸存的百姓选往内山,田园荒芜,触目惊心,真是“万户萧疏鬼唱歌”……到了嘉靖年间,戚继光举义旗抗倭患,节节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稍有平息,往外逃生的百姓纷纷回乡。他们为庆幸回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有的在环境较好的地方重建村庄,祈求平安,祭天敬神,祭奠被倭匪杀害的亲人,全乡(明时村叫乡)举行一种仪式,这便是“添乡”的来历。

“添乡”添了一个乡。这种仪式就是做“醮”。正月是一年之始,各乡互相仿效,选在正月里的一个吉日为本乡的“添乡”日,并且固定下来,据明代叶春及著的《惠安书》附录《崇武所城志》“岁时”篇载:“(正月)后,城中各保善信,择吉日拈香,遇是日,该保清斋设醮,大小俱于本庙骏奔,摩敢媟亵失礼,午后迎神,道土偕首人,旗鼓沿门焚安符,是夜沿途拜答谢天恩。”

再如惠北地区(今泉港区)明初是“倭患”的重灾区,百姓连年兜都逃进深山里,到了“倭匪”退后,方敢回乡,这时春节已过,到了正用初五才补做春节,所以就有“正月初五做大岁”民俗节日。

两位老先生的说法和历史的记载、传说都印证了闽南“添乡”来历。笔者少年时亲见亲闻亲自参与“添乡”的活动,对“添乡”印象极其深刻。其实“添乡”就是做“醮”,北京的天坛,就是每年供皇帝祭天、祭神做醮的地方,各地方州、府、县都有做醮的惯例。

正月初一天一亮,乡里各个房头的青少年就开始打“锣呔鼓”。“锣呔鼓”又叫“车鼓”,整个乡里到处响起锣鼓声,“锣呔鼓”一直打到“添乡日”,以后就不能打了。“拜头”们开始筹备工作。先是请道士,因为“添乡”是由道士按道教做“醮”的程序做的,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为李耳,号老聃。道教与儒教不同,儒教尚诚实,道教尚玄虚。我国是个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度,各种宗教仪式互相渗透、揉和,形成一种特殊性和渗杂性,惟独“添乡”做“醮”,全部按道教实施,实是罕见。

“添乡”的前一日,各“拜头”该准备的东西已准备就绪,还得雇几个人在“境主”庙里搭神坛,排香案、供品……是夜,各“拜头”备办“信斗火”,点燃“长明灯”,道士就位(有5、7、9个)。开始起鼓,接着便响起道教乐器和音乐,拉开了祭神的序幕。道士诵念经文,抑扬顿挫,与音乐相互呼应,丝丝入扣,十分悦耳动听……这种仪式一直进行到次日上午。

“添乡”日清早,“拜头”还得雇人把经道士宗教处理的“符”,挨家挨户用小竹签插在门口两旁。这叫“镇符”。上午,全乡大人孩子都在忙碌。各房头的大人都在精心妆饰“彩棚”,藤轿“花二木”(一种八抬大木轿)准备下午巡境。孩子们都集中在村口等候马队到来,好挑选一匹好马。因为“巡境”,各家各户都要租一匹马让自己子女骑。所以“添乡”来到就有一种叫“马帮人”的人就来乡里联系,“添乡”日要租几匹马,并讲好租金。然后由“马帮人”到各地养马户去定租。“马帮人”就是中介人。

旧时像我县螺阳、涂寨、黄塘都饲养很多马。正月可以租给“添乡”用,平时耕田,拉车,租骑(旧社会交通不发达,马是快捷的交具)。孩子欢天喜地选中了自已喜爱的好马,带着马主,牵着马回家。家里一边忙煮咸稀饭请马主吃,一边弄薯皮让马吃。孩子们忘记吃午饭,都集中在房头的祖祠里,让从外乡请来的化妆师化妆,化妆师根据孩子的特征,把他化妆成宋江,武松、李逵、林冲、孙二娘……都是《水浒》里人物造型。所以说,闽南的高甲戏就是来自“添乡”这个民俗节日的妆人发展而成的。

“添乡”日是各房头展示人才、财力、组织能力的机会与平台。各房头抱着“输嬴不输阵”的理念,尽量想方设法路手,显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所以有条件就妆“彩棚”(即“阁”)。“彩棚”是活动舞台,用十六个汉子抬着走,坐着横抱琵琶的歌女,还有操“四管”的人。最简单的“公仔背婆仔”、“火鼎公火鼎婆”、或者“拍胸舞”、“八仙过海”……这些节目都得平时训练的。

祭天的天坛设在乡中央最高处的广场。有的乡是利用高坡地铺设石板,成为水久性的道场;有的多临时用门板搭成,一般都在20平方米。上面放置供桌、香案和该乡的公共神像,一切准备就绪。下午一、二时,三声火铳响过,全乡各房头在两对金锣开道,各种彩旗引路下,由八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着八抬大轿,后面跟着高头骏马、妆扮《水浒》人物的马队,再后是各种文艺表演队伍,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从圆面八方向道场汇合而来,刹时,锣声、鞭炮声、锣呔鼓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挤满了本乡、外乡前来观看“添乡”的观众。大家对各房头的文艺技巧进行评头品足。

“巡境”队伍是这样排列的:彩旗、金锣、道士、“里正”(乡里“老大”中最有威望的)、公共神像、各房头的大轿、马队、文艺队伍。锣鼓喧天,各种乐器齐鸣,震天动地,浩浩荡荡,且歌且舞……凡是路边的潭、窟,过去曾溺水死人,或者某角落出过鬼怪的,走在道士后面的“里正”会提醒道士用道鞭啪一下(据说那道鞭道法无边,可以镇妖邪鬼怪)。巡境队伍进入村口,由“拜头”提供,每个参与人发一个煎饼(与北方煎饼一模一样),没有参与“巡境”的小孩可以用一块红布结成一面旗子去领一个煎饼。闽南有句俗语“举旗仔领饼”就是出在这里。

“巡境”结束后,道士还有一个最大任务,也是最后的任务——“抖宅”。“添乡”日下午,全乡各家各户都在大门口排上香案,香案上置一碗清水,清水里放一枝“浮能”,道士一手拿着铜铃,一手执着道鞭,进入各家大门口,拿起放在香案上的“浮能清水”向屋内喷洒一下,然后由主人引导到各个房间去用道鞭“啪”一下。说这样好住人,平安平顺。有的连石臼、草料房都去“啪”一下。

道士在全乡“抖”完宅,“添乡”就结束,是夜有的演大戏,有的演布袋戏,各家各户都不必敬神。“添乡”虽然非常热闹,群众不用烧纸箔,花钱也省。“添乡”的规模、规格各地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做“醮”祭天。

前年我与漳州的洪先生谈起他们那里旧时的“添乡”,基本上是一样,但不像我们惠安那么隆重,而石狮石湖的郭先生他说他们那里比我介绍更为热闹。这不奇怪,“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们惠安沿海与山区就有差别了。邻乡也有差别。

比如白奇与我们莲埭只差百步,他们那里还有一个“跳火堆”的节目:路上堆着十八堆熊熊大火,各房头的神轿一个接一个跳过去。没有那种胆量,看见冲天大火,谁敢跳过去?何况还是八个人抬着的大轿。

闽南的“添乡”民俗明显带着中原先民的色彩。比如儿童骑马,当然场面壮观好看,但马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交通工具,在《论语·公冶长》与《论语·雍也》均有记载:“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马打仗从此开始。“举旗领饼”,那煎饼本是北方的食品,在闽南也只有“添乡”才出现过。“添乡”全部采用是我国的土生土长的道教……这些说明我们闽南百姓先祖虽然是后唐时由中原迁入,后来植根于海峡西岸,但仍然保留了中原原有民族特色。

(本文原载于《惠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

注:图片除署名说明外,其余均为惠安大吴村、西坑村、山头村吴氏“添乡”巡境活动现场照片。

THE END
1.国庆黄金周到风情惠安一站玩遍山海城崇武古城风景区 地址:惠安县崇武镇 活动内容: 1.10月1日—8日 惠女民俗风情表演 表演时间:上午10:30—11:00,下午3:00—3:30 2.10月1日-5日 献金锣 3.参加鱼龙窟寻宝活动,根据寻宝数量获得丰厚奖励。 咨询热线:0595—87683297 政策活动融合三措并举,后疫情时代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0-09/30/content_7059113.htm
2.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十篇)对研究当地历史、民俗、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玲珑山传说?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做了大量工作,认真搜集和整理有关传说故事,保护与培养传承人。但随着现代传媒的冲击,口头文学逐渐式微,玲珑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抢救和保护。 6.【上林湖传说】 慈溪市 上林湖传说是以秀美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324n1yc.html
3.瑶族金锣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金锣舞非物质文化遗产→MAIGOO...金锣舞流行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平略等村,是田东境内布努瑶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性作品。源于当地瑶族群众为纪念他们的祖先和拜谢山神爷的恩赐。旧时只限于酬神、祭祀、驱邪等活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金锣舞逐渐演变为瑶山庆丰年贺新春的主要祭祀舞蹈。每https://m.maigoo.com/citiao/15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