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3版《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正在征求意见,用于代替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分级》标准。
简单来说,
按以前的标准,曾经出现“没有达到最低等级的伤残,就没办法获得理赔”的情况,
为了更加客观公正,新版引入了“轻微残疾”概念。
也就是说,意外事故导致的伤残,工伤鉴定/理赔标准可能要发生变化了。
在以往的一些意外险理赔案件中,也出现过因为被保人对伤情鉴定的不认同及对伤残标准的不理解,导致与保险公司产生理赔纠纷的情形。
不少小伙伴会关心,伤残标准的变化,是否真的会影响意外险的理赔标准、保费等呢?
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有利还是有弊呢?
今天奶爸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快速咨询可点击下图:
01
伤残标准怎么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意外险中对于伤残标准的定义,
以《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依据为日常生活是否能够自理、是否需要专门设施、意识是否消失、身体活动是否受限、是否丧失劳动能力等因素,把伤残分1至10级。
最严重为1级,即为全残,最轻为10级,
如下表所示:
在意外险中,发生伤残,会按不同级别按不同比例理赔:
例如,买100万保额的意外险,
发生意外导致双侧眼球缺失,也就是一级伤残,可以获赔100万;
如果是双眼盲目5级,即二级伤残,则可获赔90万,以此类推。
我们再来看看2023版的《意见稿》具体变化了什么地方,
较原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附则中增加了一至十级残疾等级以外的“轻微残疾”条款,
并规定了“轻微残疾”的评定原则和赔偿指数计算方法。
在奶爸看来,意见稿加入了以上的轻微残疾的规定,
或多或少会影响意外险伤残评定标准的限定范围,范围会比原先的要更宽泛,
保险条款也会随之作出相应改变。
02
意外险保费会变贵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意外险的保费大概是多少:
以现在市场上热卖的几款产品为例,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的保费,
不难看出,现在市面上保险的费用都非常低,大部分也没有年龄的限制。
意外险保费之所以这么低,主要有三个原因:
1、保障期短
2、承保对象为普通职业
普通人发生意外的风险比较小,因此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也比较少,出险概率低。
高风险职业人群可以投的意外险的保费就会比较贵,像金钟罩这款产品,一年的保费为600元。
3、消费型险种
意外险属于消费型险种,若保障期限内被保人没有发生事故,保险到期保险公司不需要给予保险金。
那么意外险的保费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
一般情况下,意外险受保额、保障内容的因素影响比较大。
保额越高,保费相对也会越高。
而保障的内容越多,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也会加重,保费自然而然也会提高了。
由此奶爸推测,2023版《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一旦开始实施,意外险保险条款有可能随之增多,保费也很有可能会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涨幅。
03
理赔纠纷会变少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个理赔案件:
王某2014年进入一家工厂上班,工厂为员工购买了团体意外险,
14年9月份王某工作时,手指被机器所伤被医院诊断为中指末节毁损伤。12月19日王某被认定为工伤,15年2月7日,王某被确定为工伤伤残十级。
王某向保险提出索赔,但保险公司拒赔,理由是王某评定的工伤鉴定标准的伤残十级。
而意外险的赔付,应该使用保险合同约定的伤残评定标准,但是如果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评定标准,王某的伤情构不成伤残等级。
前面我们提到,意外险的理赔纠纷多数是源于投保人对鉴定意见的不认同及对保险条款的不理解,
这个案子,王某就是处于对保险条款所认定的评定标准不理解,与保险公司产生纠纷,最后法院也是按照保险合同上的评定标准,对王某的诉讼做了驳回。
像极端的身故,或显而易见的残疾,例如全残,双目失明等情况,产生纠纷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除了这些以外,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白纸黑字的条款及医生所开具的伤情鉴定为标准,
符合的就按照合同约定按一定比例进行一次性赔付,不符合就不需要赔付理赔款。
但被保人的“伤残”确实已经产生,在心理身体都受到重创的时候,却没有得到赔偿,因此纠纷就产生了。
在奶爸看来,如果保险条款有按照新的2023版《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来进行相应的修改,对轻微伤残的种类也做一定比例的理赔,
是可以对保险中关于伤残标准的歧义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的。
04
奶爸总结
奶爸认为2023版《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如果可以成功出台,
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按照目前国家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视,以及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伤赔付成本上升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目前新标准仍然在征求意见,正式稿出台后,对保险行业尤其是意外险,会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