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研学行业的你们提供一些有利的帮助
在目前的大环境之下
国家教育部倡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所以近几年衍生出很多
例如
研学、游学、春秋游、冬夏令营等
良莠不齐让人眼花缭乱
回归到做素质教育的本身
目的很简单: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
认识自我发展身心
而不仅仅是去旅游
最后一无所获
而研学又与游学、春秋游、冬夏令营等
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学主导学与游齐头并进
而游学、春秋游等更加注重“游”
那接下来
研老师会对现在大环境下的
部分典型素质活动一一进行分析
小板凳放好
研老师要开始咯~
现阶段市面上所呈现的青少年素质体验活动大致分为:研学、游学、春秋游、冬夏令营、校外实践活动。
其实很多从事研学行业的人,都没有特别深入去了解过它们的具体含义,所以研老师今天整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更加明确去区分它们之间的含义。
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研学旅行将成为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的延伸。
利:响应国家号召,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真正做到“以德树人、培养人才”的目的。避免了“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
弊:行业从业人员经验不足,需要在摸索中发展和总结经验。
游学
"游学":学生在游学期间(一般1-4周)到国外进行学习和游玩,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国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做到学和游的结合,更加注重游学的感受。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
利:开阔学员国际视野,培养国际观和树立坚韧的世界观。
弊:课程过浅,成本过高,游大于学。
春秋游
春游:古称踏青,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体活动,为了让青少年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丰富课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陶冶情操,强身健体。
秋游:多见于中小学校,每年秋季会组织全校或全年级的郊游活动。由学校老师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出游。出行工具多为旅游大巴,路线以周边城市近郊为主。秋游结束后,通常学生会被要求写一篇秋游作文,记录自己的感受。
利:开阔学生视野,缓解压力,陶冶情操,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
弊:纯游玩,无实践创新活动,主题活动明确但不深入挖掘课程内涵。
冬夏令营
夏令营:是暑假期间提供予儿童及青少年的一套素质教育活动,参加者可从活动中寓学习于娱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不同种类的夏令营提供不同种类活动,大多数的夏令营是由教育机关所赞助,然而现今越来越多私人单位去举办营队活动。
冬令营:冬令营是指在冬天组织的很多人一起旅游和训练的活动,可以磨炼参加者的意志,训练参加者的野外生存技能,锻炼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活动。近几年来随着冬令营的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寒假把孩子送往营地。
弊:偏重活动体验,但活动内容又不够深入和具体,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不是很强,游玩的程度大于学习。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校外活动,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旨在协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各种教育活动。主要特点是引导少年儿童自愿参加各种有趣的、灵活多样的活动,并受到教育和锻炼。在中国,校外活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扩大知识领域,激发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勤动手、善思考的习惯;发展科技、文艺、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活动方式以实践为主。
利:深入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社会经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