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厂镇王家庄社区,是云南籍第一位中共党员王复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的故乡,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优秀红色旅游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省级美丽乡村”“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王家庄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走进王家庄社区,仿佛走进了一张活着的“红色旅游地图”,七个景点紧密串成一条乡村旅游专线,将这里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家风文化展现得一览无余,也让王家庄成为全省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青少年学生群体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非遗土碱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侧沉睡百年的土碱田。据史料记载,王家庄土碱制作起源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土碱具有洗涤清洁、发酵面食、调理肠胃的作用,曾是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2017年,“祥云县王家庄村土碱制作工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党群服务中心
在土碱田观摩、体验、学习土碱制作技艺后,往前移步,便抵达党群服务中心,由游客服务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微型科技馆、基层综合治理中心、党群教育中心、“清廉祥云”家风传承馆等组成。在这里,可以详细了解王德三团结各民族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史实,以及王家庄社区简介、大事记、“王胡朱张”四姓家训和社区的《村规民约》。
百岁牌坊
出门往左径直前行,陆续经过民族团结文化广场(包括百岁牌坊、乡风长廊和王氏宗祠)、家风家训广场、法治文化广场。百岁牌坊是王家庄的地标性建筑,是为了纪念王德三祖父王榛老先生的德行而建。王榛考取功名后没有出仕当官,一直在家乡设馆办学,王家庄一带学风骤浓,勤耕好学的风气传袭至今,他被誉为“德冠儒英”“滇西人瑞”。穿行其中,仿佛进行了一场古今对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家风家训和现代文明法治在这里相交相融,让这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红色书屋
再往前的红色书屋是王家庄社区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以烈士故居红色资源为载体,库存图书价值5万多元,有1600多册,涵盖了400多个品种,书屋以红色书籍为主,免费向群众开放,是祥云县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红色书屋将红色教育搬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不仅提高了村民文化素养,也让王家庄文化振兴的形象跃然纸上。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红色传承”教学基地
路线的终点是“红色传承”教学基地,这里是王家庄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包括红色文化广场、红色传承教育馆、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基地成立以来接待了38万人次参观学习,今年截至10月份,已有4.5万人次到基地参观学习。
“随着王家庄社区创建三A级景区以来,到王家庄参观学习和游览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基地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好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从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提高讲解水平等方面来为广大的游客和学员提供优质的现场教学服务,为王家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祥云县“红色传承”教学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国玺说。
近年来,红色研学旅游市场发展迅速,王家庄积极做好红色研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品质提升工作,以国家三A级景区为载体,依托社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传承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课程设置为半天课程和一天课程,涵盖八个现场教学点,形成了以“学红色历史、听红色故事、看红色故居”等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现场教学、影音教学、研讨教学、专题党课等形式为主要教学载体的研学旅游创新发展模式。
下关一中教师,2023年大理州霞光人才、高层次人才周期研修班学员叶蕾说:“来到王家庄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现场教学中,我经历了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王家庄是革命老区,也是一块红色沃土,这里还有温泉、土碱等资源,希望今后再来体验一下当地一些特色文化。”。
王家庄先后投入资金2亿余元,通过硬化进村道路,修建通往烈士故居的“红色旅游专线”,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提升村庄整体面貌,留住红色乡愁。此外,还成立红源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红色文旅产业,把民族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融为一体,依托沪滇协作资金,恢复非遗传承土碱田35亩,提升改造游览栈道,开发土碱文创产品,让传承200多年的“乡愁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土碱产业年产值突破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