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乡村爱情》中谢大脚的扮演者于月仙突发车祸身亡,让人唏嘘不已,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职场人在工作过程中伤亡事故的思考。抛开行业、工作性质及收入的差异,职场人因自身疏忽或者他人侵权导致伤亡应该怎么办呢?
提问1
哪些情况能够申请认定成工伤?
值得注意的是,故意犯罪、醉酒或吸毒、自残或自杀、对交通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等特殊情形被排除在工伤认定的范围之外。
提问2
没签劳动合同能否认定工伤?
在职场中,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在入职时并未跟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工作中受伤了能否被认定为工伤?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吗?
首先需要明确,通常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是遭受工作事故伤害后,劳动者享受工伤待遇的前提。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待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二是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申请工伤认定要求提供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行政机关在认定工伤之前需要先对劳动关系作出判断。对于一些非法用工关系,比如无营业执照或未经依法登记、备案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用人单位,或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的,则不能认定成工伤,而应由用人单位向伤残人员或死亡人员的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
书面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者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直接凭证。如果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发现并未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有补救措施呢?答案是肯定的,劳动者可以出示工资支付凭证、工资发放花名册、社保缴费记录、考勤记录、工作服、工作证、同事证明等证据,先行通过劳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确认劳动关系,再进行工伤认定。若没有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的,法院可以在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时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一并审查,无需当事人另行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
随着用工方式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关系设定无法满足工伤认定的要求,我国在工伤认定方面的法律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对于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如果还未办理退休手续或者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继续在原单位工作期间受伤,应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如果已经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且单位按项目参保等方式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若劳动者与两个以上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根据谁受益、谁负责原则,由发生工伤事故时职工实际工作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工伤的,由原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在存在指派、派遣关系的情况下,因职工与指派、派遣单位的用人关系更为主要和独立,故由指派、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在违法转包关系中,依有利于保护职工原则,由违法转包的用工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若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形下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与劳动者并不存在劳动关系。举例来说,杜某受雇于马某,马某挂靠在甲公司名下从事货运服务,杜某在从事货运服务时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杜某与甲公司并不存在劳动关系,但应由甲公司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甲公司在实际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后,可以向马某行使追偿权。
提问3
职场人能享受哪些工伤保险待遇?
因第三人侵权受到伤害,职场人既可以向侵权第三人要求民事侵权赔偿,也可以向工伤保险基金要求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除工伤医疗费用之外,职场人可以同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侵权赔偿,也可以自行选择救济程序的顺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规定,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
同时,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排斥用人单位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用人单位与个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鼓励建筑施工企业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后,可以同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商业保险待遇。
提问4
单位不配合申请工伤认定怎么办?
其次,不需要所在单位同意。有人可能会担心自行申请单位不同意、不配合怎么办,正是考虑到这种问题,《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职工所在单位是否同意(签字、盖章),不是必经程序。
再次,自行申请工伤认定的程序并不复杂。职场人只需要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携带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等前往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一般情况下,当地部门会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如果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职场人应积极配合协助。如果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或者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职场人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最后,如果职场人发生工伤后,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仍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情形,还可以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携带诊断证明和身份证明等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者本人亲自申请有所不便的,父母、配偶、子女等近亲属也可以代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