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报销都离不开门诊发票,每次去看病开的各种收费票据,上面写的密密麻麻各项费用,就以北京市为例,给大家算算门诊收费票据上的各项费用究竟是怎么来的。
一张发票上同时出现: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自付(自付1、自付2)、个人自费、个人账户支付、个人现金支付几个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小编带领大家更全面的了解一下。
一、门诊发票的由来
2019年7月30日,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的通知》,决定全面推行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统一全国医疗收费票据式样,做好信息系统改造和对接,规范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报销入账及归档。
规定医疗票据统一样式是电子票据应用的基础工作,首先有统一的样式,才能推行进一步的医疗保障信息互联互通。
同时,文件对门诊收费票据、住院收费票据和“其他信息”栏的项目都做了统一规定,解决了医疗票据各省市不一的难题。
二、什么场景下会开门诊发票?
去医院看完病之后,我们可能会开两种发票:一种是住院发票,一种是门诊发票。如果没有住院,那我们一般是获取门诊发票。
获取门诊发票的途径很多,可以在:
凭“结算凭条”到收费窗口打印。
在门诊、急诊、住院收费大厅“发票打印”自助机上打印。
三、门诊发票的简单解读
去医院看病,报销都离不开发票收据。
下面右侧图区为深智自研的票据模型,智能识别解析后的结果。
一、用户信息、票据基础信息
图一:患者基础信息
二、用户都交了些什么钱?做了哪些检查?开了哪些药?
图2:大类、细目项目
三、医保给用户付了多少钱?用户自己付了多少钱?单位还能给用户报销哪些钱?
图三:金额信息的解读和校验
用户非个人支付部分
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患者本次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中按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其他支付:患者本次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中按规定由门诊大额、退休补充、残军补助、单位补充等基金或资金支付的金额。
用户个人支付部分
单次个人支付总额=自付1+自付2+个人自费
自付一:指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按比例报销后个人应负担的金额。比如,全部医保范围内的部分,北京在社区医院可报90%,剩下10%自付就在自付一体现。
自付二:指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内有自付类的药品、检查治疗、材料等需要个人先行负担的部分。比如,有些药品医保承担50%自付50%,那么按照报销比例,医保承担这50%的90%,剩下的自付=50%+50%*10%。在自付二体现。
个人自费:指不在医保范围内的检查或是药品。也就是全部100%自费的费用。
单位补充医疗报销
大部分单位的补充医疗保险只能补充报销医疗保险范围内的部分。也就是对「自付一」部分进行二次报销。
四、门诊发票智能识别解析技术
在AI大模型高速发展的今天,门诊发票的智能识别技术已渗透进医疗理赔、TPA理赔业务核算、票据验真、财税报销、账单记录等多个场景。
2022年10月,“95后小伙患白血病2年理赔88次”登上热搜,这则新闻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高效率理赔。
传统理赔是通过纸质发票进行的,理赔员收到材料后进行处理、录入、再寄回,每次需要7~8天,所以人工的工作量非常大。
而如果采用深智恒际研发的门诊发票智能识别技术,门诊险案件可实现全流程自动流转结案,人均审核时效提升了6~7倍,人力成本减少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