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认为医院更靠谱,体检机构的大夫不行、仪器不行等等,但其实纠结的本质在“误/漏诊”。你可以简单检索“国家+误/漏诊率”这样的关键词,结果可能会让你吓一跳,但当代医学确实是这样,否则也不会有医疗领域著名的这句“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那即使都有可能误/漏诊,医院总该比体检中心要强一些吧?这个观点我既有点认同,也有点质疑。
认同的地方在于,如果在医院体检时,所有做检查的地方,和门诊看病的患者是同一地方,那至少误/漏诊和患者能够拉平,即概率相对能低一些。
质疑的地方在于,如果在医院体检时,是单独的医院下属或者单独开辟出来的“体检中心”,那至少从“见多识广”这件事上,那在设备、人员上,也许大概有那么一种可能,是不如体量足够大的体检中心的。
翻看了部分法院判例,大致的逻辑如下:
可以看到,这里大致的尺度,本质上是:如因体检机构的错误结论,导致体检者错失诊疗机会从而丧失可预期的生命健康利益时,那体检机构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里的体检机构包括不限于医院体检中心、私立体检中心等。
我个人的观点,不做选择,全都要。即选择大型联通体检中心进行全面初检,然后针对报告中的每一个异常,有针对性地到医院门诊就诊或线上问诊。此时有两个好处:
在过去的三五年,体检中心也有很大的提升,大型连锁体检中心无论软硬件还是从业医师,其实已经不算差。在大体量、流量下,体检中心的费用其实能做到相对比较低,我个人给家里人购买套餐来看,头胸双CT+全超声+全生化化验等,落地价格差不多1000元(还不是618价格)。
并且从我自己的体验体验来看,体检中心当下在结论中有点宁可多报异常,也尽量不放过异常,基本都会体现在报告结论中。
另外一个小细节,如果自己的某个部位其实有症状,哪怕是偶发,此时即使体检报告中给出无任何异常,也建议门诊问诊一次,算是最大程度上对自己负责。
一、肠胃镜项目建议在公立医院进行
肠胃镜适合4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40岁以下人群基于个人症状和家族史做决策,有肠胃癌家族史建议尽可能提早开始筛查。
肠胃镜是对胃肠道检查几乎最靠谱的手段之一。对于首次检查没什么问题的人来说,5年后再作为体检项即可。虽然做一次成本较高,但其实是将单次成本分摊到5年甚至10年(无异常情况),整体上就还好。如果有异常,比如息肉、胃炎、肠炎等等,本质上都是提前发现了病变,扼杀在摇篮中。
此外,有些小地方的医保定点私立医院会打着这种旗号,提供极低价格肠胃镜服务,比如500块甚至300块完成全套全麻检查。提醒家人切忌贪小便宜,可以理解为医院一定不靠谱,这样的医院想要收回成本,检查后的报告上,如果没点什么异常,估计都说不过去。
部分体检中心开通了胶囊肠胃镜,我个人也是不推荐的,一来胶囊肠胃镜目前成本很高,得好几千块才能覆盖,并且只能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如果拍到异常部位,想要进一步诊断那常规肠胃镜依然是需要的,此时又是一笔新的成本。常规肠胃镜能达到看异常、取活检、摘息肉等集检查治疗一体的效果,这是胶囊肠胃镜无法做到的。只有当胶囊肠胃镜价格低至100-300,那么大规模筛查才能变成可能。
如果真的无法说服父母或者无法承受肠胃镜的成本,还有两个方案,一是粪常规检查,算是最低成本的筛查,只是当粪检出现比较明确异常时,可能已经不算疾病的最早期了;二是噗噗管便隐血+幽门螺旋杆菌试剂盒检测,一百多块看看是否已经有高危异常。
二、TCT和HPV要联合筛查
虽然都是针对宫颈癌的检查,但TCT是对结果的检查,而HPV是对原因的检查。即TCT没问题,不能代表没有感染HPV,而没感染HPV也不能代表宫颈上皮细胞没有癌前病变。所以首次检查,尽量联合筛查。
此外,和上边的建议一样,如果有症状,不舒服,此时不局限年龄,及时医院就诊,遵医嘱做各项检查。
三、关键肿标筛查:CA19-9,CA242
这项肿标主要是为了筛查胰腺癌,在已经有头/胸低剂量CT、各个器官超声、胃肠镜、TCT/HPV等检查的基础上,那绝大部分器官的癌症筛查都已经覆盖到了。但有一个部位是藏的比较深的,就是胰腺。稍微听说过胰腺癌可能都知道是癌症之王,因为生存率低,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大部分发现就中晚期;另一个,胰腺癌的进展很快,容易转移快速进入到晚期;此外,针对胰腺癌的药物少,治疗方案有限,很容易子弹就打完了,运气好药物敏感性高,就有手术机会,生存期会延长很多,但运气不好就很难讲。
所以,虽然腹部超声能看到胰腺的结构、形态,并且对于1cm以上向外长的肿物有很好的判断和诊断能力,但通常等到超声能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早期了。对于胰腺早期病变能够比较好显示出异常的检查,就是腹部CT平扫,但这项检查在体检中心基本不设置,对于完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也确实不会去医院安排腹部平扫。所以对于胰腺癌的筛查,我个人的建议是:
四、重视异常指标
另外,职业敏感性还是多提醒一点,所有性价比高的保险对身体情况都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即保险公司的不同产品是针对不同体况人群设计的,如果你本身对保险是有需求的,并且希望低成本搞定各种场景,那在身体越健康的时候配置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