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民众看病自付比例会降低,药价会大幅下降
本报记者蔡京瑞摄
国家将大幅增加基层投入,社区医院的软硬件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本报记者张杰摄
交锋1
老人定期体检咋弄
政策解读:新医改实施方案提出,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质疑方
老人体检费用谁负担
支持方
老人体检可分两种
交锋2
医师“走穴”合法化
政策解读:新医改方案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目前,我国对医疗人才是封闭式管理,《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只能在一家医疗机构注册执业,更不能去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事实上,很多医生都有过违规违法执业的行为(俗称“走穴”)。
荒废本职工作咋办
网友栀子花:多点执业会导致医生挣“外快”更积极,本职工作可能消极。出了医疗事故、纠纷,到底谁负责?
用制度规范“走穴”
西安市迎春小区居民石建国:我妹妹做手术,西安的医院邀请了北京一位专家,当时额外给医生了3000元,但手术并没有做好,引起很多纠纷,专家和医院推来推去。既然堵不住这种“走穴”,不如放开让其合法化,让专家光明正大地挣钱,同时用制度来规范医生的“走穴”行为。
交锋3
鼓励个人开办诊所
政策解读:新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这意味着国家支持个人行医。
城市医疗点已饱和
西安市新城区卫生局一位工作人员:各地都有医疗布局的规划,并被要求严格执行,目前大城市的医疗网点已基本饱和,西安的情况也是如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数量都不少,现在如果个人再申办诊所、门诊部或者医院,没有很强的特色,很难申办下来。
家门口看病很方便
西安纺织城居民高先生:我经常去家门口的诊所看头疼脑热等小毛病,我觉得这种诊所和大医院相比收费便宜,医生问诊也很仔细,不用排队,看病很方便,这样的诊所多一些岂不是更好?国家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开办诊所,这可方便居民看病,但要注意,防止游医的出现。
交锋4
公立医院管办分开
政策解读:新医改方案提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此举有望破除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
不放财权人权如何改
西安交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洪叶子:现行体制下,管办分开过于理想化,只能是一种方向。因为卫生行政部门不仅掌握着医疗机构的资格准入、服务监管,更重要的是掌握着公立医院的人事权和资金分配权,医院怎能不买账,管办分开只能成为空谈。她还担心,如果落实了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医院的权力无限膨胀,是否还能体现公益性。另外,公立医院一旦经营不善,负责人是否也会来个卷款消失?
有助缓和医患矛盾
曾在西安某二级医院当过两年医生的王博:卫生行政部门更像“婆婆”,对医院的管理像大人管孩子,在人事安排上、业务上对医院有诸多“指导”,而医院只有服从的份儿,缺乏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健康发展。而且,由于“血缘”关系密切,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往往站在一个立场上,在漏洞监管、处理医疗纠纷上有失公平。管办分开有利于医院发展,更有利于缓和医患矛盾。
交锋5
医改缓和医患矛盾
缓解矛盾关键在执行
西安交大一附院赵教授:医患矛盾能否缓解甚至消除,关键看新医改及其配套方案的内容和执行力度。如果新医改及其配套方案具有科学性又符合实际,同时可操作性强,能从根本上解决13亿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医患矛盾自然就不存在。反之,矛盾就可能一直存在甚至更严重。
医患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不是利益问题,而是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不到位。
医患矛盾有望缓解
交锋6
基本药物种类够不
政策解读:新医改实施方案提出,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本月底前将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此举是国家降低药价的关键政策之一。
基本药物能否够用
陕西省医院医生罗峰:常见病有数百种,需要用的药物至少上千种。按照目前的设计,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种类肯定少于医保药品报销目录,目前一些“常见的特殊病”患者,他们的药品很多都不在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如果实行基本药物,范围会更窄,基本药物是否能解决市民日常的看病问题。
确定比例可满需求
省卫生厅工作人员李军社:此前江苏苏州实行社区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基本药物目录包括369种中药和512种西药,估计此次国家公布的目录药品应有上千种。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最关键是,政府要求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目录中药物的比例。如果是100%使用,基本可以满足市民需求。
交锋7
药事服务费如何收
政策解读:新医改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以及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此举可能让百姓看病少花钱。
以技养医能解决看病贵?
西安东开发区某公司的罗江萍:公立医院取消“以药养医”,药价可能会降,但是技术服务收费提高,也就是“以技养医”,医院为了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收入减少,会不会大幅提高诊费,是否会出现看病要100元甚至更高诊金的情况?同时,增加的药事服务费会不会代替药品加成,同样加重患者负担。
药事服务费能减少大处方
西安卫生局廖明辉:药事服务费与药品加成不同,不是按药价比例收取,他举例说,如果药事服务费是3元,20元进价药品,医院收取23元,按15%加成同样收到23元,区别不大;100元进价的药品,医院按药事服务费要收103元,按加成则收到115元。最重要的是,收取药事服务费,医院的收入与药品总收入无关,可避免医院的趋利行为,减少大处方。
交锋8
社区首诊能否实现
政策解读:新医改实施方案提出,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这意味着居民看病将首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医院能看好吗
水平提高自然人多
西安市民马永刚:患者选医院,主要考虑医疗水平、价格及是否方便,社区医院方便不用说,价格也比大医院便宜,问题是目前社区医院治疗水平较低。社区医院医疗水平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投入太少,设备等硬件不行,另一方面是缺乏好的医生,软件不行。国家将大幅增加基层投入,社区医院的软硬件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再加上社区医院报销比例要高于大医院,病人首诊去社区医院肯定会实现。
交锋9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政策解读: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新医改实施方案指出,从今年开始,全国将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建立的过程就是一个疾病筛查与预防的过程。
隐私安全如何保证
对疾病预防有好处
西安市东关南街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小平:居民健康档案对疾病预防很有利。欧美国家的公民健康档案已非常完备,凭档案居民可在社区享受基本卫生服务,甚至从出生到死亡都由一名医生终生为其服务。目前该中心已为辖区1万多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居民就诊时,医生一查健康档案,就知道这个人有什么慢性病,对哪些药物过敏等,在治疗的同时,还可对其他慢性病进行预防性的干预。
交锋10
公立医院可转民营
政策解读:新医改方案提出,鼓励民办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这意味着,部分公立医院将成为民营,服务态度可能大幅改善。
公立医院少了看病岂不更难
西安理工大学教师陈瑞:我自小身体不好,小病不断,得个感冒到大医院都得排队,公立医院减少,看病岂不是更困难?民营医院是企业,当然以营利为目的,我一次去一家民营医院看感冒,被医生说哪儿都有毛病,最后做了4项检查,花了800多元。公立医院看病很少胡来。
民营医院也能医保定点
西安市民郭建峰:医改中的“部分医院”,应该指厂矿卫生院(所)以及部分部队医院、高校卫生院(所)。目前大多地区民办医院都不是医保定点单位,如果民营医院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税收等方面享受到公立医院同等地位,再加上可医保定点,肯定会有越来越多市民选择民营医院,看病难问题也会得到缓解。
新医改之你问我答
“一卡通”即社保卡全国通用
问:个体门诊能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吗?
答:国家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生开设个体诊所,在其执业范围内,为市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个体门诊只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标准,遵守国家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健全的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省级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政策等,就能获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质。
问:就医一卡通能否进一步推广?
答:“一卡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在全国范围通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地已发行4400多万张社保卡,共有106个地区完成了社保卡的发行注册工作。
下一步,我国将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社保卡的发放范围,并探索社保卡的跨地区应用。
目前,一些地区还探索推行健康一卡通,记录持卡人基本健康信息、电子病历、医保有关信息,既可使医生了解患者信息,在医院内凭卡划价、取药;又可以实现医疗费用报销的即时结算。因此实行一卡通是方便群众就医和报销,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的积极尝试,值得推广。随着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完善,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保卡“一卡多用、全国通行”。
问:有了基本医疗保险,还需要买商业健康保险吗?
答: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原则是“广覆盖、保基本”,保障水平有限,无法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则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发出灵活多样的医疗保险产品。因此,我国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水平。
问:到民营医院看病能报销吗?
答: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群众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内的民营医院就医,对于符合医保规定的医药费用,同样都可以得到报销。
问:流动人口如何获得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
答:过去,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免费程度也不同,流动人口成为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两不管”人群。今后,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打破地域界限,流动人口可以在居住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据《京华时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