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在开展试点。
专家解读,房屋养老金等制度设计是为顺应我国住房进入存量时代的大趋势,我国迫切需要从公共维修基金升级到房屋养老金制度。未来房屋养老金的公共账户如何构成,尚待进一步观察。
——为何要为房屋“养老”?
2023年以来,住建部多次公开表态,要研究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如2023年3月,住建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经营性自建房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房屋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开展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质量保险试点。
就在近期,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扩大)上,上海市市长龚正明确,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过7.6亿平方米,大量房屋开始步入“中老年”。为此,上海将探索实施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安全保险、房屋养老金三项制度。会议明确,三项制度今年先行在浦东等区开展试点,明年将在试点基础上全市推开。
那么,我国为何要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房屋也要“养老”?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出台房屋养老金等制度,是为顺应住房进入存量时代的大势,居民对于住房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房屋同一个进入中年的生命体是一样的,也进入了需要体检、养老和通过保险来增加未来养老金的时代。”
——房屋“养老”,钱从哪里来?
对于这个话题,人们最关心的是:房屋养老金的钱从哪里来?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吗?有网友甚至表示,房屋养老金就是变相的房产税。
董建国所提到的住房专项维修资金是什么?根据住建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是专项用于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和改造的资金。从2004年开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是办理房屋产权证时必须缴纳的费用。
在李宇嘉看来,这项资金最大的问题是“钱不够”。所谓的“钱不够”,是指该项资金“应缴未缴”或“未足额缴纳”。
除了“钱不够”外,该基金另一大问题是利用率低。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全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结余超过1万亿元,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结余超过百亿元,但累计使用资金仅占累计归集资金的10%左右,大量资金沉淀未有效利用。
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看来,个人在购房时已缴纳过住宅专项维修基金,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增加购房人的负担。这次的房屋养老金试点,主要是使用公共资金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政府出钱让我们的‘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那么,公共账户的资金是否需要居民承担?
李宇嘉认为,如同个人养老金制度一样,房屋养老金应由几个支柱构成,也有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其中,第一支柱就是公共维修基金,由全体业主在购买新房时归集和共同所有,进入个人账户。“应归未归”或未足额归集,要查漏补缺、追溯补齐;第二支柱包括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财政奖补,公共维修资金增值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等,这些进入公共账户。第三支柱,则是商业性质房屋养老金,包括房屋综合安全保险以及商业性房屋养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