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

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一、导入:(4)

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在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听的那首歌吗?这其实是明代的杨慎写的一首咏史词。我们再来听一遍吧。每次听这歌总觉得它充满了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在沧桑中又透出几许人生空幻的色彩。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但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那白发渔樵才是世外高人,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旷达与超脱正是出于对历史与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理解。

这就是咏史怀古诗,读这样的诗能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种种的烦恼,能让我们的心胸顿生开阔。杨慎这首词可以算是咏史怀古诗中的上乘之作。在杨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最为杰出的是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名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5)

2、我们知道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品味诗中凝练的词,联想与想象)(2)

3、学生自由朗读点评这首诗。(7)

4、班内交流。(6)

5、教师简评。(3)

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朗读背诵。(6)

四、拓展延伸(9)

1、学生阅读资料思考这些这五首怀古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六首怀古诗作中哪一首立意高?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附资料:

当此美景,二人纵有百般赞美之意,却也不知说甚么话好,只是手携着手,并肩坐在石上,胸中一片明净,再无别念,看了半晌,忽听得彩虹后传出一阵歌声。

只听他唱的是个“山坡羊”的曲儿: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单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她料定这樵子是个随南帝归隐的将军,昔日必曾手绾兵符,显赫一时,是以她唱的这首曲中极赞粪土功名、山林野居之乐,其实她虽然聪明伶俐,毕竟不是文人学士,能在片刻之间便作了这样一首好曲子出来。她在桃花岛上时曾听父亲唱过此曲,这时但将最后两句改了几个字,以推崇这樵子当年富贵时的功业。

中吕山坡羊[一]叹世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是,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二]。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一]山坡羊:中吕宫的一个常用曲调。

[二]三国鼎分牛继马:三国鼎分,指东汉王朝覆灭后出现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指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覆灭后,在南方建立东晋王朝的元帝是他母亲私通牛姓的小吏生的。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四顾[一],阿房一炬[二],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三]。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四],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一]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是秦国经营宫殿的重点。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阿房:秦宫殿名。《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

[三]萦纡(yu):形容水盘旋地缓慢地流着。

[四]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等国。周都镐京,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齐、秦争霹,楚、汉相争,均在这个地区。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庆善

骊山横岫[一],渭水环秀[二],山河百二还如旧[三]。狐兔悲[四],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一]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岫(xiu):峰峦。

[二]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它环绕着长安,非常秀丽。

[三]山河百二:喻形势非常险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苏林注:“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四]狐免悲:言古都已经荒凉,到处是狐踪免穴。

临江仙(1)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2)。一壶渚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简注】(1)杨慎作有廿一史弹词,清张三丰注。以正史所记的事迹为题材,用浅尽文言写成。这首词即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2)渔樵:渔翁、樵夫。

【提示】宣扬历史空无、冷眼观世的思想。在古典诗歌中,此类作品很多,元代散曲尤甚。这首词被引作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影响很大。

2、教师简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与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课后记: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心。

山坡羊作者:张养浩

文本

译文

原文

潼关怀古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鉴赏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四、背诵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三、《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学习本词,要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6、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关于本文作者。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怎样?亡时,又怎样?

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测试题

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贵州一带。

c、《赤壁》在现在湖北省境内,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本课所选的五部作品中,有哪几部是诗()(多选)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赤壁

c、水调歌头

d、过零丁洋

e、山坡羊潼关怀古

3、下列各句中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人与人之间感情长久,永远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竟放。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解析: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是\'湖南\'而非\'贵州\'

2、abd解析:分清本文所选作品的体裁

3、b解析:背诵并深刻理解本课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4、略。

课外拓展

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一方面是政治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政治抱负与政治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

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

《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原文】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或针贬时弊,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赏析二】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说就说,说得响亮!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题目是什么(潼关怀古),这首曲子非常的简短,个别同学在中学的时候也已经接触过了,那还有什么好学的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相信大家现在重新来审视这首曲子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3、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会背的就背诵课文。(学生读课文)

4、这么好的一首散曲,我想大家读一遍肯定不过瘾,接下来,我们就再来读一遍,如果第一次我们投入了十分的感情,那么这次,我希望大家能够投入十二分的感情。

二、鉴赏(通过字词,解读文本)

1、基本原则:含英咀华,就要像牛羊的反刍一样,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体会。

2、解释字词:(学生读、解释,老师补充提问)

问一下大家,预习过了吗好的,那我来个很简单的检查,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里的,看谁知道它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

(1)山河表里:

A、什么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

示例: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冬——素湍——回清春——绿潭——倒影)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像,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教师画,学生修正)你们再看这幅画,觉得我这样画对不对(和聚、怒矛盾,解读聚、怒)

●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波涛的汹涌澎湃。

●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和情绪。

C、(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的地势十分险要。)正因为险要的地势,就显得十分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得关中者得天下

(2)宫阙:

宫阙是什么意思(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是帝后太子等所住的房屋。阙是指皇宫大门两旁供瞭望的楼,泛指皇帝的住所。)宫阙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课文提到的宫阙是指谁的宫阙(秦汉的宫阙)是秦汉百姓的宫阙吗(不是,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假设要我们班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花几十万人建成的秦宫不高一百年就毁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久汉朝开始统治,又建了宫殿,然后汉朝的宫殿怎么又变成了土了。

(3)踌躇

什么意思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指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了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希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王粲《七哀》

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而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4)苦

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来解释。

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了痛苦、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许多人称赞,请比较下面的句子,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兴,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独特的理解。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忧国忧民。

2、读课文,造句。下面请同学来造个句子,从上面词语中任意挑选词语造一个句子,造句之前,请大家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围绕苦字。

小结:(出示原来的地图和板书)说,我也造个句子,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亡秦汉宫阙废墟里有冤魂。此时此……刻,对于百姓的'疾苦,,张养浩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你站在潼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会如何

三、朗读体验

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张养浩的情感。那就带着这种情感去读课文,同时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元曲本来是用来唱的,山坡羊属于中吕唱调,唱调是这样“高下闪赚”。虽然我们不会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效果。(听录音)

四、古诗创译

(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

(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

下面就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示例: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这节课作为教书以来,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主要设计还是来自听了一节初中的大型公开课后得来的。我认为,上好课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课设计的好,一个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高。那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话,其实远远不够,我设计不出这样的好课,我也没有很高的教师素质。

其实,我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会别别人优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项。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项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比较感兴趣,这难道就是人没有自知之明吗就像我喜欢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样,这让我很苦恼。

其实,选择当老师,我觉得还是没有选择错的,至少,我的语言表达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挺清楚的。那么,无论这节课上的如何,我都应该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继续努力,争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课来。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中心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赏析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齐背《观刈麦》第三部分导入。

白居易在诗中表现了农民的劳苦,妇人的贫苦,今天我们从另一首元曲中再来体会一番百姓之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张养浩(1270-1329),字希益,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

曾任礼部尚书,后因感愤时政,不愿同流合污而弃职归隐。

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召他做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三十年的官场生活,让他洞悉了仕途的险恶,部分作品抒发了一个封建文人欲所有为,而又怕遭受迫害的矛盾心情。

散曲风格豪放而清逸,题材多样,以批评现实的作品最为出色。如(朱履曲)、《警世》、《咏喜诗》等,揭露官场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充分的.表现了他深切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2、写作背景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路过潼关时所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山坡羊”是北曲中用作小令的曲调之一,属六宫十一调中的中吕宫。

这支小令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咏史怀古的名篇。

揭示出兴亡背后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朗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这首元曲的内容。

参考: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废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五、深入探究

1、潼关的位置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表里山河潼关路——兵家必争之地。

2、在前往潼关的一路上,作者都看到人怎样的景象?

明确: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

3、曾经繁荣昌盛的都城都变成了眼前的凄凉景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灾难频繁。

4、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使百姓经受苦难,一个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六、拓展积累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⑥万人曾战死,几户免刀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廖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方千

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

七、作业

1、积累并背诵体现百姓疾苦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山坡羊潼关怀古》。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怀古——秦汉成土

伤今——百姓皆苦

封志莉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动态与灵性,将山雄伟与水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遗址,作者展开充分想像,突出了历史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本质。从历史变革中,从兴亡对比里,作者把人民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概括,也是现实反映,深化了全曲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总评。

一、导入:

这就是咏史怀古诗,读这样的诗能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种种的烦恼,能让我们的心胸顿生开阔。杨慎这首词可以算是咏史怀古诗中的上乘之作。在杨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最为杰出的`是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名曲。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2、我们知道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品味诗中凝练的词,联想与想象)

3、学生自由朗读点评这首诗。

4、班内交流。

5、教师简评。

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朗读背诵。

(6)

四、拓展延伸

(9)

中吕山坡羊叹世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是,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山坡羊:中吕宫的一个常用曲调。

三国鼎分牛继马:三国鼎分,指东汉王朝覆灭后出现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指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覆灭后,在南方建立东晋王朝的元帝是他母亲私通牛姓的小吏生的。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是秦国经营宫殿的重点。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秦宫殿名。《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

萦纡(yu):形容水盘旋地缓慢地流着。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等国。周都镐京,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齐、秦争霹,楚、汉相争,均在这个地区。

骊山横岫,渭水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岫(xiu):峰峦。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它环绕着长安,非常秀丽。

山河百二:喻形势非常险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苏林注:“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狐免悲:言古都已经荒凉,到处是狐踪免穴。

临江仙

(1)明·杨慎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2)。一壶渚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简注】

(1)杨慎作有廿一史弹词,清张三丰注。以正史所记的事迹为题材,用浅尽文言写成。这首词即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2)渔樵:渔翁、樵夫。

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赏析生动的词语。

教学设想:

注重对诗歌的品读。注重诗歌的默写。

简介作者:张养浩(1296-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简介潼关:

潼关在商代时隶属定国,称桃林;周代时为畿内地,隶虢国,称渭;春秋隶晋,称桃林塞;战国时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潼关为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事项及船库工作。之后就以官名设县,称船司空县,新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东汉时又复名船司空县,属华阴。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属华州华山郡的定城县,西魏时撤定城县,改属敷西县,直到北周。

隋开皇五年(公元610年),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华阴辖地;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华阴县改为仙掌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仙掌为东部潼津县,隶虢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公元706年复名华阴县。

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设潼关为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设潼关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关卫;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关县为潼关厅,民国二个(1913年)废厅,复潼关县至今。

进行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

提问: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这首诗。

2、提问引导探究:

作者所在的潼关的位置特点是怎样的

表里山河——潼关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生灵涂炭

3、看到了什么景色,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

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踌躇

4、作者发出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什么这样说

5、赏析“聚”和“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四、散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跟,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五、写作背景

《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目击人民遭受的灾难,写下了七题九首怀古散曲《山坡羊》:《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潼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对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

六、文本分析

(配乐朗诵)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洛阳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骊山怀古》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陈草庵《山坡羊叹世》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赵庆善《长安怀古》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北邙山怀古》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课文中的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读熟读通课文,能运用一些好词好句。3、懂得要善待他人,在同情丑小鸭不幸的同时,要更好地学习丑小鸭面对逆境时的坚强、勇敢,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

一、教师的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重在西湖。西湖景美,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苏轼就曾写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导入: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在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听的那首歌吗?这其实是明代的杨慎写的一首咏史词。我们再来听一遍吧。每次听这歌总觉得它充满了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在沧桑中又透出几许人生空幻的色彩。...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语。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精卫这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THE END
1.钢之文言图片这场比赛不仅被视为一次“复仇之战”,也是国足争取晋级机会的重要节点!回顾首回合交锋,国足在客场0-7惨败日本,创下正式比赛最大比分失利纪录。这场比赛让球迷们失望,所有,这场比赛事关复仇之战!在历史交锋中,国足与日本的战绩为7胜8平16负,上一次取胜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如今,26年不胜日本的记录也让...https://m.163.com/news/sub/T1725114722635.html
2.医古文84丹溪翁传原文及译文翻译医古文84丹溪翁传原文及译文翻译 摘要: 【原文】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1),姓朱氏,讳震亨(2),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3)。稍长,从乡先生治经(4),为举子业(5)。後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6),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 ......https://www.huangdineijing.com/article-2123-1.html
3.《元史梁曾传》原文及翻译.docx元史梁曾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612/8071017073002116.shtm
4.《元史·宋本传》原文及翻译元史 原文: ①宋本,字诚夫,大都人。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尝从父祯官江陵,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善为古文,辞必己出,峻洁刻厉①,多微辞②。 ②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③,不可干以私④;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https://www.360doc.cn/article/52920_987462562.html
1.《王传》原文及译文知多少教育网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遂以文章著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传》原文...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王和宋濂为修史的主管官员。王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很熟悉,编撰时,删除烦琐杂乱的内容,在著述上花了很大的力气。http://knowith.com/news-10-24623.html
2.“直至于今有此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首句"莽草寒芦事不经"描写了茶山寺周围的景象,荒草丛生,冷寒的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段历史。接着,诗人写道"八峰深在乱云层",形容茶山寺所在地的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只因一句鹅湖谶,直至于今有此称",揭示了茶山寺的名声来自于一句来自鹅湖的预言。这句预言可能是关于茶山...http://m.ouf.cn/ju/890385
3.俊杰廉悍的意思是什么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4.宋史章惇传翻译章惇字子厚章惇传译文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亲章俞时迁到苏州。 ...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二、唐·韩愈《柳宗元治柳州》原文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https://www.binzhouqz.com/cysl/16660.html
4.《元史·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史·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祖常工于文章,尤致力于诗,圆密清丽,大篇短章无不可传者。文宗尝驻跸龙虎台,祖常应制赋诗,尤被...https://www.ruiwen.com/wenxue/yuedudaan/583226.html
5.《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及翻译学霸网给同学们带来《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张文瓘传》全文及译文,想要了解《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和《新唐书·张文瓘传》翻译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哟!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分享!上学霸网找文言文大全,更简单! 新唐书 《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https://m.xueba5.com/wywdq/43566.html
6.《新唐书·韩休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唐书·韩休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https://www.cnfla.com/yuedudaan/917251.html
7.《宋史》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及翻译 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宋史》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http://mip.yuwenmi.com/guoxue/songshi/3460.html
8.《元史·王构传》原文及翻译《元史·王构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稚,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https://www.unjs.com/w/403726.html
9.辍耕录全文在线阅读中书鬼案·鸟宝传·缘窗遗稿·刚介_南村辍耕录·卷十三 忠烈·瘗鹤铭·四卦·妇女曰娘_南村辍耕录·卷十四 淳化阁帖·妓妾守节·沁园春·妓出家_南村辍耕录·卷十五 陶氏二谱·药谱_南村辍耕录·卷十六 古铜器·旃檀佛·崔丽人·哨遍_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https://wwww.chinulture.com/ebook/book/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