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第二章 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主体具有特定性。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当事人双方签订劳动合同不得违反强制性规定,否则无效。

3.劳动者在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过相互选择与平等协商,就劳动合同的各项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从而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二)、劳动合同订立的主体

1.劳动合同订立主体的资格要求

(1)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劳动者需年满16周岁(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用人单位有用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①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②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订立主体的义务

(1)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

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③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④用人单位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的义务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四)、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

1.书面形式

(1).1个月内订立劳动合同的

①对于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2).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①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②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

(3).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至满1年的前一日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4).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2.口头形式

(1)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3)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五)、劳动合同的效力

1.劳动合同的生效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2.无效劳动合同。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提示: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3.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1)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3)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劳动合同约定条款除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还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1.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服务期。(1).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2).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3).对已经履行部分服务期限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4).服务期一般长于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6).服务期内劳动合同的解除

{1}劳动者的过错

如果劳动者因下列违纪等重大过错行为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仍有权要求其支付违约金:

①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②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③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④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⑤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用人单位的过错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劳动者依照下述情形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①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③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⑤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⑦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3.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1}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补偿金的数额由双方约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而不是所有的劳动者。

(2)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3)竞业限制补偿金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经济补偿,不能包含在工资中,只能在劳动关系结束(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数额由双方约定。

(4)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竞业限制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

{2}对竞业限制的司法解释

(1)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规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3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劳动者“3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4)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一)、劳动合同的履行

1.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2.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3.劳动规章制度

(1)合法有效的劳动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2)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如果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未经公示或者未对劳动者告知,该规章制度对劳动者不生效。

(3)企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规章制度可以采用张贴通告、员工手册送达、会议精神传达等方式。

(二)、劳动合同的变更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未对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

2.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劳动合同超过“1个月”,且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一)劳动合同的解除1.劳动合同的解除的概念

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在劳动合同订立后,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之前,因双方协商提前结束劳动关系,或因出现法定的情形,一方单方通知对方结束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分为协商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况。

2.协商解除

3.法定解除

(1)劳动者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①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的;

②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

③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④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⑤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⑥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⑦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⑧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⑨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⑩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2)用人单位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①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③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⑤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⑥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⑨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⑩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劳动合同的终止1.劳动合同终止的概念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自动归于消灭,或导致劳动关系的继续履行成为不可能而不得不消灭的情形。

2.劳动合同的终止的情形

(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4)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5)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对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限制性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不得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形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经济补偿1.经济补偿的概念

经济补偿金,是指在劳动者“无过错”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而依法应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与违约金、赔偿金不同。

(1).适用条件不同

①经济补偿金是法定的,主要是针对劳动关系的解除和终止,如果劳动者无过错,用人单位则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②违约金是约定的,是劳动者违反了劳动合同中关于“服务期和竞业禁止”的约定,而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劳动合同法》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中“服务期和竞业禁止”以外的其他事项与劳动者约定违约责任。

③赔偿金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由于自己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害时所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对于劳动者来说,并不是只对违反“服务期和竞业禁止”这两个事项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劳动者违反其他事项有关规定的,需要承担赔偿金的法律责任。

(2).支付主体不同

①经济补偿金的支付主体只能是用人单位。

②违约金的支付主体只能是劳动者。

③赔偿金的支付主体可能是用人单位,也可能是劳动者。

2.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

①.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②.劳动者符合“随时通知解除和不需事先通知即可解除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形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③.用人单位符合“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形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④.用人单位符合“可裁减人员规定”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⑤.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⑥.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因任务完成而终止的。

⑦.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其他情形。

3.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

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

(1).补偿年限

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补偿基数

①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即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最低工资标准。

②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计算公式为:

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

③《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已存续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在此情况下,经济补偿的计发办法分两段计算:2008年1月1日前的补偿年限和补偿基数,按当时当地的有关规定执行;2008年1月1日后的补偿年限和补偿基数,按新规定执行;两段补偿合并计算。

(五)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后果和双方义务1.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不再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消灭。2.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3.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4.用人单位违反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用人单位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5.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六、集体合同与劳务派遣(一)集体合同

1.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2.集体合同的订立

(1)经双方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或者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2/3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方获通过。

(2)集体合同草案或者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后,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3)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休合同即行生效。

(4)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5)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3.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表2-3集体合同VS劳动合同

集体合同

劳动合同

签订主体

工会与用人单位

某一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签订目的

维护员工整体利益

维护劳动者的个人权益

合同内容

涉及到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

仅涉及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法律效力

对用人单位和全体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仅对合同双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

(二)劳务派遣

1.劳务派遣的概念和特征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由被派遣劳动者向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力的雇佣和使用相分离,这是劳务派遣的最显著特征。

2.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

(1)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企业的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只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②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③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2)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该用工总量是指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

(3)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4)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5)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3.用人单位的义务

(1)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

(2)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3)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4)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4.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1)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2)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有关规定,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七、劳动争议的解决(一)、劳动争议及解决方法

1.劳动争议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劳动争议的范围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2.劳动争议的解决原则和方法

(1).劳动争议解决的方法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而非必须)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意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者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3).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4).举证责任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按照上述原则也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二)、劳动争议的劳动调解

1.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大型企业尽量设立调解委员会);

(2).依法没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2.调解员

对于设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企业,其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3.劳动调解程序

(1).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2).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

(3).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①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②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③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4).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三)、劳动仲裁

1.劳动仲裁参加人、劳动仲裁机构和劳动仲裁管辖

(1)、劳动仲裁参加人

劳动仲裁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当事人代表、第三人和代理人

①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②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10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者可以推举3至5名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参加仲裁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仲裁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2)、劳动仲裁机构

①劳动仲裁机构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设仲裁员名册。

④劳动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3)、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管辖

①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提示: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用人单位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用人单位未经注册、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所在地。

②案件受理后,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多个仲裁委员会都有管辖权的,由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2.申请和受理

(1).仲裁时效

①时效期间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

②仲裁时效的中断。

劳动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的),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一方当事人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事由消除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③仲裁时效的中止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仲裁申请

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写仲裁申请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

(3).仲裁受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开庭和裁决

(1).基本制度

①公开仲裁制度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②仲裁庭制

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1名仲裁员独任仲裁。

③回避制度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请。

(2).开庭程序

①和解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②调解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3).裁决

①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②劳动仲裁的裁决

终局裁决

下列劳动争议,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①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

非终局裁决

当事人对上述终局裁决情形之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仲裁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③终局裁决的撤销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终局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1)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件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4.执行

(1).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2).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四)、劳动诉讼

1.劳动诉讼的申请范围

(1)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劳动者对劳动争议的终局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当事人对终局裁决情形之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

(4)终局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15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劳动诉讼程序

劳动诉讼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

八、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l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2.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3.履行劳动合同中: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4)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4.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中: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区分赔偿责任与违约金

1.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有过错的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劳动者违反培训协议,未满服务期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或者因劳动者严重违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章第二节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种类与基本原则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名片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的,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建立基金,使个人在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劳动保险法规。包括伤残、死亡、疾病、养老、生育及供养直系亲属待遇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五险分立”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并于90年代纳入立法规划。

2011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二)社会保险的种类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5项:

1.基本养老保险:针对公民老年风险,保障老年日常支出的社会保障项目。

2.基本医疗保险:针对公民医疗风险,保障公民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社会保障项目。

3.工伤保险:针对公民职业风险。

4.失业保险:针对公民失业风险。

5.生育保险:针对公民生育风险。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1.社会保险范围广覆盖。

2.国家基本保险“保基本”。

3.社会保险体系“多层次”。

4.社会保险制度运行“可持续”。

二、基本养老保险

(一)基本养老保险的含义

(二)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1.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对象:所有类型的企业及其职工(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不包括: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其养老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3.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对象:城镇户籍非从业人员

【提示】同基本医疗保险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单位缴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与计算

1.单位缴费:按照现行政策,企业缴纳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

2.个人缴费:按照现行政策,职工个人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记入个人账户。

(1)缴费基数——缴费工资:一般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本人上月)月平均工资。

关于范围:

缴费工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不包括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社会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福利费、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以及计划生育费用等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关于新招职工(包括研究生、大学生、大中专毕业生等):

以起薪当月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工资基数;从第二年起,按上一年实发工资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基数。

关于下限与上限:

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计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2)个人缴费不计征个人所得税,在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收入时,应当扣除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3)缴费计算举例:

个人养老账户月存储额=本人月缴费工资×8%

(4)特殊规定

①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

②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而非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条件与待遇

1.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条件

(1)年龄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

(2)缴费条件:累计缴费满15年。

2.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1)支付职工基本养老金

①职工基本养老金的支付方法:国家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月标准=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

②个人养老金账户年度余额记账

职工退休后,其个人账户缴费情况停止记录,个人账户在按月支付离退休金后的余额部分继续计息。

(2)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抚恤金:投保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3)病残津贴:投保人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三、基本医疗保险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含义

基本医疗保险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缴纳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费,在参保人因患病和意外伤害而就医疗证时,由医疗保险金支付其一定医疗费用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纳

1.单位缴费

由统筹地区统一确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率。一般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

(1)个人缴费部分

由统筹地区统一确定适合当地职工负担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2)用人单位缴费的划入部分

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医疗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用人单位所缴医疗保险费划入个人医疗账户的具体比例。一般为30%左右。

(3)个人账户存储额的利息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四)职工基本医疗费用的结算

1.起付标准,又称起付线,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

2.最高支付限额,又称封顶线,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左右。支付比例一般为90%。

(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支付的医疗费用

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4.在境外就医的。

医疗费用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然后向第三人追偿。

(六)医疗期

1.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但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期限。

2.医疗期期间

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进行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

3.医疗期内的待遇

(1)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最低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2)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如医疗期内待遇合同期满,则合同必须续延至医疗期满,职工在此期间仍然享受医疗期内待遇。

(3)对医疗期满尚未痊愈者,或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按经济补偿规定给予其经济补偿。

四、工伤保险

(一)工伤保险费的含义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职业工作中或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遇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工伤保险费的缴纳和工伤保险基金

1.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三)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

1.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2.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3.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1)故意犯罪;

(2)醉酒或者吸毒;

(3)自残或者自杀;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4.劳动能力鉴定

(1)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2)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3)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四)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待遇

(1)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

(2)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

(3)康复性治疗费。

(4)辅助器具装配费。

(5)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待遇。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2.伤残待遇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3.工亡待遇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五)工伤保险费用的支付途径

(1)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

①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②住院伙食补助费;

③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④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⑤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⑦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⑧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⑨劳动能力鉴定费

(2)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

①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②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③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六)特别规定

1.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上限与下限:

上限不超过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下限不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同基本养老保险费)

2.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3)拒绝治疗的。

3.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追偿。

五、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的含义

(二)失业保险费的缴纳

从2015年3月1日起,失业保险费率暂由现行条例规定的本单位工资总额的3%降至2%,单位和个人缴费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三)失业保险待遇

1.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

(1)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包括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因用人单位过错由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3)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

(1)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2)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3.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般也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4.失业保险待遇

(1)领取失业保险金

(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3)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死亡补助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4)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补贴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当积极求职,接受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失业人员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支付。

(5)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四)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情形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①重新就业的;

②应征服兵役的;

③移居境外的;

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⑤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

六、生育保险

(一)生育保险的含义

生育保险是国家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证她们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均衡用人单位生育保险费用的负担而设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生育保险费的缴纳

(1)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2)自2015年10月1日起,在生育保险基金结余超过合理结存的地区降低生育保险费率。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9个月的统筹地区,应将生育保险基金费率调整到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以内,具体费率应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近年来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确定。

(三)生育保险待遇

(1)生育医疗费用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生育的医疗费用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2)生育津贴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①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②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③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但不包括生育津贴),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七、社会保险费征缴

(一)社会保险登记

(1)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2)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二)社会保险费缴纳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

(1)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2)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

(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4)社会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

(5)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THE END
1.社会保险具有哪些特征社会保险具有如下特征:保障性:指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普遍性:社会保险覆盖所有社会劳动者;互助性:利用参加保险者的合力,帮助某个遇到风险的人,互相互济,满足急需;强制性:由国家立法限定,强制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福利性: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法律...https://china.findlaw.cn/ask/question_jx_817454.html
2.社会保险知识:社会保险综合知识简答题5、社会保险具有具有那些特征? 社会保险具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和非营利的特征。 6、社会保险制度有什么作用? 答: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实行有保障的货币支付,发挥如下的具体作用:(1)保护退出劳动领域的劳动者的正当权益,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运行:(2)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https://www.51test.net/show/390324.html
3.广东2022年1月自考07484《社会保障学》真题及答案23.工伤社会保险的原则有(BCE) A、统一费率原则 B、差别费率原则 C、完整补偿原则 D、部分补偿原则 E、补偿不究过失原则 24.社会福利相对于社会保险来说,具有的特征包括(ABE) A、社会福利更具公平性 B、资金来源具有单向性 C、社会福利更具强制性 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3/gll_0317/42223.html
4.社会保险的特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是一种由国家或政府组织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安全。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国家通过法律规定,雇主和雇员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相应的保险费。https://www.xyz.cn/toptag/shebaodetedianzhuyaobaokuo-189392.html
5.社会与治理与保险制度的具体设计相关,现阶段,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内部存在重要的差异。首先,三大医疗保险项目之间制度壁垒森严,保险的具体特征和保障水平迥异,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医疗保险类型实际对应资源的差异。其次,现行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在县市级统筹、实施属地管理的原则。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是社会医疗保险项目(特别是新农合和城...http://sociologyol.ruc.edu.cn/shxzz/shxpl/2016nd6q/shyzl/18e64a20ee62496687428b21eb2a8207.htm
1.社会保险具有哪些特征社会保险具有哪些特征?下面华律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社会保险介绍社保全称社会保险,指一种社会保险或保障机制,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社会保险具有哪些特征的知识,跟着华律网小编一起...https://m.66law.cn/laws/557391.aspx
2.社会保险具有的特征包括()【简答题】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和___。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机构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委托,可以对缴费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申报、缴费义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平面基本体的特征是每个表面都是( )。 A. 平面 B. 三角形 C. 四边形...https://www.shuashuati.com/ti/78255c63f44b4aa69e03d654a6422014.html?fm=bd96c7e347a7e09bb7eb6cca35ba93b8ce
3.社会保险的特征,你知道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吗?基础知识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而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对公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的一种保障方式。社会保险具有一定的特征,本文将会介绍社会保险的特征,以及它的优点和缺点。 一、社会保险的特征 1.强制性 社会保险是国家对公民的一种保障,是强制性的。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通...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580203
4.渝粤题库陕西师范大学165203社会保险学作业(专升本)这篇内容涉及社会保险的多个方面,包括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的特征、运作模式和管理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法律援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实施效果。此外,内容涵盖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管理和投资,以及农村五保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等特定领域的...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464890
5.社会保险稽核条例有哪些内容?第十三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在稽核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社会保险具有哪些特征? 特征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的标的是劳动者的人身; 特征2:社会保险的主体是特定的。包括劳动者(含其亲属)与用人单位; ...https://www.64365.com/zs/1370025.aspx
6.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 1、保障性:指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2、普遍性:社会保险覆盖所有社会劳动者。 3、互助性:利用参加保险者的合力,帮助某个遇到风险的人,互相互济,满足急需。 4、强制性:由国家立法限定,强制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 5、福利性: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https://www.gskanglexian.gov.cn/klx/zfxxgk/xzbmxxgk/xzrmzf/fcz/fdzdgknr/SHBX/art/2022/art_3191f9be8ce241b6b5f5eab6d4e23402.html
7.历年真题全国2019年4月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试题真题与答案...15.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 A.调节功能B.互助功能C.稳定功能 D.促进发展功能E.资本积累功能 16.生育保险制度与女工劳动保护制度、妇女就业保障制度的相同之处有 A.产前产后工时津贴B.孕期工作量增加 C.母要保护设施D.女性就业保障 E.孕期工作量减免 17.医疗社会保险与私人或商业性医疗保险相比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https://www.jsve.cn/lnzt/00071shbzgl/10065.html
8.社会保险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是什么?保险知识问答1、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指的是国家或相关社保管理部门在其所辖地区内,将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等,主要集中在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等方面,即用户可以在以上相关范围内进行报销。 2、社会保险的特征:保障性、普遍性、互助性、强制性、福利性。 3、社会保险的功能:具有稳定社会生活、社会资源...https://www.51credit.com/wenda/844040.html
9.社会保障概论模拟试卷3自考0. 简述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1. 简述中国失业保险实施范围内的七种人。 2. 简述职业性疾病的含义。 五、5.论述题 0. 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六、6.计算题 0. 某企业2002年有职工100人,平均每人月工资收入1000元,其中有2人于7月1日调往其他工厂,已知该厂本年度支出的养老金总额...https://www.educity.cn/zikao/67254.html
10.07484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自考复习题学历提升学历教育(1)财政拨款;(2)社会保险费(税);(3)基金运营收入;(4)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②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 (1)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社会的安定;(2)发挥保险互济的作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3)发挥基金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③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 ...http://xueli.en369.cn/jiaocai/1686845565102207.html
11.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试题及答案14、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以赔偿为基本特征的是( ) A、养老保险 B、工伤保险 C、失业保险 D、医疗保险 15、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中,作为其核心部分的是( ) A、适用范围 B、最低生活标准 C、待遇水平 D、资金来源 16、基本养老保险中,企业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的( )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215038.html
12.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作为典型的社会法,养老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涉及用人单位、参保人、政府以及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等,既具有社会法关系中的一般特征,也因为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全民性、跨期性等特点,而在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对养老保险法律关系的理论分析要从社会法和养老保险制度两个视角展开。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13.个人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精选相反,人们就不得不购买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不足的部分补充。最后,从储蓄投资功能角度看,随着混业经营趋势加剧,引发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托市场和保险市场伺的互动,兼具储蓄、投资、理财和保障等多种功能的寿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如子女婚嫁教育险与教育储蓄存款、证券开放式基金与投资连结保险等,吸引大批...https://www.ruiwen.com/lunwen/1421811.html
14.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制度,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https://www.jy135.com/zhidu/795581.html
15.社会保障制度研究12篇(全文)其次表现在社会救济制度得到创新发展, 以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为标志, 针对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以外的城市困难居民, 建立了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特征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非缴费型福利, 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 享受对象不承担缴费义务, 经费来源...https://www.99xueshu.com/w/ikeyseijm0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