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文存卷三通信第一辑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1.30上海

大槐先生:

恪诵来教,启我良多。佛法为广大精深之哲学,愚所素信不疑者也。第以为人类进化,犹在中途,未敢驰想未来以薄现在,亦犹之不敢厚古以非今,故于世界一切宗教,悉怀尊敬之心。若夫迷信一端,谓为圆满,不容置议,窒思想之自由,阻人类之进化,则期期以为未可。杨、康、章、梁诸先生,皆吾辈之先觉,然吾辈之信仰,不求诸自心之真知灼见,一一盲从诸先生所云,甚非吾辈所以尊诸先生为先觉之意也。

愚之非难佛法,有精粗二义。精者何?见所为《绎纱记叙》。而某君颇不以鄙见为然。(见十号甲寅通讯)其言有云:“大意谓生灭由无明,然无明果自何来?世之致疑者,自昔有之矣。从未有为圆满解答者。此何以故?不可解答故。今仆所申说,亦但申说此不可解答。”夫以不可解答之理,而复事申说,下愚不解,当为识者所恕。又有以信解行证之说解予惑者。愚以为今世之人,无不欲解在信先,未解而信,其为迷信与否不可知也。粗者何?略见本志(《新青年》)一卷二号论文。吾国旧说,最尊莫如孔、老。一则崇封建之礼教,尚谦让以弱民性;一则以雌退柔弱为教,不为天下先。吾民冒险敢为之风,于焉以斩。

魏、晋以还,佛法流入,生事日毁,民性益偷,由厌世而灰心,由灰心而消极,由消极而堕落腐败,一切向上有为,字曰妄想,出世无期,而世法大坏。无政府党人所否认者,政府而已。世人骇为怪异,不敢与近。佛徒取世界有为法一切否认之,其何以率民成教?其弊一也。

好言护法,不惜献媚贵人,以宏教大业,求诸天下万恶之魁,如尊武则天为菩萨化身之类,古今不乏其人。太炎先生尝谓佛徒妄诋程、朱,而程、朱决不苟称当王之德,齐诸孔、孟,可谓知言也矣。今之人心堕落,强半由灰心偷惰而来。人无爱群向上之心,故不恤倒行逆施,以取富贵。尊函所谓妖气充塞,一班寡廉鲜耻之士大夫,奉佛宏法若钱谦益者,不且有皇皇大文,昭告海内乎?即号为大师而不腐败堕落者,去不薄世法之月霞师外,兹世曾有几人?此其弊又一也。

此事说来甚长,虽万言不能尽。愚于此问题,尚不欲多论。兹因足下之问,略道梗概而已。倘不当尊意,尚望再示,以发愚昧。不尽欲言。

独秀一九一五,十一,十五。

附李大槐书

记者足下:

李大槐上

永言先生:

欧文中古典主义,乃模拟古代文体,语必典雅,援引希腊、罗马神话,以眩赡富,堆砌成篇,了无真意。吾国之文,举有此病,骈文尤尔。诗人拟古,画家仿古,亦复如此。理想之义,视此较有活气,不为古人所囿。然或悬拟人格,或描写神圣,脱离现实,梦入想象之黄金世界,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乃与自然科学实证哲学同时进步。此乃人类思想由虚入实之一贯精神也。

自然主义尤趋现实,始于左喇时代,最近数十年来事耳。虽极淫鄙,亦所不讳,意在彻底暴露人生之真相,视写实主义更进一步。欧洲人或讥以破坏美术文艺之基础。自东洋人之眼观之,益属狂悖无伦。此日本政府所以明令禁止自然主义之文学之输入也。然于裸体绘画与雕塑,均不之禁,以其属于写实主义,而非自然主义也。

尊论谓“国家主义,未达衰度,人多者似有一日之长,生殖不繁,国力必缩”,此义殊尚欠斟酌也。盖国之强弱,当以其国民之智勇富力为衡,岂在人口之多寡?且比较各国人口之多寡,匪独以人数为标准,当合人口与土地而比例之以为标准。譬如吾国人口总数远出法、德之上,而以每方里容人之数计之,则吾国立见地广人稀之象。足下所谓人多者,倘暗指拥有四万万人之吾国,当自失其一日之长。然国力伸缩,与其谓之以人口多寡为衡,宁谓之以有无人患为衡。所谓有无人患者,亦非以人数多寡为标准,乃以生产额能否教养此人数为标准。生产超乎人数者,则人口愈多,而国力愈伸;人数超乎生产者,则人口愈多,而国力愈缩。生寡食众,此吾国所以有人满之患。非真人满也,人数超乎生产额,而教养无貲也。

欧人避妊之风,是否害及国力,吾人且措而不论。若夫吾之国力不伸,日益贫弱,正坐生殖过繁,超出生产之弊。长此不悟,必赴绝境。足下所虑,适得其反。西妇避妊,非必服药,未见其有伤体育也。东西文化,相距尚远,兼程以进,犹属望尘,慎勿以抑扬过当为虑。

独秀一九一六,二,十五。

附张永言书

承示我国文艺,尚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以后方始入于写实主义之境去西人所处,只得其半,文化粗迟,至可骇也。惟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界别,仆尚未能十分明了,幸于次期列举例证,以开蒙昧。所谓古典主义,是否如我国文字,言则必称先王,或如骈丽文中,征引古事,用力比譬?所谓理想主义,是否如我国文中,动则以至仁极义之语相责难,而冀世所必无之事?此两义仆之想象以为如是,究竟是否,尚乞教之。

《东西民族根本观念之差异篇》中,言西人“亲不责子以权利,遂亦不重视育子之义务,避妊之法,风行欧洲”云云,读之甚生疑虑。盖东洋民族,以有子为人生唯一之职务,其偏僻诚可笑,然若如西洋避妊之风日甚,其结果又将如何耶?国家主义,未达衰度,人多者似有一日之长,生殖不繁,国力必缩,避妊之妇,体亦日衰,展转相传,强质愈失,即求幸福,又安可得?贵志之文,似有扬西抑东之意。如此等处,恐尚须斟酌商量也。

张永言白

叔潜先生:

恪诵大教,惠我良多。第鄙见国民运动与政党运动,广狭迥殊,确有不同之点。其理由不可殚述。就其浅显者言之:近世国家,无不建筑于多数国民总意之上,各党策略,非其比也。盖国家组织,著其文于宪法,乃国民总意之表征。于此等根本问题,倘有异见,势难并立。过此以往,始有政见之殊,阶级之别,各树其党。即政党成立以后,党见舆论,亦未可始终视为一物。党见乃舆论之一部分而非全体,党见乃舆论之发展而非究竟。从舆论以行庶政,为立宪政治之精神。蔑此精神,则政乃苟政,党乃私党也。欧、美立宪国之不若英伦以政党政治称者,以其政党不若英伦两大政党均得国民之半数也。谓其政党不进化则可,谓其政治不进化,且斥以未上宪政轨道,恐非确论。

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也。

《青年杂志》以青年教育为的,每期国人以根本之觉悟,故欲于今日求而未得之政党政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若夫腐败无耻之官僚政治,益所鄙弃,何待讨论?前文未达,予读者以误会,资官僚以口实,殊非立论之旨,得尊函纠正之,敢不拜嘉!

独秀谨复

附汪叔潜书

独秀先生左右:

国事前途唯一之希望,厥惟政党。吾民政党之观念,极为薄弱。吾人方提倡之不暇,乃先生于一九一六年之论文中,——见正月号《新青年》——将政党政治,轻轻一笔抹杀。夫抹杀政党政治,原非抹杀政党,然当此政党观念仅仅萌芽之时,吾愿贤者慎勿稍持此种论调,致读者之以词害意也。

且即就政党政治而论,初亦何尝可以抹杀哉?先生之言曰:“政党政治,将随一九一五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又曰:“纯全政党政治,惟一见于英伦,今且不保。”愚诚不审此语何所根据。

英之现今内阁,诚哉已非政党内阁,然此为其政治上之变例,未可据以论断。彼当组织联合内阁之始,首相爱斯葵斯,与在野党领首兰斯顿侯,均有极沉痛之宣言。一则曰:“吾人所以忍痛而悍然为此者,当兹战争紧急之秋,欲求过此难关,实有不得已之苦衷耳。”再则曰:“联合内阁,只以战事为期,吾人之政见,决不抛弃,不过暂行停止耳。”然则彼之所以违背惯例,改组联合内阁,原出于一时权宜之计,不过于政党政治求一变通办法,并非于政党政治,根本推翻。欧战终局以后,政党政治,必仍恢复于英伦,殆可断言。岂独英伦?苟凡励行宪政之国家,则其国之政党,亦必日以发达。苟其政党完全发达,则所谓政党政治,必不让英专美。

政党政治者,立宪政治之极轨也。今之并世各国,凡犹未以政党政治称者,皆学焉而未至者也;否则有特别情形者也;否则其国之政治初未上宪政之轨道者也。试观日本。日本之政治,官僚政治也。然比来政党之活动,较之前此数年已大进步。安知后此数年,不脱离官僚政治而进于政党政治耶?且日本官僚政治,今犹存在者,亦缘其官僚之知识能力,足与时势相应。反以观之吾国,则最昧于大势,最缺乏常识者,莫官僚社会若。以官僚社会与所谓政客者较,其智识之相差,殆不可以道里计。吾国苟有改革政治之机会,则将来政权之所趋,其必成为英国式之政党政治,而非复日本式之官僚政治,又可断言者也。是故今日惟望国中贤杰之士,以及多数青年,勿再空抱高尚之理想,而群热心于政治,以期养成一二健全之政党,则国事前途,庶其有豸。夫惟具此信仰,故对于先生论调,与此抵触者,若骨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抑愚尤有进者。二十世纪之民族,独立精神,与团体精神,并行不悖者也。团体精神之最大者,则若国家主义,团体精神之散见于各方面者,则党派是已。党派之纯粹以公共利害为基础者,则若政党。党派之以一部分利害为基础者,则若工商以及凡百职业,亦莫不各有其党。原夫党之所以成,盖由人之主观各有不同,人之阶级地位亦各有不同。其始也,诚有如墨子所谓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者。既而见夫一人或少数人之主张,不足以与人争胜也,于是求友求助之心,油然而生。人人互欲求友求助,于是党之形成矣。此所谓团体精神也。团体精神,即独立精神之发展者也。

先生之言曰:“今后青年,宜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愚则以为国民运动,与党派运动,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国民运动之迹不可见,即见之于党派;凡党派之运动,即国民之运动也。居今之时,苟其犹为独行踽踽之人,必其为最无思想之人也。苟其人而欲有所运动,虽欲与党派不生关系,不可得也。

《青年杂志》者,精神教育之杂志也。凡先生之所为文,固极力提倡时代精神者也。团体精神,亦时代精神之一。愚愿先生之于此三致意也。当否惟裁择之,幸甚,幸甚。

汪叔潜白

乃悳先生:

章实斋分别文史,诚为卓见;然此为著作体裁而言。足下欲径称说理纪事之应用文为史,此名将何以行之哉?足下意在分别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作用不同,与鄙见相合。惟鄙意固不承认文以载道之说,而以为文学美文之为美,却不在骈体与用典也。结构之佳,择词之丽(即俗语亦丽,非必骈与典也),文气之清新,表情之真切而动人:此四者,其为文学美文之要素乎?应用之文,以理为主,文学之文,以情为主。骈文用典,每易束缚情性,牵强失真。六朝之文,美则美矣,即犯此病。后人再踵为之,将日惟神话妄言是务,文学之天才与性情,必因以汩没也。又如足下所谓高文典册颂功扬德之文,二十世纪之世界,其或可以已乎?行文偶尔用典,本不必遮禁。胡君所云,乃为世之有意用典者发愤而道耳。

足下对于孔教观念,略同顾实君。鄙意以为佛、耶二教,后师所说,虽与原始教主不必尽同,且较为完美繁琐。而根本教义,则与原始教主之说不殊。如佛之无生,耶之一神创造是也。其功罪皆应归之原始教主圣人。后之继者,决非响壁虚造,自无而之有。孔子之道,亦复如是。足下分汉、宋儒者以及今之孔教孔道诸会之孔教,与真正孔子之教为二,且谓孔教为后人所坏。愚今所欲问者:汉、唐以来诸儒,何以不依傍道法杨、墨,人亦不以道法杨、墨称之?何以独与孔子为缘而复败坏之也?足下可深思其故矣。

愚于来书所云,发见一最大矛盾之点,即是足下一面既不信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意谓后人所攻者,皆李、刘、叔孙、韩愈所败坏之孔教,真正孔教非主张帝王专制者也。一面又称孔子扶君权,尚一人专制;又谓代议政治,非郅治极轨,民权未易言。孔子之言未可非。由足下之言,更明白证实孔子主张君主专制,(无论孔子主张君主专制,为依时立论与否,吾辈讲学,不可于其学说实质以外,别下定义。)较之李斯、叔孙通、刘歆、韩愈,树义尤坚矣。

足下所谓孔教坏于李斯、叔孙通、刘歆、韩愈者,不知所指何事?含混言之,不足以服古人。足下能指示一二事为刘、李、叔孙通、韩愈之创说,而不发源于孔、孟者乎?今之尊孔者,多丑诋宋儒,犹之足下谓孔教为后人所坏。不知宋儒中朱子学行不在孔子之下,俗人只以尊古而抑之耳。孔门文史,由汉儒传之。孔门伦理道德,由宋儒传之。此事彰著,不可谓诬。谓汉、宋之人独尊儒家,墨法名农,诸家皆废,遂至败坏中国则可,谓汉、宋伪儒败坏孔教则不可也。足下谓孔子一生历于七十二君,非忠于一主。愚则以为可惜者,孔子所干有七十二君,而无一民也。足下揣测孔子之意,以为众人专制,不若一人专制。窃以众之与专,为绝对相反之形容词。既为众人,何云专制?此亦甚所不解者也。

足下又谓“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云者,无可议也,非箝制舆论。此语尤觉武断。上古有道之世,果一无可议如足下所想象者乎?古代政治,果善于欧、美近代国家乎?古代文明进化,果优于二十世纪而完全无缺乎?不然,何得谓之无可议耶?(吴稚晖先生有言,成周三代曾隆,汉唐之治曾盛,所谓满清康熙乾隆朝曾极治者,而其所留遗人间之幸福,即以洛阳长安北京之街道而言,天晴一香炉,下雨一酱缸而已。使吾民拖泥带水,臭秽鬱蒸之气,数千年祖祖宗宗鼻管亲尝而已。(见十一月八日中华新报)此可为天下有道之写真。)

且足下不观庶人不议之上文乎?孔子意在独尊天子,庶人无权议政,亦犹之诸侯无权征伐。合观全文,宁有疑义?足下又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节,乃对当时立论,非可范围后世。夫学者政治家非预言者,对时立论,何独孔子一人?正以其立论不能范围后世,则后世亦不能复尊之耳。

独秀一九一六,十二,一。

附常乃惠书

独秀先生座右:

前从友人处假得《新青年》二卷一二两号读之,伟论精言,发人深省。当举世混浊之秋,而有此棒喝,诚一剂清凉散也!惟仆于二号通信中,胡适君论改革文学一书,窃有疑义,愿为先生及胡君陈之,乞裁正焉。

胡君所陈改革八事,除(五)(八)二项先生已论及外,其余若(二)(六)两项,仆极端赞成,亦无庸赘言,惟(一)(三)(四)(七)各项,咸有一二疑义,不敢自默也。

夫文体各别,其用不同。美术之文,虽无直接之用,然其陶铸高尚之理想,引起美感之兴趣,亦何可少者?譬如高文典册,颂功扬德之文,以骈佳乎?抑以散佳乎?此可一言决矣。仆以为改革文学,使应于世界之潮流,在今日诚不可缓。然改革云者,首当严判文史之界(今假定非美术之文,命之曰史),一面改革史学,使趋于实用之途,一面改良文学,使卓然成为一种完全之美术,不更佳乎?若六朝之敝,非因骈体,实用骈而无法以部勒之敝也。譬如衣木偶以华衣,华衣累木偶乎?木偶累华衣乎?今若取古文之法以御骈文,斯可矣。

尝观今之老师宿儒,动倡保存国粹之论。其所谓国粹者,乃指道德学说而言。然愚以为道德学说,乃世界之公物,非一国所得私有,即不得目为国粹。真正之国粹,正当于此等处求之。吾国之骈文实世界唯一最优美之文(他国文学,断无有能于字数音节意义三者对整,而无参差者),而非可以漫然抛弃者也。至专以古典填涂,而全无真义御之,如近世浮薄诗家所为,固在必革之列。然若因此而尽屏古典,似不免矫枉过正,诗文之用古典,如服装之御珍品,偶尔点缀,未尝不可助兴,但不可如贫儿暴富,着珍珠衣过市已耳。若用俗字入文一项,愚意此后文学改良,说理纪事之文,必当以白话行之,但不可施于美术之文耳。

忆某报文艺话中,曾有一则,谓白话小说,不如韵文能写高尚之情。即如京戏谱,可谓鄙俚,然其词句亦有非白话所可代替者。如“走青山,望白云,家乡何在”一语,写思家之情,断非白话所能形容云云。愚谓他日白话体进步,此种语情,未必不可表出。但今日之白话,则非其伦耳。

为今之计,欲改革文学,莫若提倡文史分途,以文言表美术之文,以白话表实用之文,则可不致互相牵掣矣。且白话作文,亦可免吾国文言异致之弊,于通俗教育,大有关系,较之乞灵罗马字母者,似亦稍胜也。

诗文须有真性情,独标我见,不相依傍,自是作文要诀。然此第于平日之蓄养致力可耳,若于执笔作文之际,乃怀不落窠臼之见,此与所谓文以载道之习气,实无以异。诚恐人见虽除,而支离之弊又起也。未审然否?

悳年未及冠,智识非所敢言,惟愿以其不完全之理想议论,敬乞长者为之完成之耳。或亦先生之所许乎?

再观先生驳康南海书一文,亦有愚见,略陈左右。先生之驳康书是也,独其中有“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一语,未审所谓孔教云者,指汉、宋儒者以及今之号为孔教孔道诸会所依傍之孔教云乎?抑指真正孔子之教云乎?(教者教训,非宗教也。)如指其前者,则仆可以无言;如指其后者,则窃以为过矣。

孔子之教,一坏于李斯,再坏于叔孙通,三坏于刘歆,四坏于韩愈。至于唐、宋之交,孔子之真训,遂无几微存于世矣。所可考见者,惟其一生之行迹耳。然亦经伪儒之涂附,而令人迷所选择。孔子一生历干七十二君,岂忠于一主者乎?公山、佛肸皆欲应召,岂拘泥叛名者乎?其所以扶君权者,以当时诸侯陪臣互争政柄,致成众人专制之象,犹不若一人专制之为愈也。所以尊周室者,以当时收拾时局,在定于一,而周室于理最顺故也。岂忠于周哉?孟子以继孔自命,而独不倡尊周,且大张民权之说,斯可知矣。

又文中引《论语》“民可使由”及“天下有道”二节,似有不慊于原文者。仆以为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云者,谓无可议也,非如近世民贼独夫之箝制舆论也。代议政治,本非郅治极轨,则孔子之言,亦未可非也。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节,则纯系对于当时立论,非可范围后世。且平心论之,今世学者,竞言民权矣,其实言民权毋宁言士权之为愈。必欲于今世求可言民权之国,惟德意志其或庶几。(以其国民皆士也。)若其他诸国,则远逊矣。若于吾国则所谓民权者,亦等于专制之称天而已。而不然者,试以吾国之国政,尽公诸四万万人,而求所谓大多数之民意者,诚恐蓄发辫,用旧历,废学校,复拜跪诸政,将继续而颁行矣。然则苟非世界大同,人尽圣哲,民权未易言也。孔子之言,又何可非哉?

北京高等师范预科生晋后学常乃悳上言

又陵先生足下:

久于章行严、谢无量二君许,闻知先生为蜀中名宿。《甲寅》所录大作,即是仆所选载,且妄加圈讽,钦仰久矣。兹获读手教并大文,荣幸无似。《甲寅》拟即续刊。尊著倘全数寄赐分载《青年》《甲寅》,嘉惠后学,诚盛事也。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神州大气,腐秽蚀人。西望峨眉,远在天外。瞻仰弗及,我劳如何!

独秀谨复一九一七,一,一。

附吴又陵书

独秀先生足下:

读贵报《孔子平议》,谓自王充、李卓吾数君外,多抱孔子万能思想。不佞丙午游东京,曾有数诗(题为《中夜不寐偶成》,载《饮冰室诗话》),注中多非儒之说。归蜀后,常以《六经五礼通考》《唐律疏义》《满清律例》及诸史中议礼议狱之文,与老,庄,孟德斯鸠,甄克思,穆勒约翰,斯宾塞尔,远藤隆吉,久保大随诸家之著作,及欧、美各国宪法民刑法比较对勘。十年以来,粗有所见。拙撰《辛亥杂诗》(见《甲寅》七期),《李卓吾别传》(见《进步》九卷三四期),略有发挥。此外尚有《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儒家重礼之作用》,《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消极革命之老庄》,《读(荀子)》诸篇,其主张皆出王充、李卓吾之外,暇当依次录上,以求印证。

不佞常谓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执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馀焰,则不得不攻之者,势也。梁任公曰:“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区区之意,亦犹是耳,岂好辩哉?拙撰《宋元学粹》《语例言》引李卓吾语,前清学部曾令赵学政启霖查禁。癸丑在成都《醒群报》投笔记稿,又白内务部朱启铃电令封禁(此次方准启封)。故关于非儒之作,成都报纸不甚敢登载。章行严曾语张重民曰:“辛亥杂诗中非儒诸诗,思想之超,非东南名士所及”。不佞极愧其言。然同调至少。如此间之廖季平丈,及贵报通信之陈恨我君之见解,几塞宇内。读贵报大论,为之欣然,故不揣冒昧,寄尘清监。教之为幸。即颂撰安。

弟吴虞谨启

演生先生:

手教谨悉。仆对于吾国国学及国文之主张,曰百家平等,不尚一尊;曰提倡通俗国民文学。誓将此二义遍播国中,不独主张于大学文科也。大作何日告成?急欲一读。谨复。

独秀一九一七,二,一。

附程演生书

程演生启

再答常乃悳(古文与孔教)

读来书不厌详求,好学精思,至佩,至佩!

行文本不必禁止用典,惟彼古典主义,乃为典所用,非用典也,是以薄之耳。

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人间万事,恒以相竞而兴,专占而萎败。不独学术一端如此也。)

足下谓叔孙通、刘歆等依托儒家,乃投世主之好,以为进身之途。足下当思世主于九流百家中,何以独好儒家也?足下既谓近世儒者以唐、虞禅让为今之民选为非,何以又言《礼运》所载大道之行一节,非今日共和政体所能跻及耶?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乃指君主禅让而言,与民主共和,绝非一物。足下岂谓贵族共和制度,有加于民之共和耶?

以行政言,仁政自优于虐政,以政治言,仁政之伤损国民自动自治之人格,固与虐政无殊;以治乱言,王政之治乃一时的而非永久的,乃表面的而非里面的。共和之治,乃永久的而非一时的,乃里面的而非徒表面的也。若共和之乱,乃过渡时代一时之现象,且为专制余波所酿成,决非真共和自身之罪恶。足下有云:“其所谓乱,专制之乱,而非共和之乱也”,可谓一语破的矣。吾人于上陈理由,未能彻底了解,故于共和立宪政体,遂无信仰。无信仰遂无决心。口共和而脑专制,此政象之所以不宁也。若夫图一时之苟安,昧百年之大计,重现象而轻理想,大非青年之所宜,至为足下不取焉。

附常乃悳书

独秀先生大鉴:

至仆对于孔学之观念,有数语可以概括之。即仆信孔学之实质,与宗教之实质,全然殊科;又信孔子之言,未尝专主于专制政体。至孔子之道,果适于现在生活与否,仆未尝取孔氏之书尽读而晓其义,不敢断言。然私心窃以为世界过去之圣哲,无论何人所称道之学说,未有能与后世之生活完全适合者,亦未有完全不能适合者。孔子亦其中一人也,则何能外此公例哉?

先生以为汉、唐诸儒,可以不依托道法杨、墨,而独依托孔子。仆谓此当分两等人观之。如叔孙、刘歆之属,此辈心志,不过假学问为干禄之具,值所师为儒者,或世主好儒,遂因缘以为进身之途耳。是孔道自孔道,此辈自此辈,不足论也。乃若韩愈以及唐、宋诸儒,其必目所期,未尝不以继道统者自命,独惜所得为孔道之一部而非全体,所见为孔子之雅言而非微言。是故谓唐、宋诸儒所学与孔道之一部适相吻合可也,谓孔道之一部与帝制有关亦犹可也,遂谓孔道即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是以分概全,未为可也。若谓汉、唐诸儒独依孔道,遂谓孔道即帝制之证,则张道陵未尝不依托老子,摩门教未尝不依托耶稣,将谓老子、耶稣亦尝言符咒之术,善多妻之风耶?若谓孔子尝称帝制,与二氏之凭空依托不同,则孔子又尝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矣。今使有人衣狐貉之衣,食必姜酱,自以为是孔子之道,又以是教人焉,则亦遂谓孔子为口腹之鄙夫,可乎?

孔子生于二千年之前,其思想言论,不能以后世眼光论之,吾人固不必强为装点,如近世儒者所为,甚至有以周、召共和为今之共和,以唐、虞禅让为今之民选者。惟孔子未尝专以君主专制为是,则证据凿然,未可抹杀也。昔孟子以继孔自命,迹其言行诚不必尽似孔子,独其谓孔子为圣之时,则可谓深得孔子之奥。孔子之道可推行于后世者,一时字而已。其他一切则皆是枝枝叶叶,适于古者未必遂适于今也。

仆见本期论文中,有《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篇。其中所言,仆几无一语不五体投地。尝谓今之尊孔者,其病在明知孔子非宗教家,又既知孔子之道,未必全适于后世,然因误认今日社会道德之堕落,为亡弃旧学之故,思以孔道为补偏救敝之方,故不得不曲为之说,而以孔子为宗教,以孔教为国教之议遂兴。此其数皆不明道德之真相,不通论理之思辩有以致之。故先生谓孔子不必尊,仆亦谓孔子不必尊。然谓孔子不必尊则可,谓孔学为纯然专制之学,则犹未敢以为信也。

至于众人专制一语,不过沿用俗称。其实一人为暴,不过专制;众人为暴,乃成乱治。专制之暴,为力尚微;乱治之暴,遂不可救。得失之数,盖较然也。必谓一人可以为暴,众人即不可为暴,窃谓所谓众人者,不过较一人为众而已,持较群氓,犹是少数。以少制多,虽谓非专制焉不可也。矧孔子所值之时,乃是众人各自于其势力范围之中,而施其专制。此则确然为专制而非乱治也。

先生谓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此言蕴理至精,仆宁取妄有訾议?惟是国之施政,不第当问其欲不欲,尤当问其能不能。使国情而适于共和也,则从吾所欲,取共和可也;使国情而不足语此,吾人虽甚欲,其如不能何?(仆此言颇与筹安会人表面所持理由相同。然彼辈谓中国不能行共和,仆则谓吾民既能有辛亥倒清室之战,复能有去岁争人格之战,则吾民非不能行共和者也。至开国艰屯,何国能免?要在吾民有以自奋而已。)

抑又闻之,共和民政无乱也。(真正之共和民政,亦未尝无乱。其乱在挟多数之意以临少数。穆勒“群己权界论”论之详矣。然今日所谓共和民政云者,既不足以语于真正大多数之民意,则为治为乱,固无系乎此耳。故可以不论。)其所谓乱者,必其邻于专制者也。盖今所谓共和民政之乱者,有二端焉耳。其一则蒙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如近世民贼大盗之所为,其为专制易见也。又其一则势均力敌,莫能相下,或树党以互攻,或恣戮以快意,驯至如法国大革命后之恐怖时代,人人自危,有朝不保夕之虞,此固世俗所尝目为共和民政之乱者。虽然,苟即其事而一审之,则知此皮相之见,未可据以为共和民政之罪符也。盖其恣睢暴戾之现于外者,固若以大多数之民意行之,而其实则内幕之中发纵指示者,别有人焉。杀人者一人,被杀者又一人,此亦变象之专制耳。其所谓乱,专制之乱,而非共和之乱也。夫共和民政,固足以导吾人于能力发展之途,而共和民政之出乎轨道以外者,其不足以语此,抑亦明甚。

是故苟以共和与王政较,则去取之间,固人情所同;而以共和之乱,与王政之治相较,则仆宁取其治者以苟安旦夕耳。何则?既同有专制之实,同非自动之制,则除以治乱判去取外,尚有何法以轩轻于其间乎?此则愚见所及不敢苟为从同者山。为是为否,尚祈有以教之为幸。

即颂撰安。

常乃悳上言

丹崖先生:

惠书详示对于新文学之意见,读之不禁狂喜,谅胡适君亦有同情也。惠叶有云:“文字之作用,外之可以代表一国之文化,内之可以改造社会,革新思想。”又云:“文字者,即代表言语之机械也。”此二段名言,前者即排斥古典主义之理由,后者即不避俗语之理由。足下所怀重大之疑,实已自行解释,无待他人之赘言矣。

行文原不必故意禁止用典。若古典主义之敝,乃在有意用典及模仿古人,以为非此则不高尚优美,隽永妍妙,以如是陈陈相因之文体,如何能代表文化?如何能改造社会,革新思想耶?西洋近代文学,喜以剧本,小说,实写当时之社会,古典实无所用之。实写社会,即近代文学家之大理想大本领。实写以外,别无所谓理想,别无所谓有物也。吾辈有口,不必专与上流社会谈话。人类语言,亦非上流社会可以代表。优婉明洁之情智,更非上流社会之专有物。故《国风》《楚词》,多当时里巷之言也。

爱国哀音,与夫以悲天悯人而执笔者,皆世界上可敬之文豪。胡适君所薄无病之呻吟,非指此类。胡君所谓,正为啸傲湖山,发愁叹肤词辈耳。匆复不尽欲言。

附陈丹崖书

日者得读左右主撰《青年》,雒诵再三,至理名言,诚青年之药石,其裨益祖国前途者,云岂有量!仆虽寄身异域,亦得于文字行墨间,神交国中贤者,向往之诚,易其有极!惟间有疑问不解处,仰左右析阐为怀,必乐闻之。

左右所提倡文学实写主义,一扫亘古浮夸之积习,开中国文学之一大新纪元,无任钦佩,至于非古典主义,仆窃有所疑,敢质诸左右。盖文字之作用,外之可以代表一国文化,内之可以改造社会,革新思想,纯乎精神的科学也。然精神每凭形式而发现,无高尚优美隽永妍妙之文字,决不能载深远周密之思想。古哲先贤所作文字,虽未必尽合现今时势,然确有独到之处。仆谓不必多刻求古深,惟绝对的不用古典,则为过甚。即西洋文学,亦未必全非古典。想君明达,于西洋文学,素有心得,不必多赘。

又左右答胡君适书内(见《青年》二卷二册),言之有物一节,左右似不赞同,谓恐失之“文以载道”之弊。夫足下既不主理想主义,又不主言之有物,究竟言之无物,与理想主义有何分解?仆愚昧无似,愈不了解。请左右有以教之。

再胡君适既主张非古典,不用陈套语,然细读胡君著作,亦不尽脱离关系。岂胡君“自己无才力不能自铸新辞,故用古典套语,转一弯含糊过去”耶?况言为心声,文字者,即代表言语之机械也。与上流社会谈话,尚避俚语,况文字中不避俗字俗语,而得表优婉明洁之情智者几希。

至于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此即不同流俗之意。然人云亦云之说,自古斥为文家大病。岂必新文学谓然耶?

无病之呻吟,本属文人恶习。惟好生乐趣,尽人皆然。谁愿于康庄熙攘之世,而作悲伤憔悴之音乎?惟文字既为精神之外现,精神既受困苦颠沛,势不得不诉之文字。诗三百篇哀婉怨悱,适足代表一时之情感。即近代俄国文学,在泰西推为昌明之区,因久困于政府暴政之下,人民颠沛流离之苦,一诉之于文字,即此例也。矧忧劳可以兴国,士君子每先天下之忧而优者耶?愚谓惟恐举国上下,沉溺安乐,啸傲湖山,玩愒岁月,敌国至于境而不知,盗贼瞰于墙而不闻,斯诚士子之大耻,较之无病而呻,犹不啻天渊也!种种疑窦,恳一一代为解释。易深企盼!此上,

THE END
1.万众一心的意思急求万众一心的意思急求更新时间: 2024-11-21 23:58:53 八字精批2025流年运势八字合婚八字起名万众一心,是指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出自于《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出自的典故具体讲的是,在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汉灵帝派朱隽率军去镇压,朝廷派出朱隽在南阳城外堆了一个比...http://m.7tqp.com/news_2580470.shtml
2.一人为众众人为一体现的保险特征一人为众体现为人定胜天的力量,众人为一体现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境界不一样自然理解也不一样。https://iask.sina.com.cn/jx/sh/160370703247735031486.html
3.保险充分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思想。这说明,保险具有...保险充分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思想。这说明,保险具有()。 A.经济性 B.互助性 C.科学性 D.商品性 参考答案: 点击查看解析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约束保险人与投保人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形式是...https://m.ppkao.com/tiku/shiti/8524701.html
4.1如何理解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doc保险在一定条件下,分担了个别单位和个人所不能承担的风险,从而形成了一种经济互助关系。它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思想。互助性是保险的基本特性。? (三)法律性? 保险的经济保障活动是根据合同来进行的。所以,从法律角度看,保险又是一种法律行为。 ?(四)科学性? 保险是以数理计算为依据而收取保险费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17/0110/82157312.shtm
5.保险的由来及发展公元前2000年,在地中海一带,海上贸易活动开始兴起。在航行的过程中,有时候为了避免船只倾覆,不得不抛弃船上的货物,商人们提出了一条共同遵循的原则:“一人为众,众人为一。”公元前916年在《罗地安海商法》中正式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所导致的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 ...https://www.meipian.cn/1mmipeha
6.法律效力可以分为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A.一人为众,众人为一B.大数法则与概率论C.保险费率的厘定D.保险准备金的提存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第4题:简述个案研究法。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第5题:“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思想所体现的保险特征是( )。A、经济性B、互助性C、法律性D、补偿性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第6题:单纯性外痔的...https://www.netkao.com/shiti/819672/363927h79tnm2d9d.html
7.财产保险理论与务实复习测试“财产保险的产生源于“一人为众,众人为一”共同海损分摊制度,这说明单个个体是很难应对自然灾害的,只有用保险的方式才能达到个体损失最小化。”这种说法是()。 A:完全不正确的 B:完全正确的 C:部分正确的 D:部分不正确的 *17. 强制性是财产保险的基本特征。() A:正确 B:错误 *18.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https://www.wjx.cn/vj/wFlKLJ3.aspx
1.成语故事万众一心背后的寓意而“万”、“众”、“一”、“心”这四个字,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概念。"万"指的是无数或广泛,“众”则意味着多人,“一”的意思是单数或完全,一起,“心”自然代表的是思想或者感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万众一心”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一种强调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向前推进的心态。https://www.polkmncvd.cn/cheng-yu-gu-shi/764286.html
2.万众一心是什么短语2.万众一心什么意思? 万众一心的意思 万众一心(拼音:wàn zhòng yī xī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后汉书》。 “万众一心”意为千万人一条心,后多用来形容广大人民团结一致。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定语,也作状语;含褒义。 https://www.bozhoutz.com/cyjx/16412.html
3.万众一心的意思解释和造句6.万众一心其利断金意思 万众一心造句子写一句话英文例句 成语名字: 万众一心 成语解释: 一万个人一条心,比喻众人团结合作力量大,一心一意,精诚合作 近义成语: 十箭难断 众志成城、 众擎易举、 步调一致、 人多势众、 上下一心、 戮力同心、 举国同心、 集腋成裘、 万全之策、 齐心协力、 聚沙成塔、 同心...https://www.ganyupt.com/cyjd/16264.html
4.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万众一心的状态总结来说,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像“万众一心”那样,全神贯注地思考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作用,并始终保持希望,以此为动力不断前进。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此乃成长与发展之关键所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蕴含的一种智慧,其价值至今仍然令人...https://www.kdledjgud.cn/cheng-yu-shi-yi/750051.html
5.成语接龙万众一心团结协作万众一心的力量总之,无论是在科技创新、教育教学还是体育竞技或者商业运营中,“成语接龙万众一心”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它提醒我们即使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只要大家保持一种集体意识,一起为目标奋斗,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就是所谓的"一人之力不足以敌天下,而千人之手却可驾御江山”。https://www.ivfdelvfln.cn/sheng-xiao-cheng-yu/432207.html
6.万众一心接龙成语智慧汇聚共同进步的征程最后一点是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奋斗直至成功。不懈努力才会开花结果,而这份决心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巨大动力。正如古人所说,“登山涉水非耻,但功夫不足为悔”。只要我们持续努力,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够迈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步。 标签:气象万千成语接龙、呆若木鸡成语接龙、一清二白成语接龙、心想事...https://www.itrfvxtz.cn/cheng-yu-jie-long/724095.html
7.万众一心成语接龙心怀天下文明传承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心怀天下”是一种极高的品德表达。它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种思想体现在政治上是以大局为重,能够牺牲个人的私欲为了集体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公务员、企业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培养这种“万...https://www.gaoseol.com/san-guo-cheng-yu/782638.html
8.万众一心成语接龙联心共创探索传统智慧中的集体协作之美总之,无论是在历史上的伟大事件、现代企业管理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互动,“万众一心成语接龙”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我们追求共同目标的心情,以及加强团队协作效率,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https://www.vanbub.com/cheng-yu-ying-yong/703087.html
9.保险具有“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特征,体现了保险的()保险的基本特性是(),它充分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思想。 A.科学性B.法律性C.经 保险的基本特性是(),它充分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思想。 A.科学性 B.法律性 C.经济性 D.互助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保险充分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思想。这说明,保险具有()。A.经济性B.互助性...https://m.educity.cn/souti/3C3805A3.html
10.汪三贵:贫困县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机制创新三农论剑因此,需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建立保险防范意识,按照“居民主动参与、政府适当补贴、市场有效调节”的原则,推动建立居民参与、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的返贫预警和治理模式,真正发挥商业保险“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属性优势。可以尝试探索建立类似于“相互保”的共享保险模式或者建立防贫保险基金,从政府、社会(保险公司、合作...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18822.html
11.我的名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上一句是什么?【单选题】寂寞不是病态心理,而是人心路历程的标志。我国有许多有名的诗篇,都得力于作者当时心境的淡泊寂寞,如众人熟知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一言以蔽之,当心灵产生寂寞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如果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你的天赋才华会因寂寞的冶炼而升华一个境界。 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正确...https://www.shuashuati.com/ti/7561af970f7c4e5f8b8974e7a7dbebf6.html
12.社会保险基金有哪些特点4、互济性: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中,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基金来源于社会统筹,用于社会成员,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互助互济性。 5、政府干预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精算、测定都体现了政府应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 https://www.66law.cn/laws/148087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