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贸易保护主义升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加大
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保险业也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世界金融格局的重新调整。中国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正迅速崛起,带来了国际货币体系、全球金融地位、金融市场结构等变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与经济格局变化相适应,中国保险投资受到的监管较为严格,受金融危机影响也比较小,受益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影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大。
但是,在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中显示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实体经济深受其害,工业结构调整又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加之,实体经济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与金融市场相比有延迟,预计金融危机后的两到三年内后就是2010-2012年之后实体经济才能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二次探底风险加大,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深度如何使保险企业在投资方面仍抱谨慎态度,对信息化投资造成负面影响。
政府投资计划对保障我国经济形势平稳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万亿”经济拉动政策在2010年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投资,会继续刺激对建筑工程保险、安装工程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等财产保险险种需求的高速发展;经济和金融危机会也会进一步提升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保险的意识,刺激了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保险企业的业务结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出现变动,财产险在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中占的比例升高,财产险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化投资也将对财产险有所倾斜。
银行参股保险公司有助于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转型。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银保发展模式通常分为四种,即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以及金融控股集团。我国自开始出现银行保险至今,分销协议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代理销售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获得手续费收入。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股权联系,二者的合作非常有限,在“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下,手续费高低往往成为银行选择合作保险公司的最重要变量。这样,不计成本的手续费之争使得银保业务面临费差损的风险,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利益分配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使得中国银行保险的快速增长不仅没有赢得理论上的成本优势,反而加剧了保险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与风险。显然,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将加强二者股权上的联系,银行保险开始向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跨越,即银行收购或内部设立保险公险市场主体的扩容。可以预期的是,“银行系”保险公司将成为未来保险市场的重要力量,这有助于保险市场向更具竞争性的结构过渡。这对于促进银保发展模式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司,通过银行的分支机构销售其子公司的保险产品。另外,银行参股保险公司还将有利于保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案)》,相比2002年修订案,此次修订进行了大幅度的变动。重点有:在保险业投资方面,拓宽了资金投资范围,放宽了对有价证券买卖、不动产等方面的投资。这对保险公司提高经营能力,防范经营风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投资渠道加大的同时,保监会在原来仅对人身险和财产险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细化的分类监管,重点解决监管尺度不统一、分类指标过多的问题,借助的主要手段就是完善配套信息化建设。分类监管是以风险控制为着力点的重要监管措施,通过对保险机构综合评价指标的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考核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财务风险、资金运用风险和业务经营风险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保监会已经确立新的分类监管制度框架,重点选取风险敏感性强、风险预警效果好的五大类指标,即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公司治理内控与合规风险指标、财务风险指标、资金运用风险指标和业务经营风险指标,将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分为四类,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保险机构区别对待,建立起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分类监管仍将是2010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二、社会因素
1.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提高,民众保险意识提高
2009年我国保险业保险深度为3.42%,保险密度达到826元,虽然与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保险深度和密度提高,说明保险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有一定的提高。民众对保险的认识正在逐步改变,保险意识迅速提高,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保险深度达到6%,保险密度达到3700元。但是我国的地区发展差异大,在中西部地区,民众的保险意识刚刚启蒙。09年的农村医疗保险、三农保险等对民众保险意识启蒙作用巨大。
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提高的同时,民众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目前保险公司的产品品种少,保险产品的同质化单一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要市场推出一款有利可图的保险产品,多家保险公司就群起效仿,但同时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却是少之又少,对保险长远的发展十分不利。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投保意识不断增强。财产险、出口信用风险等在2009年实体经济深受影响的情况下取得大幅增长,表明企业投保意识增强。
在以前的财产保险发展中,往往是每一次大灾过后,保险公司的保费都会出现集中增长。对于企业来说,因对经营风险认知不足,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出现经营者对投保有抵触情绪,导致我国目前企业保险深度很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保险意识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在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财产险获得高速发展,说明我国的企业在利用保险保障经营环境基本稳定,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意识上有一定的成长。
企业积极参与投保,对保险市场扩容起到明显作用,保险业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形势保持稳定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诚信体系尚不健全,影响着整个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投保热情。比如,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在保险经营中,各种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等现象屡禁不止。虽说保监会已加大打假力度,但造假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风险防范手段薄弱;误导问题仍然存在。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业务员误导消费者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对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消费者进行误导、欺骗的现象更为明显;保险公司惜赔现象依然发生。部分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例不合理拒赔等现象依然存在,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从而造成“投保容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等社会不良影响。整体上,这些都间接地阻碍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