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开放程度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了一大批保险业对外开放新举措,如将原规定2021年取消外资寿险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放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等,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80多家各类机构。
我们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姿态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不过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是既有“迎进门”,也有“走出去”,谈及国内保险公司为何要努力走出去,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迫于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有必要通过海外市场来获取商机;另一方面是国内保险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险企已经获得较为成熟的保险经营管理能力,具备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特别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实施,险企迎来了拓宽海外市场的机遇期。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我们自己的保险公司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学习到更优秀的管理理念、更完善的产品设计,再反哺到国内的保险业发展。
技术出海:众安、金融壹账通实现科技输出
今年8月20日,金融壹账通与瑞士再保险集团宣布将共同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高级数据分析的数字端解决方案,用于欧洲市场的汽车理赔服务。
据悉,两家公司将共同向欧洲推出金融壹账通的智能闪赔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利用金融壹账通基于AI的图像识别技术以及瑞士再保险集团的风险专业知识和市场专业知识,可在几秒钟内提供高效、完全数字化的服务,显著改善用户体验。
具体而言,该解决方案可根据车辆损坏的照片,选择合适的维修策略,在几分钟之内就能估算维修成本并进行即时现金支付,还可提供附加服务如将驾驶员引导至维修车库等。投保人可以享受一个更方便、更快速和更透明的流程,保险公司则能提升服务效率,同时还能了解所有车辆损坏及维修的情况。
而另一家国内保险科技明星公司众安保险,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借数字化“东风”出海。依托众安国际的成立,众安保险便将其科技能力梳理成为系统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向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输出。时至今日,众安国际版图已拓展至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五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2019年度财报,众安实现科技输出收入人民币2.697亿元,同比增长139.9%,签约客户达到260家,其中,约73%的保险系统产品存客户在2019年进一步采购了众安的的保险系统模块或对原有模块进行升级。
融资出海:太保既要融“资”,更要融“智”
今年6月17日,中国太保沪伦通全球存托凭证(GDR)于伦敦证券交易所沪伦通板块正式挂牌,由于太保之前已在A+H股上市,此次在伦敦上市,标志着中国太保成为国内首家在A+H+G三地上市的中国保险企业。
对此,太保管理层给出了答案:中国太保历经2007年(A股)和2009年(H股)上市,以及2012年的定增,每次资本市场的一小步,实际都是公司治理完善的一大步。本次公司借助沪伦通平台发行GDR,将为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形成有力支撑。
因此融资不是发行GDR的首要目标。对太保而言,在伦交所上市,既是融“资”,更是融“智”。吸引一批优质投资者,连同其所代表的管理理念和战略思维,可以进一步丰富股东结构,提升董事会专业能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稳健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太保逐步向内生性增长转化。通过三地上市,太保也将提升国际影响力,进一步融入全球大市场。
资本出海:“对外投资”急先锋,来看看平安的出海姿势
作为国内保险公司中国际化的领头羊,平安保险在海外投资方面一直保持更快的步调。早在2007年,平安保险就拿到了监管所规定的境外投资最高额度,即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
而平安的投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从2007年投资富通的滑铁卢到近期汇丰的不分红风波,平安的投资经历了不少的质疑,尽管犯了一些错,但平安的对外投资上依旧有不少亮点。我们以平安在医疗健康市场的投资为例。
2017年,中国平安与日本津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平安人寿以持有津村10%的股份,成为了津村第一大股东,彼时这笔投资也是中国企业对日本汉方药健康产业领域最大规模的一项投资。本次合作的一方面,是渴望在制药业务上得到加强的中国平安,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日本最大汉方制药商日本津村想要开拓中国市场的计划。
此外,双方还宣布将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2018年,平安津村有限公司成立,并与平安旗下的平安好医生等子公司开展合作,其致力于将平安在客户、医疗等方面的资源与津村在中药生产、研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中药产品,进而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20年3月,中国平安与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交易总额达33.5亿日元(约合21.8亿人民币),平安人寿持有盐野义制药2%的股份,成为盐野义制药第七大股东。7月,中国平安宣布将与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的全资子公司盐野义制药(香港)签订协议,在上海与香港两地成立合资公司,平安也表示,此次成立合资公司将加强我国的健康及医疗服务水平。
此次的合作,盐野义制药将在两家合资公司建立药物研发中心,将盐野义的研发能力与中国平安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结合起来,制造高增值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健康服务,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业务出海:中国人寿成立新加坡分公司
如果技术和资本出海还是通过与国外当地保险机构进行合作看展业务,那么业务出海则是直接与国外保险机构进行竞争,这会对保险公司的品牌及运营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而中国人寿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发布以来,第一家在中国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保险企业。
2015年6月8日,中国人寿保险(新加坡)有限公司正式在新加坡成立,将在新加坡提供人寿保险、投资理财、健康医疗、人民币保险投资等方面的产品,充分发挥在人民币保险产品方面的优势。
时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明生表示:“新加坡是中国人寿布局海外的重要市场以及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支点,新加坡公司的设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人寿近年来加快国际化步伐,在港澳地区取得很好的成绩,在海外的投资项目上也有实质进展。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市场是中国人寿海外保险业务和其他业务拓展的重点之一。”
资本输出面临监管风险,技术输出迎来机遇
分析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保险科技公司来说,技术输出往往是他们的主要出海方式,而对于平安、太保这样的大家伙,资本输出往往有更大的比重。
2018年11月,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一些企业投资动机不纯,在金融扩张中同时控制多类金融机构,形成跨区域、跨国境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报告指出,将提高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力度,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提出了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等7项监管制度。
此外由于当前国际形势并不稳定,各国间金融政策也不尽相同,所以出海险企不仅要做好国内监管所要求的合规工作,也要适应国外金融环境,做好本土化,避免水土不服。
所以未来大型保险公司出海的方式,投资是一方面,技术输出同样不能被忽视,前面提到的金融壹账通与瑞再的合作便是来自平安的技术输出。在国内保险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我们势必会看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保险公司的技术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