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作为产品经理,对竞品分析这件事是耳熟能详。
在平时,功能不会做就去竞品那看看,交互搞不好也去竞品那看看,甚至竞品上新了,没事也要去凑凑热闹,看看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但是,跳出这个框架,作为一个初创产品的产品负责人,或者你直接是CEO,真正的从零到一,又该怎么去做竞品分析呢?
竞品分析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根据你的目的不同,也会衍生出不同的方法。
举个例子:
那么当公司提出要开发新的产品,并将你选定为产品负责人的时候,你是怎么去做竞品分析的呢?下面就我作为新产品的负责人的这样一段经历,来讲讲到底是怎么去做竞品分析的
我接到的任务是做一个互联网的保险平台。没错,这是我们老大的风格,保险公司精算师出身的他,在平时或多或少会给我们透露出他的想法,不过现在,当一个早就知道的想法终于要落地的时候,我们却还是感到迷茫。
二是,保险的国家监管已经很严了,发展走向完全看保监会,不稳定性太大。
三是,我国保险意识还不强,虽然在提高,可是让那些线下都不买保险的人在线上买,难度可想而知。
行业背景——小试牛刀
第一个,我们要知道,有关这个行业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这四个点具体情况。
方法论的话,在上一篇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全面解析产品经理市场分析方法论对PEST大概有涉及,比如政策上,保监会在2011年首次《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这是保监会第一次对互联网保险进行监管,内容大概是保证投保人利益之类的,证明在2011年,互联网保险已经走入人群中了,且国家开始重视。
2015年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作为行业圣经,严厉监管了互联网保险经营条件,信息披露,经营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等等,表明国家承认了互联网保险,且愿意在维护投保人利益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的期望。
第二个,比了解政策更要清楚的是经济条件和市场规模。
在互联网保险行业,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为2,347亿元,同比增长5%,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为1835,27亿元,为下降的趋势,同比下降20%。
看下图,会更加生动直观,可以看到在2016年以前,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都是不断上涨,而在2017年发现了转折,主要是因为保监会对中短期理财产品特别是万能险的监管收紧有关,还有商车费改,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的特点。
但是传统保险的保费还在不断增长,这代表了从社会层面,大家的保险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保险的需求不断扩大。
还有技术对保险的改进和革命,传统保险中核保标准的不确定性,通过大数据,可以很好的定价和监测风险,就车险来说,通过车内电子设备,可以很好的对驾驶人的驾驶习惯做出数据统计,比如平均行驶时速,踩油门和刹车的次数,常去的路段是否为高危路段,这些数据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估,使定价更加个性化精准。当然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也并非无用武之地。
第三个就是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做一个预测。
竞品概述——正式开始
这部分其实才是竞品分析的开始,前面只是由于我们要设计一个全新行业的产品所做的了解工作,这部分才是要做一个新产品的必由之路,也是最为麻烦和痛苦的阶段。
第一步,找到你的所有竞品,记住,是所有。
其实这个所有,可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我认为的所有竞品,是包含所有你可能做的业务的任何产品形式。
而“任何产品形式”,代表了这个产品可能是APP,也可能是网页端,甚至一个公众号,比如,悟空保旗下的金箍棒保险。
第二步,竞品分类
这些繁杂的保险产品,就算是你能全部找到,也难免有所遗漏,毕竟现在互联网产品多如牛毛,但是好的互联网产品确实凤毛麟角。
其实你只需将他们按照产品模式分个类,便会豁然开朗,每个类中找到几十个代表产品便足以,就我们的项目为例,我暂且将他们分为五类。
1.面向普通用户的ToC保险产品: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小雨伞保险,大象保险,慧择保险……
2.面向代理人的ToA分销平台:保险师,I云保,金箍棒保,咔嚓保,聚米保险,保险助手,创保网……
3.面向商家的定制化保险ToB服务公司:保准牛,聚宝物流,熊猫车险,易保科技……
5.传统保险公司线上化:平安金管家……
第三步基础数据统计
这些数据均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在七麦数据、it桔子、易观千帆等一些专业的数据统计网站和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均可以获取,但是数据的准确性就需要你去细细考量了。
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
接下来是产品定位和核心功能的统计对比,这个需要你至少找到该产品,去大概体验一下,去看看点开APP,映入眼帘的slogen是什么,找找他的定位是什么,产品定位,就是用XXX是一个xxx的平xxx台句式进行套用,而后面的两个小xxx就是产品的定位。
比如保险师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展业签单平台,安全可靠,就是代表APP不会窃取你的客户信息,上面卖的保险产品绝对会理赔等,展业签单,就是说APP是用来展业和签单的工具。
而核心功能,竞品的产品模式一样难免大同小异,但是核心功能跟定位紧密相连,在保险代理人平台中有的重展业,有的重分销,定位不同,产品模式也是会有差异的。
竞品数量:
最后一个不会再表格中体现的点是竞品的数量。根据竞品的数量可以看出现在市场的竞争情况,他是出于一个蓝海,就一两个竞品,还是说满大街都是竞品,像15年之前的p2p。
第四步找出核心竞品
在这一步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产品模式。我们究竟要做一款像众安保险、惠泽保险一样的保险商城,还是说一个面向代理人的平台,像保险师,i云保,或者是一个面向企业在场景中定制化的保险公司。在这个环节中,前面的分类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互联网保险兼业平台:
传统保险线上化:
第二点,平安金管家也是基于平安保险在线下多年的积累而创造的线上平台,且具有保险牌照,有自主研发保险产品的能力,这也与我们的情况大相径庭。
TOB:
第三点,面向企业定制化保险模式有多年的基础,用户需求更大,但无奈其产业链中占据流量和场景的互联网企业更有话语权,利润微薄,发展缓慢。
TOC与TOA:
对于趋势来说,虽然现在代理人还是依附于公司的,但是我们觉得未来保险代理人会成为独立的代理人,依附于平台。那么我们打算做一个面向代理人的平台,所以选择的核心竞品就从这个模式下选择。
核心竞品的选择一般选择3-5款就够了,但是这几款的选择一定要有自己的理由。你觉得保险师的月活最高,下载量最高,那OK,就选他;你觉得创保网是平安旗下,也OK,平安是最早布局互联网的传统保险企业,那么他为什么要出一个专门面向代理人的模式是值得你深究的。
核心竞品的分析——高潮来了深度体验
选择出来了三款核心竞品,首先下载他们,并深度体验。
产品定位以及核心功能
对核心竞品的产品定位以及核心功能进行分析。跟刚开始的分析相同,只不过这次要比之前更加细致。
其中重要的是他们各自的产品特色进行对比,比如保险师,在15年产品刚上线之际,就是以帮助代理人做计划书闻名,现在的特色功能依然是保险产品的计划书,而i云保的发展迅猛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平台保险的多级分销模式,代理人可以建团队,拉下家,下家的佣金可以给到上家,这样一步步的分成,促成了i云保的发展迅猛。
当然也要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核心用户是谁,在什么场景下,满足了什么需求等等。
运营现状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运营现状和一个商业模式的分析。
就运营现状来看,结合现有的准确数据,一些估计数据,最后算出的几个估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些数据有,日活,下载量,用户量,月活,单量,客单价,流水,利润率,成本估算,盈利,转化率,ARPU值(单个用户产生价值)。
利用这些数据算出一个漏斗转化模型,这样是最直观的比较谁进入了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的方法。其中转化率和ARPU值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值,这两个值能反映出商业变现的能力,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
下面是当时我的PPT,关键数据进行隐藏:
转化漏斗模型最上面是用户量,这个用户量最好是注册用户量,中间一层是日活跃用户数。
可以看到,这个数是比第一层要少的,因为层层减少的原因,每一层都有一个转化率,直到模型的最下面的付费用户,也就可以约等于日单量。
假定每个付费用户只付了一单的话,用日单量和估算的平均客单价相乘得出的是仅下单的流水情况,这个情况作为外界用户我们只能估算,数据的误差率通常很高,但是也必须要算。
因为如果有真正的数据的话,这个结论对我们做产品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只有当我们的竞品进入了一个良好的运营转化模型,ARPU值>CPI,良好的盈利模式会让他越来越好,不再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创业初期的场景,不断的烧钱,其实并没有好的盈利模式。
就拿保险师为例,他的付费转化率是在三款竞品当中最高的,而且不仅仅是三款竞品,在和众安保险等老牌互联网保险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可比性,转化率高恰恰代表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产品的用户体验,每一层都代表了产品受到用户的喜爱程度,可以毫不吝啬的讲,产品转化率高,这个产品就是好。
而ARPU值,作为他的中文解释“单个用户创造的价值”向我们说明了一切,ARPU值越高,单个用户能给我们企业带来的盈利越高,那我们去做拉新留存就会变得更有意义,我们产品经理才会存在着,一直存在着,当我们产品不断推广,用户量越来越高的时候,营收也会不断增加,而不是像ARPU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上,说来就话长了,有个公司,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产品模式+用户模式+运营模式+推广模式+盈利模式。 用户就是保险代理人,场景下的意见领袖等等,这个意见领袖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极限登山团组织者。 总结 好不好看总结,没有总结的竞品分析,就是吹牛逼。长话短说,我对互联网保险的总结,一句话就是,行业背景——监管趋严,意识不强,竞品汇总——模式创新,百家争鸣,核心竞品——裂变增长,分销为先。 在这次竞品分析中,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最后确定了自己产品的定位,竞品分析这种方法在实战中,特别是从0到1的产品过程中,他的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确定我们的项目确实可行,因为别人做了这个需求,验证了市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可行的,我们并不是闭门造车;可以从竞品上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问题,从而谋求我们产品的差异化,这才是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所在,也是迷茫的时候找产品定位和方向的关键;了解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知己知彼,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他们身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的目标。 本文由@门口野蛮人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