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保销售误导看保险消费者法律保护

一方面,销售人员为推销产品,片面夸大公司实力和产品收益,强调产品收益比银行定期存款高,甚至对保单条款未载明的投资收益率做出保底承诺,但不向保险消费者解释保单的现金价值,不对消费者说明提前退保需要承担较大损失的情况;故意隐瞒保险合同期限和责任免除条款,对在10天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保事项不进行明确提示。另一方面,保险销售人员利用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进行误导,比如在其存款时,销售人员通过夸大产品收益、承诺保底分红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致使“存单”变成“保单”。而为消除消费者的疑虑,销售人员通常只把保单正本给消费者,隐匿保险条款等重要合同单证,甚至随意编造消费者身份证号码和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

二、从经营者角度分析银行保险销售误导问题成因

银行保险营销涉及银行、保险公司、银保销售人员等众多参与方,各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各方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地位差别明显。尽管上述三方销售目标有所不同,但客观上都是追求短期保费收入最大化。从这一点来看,银行、保险公司、银保销售人员的目标是相同的,这更凸显出保险消费者在银行保险购销关系中的弱者地位。

(一)基于银保合作角度的原因分析

1.合作关系不稳定在银保市场上,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普遍采取的是“多对多”模式的协议型合作,即每家保险公司都委托多家银行代为销售保险产品,同时每家银行也代销多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只需向银行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不支付固定的报酬。我国银行保险业尽管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但仍停留在“代销”这一粗浅的层次上,这种简单的委托关系极不利于银保业务深入发展。对保险公司而言,它们不愿意在与银行的合作中进行具有长远意义的投入,比如对银行销售银保产品人员的培训。因为今天的培训成果可能为明天自己的竞争对手创造便利。合作中短期行为较多。对银行而言,我国银行保险委托合约期限通常为一年,因此银行更注重短期效益,谁给的短期利益多,就选择谁,随意性较强。此外,由于只负责代销而不承担销售风险和责任,个别银行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销售误导,销售保险产品,带来的结果是其他银行纷纷效仿,使销售误导成为银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2.双方地位不平等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银行凭借渠道、网点和客户优势,在渠道准入、网点分配、代销定价和日常经营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从银行保险和委托机构数量对比可以看出,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目前,国内有保险产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也就10家左右,而保险公司有140余家。保险主体数量远远超越了充分竞争阶段应有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银行的主导地位。从银行角度看,代销只承担销售义务,获得中间业务收入,不承担销售风险和责任,也不必进行售后服务。当市场利率提高时,储蓄客户数量增加。如果定存储户购买银行保险,银行可以不用支付给储户较高的利息,而储户的这部分存款将由保险公司以保费收入名义存入银行,同时还能赚取高额佣金。当市场利率走低时,储蓄客户数量减少。此时如果储户购买银行保险,则以保费名义存入银行的钱亦可增加银行现金流。也就是说,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几乎是稳赚不赔。从保险公司角度看,为了争夺银行网点资源、追求银保业务规模,保险公司也被迫对银行采取了宽松的管控制度。对银行销售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银行保险销售误导现象泛滥,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

(二)基于保险公司之间竞争角度的原因分析

1.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当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导致银保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公司经营压力也不断加大。为了追求业务规模,保险公司掀起了价格战、费用战,导致恶性竞争愈演愈烈,而银行坐收渔利。在实际经营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多数保险公司考核机制不尽合理,片面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把保费收入作为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客户利益及对银行、保险公司长期信誉的维护和提升。这种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势必会导致银保销售人员诱导客户购买保险,从而使得销售误导屡禁不止。

2.银保产品同质化严重银保产品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趋同;二是各家保险公司产品趋同。目前,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主要是分红型寿险产品。其特点是产品周期短,保障功能低,同银行自营储蓄产品相似度很高。这也给部分保险公司为了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而在销售宣传上进行误导提供了“便利”。比如,在销售过程中,将保费缴纳说成“存款”、返还的生存金说成“利息”,常用“存”和“取”来混淆概念,强调“产品只能在银行买,其他地方买不到,存款收益都是在银行办理”,以此让客户以为其推销的就是银行产品。此外,在银保市场上,往往是一家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其他公司迅速群起效仿,使得保险产品个性化程度很低,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相距甚远。从银行角度看,它关心的是中间业务收入,分红型寿险产品正好符合其偏好;从保险公司来看,分红型寿险产品既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又可以快速获得巨额现金流。因此,分红型寿险产品是双方的理想选择。这也使得无论是保险公司之间,还是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产品同质化都比较严重。

(三)基于银保销售人员角度的原因分析

银保销售人员是联系银行、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纽带,在整个保险营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保险营销员(即个人保险人)却饱受诟病。其中销售误导作为寿险市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保险销售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人制度的不完善及保险公司规范经营意识淡薄。

2.规范经营意识淡薄保险销售人员文化水平偏低、职业素养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由于人制度的缺陷,不少人只将保险人作为一种过渡职业,机会成熟再另谋他就。这种“临时工”想法极易引发短期投机行为———在短时期内误导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以获得丰厚的佣金收入,而当消费者发现受骗想要退保时,人却早已不见踪影。长此以往,银保市场必将进入“人误导销售———消费者受骗不信任———人进一步误导销售———消费者更加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保险人流动性强,保险公司只能通过不断增员来保证销售队伍规模。然而随着人社会地位的下降,保险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群体文化素质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本应加大人培训力度,但由于规范经营意识淡薄,保险公司不愿意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对新人进行正规培训,只把追求保费收入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从而对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误导行为采取放任态度。

三、从消费者角度谈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在银行、保险公司、银保销售人员和消费者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的情况下,保险交易实际是四方利益的博弈,各方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在四方利益博弈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容易被误导,成为其他三方利益博弈的牺牲品。正是由于保险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更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具体原因如下:

2.合同条款难以理解银保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提供的风险保障、投资收益也不尽相同,要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就要求消费者对所购买的银保产品有正确的认识。然而保险合同条款普遍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复杂、非通俗化等特点,给消费者的阅读和理解增加了难度。此时,银保销售人员的讲解成为消费者深入了解银保产品的主要途径,这也为销售人员实施误导提供了可乘之机。

THE END
1.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什么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什么 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合同关系。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协议,保险人承诺在被保险人遭受意外损失时,按照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支付一定的赔偿金。保险合同是一种法律约束力强的合同,双方必须遵守合同条款,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https://www.xyz.cn/toptag/congfalvjiaodukan-577062.html
2.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A.损失分摊方法B.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C.合同行为D.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商品交换关系正确答案:合同行为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表现在()。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https://m.ppkao.com/wangke/daan/c07a0f516e704e49b3ac251917eae574
3.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行为。A代理B约定C合同D承诺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行为。A代理B约定C合同D承诺 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行为。 A 代理 B 约定 C 合同 D 承诺 --- 正确答案 C --- 解析 购买保险产品意味着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https://m.guangzhou.huatu.com/tiku/3224611.html
4.从法律角度来看,洛克和孟德斯鸠实际上在表达一种自由主义思想...从法律角度来看,自然保护区是依法建立起来的享有被法律保护的地域。()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在庄子看来从微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想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言不尽意”。()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从金融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具有融资功能的金融行为。() ...https://www.xuesai.cn/souti/7AZGEV85.html
5.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题系列分析(二)司法31.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理学中一些概念的掌握。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一...https://www.diyifanwen.com/jigekaoshi/sifa/065130238336978.htm
6.每天一个案例·塑造经济学思维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机会就不一样。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且每种竞争规则本身都会带来成本。 只有最后一种竞争方式,认钱,按照出价高低来竞争,会指引人们去从事一些积极的、有收益的、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福利的工作。 从公平的角度看,出价高低并不比别的分配方式更公平。但是从效率的角度,从社...https://www.jianshu.com/p/a28198c7fb7c
1.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单选题】保险合同分为财产保险合同和( )。 A 、医疗保险合同 B 、人身保险合同 C 、人寿保险合同 D 、工伤保险合同 2 【单选题】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 )行为。 A 、契约 B 、合同 C 、投资 D 、制度 3 【判断题】从法律...https://www.bkw.cn/tiku/nBQKK.html
2.从风险管理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机制【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购买保险的原因是?() A. 是对个人和家庭的一种经济补偿,任何一个出色的理财计划中,都不能缺少一个合适的保险计划 B. 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很有面子 C. 丰厚的投资回报 D. 节税和保全财产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机制主要是抑制H+-K+-ATP酶。判断对...https://www.shuashuati.com/ti/7b167bddf47440bd9364c457fb2b5d39.html
3.2015年保宝网模拟考试真题4、投保人以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一种保险被称为( )。 A、共同保险 B、重复保险 C、互助保险 D、合作保险 5、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的主要体现不包括( ) A、社会保障管理 B、社会风险管理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199313.html
4.从保险资管角度初探《民法典》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3对此,从法律角度我们提供以下的解读视角,供读者理解上述论断:...https://www.junhe.com/law-reviews/1340
5.从监管角度看保险合同的完善(1)我国的《保险法》是单独立法。就是对于商业保险这个行业,国家是单独立一部法律进行规范和管理。从国际上看,无论对保险合同还是保险监管,很多国家并没有进行单独的立法,而是放在它的民商法典和金融管理法律中。 (2)我国的《保险法》是将保险合同法和保险业法合二为一,立于一部法律中。这是我国《保险法》最...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5_jrfy/2005nzd68j/240228.htm
6....A]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B]保险是一种合同...解答一 举报 A、B、C、D解释: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从社会角度看,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精巧的稳定器”;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 另外,保险人...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263099fcedf24bb003ddc7b4f0e41929.html
7.保险要打破刚兑了吗?以往保单还安全吗?保险还值得买吗?“保险即将打破刚兑”源于其中一段话:如果保险公司破产,或许可以更改保险合同。 不少人就仅凭这一段摘录,断章取义。 事实上这里面阐述的观点,并非基于官方确凿通知。 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 第二,从法律角度来看,法不溯及既往 也有朋友跟我们提到,虽然这篇文章并非官方通知, ...https://www.naibabao.com/cms/show-45353.html
8.安全生产法考试试题及答案9.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可以在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或者依照有关民事法律获得赔偿两者之间任选一种。( ) 答案:9.(×)(工伤社会保险和民事赔偿不能相互取代,从业人员可以享受双重的保障) 10.工会对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要求纠正。( ...https://m.ruiwen.com/shiti/1167343.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