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春第一会”又放在了开年第一天,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发言中指出,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49万亿元。2024年广东更是进一步部署了5大未来产业,新兴技术持续涌现,新应用场景、新赛道在广东不断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宏图欲展,创新要素在广东加速集聚。广东各地都在为产业发展搭台赋能,培育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生出科创“硬核力”,助力广东科创+产业双开花。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广东科技生长力”系列报道。第二篇聚焦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看广东如何加速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A
夯实企业科创“地基”去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50家
广州番禺汽车城西南部,坐落着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的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在这里,每53秒就会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同样忙碌的还有深圳坪山的比亚迪生产车间,2023年11月24日,比亚迪迎来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作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大省,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
就在这天的前一日,坪山另一侧的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里,荣耀全年第100万台折叠屏手机下线,依托该园区,平均28.5秒就可生产制造出一部手机。
202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港交所迎来一位特别的敲锣嘉宾——人形机器人WalkerS,它与生产出它的优必选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一同举槌鸣锣,宣告广东又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
这些只是广东科创产业2023年高光时刻中的一瞥。近年来,广东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大象起舞”,更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蚂蚁雄兵”力量。可以看到,以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一批现象级“智造业”产品持续不断从广东诞生,闪耀全球……广东省国家高新技术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根据广东省科技厅公布的最新数据,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7.5万家,占全国1/6,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7.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500家。还有一大批广东科创企业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成长。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累计有20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50家,“科技创新专板”挂牌企业累计达902家。广晟集团、广州科学城、深圳创新投、珠海格力等27家企业发行43只科创债、融资402.9亿元,约占全国的1/10。
近年来,2023年广东省通过普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省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预计超6800亿元;就在前不久,广东省财政厅还下达3.46亿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补资金。
B
“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快速构建全过程创新链
据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介绍,广东正在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探索重大创新平台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广东省内各地也纷纷推出政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比如,深圳形成了包含智能终端、汽车产业、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在内的“20+8”产业集群。光明科学城就是深圳全过程创新链打造的样板之一。楼上是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研究,楼下是企业人员在忙着创业,得益于此,光明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估值已经超过了270亿元。此外,2023年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在建和运营数达到20个。深圳坪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也有这种“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作为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提供了32.1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
在广州黄埔,“中国纳米谷”渐渐起飞,这里集聚了超过100家纳米领域创新型企业。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文简称“广纳院”),就通过构建科技项目孵化平台、提供成果转化服务和产业资源对接支持,助推量子点项目成果转化快速进行。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广纳院院长赵宇亮介绍,截止到今年5月31日,广纳院实现自有科研成果可产业化项目22个,孵化项目企业17家。
在珠海高新区,莫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目前全球最轻、最薄的AR眼镜便诞生在这里。2021年公司就开始在可量产树脂衍射光波导技术“先行无人区”中探索,突破AR光学显示技术攻关难点。珠海高新区还是国民级办公应用软件WPS的诞生地。金山办公高级副总裁毕晓存告诉南都记者,2023年金山办公在国内率先落地AI办公应用,使用AI大语言模型重构办公服务。
“研发即转化、转化即应用”的发展模式蔚然成风,2023年广东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全省总数达20个。全国排名前30的国家高新区中,广东省有5家,其中深圳、广州高新区稳居全国10强第一梯队,高新区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C
广东科创铁军冲劲强90%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企业
除了鼓励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科技企业自身的研发也得到了重视。近年来,广东已陆续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和“科创12条”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破解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珠海香洲的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早在近十年前,格力电器就已经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全技术创新链平台。“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坚定自主创新。”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如是说。据悉,目前格力拥有近1.6万名研发人员、3万多名技术工人;建有院士工作站、15个研究院、126个研究所、1045个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87532项,拥有33项“国际领先”技术。
D
“链主”企业头雁领飞中小企业众雁伴飞
着力攻克技术难关,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这是头部企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所在。2022年12月,《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管理办法》出台,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确定若干条重点产业链,构建“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N条重点产业链+多链主”体系。
无人机在深圳“飞”出了一条产业链。根据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统计,在深圳实际运行的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达1730家,年产值为960亿元。而大疆公司所在的南山区更是无人机制造业高地,“不出南山区,就可以造一台无人机”。在这里,大疆创新日渐成为产业链、创新链的“链主”。从全产业链、创新链看,电池动力伺服有比克电池,影像技术提供商有奥比中光、维森、安法等公司,控制系统方案提供商更是众多,大疆本身也提供飞控系统,通信模块有中兴、华为鲲鹏生态等。
在产业链中,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涌现出来,运用细分领域的“独门绝技”。广州无线电集团是广州人工智能、软件和信创两条产业链的总链主单位,旗下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它成立的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以下简称“算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99P规模的普惠算力服务,有效助力数字化升级、大幅提高企业效率。广州运通链达金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通链达”)就是依托算力中心的一家企业。运通链达2023年重磅发布了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中间件InterGPT。“它也被称作‘链达大脑’,这也是业界内第一个大模型中间件。”运通链达CEO邹均告诉南都记者,“它为企业私有化部署大模型提供了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解决方案,我们与广汽本田、广电计量、中芯国科等公司都有合作。”
广东科创产业已逐渐构建出众“链”共舞、精彩纷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呈现出“链主”企业头雁领飞、中小企业众雁伴飞的良好生态。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广东将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E
加快人工智能嵌入制造业成为驱动新型工业化引擎
2023年,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49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同期GDP。王月琴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产业蓄势待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同时描画《广东省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路线图》。
广东率先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今年1月,《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鼓励制造业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环节,建设共享工厂;另一方面规定应当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向制造业企业开放共享,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合作研发。
数据显示,全省已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7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89家;全省新型研发机构277家。
广东省已研究修订“1+20”战略性产业集群文件,谋划出台5个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广东提出,抓紧实施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在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采用多技术路线平行探索的方法抢占技术制高点,打造广东产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