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火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身体发育,御寒,防兽:灸法产生的必要条件(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
疗方法产生的前提)
二、衣着御寒,防蚊虫叮咬,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原始人赤事身裸体到以兽皮、
树叶、羽毛充当衣服,再发展到以植物纤维为主的编织物,以至后来有了原始的纺织缝纫,这些活动不仅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是卫生保健史上的又一进步)
三、居处御寒,防猛兽侵袭
四、婚姻婚姻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繁衍
五、原始舞蹈强筋健骨有些舞蹈演化为导引术(人类开始有目的地把舞蹈运用于健身祛病,使原始舞蹈
逐渐发展为导引术。古代导引术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并成为健身祛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节药物的起源
传统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内服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一药物起源的传说归功于伏羲、黄帝和神农等圣人。通过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应早期医药先行探寻药物知识的艰辛(《淮南子》《史记·补三皇本纪》有记载神农)
二药物的发现与应用“药食同源”很可能是早期人类了解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朱砂能安神定志、石膏能退热、芒硝能泻下。古人在寻找食物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并积累各种药物知识。《山海经》“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役”
第三节医疗方法的起源
一、针灸针法从砭石(砭石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石针、骨针、竹针
青铜针(商周时代)铁针,金针、银针(战国至秦汉)
秦汉之际经络学说逐步得到补充,日益完善,针刺疗法
逐渐与经络理论相结合
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将艾叶作灸治
材料,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加工贮藏方便等特点,因
此灸法也常称作艾灸.源于用火取暖、炙烤食物、篝火防兽时的烧
灼伤
二、创伤外治女性:难产或产后感染;男性:繁重的体力劳动、氏族间的械斗
会用苔藓、树叶、草茎、泥土、唾液等来涂抹伤口止血,并用某种植物的茎、叶或其他一
些植物纤维来包裹伤口,加强止血效果,并防止伤口再次出血。
清创、止血、药物外敷都是在处理中总结出来的。
三、按摩术经过按、揉、掐、摩等简单动作,便起到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使病情缓解
用兽角如牛角等进行类似“拔罐”的疗法,后来又用荆棘刺、甲壳、鱼刺等去除体表异物
第四节多种医学起源论
一、医源于本能人类与生俱来的某种“本能反应”
二、医源于圣人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有着历史内涵为了解医学起源提供依
据
三、医源于巫是远古时期人类各种文化活动的核心人物
第一章夏-春秋
第一节早期文献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治
一、甲骨文
(一)对人体部位
1.主要记载统治者的占卜情况,不能反应商代广大平民的生活状况
2.殷墟甲骨约16万片,其中323片与疾病有关,共415辞
3.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有了初步认识,开始按体表特征、部位等单字命名,较准确的反应人体体表各部
位的特征,但对内脏仍知之甚少。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名称
(二)对疾病
1.有些疾病根据其主要特征命名
2.少数根据生理功能失常命名
3.“疾年”“降疾”“雨疾”的记载可能是对流行病的最早记录
(三)对疾病的治疗
甲骨文中也有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记载
二、先秦文献对疾病的认识
《诗经》《山海经》《周礼》《左传》
(一)疾病的名称
1.《诗经》中出现了40多种疾病的名称,同时有对疾病症状的说明
2.《山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名称,并多根据发病特点给以固定病名,126种药物
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佝偻等疾患
4.《礼记》有关于瘖、聋、侏儒等疾病的记载。瞻、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
(二)原因
1.《吕氏春秋·尽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2.《周礼》指出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也是导致疾病流行的原因,并且认识到疾病有传染性
3.《左传》六气曰阴、阳、风、雨、明、晦。六气学说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病因学说,它是基于自然界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4.《礼记》《管子》指出精神发病对人体发病有重要意义,“百病怒起”
(三)诊断
《周礼·天官》“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为西汉时期完整医案的出现起到了先导作用
(四)治疗
1.食养、药物治疗
1)针砭治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黄帝内经》说奴隶社会用针砭治疗疾病已较为普遍
2)金属医针的应用,标志着针刺疗法的革新和突破,极大地促进了针刺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3.外治法按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礼记·曲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
4.情治疗法文挚
(五)预防
1.预防医学思想逐步萌发
2.严寒藉火以取暖,盛夏藏冰以降温
3.《周礼·地官》“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第二节中医理论的几种哲学思想
一、气、精、神
1.气最初的含义是天空中的运气、呼吸之气及存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其后,气的概念沿着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断延伸和深化,使“气”演变成自然哲学和一切科学的基本范畴
2.精
1)《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提出天地之间的万物,皆由气而生的精气说,也论述了人亦由气所化生
2)《内径》指出了精气是构成生命的原动力,是繁衍生殖的物质基础,确立了精气生命为本的理论3.神原始含义是指天神,《黄帝内经》在充分保留“神”是有关自然界变化莫测规律的同时,重点论述了神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特点,并且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理外在表现以及精神意识角度进行阐发,进一步丰富了神在医学领域的理论应用
二、阴阳、五行
1.阴阳最早见于《诗经》;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易经》表述了“阴爻”“阳爻”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的关系,标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已经形成;《国语·越语》“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2.五行
三、天人相应
第三节药物知识的积累
一、药物品种和用药经验
1.《诗经》收录了可入药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仅植物就多达50余种
2.先秦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共126种
二、酒的发明和药用
酒为百药之长,“通血脉,行药势”。酒能通经活络,令人精神兴奋,可用作兴奋剂:酒有麻醉镇痛和消毒杀菌的作用
三、汤液的创制
一般认为始于商代
第四节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一、早期的卫生保健
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1.《周礼》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