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理查德·泰普勒,《多维度思考:拥有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的100条极简法则》
一、独立思考:需要很大的勇气
想成为一流的思考者,你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就是说,你需要自己去思考,不能让别人替你做这件事。白嫖别人的思想虽然爽了一时,但会为以后埋下巨大的隐患。
1.不要害怕与众不同
小时候,父母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不会进行多少思考。而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自己的老师拥有和父母略有不同的法则,而在学校里结交的朋友可能拥有另一套价值观和观念。
于是你开始修正自己的早期观点,将从同学和朋友那里接收到的、与父母不一样的观点都整合与消化。
在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你会寻找其他具有类似思维的人。这意味着你们之间存在大量共同点,不会无休止地争吵。
当其他人说出你的想法时,你会有一种得到证明的感觉;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无比正确,进而强化你的观点,让你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群体。
在这种环境中,换一种思维方式的难度越来越大。你实际上切断了自己接触不同世界的途径,你和你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认定其他人的想法错得离谱。
而这又意味着你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因为在朋友眼中,改变意味着大错特错,被朋友否定的感觉显然并不好。
所以我们要去结交一些拥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朋友,学习接受不同的观点。
2.考虑说服者的动机
我们永远有必要了解他人想让你相信什么,以及想让你相信某个说法的原因。
有时,他们希望说服你做一些事,例如,买某样东西、加入某个组织、认同某个观点、参加某个活动等。不过也不是次次如此,有时他们只想传达一种观点,希望得到你的认同——也许他们只想说服你,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会让人有一种建立了亲密联系的愉快感受,除此之外,他们可能并没有过多的追求。
在明确对方的诉求后,你就更容易确定自己是否想要某个结果。朋友对你说,那个派对肯定很好玩,因为他们想去。他们只是猜测派对会很好玩。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想参加那个派对吗?如果想,你究竟是因为派对很好玩还是因为支持朋友?
一旦明确了解了对方的目的,你就更能做出合适的应对。
如果你相信我的每一句话,仅仅是因为这些话发表在公众号上,你就需要再认真想想了。当然,我相信自己写出的每一句话,但你应该认真独立地思考一番。你怎么知道你可以相信我?你从没见过我,不知道我是谁,你甚至不知道我长什么样。
你不可能不信任任何人就过完一生,但过于信任别人也不是好事。避免自己走向两个极端的最好办法,就是独立思考。
如果你能按照个人意愿独立做出决定,你就不需要努力挣扎于信任或怀疑他人的判断中。在遇到劝说时,独立思考就是避免盲目信任的撒手锏。
二、坚韧思考:
接受失控,重塑自我
有些人在面对巨大挫折的时候,能够在大哭一场后重拾信心,而有些人则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原因在于前者有较强的韧性。
坚韧的人更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身的命运。这给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1.事实就是事实,接受并不等于放弃
不认可现实,你就不可能应对挑战。如果你在心里只是想改变不可避免的现实、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你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只是感冒,那么你只会觉得身体不舒服,可如果是更严肃的大问题,那么就麻烦了。
不可否认,有能力做出改变时你应当去改变,但很多坏事是不可改变的。有些事不可避免,或者已经成为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早晚有一天你必须接受现实,这样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你唯一具有一定掌控力的是接受现实的速度。
我经常用欧玛尔·海亚姆在《鲁拜集》里的诗句提醒自己:命运之手不断挥手书写,写了又写:既非汝之虔诚,又非智慧,该诱他回头,删减只言片语。汝之泪水亦无法洗去只字。
有时无谓的抗争浪费精力,所以你也最好挥别过去,继续向前。接受并不是放弃。
2.不要和自己的麻烦捉迷藏
困难时期,其他人会对你说:“不要身陷于此。”其本意是,现实已经够糟糕了,所以不要无时无刻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假如思考不能带来任何改变,你最好做一些能让自己分心的事。
这种做法很有道理。沉浸于灾难与痛苦,我们很难保持积极乐观,无法感受到坚韧。暂时停下思考,去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和朋友在一起,都是可行的方法。你希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所以任何减轻压力的活动都能起到作用。
可这里存在一个“但是”。你确实应该放松一下,但不能放纵。如果只是逃避,那么你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也是在给未来积累更大的压力。程度较轻地转移注意力具有积极作用——我一直认为这个做法的效果被人低估了——可长期转移注意力就不是好事了。
因为越是忽视当下的问题,你就越不会去运用那些能让自己变得更坚韧的有效的思考方式,你就不会去反思,无法寻求帮助,不能掌控人生,也不会拥有自我意识。
3.退后一步观察自己的想法
大量研究表明,正念练习可以减少焦虑情绪,减轻压力和抑郁状态。
正念的最大好处在于,练习得越多就越能养成习惯,使其最终融入自己的生活,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发挥作用。
三、创新思考:
跳出固有思考框架,打开新思路
1.尝试新东西
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使得大脑只会用这一种思考方式来看待问题,难以用超出平常的方式进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手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所以,我们要在一些小事上尝试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比如,换一条路回家,尝试不同的穿衣搭配等等。这些微小的改变,可以训练大脑不要提前做出假设,学会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期待无法预期的事。
2.创造思考环境
很多灵感,都是在不经意间冒出的。
你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才能进行最好的思考,想办法创造出合适的氛围。如果你还不明确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就需要去尝试,以确定哪些最适合自己。
有些人走路时思考能力最强,有些人则是在黑暗的房间里、在洗澡时、在健身房锻炼时或者听某种音乐时能够产生最强的思考能力。
3.别给思维设限
如果给自己的思维附加限制,你就无法自由发散地思考,无法让心绪自由翱翔。而自由正是创造性思考的关键。即便最不可能的道路、最没有希望的创意、最出人意料的想法也会让你迎来灵感迸发的瞬间。
在想象的阶段,你只需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不需要做出评价。更重要的是,你的大脑很难同时发挥好“想象”和“分析”两种功能,只有让大脑不受阻碍地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毫无关联的词汇会刺激你的思考
你的目标是在大脑中打开新通路,尝试过去从未试过的思考方式。方法之一就是确定过去从未尝试过的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迫使自己走上新的道路。
假如你从没去过西非马里的廷巴克图市,那么不走一些从未走过的路,你是不可能到达那里的。
大脑也是如此,逼迫自己尝试新的通路,这不仅能给眼前的创造性挑战提供帮助,也能让你在整体上锻炼自己的创造力。
试试把手头的工作和毫无关联的事情建立起联系,你会发现陷入困境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四、决策思考:
始终想清楚你的第一目标
1.确定自己究竟要决定什么
举个例子,我的同事说今年要学习10门课,看20本书。于是,我问她,你学这么多课,看这么多书,是为了什么?
她说,为了提高自身知识储备、视野和能力。我接着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要提升自身的不可代替性、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我又接着问为什么,她说,为了有足够高的收入,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通过不断问为什么,你会发现自己想要的结果与现在定下的目标是有所偏差的。
2.从杂乱信息中找到关键信息
不论事情是大是小,做出大部分决定前都需要一定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收集信息。
假设你在考虑申请某份工作,目前你需要的就是决定是否申请这份工作的信息。所以工作描述、薪水、工作地点、职业前景(公司内或者离职后),这些信息就是你必须了解的;你也需要大致了解雇主是不是个好人。
3.事实是中立的,但观点总会有偏见
需要做出重大决定时,我们一般会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如同事、家人、朋友、专业人士。
这些人与结果不存在关联,但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给出均衡、无偏见的观点。如果真是中立的那就好了,可从本质上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偏向性的观点。事实可能没有偏见,但观点永远带有个人立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4.手握B方案
在思考最好情况的同时,你也要思考最坏的情况。如果创业失败,你该怎么办?如果痛恨新工作怎么办?如果没能进入心仪的大学怎么办?
这个思考流程的用处很大。一方面,最坏的情况刺激你思考B计划。另一方面,拥有B计划,你的压力就会很小。因为即使决策错误,也不会陷入惊慌失措的心态。
五、批判性思考:
让自己的思考更严谨
1.不要完全相信统计数据
87%的统计数据是临时拼凑的。不过,有时候我会说这个比例是56%。若你不理解其他人为了让你认同他们的思维方式而操控数据这个现实,你就不能真正理解统计数据。
数据是最有力的支持某个论点的方式,因为数据具有欺骗性,它们看上去仿佛和事实一样。我们当然有可能以数据形式完美呈现真正的事实,但千万不要做出这种假设,除非自己已经彻底审查了所有的数据。
首要的一点是,永远记住考察信息的出处,以及背后的出资人。你敢确定信息是中立的吗?样本规模有多大?是调查了10000个人还是调查了8个人?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是调查问卷,具体提了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
假设你拥有一家书店,去年有10个客人,现在客人人数达到了20个人;你可以说,客人人数实现了翻倍。话虽没错,可你只新增了10个客人,其实你的这家书店遇到了大麻烦。
与此类似,如果客人数量从100个增加到150个,你既可以说去年客人人数只有今年的2/3,也可以说今年顾客数量增加了50%。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但却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
2.考虑因果关系
有时其他人会试图说服你,让你认为两个数据存在关联,他们甚至会拿出图表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他们是正确的,但绝不是100%正确。
举个经典案例。夏天时,冰淇淋的销售量和谋杀案的发生率会出现相似比例的上升。然而,如果你认为其中一个导致另一个出现,这个认知显然就是错的。事实上是高温这个外部因素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出现。
3.做一个唱反调的人
无论多想进行批判性思考、相信最有合理解释的一件事、考虑所有事实、避免被数据愚弄,或者免受过多信息及认知偏误的干扰,你又如何确定自己的思维真如想象中那么优秀?
往往是你发自真心地认为自己被某个观点说服,实际上却是无意识中倾向于自己偏爱的观点时,你又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假装成为其他人,成为与自己抱有不同的、相反的观点的人,继续进行一场争论。寻找自身想法或信念中的漏洞,强调其中的弱点。
六、结语
练习思考,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努力去发现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其实就是认识你自己的过程。
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才会努力去学习和试着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