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文是个人的学习记录。文中可能充斥着大量的断章取义、曲解人物的发言动机,但这些只是为了个人的投资决策而作的不得已的分析,不足以作为您的参考依据。阅读时请区分事实和观点。
3)欢迎批评指正,但对于可能引起争议的讨论(比如贬低/辱骂公司或个人、拉踩第三方),笔者可能会删除回复,提前说声抱歉。
---------------------------
目录
一、学习动机
二、学习内容
三、处理矛盾信息的方法论
四、一些碎片化的笔记和思考
1、Colin的远见
2、我们作为投资者担心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极大概率都已经被Colin考虑过了
3、创业动机的矛盾
1)Colin的表述
2)像巴菲特一样成立伟大的公司,然后给股东写信?
3)为什么这么在意存在感?
4)所以?
4、辞任理由的矛盾
1)辞任CEO的理由:为了公司长期发展、保持竞争力?
2)辞任董事长的理由: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还是为了个人爱好?
3)不止看他说了什么,还看他做了什么
4)Colin把自己个人代表公司在公开场合曝光这件事,视作一种“牺牲”
5)臆测Colin的真实想法
5、上市目的的矛盾
1)大道和Colin关于上市的态度
3)上市可能还有另两个目的
目的一,获得资金支持。
目的二,寻求个人存在感。
6、“电影院效应”的矛盾:不要,不能,还是不够重要?
1)Colin的解释
2)我的看法(不一定事实)
7、谁的优先级更高的矛盾
8、把“capitalism”倒过来的矛盾
9、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矛盾
1)消费者为先
2)真实惠,还是占领实惠的心智?
3)引导“冲动消费”是消费者为先吗?
10、本分的定义、以及是否本分的矛盾
1)大道定义的“本分”
2)Colin定义的“本分”
3)”本分”仍旧没有脱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范畴
4)Colin“本分”吗?
5)多多“本分”吗?
6)所以?
7)那么真实的Colin呢?
11、陈磊的口才
12、大道决策的矛盾
1)大道的决策
2)大道对多多的评价
3)最小发展速度
4)对股东回报的执着
5)为什么唯独偏爱多多?
五、回到本文开始的两个问题。
1、利润下滑的“不可避免”。
1)公司的财务表现和内生价值并不同步
2)多多是高度专注于ROI指标的商业机构
2、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没有看到回报股东的需求。
1)态度傲慢?
2)有没有事实依据?
3、从现有的信息理解股东回报指引的问题
1)能力过人:
2)洞悉投资:
3)志不在此:
4)没有动机:
5)利益掣肘:
6)共享视角:
六、学习小结
1、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副产物
2、对我个人杀伤力最大的一段文字
3、君子只拿道德约束自己,小人才会道德绑架别人
4、Colin会不会背刺小股东?
5、对交易的看法
6、“坏消息”即“好消息”
--------------------------
以下为正文
本文想记录的是对H1业绩会后多多争议的学习和思考。
业绩会后的主要争议有两点,也是造成大跌的主要原因。其一,利润下滑的“不可避免”。其二,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回报股东。前者让二级市场对多多的分析框架失灵,后者让各路投资人开始质疑管理层是否是合格的合伙人。
第一个问题其实对我个人来说不算什么问题。而为了理解第二个问题,我试图从理解Colin其人作为切入点。
顺带也找了陈磊历史的访谈影音资料读了一下。
也拜读了大道历史上的访谈影音资料,这项学习不只是为了研究多多,也是为了学习大道的投资/经营哲学。
对人的学习更难也更不准确。不像冷冰冰的数据,人对于文字的表达是基于语境的,此外,文字也可能只表达对自己有利的一个侧面(隐含了不利的另一个侧面),甚至可能是甚至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人的性格是立体的,极少有人在所有事上都严格遵循同一个原则。以及,人的性格想法也是会成长变化的。比如说,Colin早年曾表达过“社交电商”这个概念,但是当他到后面几年的表达时自己主动否定了这个观念,明确电商就是“人找货、货找人”(抱歉这句话出处找不到了,我确定看到过)。
所以当面对这么多信息量的时候,甚至有时会互相冲突,我在学习的时候该如何对待这些冲突点呢?
然而是不是有一点蹊跷?至少我(也许还包括很多其他人)的刻板印象中,“capitalism倒过来”,多多确实做到了。而“良币驱逐劣币”,多多却还差得很远,后文还会继续展开。
因为Colin非常懂投资。在2016年的《如创业的投资和如投资的创业》一文中表达得非常清晰。
比如说对于投资决策:
“这个比喻对于创业选合伙人来说尤为适当,往往我们要的是可信任的长期搭档,而不是看似能力很强却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的人。”
比如说对于创业决策:
这段关于资产、费用、人、ROI的表述,简直精彩!
所以说,需要担心多多管理团队作了错误决策伤害到生意吗?我认为几乎不需要担心。需要担心多多管理团队忘记、忽视股东吗?我认为也不需要担心,因为以上两点Colin早就考虑过的,并且事实证明,Colin对于“ROI、资产、费用、人”这些要素的执行无比遵循他早年的思考。
但是,要不要担心他们是“看似能力很强却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的人”?对不起我没那么善良到相信他们一定不是。换种说法,如果Colin对于投资人可靠与否的重要性的理解已经如此透彻,而如果将来出现事实证明他们仍然辜负了合伙人的话,那么在我看来,这就很可能不是过失。
作为Colin的精神偶像之一,伯克希尔也非常厌恶浪费现金(机会成本),也不分红,但伯克希尔是会回购的,也是会维护投资者预期的。反观现在的多多,好的方面是他们确实是最会花钱最不浪费钱(资产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商业机构,不好的方面是他们连未来可能的回购需求都拒绝,(在我眼里)虽然远不至于被证实为不可信任,但也没有被证伪。
在2016年《为什么要再次创业》一文中提及过创业的动机,直接引用:
“我喜欢当前的事和团队,再次创业能让我自己更幸福或者说更快乐。
自己还有一些野心,还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没有释放,隐约觉得当前的机会有可能让自己做出一个影响面更大,自己成就感更强的事。”
然后……创业未半就离开了这个团队、不再追逐这个强大的成就感了?(以他的话来说,2019年的多多只是刚读小学的姚明,详见2019年《致股东信》,然后2022年刚成长为青少年,就离开一线了?)
看到有大佬分析:“黄铮自己说过“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想像巴菲特一样给他的股东/公众号读者写信,这不是更难篡改的个人激励机制吗?”确实是,我很认同,但另外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Colin的给股东信并没有继续写下去。按大佬这个逻辑,他已经放弃了这个激励目标,或者已经找到了更好的激励目标?但问题是同一个:通过这次创业成就什么了不起的事(良币驱逐劣币、投资即创业、创业即投资),对他来说还重要吗?
而访谈节目里,Colin对创业的动机要直白得多:存在感。详见访谈纪要:
Colin:用通俗的话来说,做这个公司更多是为了刷存在感。你做了一个东西别人觉得还有点牛逼,有点不一样,还能尊敬你一下。
《财经》:为什么这么在意存在感?
Colin:因为你不追求钱,你也不缺钱,你还能追求什么呢?
有人追求做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但最受尊敬这件事很难衡量;有人追求做最大的公司或者最赚钱的公司,容易衡量,但追求这两个东西特别可怕。最好的企业应该是不可比——你独特,使得别人没法跟你等量齐观的比。”
而书面的文字里,Colin其实从来没有忘记这件“袈裟”。在他18年上市的第一封股东信、20年辞任CEO、21年辞任董事长的三封最重要的股东信中,把下面这段话说了三次:“它不应该是彰显个人能力的工具,也不应该有过多的个人色彩。”
您可以指摘我应该论迹不论心,或者断章取义。越是否认、越是再三强调没有,越是显得这件事欲盖弥彰。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吗?不对,应该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对把!!这一点恐怕Colin和他的师傅阿段还是差一点境界的,大道对这种情况可能是想也不去想。
关于多多的创业动机,我个人的看法是(未必是事实):一种可能,Colin在《致股东信》里,对这次创业并没有坦陈全部真实的动机。如果是这种情况,他或许违反了“本分第一定律”(“要诚信,并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出自2018年股东信)。另一种可能,他创业到一半的时候失去了热情,去追逐能给他带来更多效用(或者说,“幸福感”,whatever)的目标去了。无论是哪种情况,创始人的热情已经不再专注于此,我们是否仍然应该笃信那个他最初许下的愿景呢?
“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整,管理层可以逐步把更多的管理工作和责任交给更年轻的同事,让团队加速成长,让多多成为一个更好更强的持续充满创业活力的公司。
我认为以上理由非常合理的,但结合下文,矛盾就来了。
2021年Colin辞任董事长时,辞任的理由是:第一,为了公司长远发展,去“摸一摸10年后路上的石头”。第二,后浪已成长,让位于他们。以下是原文:
“去年7月1日我卸任了CEO,原本计划在一年整的时候和陈磊完成董事长职位的交接。两个原因让我们决定将这个计划中的交接进一步提前了一些。
二是因为疫情等原因导致的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加速了多多内部业务和管理的迭代。多多从一个纯轻资产的第三方平台,开始转重,在仓储、物流及农货源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投入,新的业务开始在多多内萌芽并迅速成长。这既改变了多多,更催生了、锻炼了新一代的领导者、管理者,也是时候逐步让更多的后浪起来塑造属于他们的多多了。”(出自2021年致股东信)
每一次的公开信,Colin对自己的行为给出的理由,都是为公司考虑。然而事实是他做了什么呢?“去做一些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
基于这样几个事实。Colin某次采访回答问题时(印象里是第一财经那次)提到,他现在出来代表公司做访谈节目,是因为他现在所处的岗位而不得已。将来他退出这个岗位,是不会给对方机会采访的。
另外一次访谈,Colin谈到,企业家做PR,是一种“牺牲”(雷厂长你流汗了吗)。原文:“很多企业家会自己出来PR,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做法,我们这一代新的企业家能不能不用这样的方法?”(出自2018年《财经》访谈纪要)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未必是事实):Colin对于自己辞任的理由,他的行为与他的文字有很强的割裂感。做科研真的和多多未来10年后路上的石头有关系吗?看起来更像是他想圆个人的一个梦想吧?
另外,从21年股东信看来,他辞任董事长也是早在辞任CEO时就计划好的。但他在辞任CEO的公开披露中,用的理由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的理由。这里或许违反了“本分第一定律”(“要诚信,并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出自2018年股东信)。
大道知道什么是好的投资,但他认为创业不一定要上市,比如他自己的企业就拒绝寻求上市,因为他自己的企业做的足够好、不缺发展资金,反而上市以后二级市场的短视会绑架公司的决策。
理由一,多多2018年IPO,净募集约16亿USD(折约110亿RMB),募集用途为拓展业务、技术研发、日常运营等。从当年财务状况来看,募集资金和IPO前账面现金规模相近。而且,若非以上市为目标,公司PRE轮等早的融资也不会存在,很可能的情况是,如果没有上市,公司发展速度不会有这么快。
目的二,寻求个人存在感。这个目的在前文“创业动机的矛盾”已学习过,比如说,不上市怎么写《致股东信》呢?写给自己看?此处不赘述。
所以从诚实这个角度来说,Colin在陈述上市理由的时候,可能违反了“本分第一定律”(“要诚信,并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出自2018年股东信)。
这是又一个矛盾点。毕竟Colin从拼好货时期就已经公开表达过“电影院效应”的危害,并且明确表示他的目标是将良币驱逐劣币。但非常矛盾的一点在于,即便他对“电影院效应”的危害这么明白,即便多多的发展跟上了的Colin的展望,然而在大众的心智中,普遍还是给多多打上了个“低价品次”这个印记。这个印记想去掉,我认为是不容易的。
换句话说,知道问题、有能力做好,但结果是做得不够好。
Colin的解释:第一、平台的发展周期不一样,我们还是孩子(阿里早年也有假货问题,我们只是需要处理同样的问题,无法跳过这个过程)。第二,我们很努力地打击假货(可能没有比他们更努力打假的平台了,通过关键字找假货,想了很多方法把假货ban了)。(出处:我凭印象总结的,部分来自2018年《财经》采访纪要,部分来自以前看到的视频和文字记录)
另外,也有朋友说平台的生命周期不同,其进步是很明显的,现在假货明显比以前少,这确实是事实。但是,我的看法(不一定事实):
所以说,治理假货,以及进一步的供应链升级、提升品质。以上的种种不利,究竟只是消费者的固有偏见?还是平台不想治理?还是客观条件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只能把优先级排在发展之后?这对我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
其二,Colin作为多多快速发展的受益者,享受了这种发展带来的好处,也明白平台的供应链以及流量分发的模式存在的固有弊端。在这种前提下,他仍然对假货或者说劣质商品这种现象进行辩护,把“假货”归咎于自己平台的生命周期(ta只是个孩子!),并且强调自己已经多么努力,这一点违反了“本分第五定律”(“出现问题,首先求责于己。”,出自2018年股东信),对于某一件事实,他享受了好处(无论是否出于故意),在因为同一件事上遭到批评时,他没有求责于自己而是找客观原因,用他自己的标准来说,是“不够本分”的。
在这个视角上可以Colin找补一句公道话。因为目前为止,有能力投资多多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是他提及的“五环内用户”。而Colin他们思考问题,是建立在“更广大消费者”这个视角上的。在他们视角里,可能是对于他们有能力触达的客户为优先的——比如说他提及的“五环外用户”。举个例子,有次访谈,Colin就提到,有人嫌弃多多的界面太土了,如果想设计一个洋气的界面他们很轻松就能做到,但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不是他们没有以消费者为先,而是他们以“五环外用户”为优先考虑了,因此才会发生一些众口难调的问题。并且在投资者群体当中(这些投资者相对有能力消费更优质产品,对质量也更挑剔),多多的口碑就显得特别的差。
以更广大的消费群体(比如Colin提及的“五环外用户”)为优先,这点我没有任何意见,我现在甚至对“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都没有意见。只要不是“小股东劣后”,我就没有意见。
Colin在《把“capitalism”倒过来》一文中,设想了一个制造业、消费者、平台共赢的局面。平台从消费者那里归集需求(卖保险),制造商获得订单保障后组织生产发货(买保险),这样消费者得实惠、制造商省去生产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浪费,三方都获得了好处。
然而昨天农夫钟老的发声(我只看到片段视频,可能是断章取义),让我感到困惑。因为之前也看到一些靠近实业的朋友抱怨,多多的订单卷供应链,制造业为了卷价格,被迫在不易被察觉的地方砍质量。
我不知道这种抱怨是不是普遍现象,如果是,那么在一方持续吃亏的生意,是否是可持续的生意?他们是真的把“capitalism”倒了过来,还是自己取而代之了?多多这里是不是违反了“本分第四定律”(“不赚人便宜,即便我们能够。”,出自2018年股东信)?
Colin曾在不同场合用类似的措辞表达过多多的使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服务最广大的普通人”、“让消费者多实惠多乐趣”,这些措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消费者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
多多的slogan确实是“多实惠多乐趣”,但Colin有次访谈也说漏嘴过:“我们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心理占便宜的感觉。”(出自2018年《财经》访谈纪要)
我说过,比起经过斟酌的文字,我更相信临场的反应。
Colin说过,“除了满足人们的基础物质需求,我们还做了大量产品设计、运营来满足人们不同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比如冲动消费、理性消费、发泄性消费。”(出自2018年《财经》访谈纪要)
多多的app界面真的是精心设计过的。但是引导“冲动消费”“发泄性消费”,这是在服务消费者,还是在消费消费者?我相信,“最广大的普通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是很难对抗专业团队的“骗氪陷阱”的。这算不算是他们利用专业能力的优势,赚普通人的便宜?
举个例子,多多有个优惠界面会像定时炸弹那样以0.1秒为单位进行倒计时的。每次看到那个界面我都很不舒服,我觉得是在PUA消费者。可能违反了“本分第六定律”(“本分意味着专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和“出于善意、不作恶”,出自2018年股东信)
大道早年在北大演讲时用了一个英文单词来定义“本分”——integrity。我理解的Integrity这个词的英文含义,主要有三层:诚实、正直、一致性。
在他2018年的股东信里明确给过定义,直接引用:
“多多价值观核心是“本分”。本分这个词英文比较难翻译,大致意思是说“坚守自己的本职”,在我们这里有几层意思。
要诚信,并成为值得信任的人。
要尽自己的本职,无论别人在做什么。
隔绝外力,回归初心,专注于做好自己应当做的。
不赚人便宜,即便我们能够。
出现问题,首先求责于己。
对于多多管理层来说,本分意味着专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我们可能不被理解,但我们总是出于善意,不作恶。”
这里是我个人的看法,第一,所谓的“本分”仍旧是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第二,作为一个中文定义它过于模糊和宽泛。何谓“应当做的”?“诚信”该做到什么程度?“不赚人便宜”和“商业行为”如何区分?这些争议说到最后没有公论的,结果就是“再发明”这个词的人掌握了最终解释权。
所以对我有没有启发?有启发,印象深刻。但它只能用于要求自己,或者说,可以用于“精致利己”,因为立足长期的时候自然会带来长期的好处——而不适合用来要求他人,你会拿道德来要求别人吗?小人才会道德绑架别人,君子只拿道德约束自己。
这里又涉及人性的复杂了,对于一个人是很难标签化的。
比如说Colin“本分”的例子,我们能找到很多,他确实没有利用自己的“甲方”地位,反而是让出了利益。比如说:
辞任CEO时,Colin让出了本属于自己的权益:“伴随这次调整,我将按照IPO时的承诺,正式成立“繁星慈善基金”,并连同创始团队捐赠名下多多上市公司113,548,920股普通股(约占公司总股数的2.37%),旨在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和科学研究。该慈善基金为不可撤销的慈善基金,由独立受托人管理,保证慈善基金的所有资产全部用于公益用途。多多将继续建立和完善合伙人制度。我将划出个人名下多多上市公司370,772,220股普通股(约占公司总股数的7.74%)给到多多合伙人集体。其中一部分可以在不影响多多现有股东利益的情况下,进行一些长期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探索,为公司提供额外的长期动力和蓄电池;一部分可以作为未来管理层的补充激励。”以上来自2020年7月1日Colin致公司全员信。
以上三件事,Colin做得无可挑剔。但是,他既然把这六条当作自己的商业符号,并且作为事实上的受益者,那他就应该经得起这个标准的评价。
比如说前文讨论到的创业动机、辞任理由、上市目的、平台使命愿景……等等这些,在向投资者交流的时候,我的观点(未必是事实)是可能存在避重就轻,甚至掩盖真实动机的。理由在之前的几节已经详细展开,此处不赘述。
对于公司行为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比如前文讨论到的是否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是否故意利用“电影院效应”、是把“capitalism”倒过来还是自己取而代之……,包括本文没有展开的利用平台优势对商家的无条件“仅退款”、曾经的退款不退费、其他试探规则底线的行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些平台主动拥抱监管,不仅仅是从文字上而且是从精神上)。综上,我的观点(未必是事实)是:多多未必是如Colin在愿景中展示的那样“本分”的平台。
所以这里是我的又一个观点(未必是事实),在大道所有访谈里,我感受到了和谐和一致性(很多年前后的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表达能做到统一,这是不容易的),我认为对他来说“本分”可能真的是一种内生的价值观。
而Colin的访谈和文字中,因为有太多的矛盾和不调和,我倾向于“本分”仅仅是他商业上的一个标签。
这里连观点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我个人的主观猜想。Colin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精致利己的。因为想炫耀自己的能力,像巴菲特那样留下一家伟大公司再每年留下一封致股东信,创造些前人未创造的成就,开启了这次创业;因为利己,所以即便多多已经是甲方,仍然选择去“卷”供应链;因为利己,可以不停地试探规则底线;因为利己,可以把“引导冲动消费”解释成是“满足消费者娱乐需求”;因为利己,可以把“发展”置于“杜绝电影院效应”之前;因为担心被追究法律责任,不惜把“不打算分红”写进公司公告;因为追求高速发展而选择上市,又因为利己(发现名利已成负担)而辞任CEO和董事长。如果从精致利己的角度(注意不是从钱的角度),以上一切看似矛盾的种种言行,是不是都解释得通了?
他很可能只是个能力过人但道德品质不出众的普通人。想理解他的行为,必须先理解他究竟有何所求。Colin的动机绝对不只是经济利益,毕竟他在这次创业之前就已经财富自由了。
主要是为了理解磊子在当时的情境下出于什么目的连打了9个响指(说了九遍inevitable)
看过一段陈磊的访谈节目,也听了一些多多业绩会的录音。磊哥给我的感觉确实不是个善于语言表达的人,因为他的发言有很多的棒读(机械地念稿的感觉),我听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但反过来想,毕竟他的站位和思考原本就会有一些视角,而他没有从语言表达上关照到小股东的关切点,会不会只是能力问题?
换句话说,对于口才差的企业家,是不是应该对他们的发言给更多的容忍?
2021年12月“一直没看懂商业模式……但觉得他们对农产品的支持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准备再次风投一下!”“关键是持续性如何,增长性如何。”
2023年3月“零售很难赚钱……我对电商没有太多的理解,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想认真投资的想法”
2024年8月“对商业模式还是没那么懂,看不清10年后会怎么样,但对他们能够有这么强的盈利能力印象深刻。我认同未来竞争会加剧的结论,这个结论总是对的。”
2024年10月“我问过很多普通美国人,几乎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TEMU了。知道建立品牌有多难的人才知道,这个真的是很牛的!”
大道偏好的是slowisfast,lessismore.比如他提过的“最小发展速度”这个概念(详见05年北大演讲录像),是把安全置于第一位,主动慢下来,同时保持每年的复利成长。相比之下,多多对于“发展”或者“快”的优先级是比较高的。这一点似乎不太符合大道的审美的。
2023年12月,大道曾经表示企鹅主营业务的现金流很大部分投往了他们的投资业务,而没有直接回报股东,这一点会影响他对企鹅的投资决策。
“企鹅目前的股数比2016年还多,所以这些年的回购实际上全部都变成了员工股?”
“事实是“股本减少不多”不是事实,因为过去10年股本是增加的。”
如上图,可以看到即便企鹅开启了千亿回购计划,大道仍然认为这是不够“稳定”的。但作为对比,对于连“回报的预见”都还没个影的多多,在投资的时候,他就毫不挑剔。
而大道对Colin这个人的认知,显然就成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不仅关乎人品,还关乎利益。比如大道有次节目上的谈到,“赚钱是乐趣,赚到的钱是麻烦”(2007年第一财经《波士堂》访谈),我认为在这个认知上,他与Colin是共视角的。Colin会怎么处理这个“乐趣”,或者说,“麻烦”?可能大道知道答案。
为什么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成问题:
第一,磊子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公司的财务表现和内生价值并不是同步的,投的过程是“亏钱”的过程(因为很多会被费用化作为当期成本)。我个人打个比方,这有一点像二级市场的财务投资,资产净值下降的时候会更有机会积累更多的组合内生价值(因为市场整体更便宜,可以买到更有吸引力的资产),资产净值上升的时候则不一定。
第二,多多是高度专注于ROI指标的商业机构,Colin表达过只要他们在花钱,大概就说明了他们找到了好的投资项目,而这一定是有利于公司长远价值的,这一点小股东利益是与他们一致的。“我认为在增长与货币化之间没有所谓的取舍,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花的钱是一种投资,我们一直在寻找可以花钱的长期投资机会,如果有机会,应该积极地花钱而不是把钱存入存钱罐”(2019Q3业绩会)
接着第一个问题往下看,如果多多真如Colin所言,“积极地花钱而不是把钱存入存钱罐”,长期投资者是不会有怨言的。二级市场抱怨的一是管理层态度傲慢,二是账面现金积压的事实。
前面说了听磊子的发言是一种折磨。反过来说,对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会适当的放低期待。“态度傲慢”?有没有可能是“表达能力不足”呢?
对于不分红回报,管理层有没有给出个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呢?比如说,哪些地方需要花钱,花多少钱,怎么花。看多多管理层是怎么说的哈。
他们说,一是会补贴高品质商家,调整低品质商家(Colin早年说的致力于良币驱逐劣币),首年目标100亿。第二是改善系统和优化供应链。第三是运营研发,简化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透明度(笑)。第四是应对海内外不同领域的激烈竞争和不确定性留足现金缓冲。
单看磊哥说的这四点,我认为都是有道理的,也符合Colin当年的愿景,直指平台目前的弊端。同时很好奇他们会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
但说归说,这仅仅是不可证伪,并没有到可以证实的地步。第一,这些理由是否到“未来几年都预见不到股东回报”这样的程度,看起来理由并没有那么充分。第二,要相信管理层这么夸张的断言,至少要看到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示,看接下来的财报他们有没有把钱花出去,也要看平台在提升品质上作的改变——需要参考大家的心智改变。这个证实或者证伪过程可能会是比较漫长的。
前文我分析过,Colin在很多问题上表现的不够坦率,甚至显得有些不够“本分”(就他定义的标准而言)。并且我认为他的决策动机很可能是“精致利己”的。
但是,我同样认为,“本分”与否,并不是股东回报的关键因素。只要与小股东利益不冲突,这种“精致利己”很可能不是坏事。
我的判断是Colin是不会背刺小股东。理由我归纳为这几条:能力过人、洞悉投资、志不在此、没有动机、利益掣肘、共享视角。
有回报的前提,是先要有持续赚真钱的能力,不仅是Colin,还有原本他幕后的多多团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商业能力。
Colin深刻洞悉什么是好的投资,他知道从经营者角度怎样做,能成就好的投资。
要理解Colin的“精致利己”(我假设的),就要理解他的所求为何物。他所求的经济利益,很早就已经被满足。而他的其他所求——创业的成就感、炫耀成就获得的荣誉感、对真理与本质的好奇与渴望——这些与小股东的利益并不冲突,甚至部分是利益一致的——小股东享受资产增值、他享受荣誉,这似乎是各取所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公司发展得不好,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而发展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就像大道说的,“赚钱是乐趣,赚到的钱是麻烦”,从既往记录来看,IPO时可以提价不提价、两次辞任分别放弃部分股权和超级投票权,Colin的表现反映,对他而言权与利并不是优先级特别高的东西,他没有动机去背刺小股东。
多多是比较舍得给股权激励的公司,根据券商软件信息,多多2024.04普通股股本约55.55亿股,较2019年2月的44.56亿股,5年累计增长股本约24.7%。年化复合增长率约为4.5%。因此对于多多而言,股权激励可以算是员工收入(考核激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股价如果持续低迷,也是不利于他们维持战斗力、维持士气的。
这里有一个反例是历史上他们股价有过一次脚踝斩,但并没有见到他们当时在对待股东回报的态度上有什么改变。但根据另一条线索,根据网上流传信息,期权激励分4年匀速生效,生效后还需要锁定三年。或许可以认为22年那次脚踝斩,由于当时大部分期权还没有开始行权,对士气的影响还不算大?随着不断行权和解锁,如果未来再来一次呢?这应该是会动摇公司核心利益和战斗力的。
前文在“大道决策的矛盾”一节已述。即便我在本文的那些断章取义毫无参考意义,然而大道真金白银地建仓,且以过往信息来看这笔投资的逻辑不完全自洽,他的视角是值得参考的。
此外,虽然企鹅在多多的董事会,但我不认为这是多多具备股东回报的一个有力证据。因为企鹅历来对所投资企业的态度就是比较放任自流的。
1、与期望有点不一样,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副产物——算法给我推送的大道的讲话视频集锦。他的集锦真的是道和术都有,金句频出,既有对长期alpha归因的理论内核,又有平滑心态保证动作不变形的外家功夫,还有从外行到大师的心路历程。随便说几个我印象特别深的点:慢就是快、不被外界干扰、只需要富一次、股价跌了和我有什么关系、集中优势兵力、最小代价。
2、Colin团队是对“规则”吃得特别透的团队。他对于美股信息披露所代表的的法律意义有深刻的认知,因此,公司年报中“Wecurrentlyintendtoretainmost,ifnotall,ofouravailablefundsandanyfutureearningstofundthedevelopmentandgrowthofourbusiness.Asaresult,wedonotexpecttopayanycashdividendsintheforeseeablefuture.Therefore,youshouldnotrelyonaninvestmentinourADSsasasourceforanyfuturedividendincome.”这句话,对我个人的杀伤力是比较大的,他们自己白纸黑字说了“没有以及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这也是为什么本篇中我要用苛刻到近乎“道德审判”的态度来学习Colin的历史资料。
3、“本分”并没有脱离道德观念的范畴。而对于道德观念——君子只拿道德约束自己,小人才会道德绑架别人。从我的认知看来,Colin的言行有一些割裂感,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不那么“本分”(或者说“诚实”)的。
4、但是Colin会不会背刺小股东?这就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我的判断是不会。理由我归纳为这几条:能力过人、洞悉投资、志不在此、没有动机、利益掣肘、共享视角。
5、不带感情地看多多,我仍然持有我之前的观点——很好的机会成本。理由是:生意属性好(“该死的零售商”?COST可是芒格最重要的投资之一)、团队能力过人、创始人深刻理解什么是好投资、利益绑定,背刺合伙人并不容易。
但是否简单题?对我来说不是最简单的那种,就如我之前的思考,多多太快了,或者说他们把“快”的优先级排到了很多事情之前,作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大挫折的机会(哪怕来自客观环境),大概也更高一些。如果真遇到了这种级别的挫折,我可能会是个比较坚定的潜在多头的。
6、对于我个人而言,多多接下来财务上的“坏消息”可能是“好消息”。原因如前文所述,也是很多人总结过的,多多是高度专注于ROI指标的商业机构,只要他们在花钱,大概就说明了他们找到了好的投资项目。如果Q3多多账面的现金下降了,我会视作是好消息。如果Q3多多的毛利率、净利率下降了,我会视作是好消息。如果Q3多多的经营现金流下降了,我同样会视作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