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特辑丨尾款涨价虚假宣传大数据“杀熟”……中国消费者线上购物满意度仅5% 本文来源:消费者报道 作者:郑艺阳我们的生活已被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所深刻改变。从睁眼就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摄入信息,不断切换各...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9.1小时。这意味着,一周七天,中国网民至少有1.21天是在数字世界中度过的。换算成一生,这个数字将是几十年。而对于手机和互联网依赖程度更高的群体来说,每日手机使用时长更是长达8至15个小时,是平均水平的2~3倍。

我们从中受益,却也时常受困其中:你的手机购物欲望比你还强,每天“开屏跳转”电商平台一万次;花钱购买的数字内容、积分、游戏装备不到账、无法提现或是遭遇平台跑路;互联网平台动辄万字的隐私条款,不同意则不能使用该软件;自动续费、霸王条款、大数据“杀生”与“杀熟”……智能应用与算法的进步,使得消费者权益频繁在悄无声息间就被侵犯。

如何维权成为了巨大的挑战,这对互联网原住民来说是如此,对于互联网新人——近年来逐渐进击数字生活的老年人群体则更是如此。

一、中国消费者线上购物满意度仅5%

大量消费侵权事件发生在线上平台,并且呈现出新老问题交织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买家苦电商预售模式已久”

互联网无疑使得消费更方便快捷,但超长预售模式的出现使得这种快仅限于花钱时刻。商品从加入购物车到支付,只需要45秒,而从付款成功到收货成功,可能需要45天。

更让消费者感到“背刺”的是预售模式下的“超低价”。为了刺激消费者参加预售,商家往往会使用“全网力度最大”“定金膨胀”“比11月11日价格更低”等促销手段拉高消费者对预售价格优惠力度的期待。消费者辗转多个平台寻找最低预售价,如同精算师一般计算定金、尾款,最后发现全是“套路”的情况时有发生。

《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根据过去一年消费者投诉情况梳理出4种电商预售模式的常见套路,分别为:一是尾款”涨价不诚信。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商品时,显示定金和“尾款”均已确定,但支付“尾款”时却发现“尾款”被商家悄悄提价。

二是预售商品不价保。经营者在预售时承诺商品全程价保,预售结束后又通过发放优惠券或补贴形式变相降价,并以补贴或优惠券不参加价保为由拒绝价保;或者经营者以下架商品链接随后在另一链接重新上架同款商品方式逃避价保。

三是承诺赠品不兑现。商家预售页面宣传支付定金和尾款后会有赠品,但随后又以赠品无货为由不予兑现。

四是“最低价”宣传不属实。商家宣传预售商品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

2、直播电商虚假营销乱象多

数据显示,2023年6月直播电商用户规模达到5.3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94万人,占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比例达到59.5%。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1.98万亿元,增长60.6%,占网络零售额的18.3%,直播电商拉动网零增速7.7个百分点。

持续释放的增长信号以及一场又一场动辄创下上亿、上十亿、上百亿销售额“神话”,让直播带货成为当下全行业无法忽视的商业模式。

然而短期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诸多监管问题以及消费乱象。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消费者不满直播电商“低俗”“虚假比价”等问题中涉及的消费维权问题较为突出。

3、“小程序”购物售后无保障

通过小程序购买衣服、化妆品、食品等日用品,为游戏、短剧付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轻”是它最大的特点——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高度适配电商、餐饮、文旅等多个领域,随时可用,用完即走——但如今“轻”也带来了一些难题。

1月31日,中消协发布《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小程序购物成侵权重灾区。小程序购物原本是便利消费者的新型交易模式,但由于小程序商家的入驻与退出的门槛都相对较低,小程序消费成为一些不法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新途径。

《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分析指出,当下小程序购物常见的四种侵权套路:一是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法商家假冒他人营业执照在小程序内或小程序平台内开设店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二是小程序商家卷款跑路。如商家以非法占有消费者预付货款为目的,在未向消费者发货情况下,突然关闭小程序或停止服务跑路失联。

四是售后服务不完善。无人工客服和售后服务,申请退货无人理,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算法侵权加剧,23.2%网民遭遇信息泄露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经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用户对于手机软件是否监听这一问题感到担心。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在新大数据环境下,人们对于数字安全和信息保护问题变得敏感。

数字消费环境的变化加剧了消费者相对弱势地位。用户需要将个人信息传到网上,才能实现网上社交、购物、个人表达等目的。这些信息被互联网平台以极其便利的方式收集并进行研究、分析,然后用在种种不同的商业、政策、乃至犯罪的目标上。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在网民遇到的各类网络安全问题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网民比例最高,为23.2%,其次是网络诈骗,为20.0%。

中消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指出,网络消费领域算法技术性和隐秘性较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消费者难以凭借个体力量与之抗衡,权利救济的实现面临诸多困境。

部分平台利用算法,根据用户过往的消费记录、活跃度、需求偏好特征、支付意愿或支付能力等信息形成的用户画像,有针对性地对“生客”或是“熟客”提高售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数据“杀生”或“杀熟”,这导致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非自愿的情况下“买贵了”,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

近年来从酒店住宿、打车、机票出行到外卖就餐,大型互联网企业都曾被曝出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

但因平台制造价格差异的形式多样、手法隐蔽,例如机票、酒店民宿、打车的价格差异可能会被解释为价格浮动,“双11”“618”等购物节时,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支付价格不同很容易被解释为是叠加了各类优惠的结果,复杂的规则让消费者往往很难搞清楚自己遇到的究竟是不是“杀熟”,从而也难以维权。即使有所察觉,上述调查结果显示,由于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原因近半(47.68%)受访者在遭遇大数据“杀熟”后选择自认倒霉。

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他们通过划分人群并区别对待来谋取更多的利益。更糟糕的是当这些信息以同样的方式被用于电信诈骗和网络敲诈。

去年夏天,电影《孤注一掷》成功将自己以反诈宣传片的姿态送上票房高位,它击中的正是人们对于电信诈骗泛滥现状的恐惧以及怕成为被害者的焦虑。

国家反诈中心的公开资料显示,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的犯罪类型。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在网民遭遇的网络诈骗中,以虚拟中奖信息诈骗最为常见,为38.0%。

三、近7成老人在互联网上遭遇诈骗情感诈骗成为诈骗新主题

无论是在通讯软件还是在网络购物平台上,“银发冲浪族”越来越成为不容小觑的增长力量。

梳理过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我们会发现:2007年以前,中国网民中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数量所占比重从未突破5%,在经历了2008年到2011年的波动性地提升之后,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开始迅速攀升,从2012年的6.2%增至2023年的29.9%,如今差不多3个网民中就有1个是中老年人。

但另一方面,直播购物买到廉价质次的“翡翠”“珠宝”、莫名其妙被订购流量套餐、线上就医被开“假药”、投资养老院商家卷财跑路……积极地学习着如何快乐上网的老人们在网络交易消费过程中处于明显弱势,面临权益受损情况较多的情况。

据中消协发布的7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满意度得分最低的为40后,仅为71.85分。而且,这一老年群体在“消费供给”与“消费维权”方面得分均为各群体中最低。

互联网诈骗和网络谣言也对中老年人的网络信任度构成重要威胁。

从“假靳东”到“秀才”,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但对于情感需求遭到忽视且信息素养不高的老人来说,却已经够用。《中老年人用网情况及网络素养调研报告》指出,68%的受访中老年人曾在网上收到过诈骗信息,除了情感诈骗之外,“子女出事”“客服退款”“购房理财”“假冒公安/海关”“贷款逾期”是中老年人较常遇到的诈骗主题。

THE END
1.在某某上购物受骗,投诉的步骤有哪些?4、向人民法院诉讼。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审理和解决案件的诉讼活动。5、向公安机关报案...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580420.html
2.拼多多购物遭遇欺诈,消费者维权之路漫漫...来自张满法拼多多购物遭遇欺诈,消费者维权之路漫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购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电商平台的日益壮大,一些不法商家也趁机混入其中,利用平台规则的不完善,进行欺诈...https://weibo.com/2188387502/Os5MruWPH
3.警惕!这些“套路”可能构成消费欺诈遭遇消费欺诈如何维权?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发现自己遭遇欺诈,首先可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比如要求经营者退货退款、赔偿损失等。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在与经营者沟通协商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保存相关证据,如协商时的录音记录、购物小票、商家促销现场照片等,以便协商不成时通过其他途径维权。其次,消费者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http://e.mzyfz.com/paper/1796/paper_47846_10085.html
1.电商欺骗消费者怎么办能赔偿到什么若遇电商欺诈,可采取如下措施:请求消费者协会或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相关行政部门投诉、依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消费者可获得以下赔偿:所受损失双倍补偿,赔偿额不超过购物款或服务费的三倍,如不足500元则补足至500元。接下来华律网小编将为您介绍相关内容。https://www.66law.cn/laws/3051923.aspx
2.“双11”遭遇欺诈如何维权法院提醒抢购时多留意新闻频道可假如消费者努力半天,却没有换来相应的折扣,又该怎么办呢?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海淀法院法官郑凯文在“双11”前夕,为消费者们分享了三个真实的案例,告诉大家“双11”时遇到价格欺诈应如何维权。 案例1 电商虚假促销构成虚假宣传 小李在某购物平台购买了酒仙公司销售的白酒6瓶,网上商品页面描述为“中国...https://news.cctv.com/2018/11/09/ARTIbSmzuDPbviuHprEVAFbO181109.shtml
3.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救济途径(精选5篇)容易遭遇欺诈。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不能像传统购物那样,可以当面检验货物,并在此基础上与经营者协商、谈判,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完全出自经营者的描述,而无法当面验明真伪。即使消费者可以参考对该商品或商家的评论进而决定是否购买,但在职业好评师和差评师泛滥的今天,评价的真实、可靠性值得怀疑。在这种状况下,消费者除了...https://bylw.yjbys.com/lunwenfanwen/59122.html
4.揭秘网购价格“猫腻”遭遇价格欺诈如何维权?揭秘网购价格“猫腻” 遭遇价格欺诈如何维权? 四川成都的唐先生,在2014年的11月,在京东购物网站上看到一款电脑主板的促销海报,单价619元的主板在活动期间每块减免50元,也就是569元,唐先生随之便购买了5块。然而当唐先生收到货物,核对商品信息时,却发现价格出现了问题。https://www.chinanews.com.cn/m/cj/2016/11-24/8073991.shtml
5.在网上二手平台购物,维权关键在哪儿随着网络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也越来越频繁。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与一般电商平台相比,二手交易平台存在注册门槛偏低、交易商品性质和卖家身份难界定、平台规则待细化等问题,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往往会遭遇维权难的困境。 那么,消费者在二手平台购物,到底该如何依法维权? http://m.legalweekly.cn/fzzg/2022-03/17/content_8688801.html
6.多位消费者在阿里1688平台购物后遭遇卖家跑路,维权只能靠“自行...今年11月14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曾刊发《在1688平台购物,遭遇商家“凭空消失”,千元损失究竟谁负责?》一文,在商家虚假发货、店铺关闭且商品被自动签收后,丁先生陷入了退款无门的窘境。如今,距离申请退款已逾3个月,除了来自平台的一句“该交易已确认收货,且卖家无保证金冻结,无法支持赔付”的回复外,他依然别无所...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565184
7.全国12315平台热线办理进度查询 请登录 2024年11月21日星期四 投诉公示 企业服务 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认为经营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 我要投诉 您发现违反 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行为 我要举报 您需要了解 市场监管有关法律法规 我要咨询https://www.12315.cn/
8.出境跟团游遭遇诱导购物游客维权有难度暑期旅游旺季即将到来,而针对导游推销、诱导游客购物的投诉也层出不穷。日本、泰国、越南等地成为投诉重灾区。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出境游市场的不断发展,针对中国游客的购物欺诈也随之出现增长态势。但相较于境内,境外购物游客维权难度更高。 上车推销下车进店 ...https://www.ceweekly.cn/2018/0606/2268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