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民生警务平台预警提示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七种手法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交往的大量增加,合同诈骗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国在1997年修订后的新刑法新增加了合同诈骗罪这一新罪名。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的手法多种多样,司法实践中对此罪的认定亦分歧颇多。下面,笔者就常见的七种手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的单位,是指根本不存在的单位的名义订立合同;所谓冒用他人名义,是指未经他人允许或委托而采用他人的名义,即冒名订立合同的行为。(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证明作担保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票据主要是指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票据。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权属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三)没有实际履约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与其签订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即指行为人一旦收受了对方当事人按合同约定给付的财物后,采取逃跑、隐藏、躲避的方式而使对方当事人无法追还的行为。(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的财物。根据2001年《追诉标准》第69条的规定,所谓数额较大,是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20万元以上的。

二、合同诈骗罪七种表现手法的认定

从我们工作实践来看,我们常见的作案手法有以下几种:

1、隐瞒履约能力的诈骗认定。在合同诈骗案件中多数行为人都以作为方式实施犯罪,但少数案件也有不作为的情况。刑法理论上认定该罪的特征主要是: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就隐瞒真相而言,是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客观存在的事实,故意隐瞒另一方应该知悉的内容,其采取的方式有作为的,也有不作为的。不作为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不履行合同告知义务,隐瞒合同的履行能力。如甲个人租用了一处楼盘,为开设商场以公司的名义与乙签订装修合同,乙根据合同规定为甲进行了数十万元的装修,工程如期完成,但乙却无法取得报酬,原因是甲原本就没有资金。本案中甲并未履行告知义务,隐瞒了履行不能的现状,致使乙蒙受欺诈。笔者以为甲的故意隐瞒行为应该定罪,理由是:甲通过隐瞒事实真相已达到了其预期目的,即不花钱享有装修成果,并得到了使用和收益,造成乙的财产失控。为此,甲的行为理应承担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责任。

2、具有因果关系的诈骗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因果关系常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即:欺骗手段——错误认识——财物控制转移。其中,错误认识处于双重的因果关系中,既是一种结果事实,又是一种原因事实,成为一个因果关系的中介。一般而言,合同诈骗罪表现为因欺骗手段导致错误认识,因错误认识导致财产的“自愿”交付。在一些因果关系中,如果被害人错误在先,行为人利用被害人的错误,通过隐瞒真相的方法取得被害人的财物,这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争议。如:甲为达到承揽某一工程项目,故意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资质,不惜支付数万元预付款或保证金与行为人签订合同。然而,合同初步履行过程中,甲出现了事实不能。这一不能,是甲本身过错所造成,应自己予以承担。如果甲在合同履行中已经发现错误,需要纠正,而行为人知道对方错误,不但不给予协助纠正,相反,通过自己的行为导致错误方错误认识延续和程度加深。这种情况的产生,应视为是行为人积极作为方式所至,应认定其涉嫌合同诈骗。

4、“拆东墙补西墙”的诈骗认定。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进行诈骗(下称“拆骗”)是合同诈骗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它表现为行为人在一定的时期内连续多次实施合同诈骗行为,采用拆骗的方式,边骗边还。我以为,以合同形式拆骗认定合同诈骗,应注意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因为行为人是通过多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归自己使用。即:骗——还——骗。如:甲以他人歇业的公司名义与乙公司签订煤炭购销合同,乙根据合同规定如数发运煤炭。甲获取煤炭后即低价出售,所得钱款用于个人挥霍。数月后,甲又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与丙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并从丙处所骗货款部分归还给乙,继续满足个人的挥霍。此后又拆骗多次。这种拆骗行为,笔者以为,应对甲合同诈骗行为的次数、金额全部予以认定,归还的部分只能作量刑情节考虑。因为,甲每次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已经全部完成,每次诈骗的事实与内容也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如果对甲诈骗归还的部分不作犯罪事实认定,那么甲实施诈骗后归还给乙的部分就被视作合法化。

7、责任转移的诈骗认定。合同诈骗中的责任转移,是行为人在合同诈骗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转移原非法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试图将非法的合同行为,通过转换形式让其合法化。如:甲冒用他人公司的名义与乙签订了供销合同,根据合同约定乙发送数千吨钢材给了甲,甲收取钢材后即对外销售并收回资金,但却支付少部分资金给乙。事后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继而用自己公司的名义与乙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协议写明甲的原公司债权债务全部由新成立的公司承担。这样,甲冒用他人公司之名与乙签订合同骗取钱款的行为,通过补充协议使之合法化,由此达到占有他人财物不被刑事追究的目的。对这种合同诈骗中的责任转移行为,笔者以为,应明确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因为,其行为已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主客观要件,即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至于行为人实施诈骗后,为逃避法律追究,采用责任转移的方法,其转移行为的本身也具有欺诈性,应确定为无效。不能因非法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改变对其的刑事追究。因为甲对乙的先行行为已实施完毕,已完成了合同诈骗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其转换形式的合法化,只是一种设计的退赃形式,并不能改变原有的合同诈骗性质。

THE END
1.关于诈骗类犯罪史上最权威最完整最重磅解读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203512635864400384
2.合同诈骗罪的特征认定与刑事辩护要点乔方律师律师文集这也使得受骗者心里如吃了定心丸一样,完全相信行骗者,从而被行骗者多次骗走财物,有时甚至连续被骗还毫无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通常在受骗者尚且犹豫不决时,行骗者只要使用这种办法,受骗者都会信以为真从而受骗上当的。 四、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01911301101916395oo294350
3.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相近罪名的区别——受贿犯罪研究1·主体要件不同。如前所述,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而诈骗罪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 2·客观行为表现不同。本罪行为表现为利用影响力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诈骗罪则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188
1.入库参考案例:网络销售型诈骗犯罪的司法认定与处理2020年至2023年,被告人刘某甲、吴某勇为谋取非法利益,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潢川县租赁房屋,购买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先后招揽被告人刘某乙、肖某君、郑某君等人,利用聊天工具,使用统一话术剧本,发布虚假广告,以冒充专家、PS虚假图片等方式,对于市场上销售的“杞草黄精植物饮品、植物蛋白固体饮料”普通男性保健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85690
2.根据规定骗色属于诈骗罪吗?导读:单纯骗色不会涉嫌犯诈骗罪,这是由于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该罪名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若公民以自己被骗色为由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并不会认定案件当事人涉嫌犯了诈骗罪。根据规定骗色属于诈骗罪吗? 一、根据规定骗色属于诈骗罪吗? 1、单纯骗色不会涉嫌犯...https://www.64365.com/zs/1833797.aspx
3.诈骗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1、实施诈骗行为,符合以下构成要件的,就可以认定为诈骗罪: (1)、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犯罪主体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https://www.66law.cn/laws/1750535.aspx
4.诈骗案件的定性标准满足以下要件就可以定性为诈骗罪: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宜认定为诈骗罪。欺骗...https://www.fljg.com/jjfz/452820.html
5.试论诈骗罪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推定但又全面的适用有罪推定,又会产生冤假错案,显失公平。有学说认为,在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证据标准上,可以适用推定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此外,应当着重对客观要件中的犯罪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定,列明可推定的特定情形。 一、推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有相应特定情形的,满足其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0/01/id/4760729.shtml
6.刑法视野量刑法学网[8]即使认为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也不能仅因行为人调换二维码的行为具有秘密性就得出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结论。原因在于,其一,诈骗罪的客观方面同样可能表现出秘密性。通说认为,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9]其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都可以通过...https://liangxing.swupl.edu.cn/xfsy/287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