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6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亲自介绍“新时代新动能新山东”有关情况。
7月10日,中共山东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举行,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这些政策堪称震撼,将对全山东开发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山东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从“山东急了”到“山东变了”,还有多远?
1
今天,山东C位出镜!省委书记刘家义这样推介山东
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发布会,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介绍“新时代新动能新山东”有关情况:
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65万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44.4倍;现在山东1天创造的财富量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4.8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485亿元,是1950年的1473.9倍。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1952年的67.4:16.6:16调整为2018年的6.5:44:49.5。山东以全国1.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8.5%的经济总量、9.5%的工业增加值和8.3%的农业产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山东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我们全省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发展战略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整体发展格局。
我们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制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创新的决定,推进12个方面51项重点制度创新任务,目前已形成制度成果30多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3545”专项改革,即3个工作日内取得营业执照、5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45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许可,基本实现“一次办好”事项全覆盖。省级权力事项压减54.4%,去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8.1万户、总量突破900万户,今年上半年又增加106.3万户、同比增长50.7%。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外商投资企业由1981年的1家发展到1.5万多家,去年新设外资企业超过2000家,比上年增长45.8%。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300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923.9亿美元,年均增长35.3%。
2
山东发文:开发区工资提高到同条件机关收入的2倍!
“人是激发活力的根本前提,体质机制改革了,人员队伍也要更新,不能‘只换汤不换药’。”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说。释放开发区的改革创新活力,核心在人,关键在人,难点也在人。
根除痼疾,小修小补不管用,得动“大手术”。山东将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建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定岗位”的管理机制。“有能力有想法的人留下,不适合继续在园区工作的离开,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队伍专业能力不强、结构老化、人才流失的问题。”临沂市市长孟庆斌说,“更为重要的是,全员聘用的推行将大大拓展开发区的用人视野,园区招聘范围扩展至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放开搞活薪酬,意见瞄准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烟台市市长陈飞介绍,他在青岛高新区工作时曾有过用市场化手段招人的经历——以聘任制公务员的方式聘得金融、生物方向两名专业人才。“2014年,人才年薪20万,比我这个管委会主任高出一倍,按理说不错了,但聘期三年,人家干了一年就走了。”他至今感到很惋惜,“问题出在哪?还是在于当时缺乏顶层设计,人才来了顾虑多。”
如今,山东提出开发区薪酬总额与经济发展、税收增长、辐射带动作用等挂钩,一般按不超过当地同条件机关工作人员收入的2倍来掌握;对特聘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特岗特薪,开发区吸引高层次人才能踏踏实实放开手脚了。
“2倍,对比全国各地开发区1.5倍左右的标准,我们的步子不小。不过具体落实中薪酬要跟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能变成普涨工资,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说。
山东省将支持开发区建设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开发区兼职。
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才能更好激发开发区创新创业动力。
去年,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济南高新区位列第11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与该区近年来建立的薪酬激励机制密不可分。这里推行全员聘用制,实施无差别人力资源管理,引入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原理,实行全员KPI考核,实现了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
山东将下放薪酬管理权限,由开发区管委会自主确定人员薪酬水平、分配方法,实行以岗定薪、优绩优酬,允许开发区国有开发运营企业按市场化方式制定薪酬办法,对特聘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采取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实行特岗特薪。
3
正视差距,激活危机意识
这两年间,网上时不时的就会掀起一波关于山东发展的讨论,其中以提问题的观点居多。
从最直观的GDP来看,作为一个北方大省,从1979年至今,山东GDP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前三。这当中,山东也曾一度咬紧江苏,企图翻盘。但近年来,这种可能性却显得愈发渺茫。
山东经济总量与广东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亿扩大到2018年的2万多亿;
与江苏的差距,由2008年的50亿扩大到2018年的1.6万亿。
标兵渐行渐远,追兵却来势凶猛。GDP排名第四位的经济大省浙江,经济总量虽然只有山东的73%,但2018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598.08亿元,增长11.1%,超越山东跃居全国第四。
一省的上市企业数量不敌深圳一市,营收高的企业多为资源型产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等数据均和南方发达城市有相当的差距,城镇化存量落后增量腰斩,粗放的城市管理让省会济南“像个县城”……
种种,让“好面子”的山东不得不面对现实,正视差距,山东,大,但不强。
1、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
2、什么样的领导招什么样的商,招大商必须请主要领导出面;
3、与南方的差距,不仅让我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而且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
5、南方干部对国内、国际情况都了然于胸,交谈起来滔滔不绝、信手拈来,感觉我们跟人家不在一个时代。
其实,很多时候,自揭老底并不是一件坏事。一个城市发展势头如何、质量怎样,老百姓心知肚明。多一份坦诚,多一份自省,多一份真实,非但不会损害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反而会因此而凝聚起地方的共识,传递给民众与市场主体积极的信号。
4
山东俯下身子,向南方学习
事实上,向南方城市学习、对标、找差距,几乎成了山东的“标配”。
2018年7月5日至8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率最“高配”党政代表团,赴苏浙粤三省考察学习。在学习交流会上,刘家义强调:“要敢于刀刃向内,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随后,到南方考察学习,几乎成为山东16个地市的“集体动作”。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说,这种党政领导干部集体“走出去”学习的方式,在他对山东多年的观察中,并不多见。
过去一年,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率团先后前往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次数多达6次。光是2019年3月到5月,王忠林一连跑了三次北京,济南的这三次“北上”,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与中央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举行高层对接会,深入交流、洽谈合作。
青岛也不例外,3月下旬,王清宪率团赴深圳,展开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其中一项议程便是“双招双引”推介会。
省内其他地市的对标对象,也很有针对性。比如,2018年7月,济宁南下的第一站,就是近邻徐州。两地同处淮海经济区,济宁也曾有意与徐州一争“龙头”地位。只是,逐渐拉开的经济差距,让济宁不得不正视现实。
根据公开报道,山东各个城市的学习步伐,遍及全国30多个城市,不仅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涉及重庆、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
5
从“急”到“变”还有多远?
一系列考察学习、合作交流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从“急”到“变”还有多远?
诚然,山东在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与南方先进城市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但要说山东的“急”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倒也有失偏颇。
省委书记刘家义直言不讳地“自揭其短”、坦率犀利的官民互动、各地市到南方考察学习的“集体动作”,无不体现出山东强烈的求变意识。
从一年前动员“新旧动能转换”,到一年后动员“担当、落实”,改革推动似乎没那么顺利。此番省内“立规矩”,显然对之前干部作风和新旧动能转化工作的推进并不满意。
而被青岛“紧咬”着的深圳,则有着全国闻名的营商环境。一位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干部因公到政务大厅办事,当时窗口前还有几个企业的工作人员也要办理同一业务,当窗口工作人员得知她来自组织部时,依然选择让企业先办。
就是像这样的一件小事,让企业在深圳所处的地位,一目了然,也体现出深圳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将自己的角色,完成了从“管理者”向“服务员”的转变。
在深圳,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完善的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各种措施里看不到太多的愿景与展望,而是满满的细节,相较于政府政策,这些政策更像是操作手册。
企业需要的各种手续都在网上办理的十分顺畅,完全不需要接触什么部门或领导。“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的法治化功力,让企业家可以心无旁骛地一心扑在自己的经营上,无需为“关系”耗费心力。
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非一日可解,但改革需要看得见的足迹和路标,行动永远比话语更具说服力。
我想,相比“山东急了”,人们更想看到的是“山东变了”。况且,有些饱受逅病、被集中吐槽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难以治愈的顽疾,而是有办法可以快速改正的“坏习惯”。
比如庸俗落后的官场酒桌文化,2016年,国内各省相继出台了公务活动禁酒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上一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山东将其清除,定会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山东自己的焦虑,正是山东实现转型突破、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好动力。
一方面,山东省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空间广阔,与日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良,另一方面,可以借势国家推出的一批发展战略和利好政策,加快发展。
相信有了南方强省、强市先进成功经验在先,“着急”的山东,在发展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势必会朝着“变”努力革新。
整理自|中国网、大众日报、凤凰网青岛、澎湃新闻、正解局、潍坊发布、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