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觉迷录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下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12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中国人之诡谲反复无耻无状者,其行习原类夷狄。只是恶亦是人之恶,天经地义,究竟不致扫灭。若是夷狄,他就无许多顾虑了,不管父子之亲,君臣之义,长幼之序,夫妇之别,朋友之信”等语。中国之人既有行习类乎夷狄者,然则夷狄之人,岂无行同圣人者乎?你说中国之人虽恶,究竟天经地义不致扫灭,今你这等逆乱君臣,上下之义荡然无存,且身罹重罪,有衰老之母,而毫不相顾;犯赤族之诛,门无噍类而不恤,殃及子孙,害及朋友,尚得谓之有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伦理乎?曾静将天经地义,尽情扫灭,是禽兽不如之类,亦还有顾虑乎?着曾静回心细想,据实供来。

【译文】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中原地区民族中那些诡谲反复,无耻无状的人,其恶行劣习原就像四方边远民族一样。只是这些恶行也是人类中所难免的,天经地义究竟不致于全被扫灭。如果是边远少数民族,他们就没有许多顾虑了,根本不管什么父子亲情,君臣礼义,长幼顺序,夫妻性别,朋友信义”等言语。中原地区民族中,即使有行为习性相同于边远少数民族的人,那么边远少数民族中,岂能没有品行相同于圣贤一样的人?你说中原民族中,人们虽有恶习,究竟天经地义不致于全部扫灭,如今,像你这样的逆乱叛贼,君臣上下的义礼荡然无存,并且身负重罪,对家中衰老之母丝毫不顾念,犯下灭族大过,门中没有活人存世而不怜恤,祸害已殃及到了子孙、朋友,还能说你有君臣、父子、长幼、夫妻、朋友的伦理纲常吗!曾静已将圣贤的天经地义尽情扫灭,是连禽兽都不如的人,也还有顾虑吗?让曾静回心细想,据实供说。

曾静供: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如此荒谬狂妄的说法,总是因为平生没有到外边走动过,也没有结识过一个外地人,自己独居在山谷僻野,凭空臆想中原和边远各民族的区别,大约就是这样,于是不知不觉轻妄地记写于纸上。直到去年到得长沙,今年被押解晋京,一路之上,看到的是政教清明美盛,万物各得其所。后来又伏读到皇上的圣谕各书,果真是每篇每章经天纬地,每字每句理精义透,不由觉得惊魂夺魄。这才知道天地之无限广大,理气贯通,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并且近代国家的精英贤才,全都聚于东海之地。正如古语所说:“东海有圣贤出世,和中原圣贤一样心性相同,理义相同;西域有圣贤出世,也和中原圣贤一样心性相同,理义相同。”

今天才确实相信了。辽东地域出世的圣贤果然与尧舜的性理道德相同,而中原的人物,都是沦落已久,不堪再说了。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生于本朝圣明之世,而竟然不知道有圣明的君王在上临政,又听信了谣言和逆说,大肆诋毁我朝圣主,虽然圣贤君王心量大如天地,可包容天下众多丑恶之徒的忿怒嗟恨不于计较,然而自己确实已经陷于了万恶不赦的大罪难以解脱。并且不只是自己获罪罹狱,君主与人臣的上下伦常荡然无存,还造成家中七十岁的老母亲不能顾念,犯下灭族抄家大罪,门下没有活人存世而难以悯恤。如果不是皇上宽宏施以天地好生的仁德,实行自古以来所没有过的恩典,将我的老母与幼子宽宥释放,像这样炎夏酷暑的天气,必然是禁闭死于狱中而不能顾及。此时此刻,即使将我千刀万剐,粉身碎骨,也难抵偿自己所犯的弥天大罪,同样,即使将我千刀万剐,粉身碎骨,也难报答圣上从没有过的齐天洪恩。回心细想到这里,自己实实在在已将天经地义尽情扫灭,真是连禽兽也不如了。还能说自己有人的气味吗?能说自己有顾虑吗?能说自己还有君臣、父子、长幼、夫妻、朋友的伦理纲常吗?即使千刀万剐,认罪伏法,自己又有何话辩说。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夷狄侵凌中国,在圣人所必诛,而不宥者,只有杀而已矣,砍而已矣。更有何说可以宽解得”等语。曾静今日称功颂德,极口赞扬,可问你还是要杀,还是要砍,还是可以宽解,据实供来。曾静供:今日仔细检点,弥天重犯当身狂悖之举,狂悖之言,该死该剐的罪,尽是吕留良之说所陷。即如此等万剐不足以蔽其辜的说话,原不是从弥天重犯本心上说出来的,实因吕留良批《射不主皮》文,有云“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圣人何故制此不祥之物?盖有所用也”句,推出这个说话,遂信以为实,而有是说。总之,弥天重犯识见浅小,学力不到,受他的著作语言蛊惑最深。所以到今日,当身受他的害更大。今日默自计来,凡旨意摘出所问的话,尽是弥天重犯当初错信吕留良的说话之所致。弥天重犯自己亦解说不出如何,误信至于此极,到今日亲见圣天子道德隆备,与天为一,学问高深,亘古未有,尊之如天,亲之如父,犹不足以惬其爱戴之诚,而万剐不足以蔽其辜的说话,尚敢萌之于心乎?尚忍萌之于心乎?此时此际,惟有稽颡流血,哀恳皇上终始垂怜山野无知,误受蛊惑而已,尚有何说?

【译文】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夷狄少数民族侵犯凌辱中原,对于圣贤来说,必然是要进行诛戮讨伐而不会宽宥饶恕,只有杀他们罢了,砍他们罢了,又有什么理由可以宽恕解脱得了”等言语。曾静今日对本朝歌功颂德,极口赞扬,可问他对我们这些夷狄民族,还是要杀,还是要砍,还是可以宽恕解脱,要据实招供出来。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湘湾陈梅鼎,识见气节,乡人中罕见。某为他侄婿,一日某到,他迎接某,吾岳翁出见,乃大声指某曰:'此诗礼大家,方正君子。’又曰:'吾老三生平作事,惟择婿一椿,眼力高过天下。’又曰:'贤婿有济世之德,宰相之量。’又生平极鄙薄当今,屡叹先朝衣冠文物,最喜茶陵陈元章,以为大丈夫奇男子”等语。

据此,则曾静平昔以济世自命,心怀异谋,图为不轨已久矣。可问曾静,伊叔岳陈梅鼎与岳丈是何等样人?茶陵陈元章又是何等人?此三个人,如今现在何处?可供来。至若衣冠文物之语,最为谬妄。盖衣冠之制度,自古随地异宜,随时异制,不能强而同之。亦各就其服习,便安者用之耳。其于人之贤否,政治之得失,毫无关涉也。向闻无知愚妄之徒,轻诋本朝衣冠,有云“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之语,其说至为鄙陋。夫以冠言之,则周有雀弁、鹿弁,汉唐有獬豸冠、貂蝉冠、冠之类,以衣言之,则《尚书》云:“山、龙、华、虫作绘。”

再问曾静,你屡屡叹惋先前明朝衣冠文物的言语,是何意思呢?

妇人还说我多次劝说兄长不要休妻另嫁。陈梅鼎闻听了这些话,于是又说我有“济世助民的德行”。至于陈梅鼎屡屡叹惋先前明朝的衣冠文物,他当时已七十余岁,大概先时穿戴过明朝的衣冠而心存留恋,所以叹赏明朝的衣冠好。再说他赞许陈元章是大丈夫、奇男子的说法,我这弥天重犯不知道陈元章的底细,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两个地方相隔有五百多里。当时只听传闻说茶陵州有个陈元章,因为得罪了州官,州官要捉拿处治他,他便聚众围攻州府,几乎攘成事变,当即便被捉住处死。陈梅鼎之所以称许他,大概是喜爱他那甘为平民百姓而不愿受制于官府的刚直脾性的缘故。这些便是陈梅鼎反常脱俗狂怪言语的真意。

问曾静:旨意问,前曾静供内有“国家取士之法,宜当参用程明道所议宋熙宁间取士,损益斟酌行之方为更美”之语。查程子熙宁取士札子云:“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各以类推及百执事、方岳州县之吏,悉心推访,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皆以名闻,命州县敦遣。”

宋臣郑樵谓“科甲一途,虽非古人德行之举,而犹可以得才能之士”。其言信而足征也。且朕用人之道,并未尝限于科甲一途,乃多方鉴拔,惟日孜孜,冀获贤才,以为莅政临民之选。用心甚苦,而其事甚难。此在廷诸臣所共知者,又岂程子奏议一格,所能尽朕求材之意乎!至于程子所云,取材能明达之士,受业于成德之士,其学业大明者为太学之师,其次分教天下,由州郡而县,以次而用。三岁宾兴,优者自县而州郡,自州郡而太学,以此递迁;劣者以此递降。欲以化成天下,其说迂远而难行,是以当熙宁之时,已不能见诸实用,况数百年以后乎!且今之选拔,即古贡士之法,而朕数年以来,用人之道,亦可谓详且尽矣。曾静以为当参用熙宁取士之法。

试问曾静,熙宁取士之法果有实效否?今当何如斟酌损益,方为尽美?可详悉供来。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前时曾静供词内说有:“国家选拔人才,应当参考采用程明道先生所提议的宋朝熙宁年间实行的方法,斟酌研究损益得失后再推行才为更好”的言语。经查考,程颢先生熙宁年间有关选拔人才的奏折中说:“理应先诏命朝廷中亲近的贤良学者,各往下类推到百官执事,地方州县的官吏,细心推查寻访,把民间那些笃志好学、才能优异、品行修正的人,都将姓名记载成册,命令州县官员按期呈报。”

他的话已被事实证明是有道理的。况且我选用人才的准则,并没有限于科甲一种途径,而是多方鉴明选拔,每天孜孜不倦,只希望能获得贤良人才,以作为莅临政务职官的人选。虽说我用心良苦,而事情实在难办。这是朝中诸位大臣人所共知之事,又岂能是程颢奏议中所举的一种方法,所能全部满足我求贤若渴的心愿吗?至于程颢所说的,选取能明达事理的学子,让他们先受业就教于德行已修成的学者,其中学业优异者任为太学师长,其次分别任教于天下,由州郡到县中,以学业程度不同区别任用。三年一届,由地方官考试选拔应举的学子,学业优秀者自县中送往州郡,更优者自州郡送往大学,逐级递迁,学业低劣者就以此向下逐级递降。如果要达到仁义道德,教化天下,这种方法迂迥遥远,难以实行。所以,在宋朝熙宁年间,便不能付诸实际执行,何况数百年以后呢?并且,本朝选拔人才,采用的即是古代举荐的典法。我这几年以来选用人才的做法,也可以说是详尽齐全了。曾静认为应当参考采用宋朝熙宁年间选拔人才的典法。

试问曾静,熙宁年间选拔人才的典法果然有实效吗?今日应当如何斟酌它的损益得失,才是尽善尽美?可详细供说出来。

虞舜所好询问的,也只说是近旁人的话而已,没有听说他征询那些不足挂齿的深囚重犯们的意见,何况像我这出之山野僻乡,更加冥顽无知的弥天重犯呢!从此事便可看出当今皇上虚心已到了极点,用心的精细十分周详,毫无疑问是比当年虞舜更为高明了。这不仅是指宽恕我弥天死罪,施布于庶民百姓没有的殊恩而言,即是今日恩许我再次供说,也已经属于庶民百姓从没有领受过的大恩大德了。由此看来,我当今皇上不仅仅是至明至圣的君王,继承了以往古代圣贤的品德业绩而已,而是承继天命登立极位,开下万世帝王一统天下的基业,吸取了古代百千代君王制度的精华,直可列于再辟再造天运的绝代英才之中了。

我这弥天重犯虽知道自己愚顽无知,本没有什么话可以陈述于皇上,但值此庶民从没有的绝好机会,怎敢不竭尽一线希望,把前时供词中不够详尽的话再直言供说,以仰符我当今皇上好问好察、勤求不倦的至诚心意。思想前对供词中所说的程明道先生奏议选拔人才的方法,当时无知,轻妄地说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准则,都是实行争先一步的方法。比如准备禁止百姓盗窃,不在盗窃上去禁,而是要先推究百姓为盗的原故,有的是因为饥饿起下偷窃之念,有的是因为寒冷生出盗窃之心。探明原因后,便要研究如何设法安置,使百姓各行农耕桑蚕之业,衣食饥暖,盗窃自然止息。又比如想使读书人养成好的运行,也不专意在品行上引导,而是要先使他们通晓道德,明彻义理。道德通,义理明,人们自然乐于好的品行,虽然强迫他们去做坏事,也不会去了。以此推理,任何事情都要争先一着。即使极为平常,涉及手工技艺、农耕医药的小事,也必然要从原来的根本上去安排进行,才能够妥贴得当,何况天下这么大,事物这么多呢!所以当时妄说要选拔人才,必要对这些人才施以教导为先。教导他们又必然要以明彻义理、通晓道德为主。

然而想教导这些人明彻义理,通晓道德,还必要要先择选教官中义理明彻道德通晓的人,才可以胜任其职务。这就是我前时供词中的谬妄之言,所就应当参考采用程明道先生所奏议的,宋朝熙宁年间选拔人才的方法,大意是认为先要教导士人学子得法。而要做到教导得法,关键在于教官,所以又要先做到选用教官得当。

夫以取士之方,如是之广,得人之念,如是之笃,宜贤才汇登,多士济济。而天下所荐举,间多不能仰副我皇上之深愿者,固是人才难得,然亦无乃在下之有司,以他政为急,视此荐举为稍缓欤!岂知我皇上治天下以得人为先,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自古政治之休明,生民之乐利,全视乎在上之得人,即为微末之邑宰,亦必以得人为先。所以子游为武城宰,圣人不问其他必先问其得人与否。诚以人才所关于政教风俗为至大而且重也。所以谕旨煌煌,广开仕路,立贤无方者,正为得人为治天下所必选之政。而今日之少能荐举与荐举而不实者,无乃有司视为泛常,而各省督抚亦少以此为事,而责望于所属之有司,所以至此。若使督抚以及有司执事知得为政必得人为先,仰体圣心,认真职分,在外早夜不遑,悉心推访,何患人才不得!自然千中选百,百中选士,可以仰副我皇上惟日孜孜,冀获贤才,以为莅政临民之选之德意。

唐尧曾经把不能得到虞舜而作为自己忧虑的大事,虞舜也把不能得到夏禹、皋陶作为自己忧虑的大事。自古以来,各朝各代政治修好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全在于上层选用人才得当。即使是担任小小城邑之宰,也必然以选用人才为先。所以言偃担任武城宰时,孔子不问其他事,必然是先问他选得合适的人才没有,这确实说明人才对于国家的政治教化和风俗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今皇上谕旨光辉明亮,广开天下仕进之路,立设古代圣贤所没有的典章,正是把选用人才作为治理天下之先的政举了。而当前之所以很少有职官荐举人才以及荐举的人才不实,是因为地方官员将此举视为平常小事,而各省总督,巡抚也很少予以重视,去责问督促其所属的下级官员,所以造成这种结果。如果各省总督、巡抚以及有关的各级官员都知道为政必要以选用人才为选的道理,体念皇上的愿望,认真恪守职分,深入体察民情,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敢松懈,悉心推查寻访,何用担心人才不得!自然能够千人中选百,百人中选十,以符合我当今皇上日日努力不怠,希望获得治世贤才,以作为莅政临民人选的意愿了。

弥天重犯妄谓今日于科举取士之中,似当取此全文,恳祈我皇上天聪,参以时宜,斟酌损益,颁行天下。敕令督抚责委有司,每县视地之大小远近,多立约所。不拘士农工商,居其土者,皆许其入约。读约之会,先将圣祖皇帝上谕十六条及我皇上圣谕广训宣读毕,然后取此约大纲细目,依其仪节,次第读过,讲解一遍。或并列祖圣德神功及前后所颁政令,凡有关于风俗民事者,俱着令有司行文到乡约中宣示。

盖小民不知上之德教者,由于居乡之日多,到县城之日少,或又不通文义,不能仰会上意。今各乡有约,每月一会,得约正,直月等讲明,心下自无疑团,各知上意,且记善有籍,记过有籍,民固知劝惩,而乐于为善。即异日有司荐举,亦必先察此二籍,必有善而无过,与过而能改者,然后试之以文艺,文艺可观,然后得蒙荐举。如此则不惟荐举本于乡里,善恶无毫发之爽,可绝欺罔清托之弊。而且情文密而壅睦洽,教化明而礼乐兴,道德同而风俗一,人人相勉于善。他年科甲举子之从乡约中历练来者,岂不更有可观者乎?夫乡约本朝廷所已颁行之典,但联络无方,约束无法,彼此善恶之行不著,友朋规劝之义不行,早晚情谊不关,往来督率无人。甚至山州草县只行之于城而不行之于乡,讲之于官而不遍通于民。不唯善恶无人纠察劝戒,即宣讲亦多不能依期奉行,在官固视为泛常,而民之听之亦或作或辍,有来有不来。况居乡者多,在城市者少,乡民离远,无人督率,虽有讲宣,如何听见?即如弥天重犯所居,离城市远,县中讲约读法之事,生平并未撞逢一次。如所颁圣谕广训及我皇上斟酌取士之法,从前不惟不曾目见,并未曾耳闻。直至近日,伏读皇上圣谕,中间有圣谕广训序文,持以问人方知。

从前只晓得圣祖皇帝上谕十六条而已。况乡人中之全不通文理者,如何晓得?似此法亦简易易行,但要责令有司实心奉行。若能天下之大,县县如此奉行,每县之中,到处如此宣讲行习,道德齐礼,其治效岂有极哉!况此规制既成于各县各乡之中,凡有善政善教,皆可照此仪节,遍晓民间。不惟无上行而下不效之患,且君民一体,呼吸竟可相通矣。弥天重犯山野冥顽,本不知是非可否,但管见及此,不敢不尽情直供。伏祈圣明,取此约全文,详览规制,裁夺可否为幸。

【译文】我这弥天重犯轻妄地认为当今于科举选拔人才当中,应寻取来此乡约全文,即切祈求我当今皇上以己睿智圣明,斟酌推敲其得失损益,修订增加时事要求。然后颁行天下,敕令各省督抚大员责命委派所属有关职官,每县根据地域大小大小远近,多立设约所。不管是读书学子,务农乡民,以及百工商贾,凡是居住在本乡本土的人,都可允许他入约。

论说制定乡约本是朝廷已颁布的典章,但因为没有好的联络方法,没有严明的约束法纪,彼此是好是坏都不明显,亲朋好友互相规劝的义理不实能行,邻里之间早晚的情谊互不关连,来往行动没有人督率引导,甚至那些边远山川荒野的州县只推行于城镇,不推行到乡村,只宣讲于官府而不遍传于庶民,不仅好坏之事没人勉励劝戒,就是宣讲也多不能按期举行。在官府看来,既然是平常之事,而要百姓们所宣讲的时候,也是有人尽管劳作干活,有人辍停,有人来听也有人不愿来听。况且居住乡村的人多,居住城镇的人少,乡村百姓离得远,没有人督促率领,虽然有人宣讲,又如何能听见?

就像我这弥天重犯所居住的地方,离城镇遥远,县中官府举行讲读约法之事,平生并没有遇到过一次。如前边所列举的朝廷颁布的圣谕广训斟酌选拔人才的典章制度,从前不但没有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直至近日,自己伏读皇上圣谕,见中间有圣谕广训的序文,拿着去找别人才问个清楚,从前自己只知道圣祖皇帝的上谕十六条而已。何况乡村中一点也不通文理的百姓,又如何能知道呢?这吕氏乡约看起来也简单易行,但一定要责命有关职官真心执行,如果能使天下的县县都如此执行,每县之中,又能到处如此宣讲实行,道德礼义齐备,其治理的效果岂有穷尽!况且此乡约规制既成立于各县各乡之中,凡是有好的德政教化的举措,都可以依照乡约的仪程礼节,使民间百姓遍能知晓,不仅免除了上行不下效的忧虑,并且君王和百姓全同一体,连呼吸都可相通了。我这弥天重犯原是山野冥顽之人,本不知道事理的对错,但自己的这些浅陋见解,不敢不尽情快说出来。伏祈我当今圣明皇上,能传诏寻取此乡约全文,详细览阅其规则条目,裁夺可否实行,是最大的幸事啊!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即观铸钱一事,自癸卯到今六年,尚铸个钱不顺。勉强铸就的,糊糊涂涂,不明不白,民间无人肯受。谣曰:'雍正钱,穷半年。’若身上有一个雍正钱,即投之沟壑”等语。制钱为民间日所必需,务宜轻重适均,流通无弊,方于民生有益。钱文字画之清楚与否,皆关铜铅之多少,此人人所知者。

向年圣祖皇帝时所铸制钱,以铜六铅四搭配,虽钱文字画清楚,而铜多于铅,遂有奸民销毁制钱改造器皿者,因而钱价日昂。康熙四十五六年间,每银一两仅可兑钱七八百文。朕在藩邸时,深悉其弊,是以令钱局以铅铜各半搭配鼓铸,使奸民无销毁之利。又严黄铜器皿之禁,方得钱价渐平。今银一两,可兑制钱一千,小民并受其利。其钱文字画虽未甚精工,然惟铜铅相半,方能禁止销毁,而制钱可得流通便民,并非吝惜铜斤而多加铅两也。且铸钱由模范而成,其样钱谓之祖钱,轮廓匀厚,字画完整。由祖钱套出,谓之母钱,即逊于祖钱。再由母钱套出,是谓铸钱,今民间日用之官钱也。较之祖钱,更不逮矣。盖即一板之内,所铸二枝之钱,下沉者必重,在中者适均,在上者必轻,而字画亦因之而不能一式完美。此从来铸钱皆然,非独今日之雍正钱为然也。乃曾静不知钱法,信狂妄之说,遂肆讥议,任意蛊惑咒诅,何殊昏梦中之呓唔乎!

至云投之沟壑,尤为可笑。民间所有之钱,必以银两兑易而来,岂有以银易之物而委之沟壑乎!至于贸易之人,当其受钱之时,必细视钱文而后交易,若以雍正钱为不祥之物,孰肯收受!况既以货物售卖,人虽至愚,孰肯以银与货物换得之钱而轻弃之沟壑也!今直省内外,果不肯用雍正钱文乎?即如曾静之家,至为贫薄,然囊箧中亦必有制钱收贮,然后可以易米买薪,何以不投而弃之乎?

江南地方,因雍正钱文尚少,元年、二年间,有以旧钱十文易一雍正钱以为宝玩者。其重雍正钱文何以又如此?向湖南之人情与江南迥别乎?至于铸钱未能流通普遍,此则事理之常,明而易见者。圣祖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康熙铸钱尚有流行未到之处。又如广东高、雷、廉等府,至今尚用宋时旧钱,并元、明代之钱亦流通未至。自雍正元年以来,甫及七年,所铸钱文,欲令遍及天下并荒僻之处,亦有是理乎!曾静所闻谣言,确系何人传说?曾静果否亲见投钱沟壑之人?其人系何姓名?确在何处?可据实供来。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即使看铸钱这件事,自癸卯到如今六年间,尚且铸个制钱都不顺利。勉强铸造出来的,也是糊糊涂涂,不明不白,民间没有人肯接受。民谣说:'雍正钱,穷半年。’若是身上有一个雍正钱,便即刻投扔到沟壑里去”等言语。制钱是民间日用所必需之物,务必应当轻重均匀适宜,流通交换顺畅,才对百姓的生活有益处。制钱上边的文字图案是否清楚,都与铜铅含量的比例多少有关。这是人人知道的事理。

当年圣祖皇帝时所铸造的制钱,以铜六铅四的比例搭配,因此制钱的价格日益升涨。康熙四十五六年间,每一两白银仅可兑换七八百文制钱,我在雍亲王府邸时,就深深知道它的弊端,所以后来命钱局以铜铅各半搭配铸造,使得奸民无法销毁取铜获利,后又严令禁止制作黄铜器皿,才使得制钱价格渐渐平抑。如今一两白银,可兑换制钱一千文,百姓平民都得到了好处。这些制钱的文字图案虽然不是很精细工整,然而只有铜铅各半搭配,才能禁止乱加销毁,而使制钱能够流通便民。并不是为了吝惜铜斤而多搭配增加铅两的。况且铸造制钱先要制作模型,其样钱便是祖钱,轮廓形状均匀厚薄,字面图案完整清晰。从祖钱套摸制出的,就是母钱,已经比祖钱稍差一些了。再从母钱套模制出的,叫做铸钱,是当今民间日常所用的官方发行的制钱。其质量如果与祖钱比较,就更不如了。即使是在一块铸板之内,所铸造的二枝制钱最下边的一枚必然稍重,中间一枚适宜均匀,上边那一枚就稍轻了,而字面图案也因此不能一样的完美、清晰。这是历来铸造制钱都一样的道理,并不是只有今日的雍正制钱是这样的。

像这曾静,并不懂铸钱之法,轻信狂妄荒谬的传言,便大肆讥讽议毁,任意蛊惑咒诅,何不同于昏睡中的呓唔呢!至于说要投掷于沟壑,更中可笑。民间所有的制钱,必然是用银两兑换而来,岂能有把银两易换的东西而投掷于沟壑中去的吗?至于做买卖的商贩,当他接受制钱的时候,必然是认真仔细的点看钱文后再交易货物,若是认为雍正钱是不样之物,谁肯接受!况且既然已经售卖出货物,人就是再愚蠢,谁又肯把货物换来的制钱轻易抛弃于沟堑中去呢!如今直隶省内外果然不肯用雍正钱文吗?再如曾静的家庭,虽然很是贫寒,然而箱柜中也必定存有制钱,以用来换米买柴,为什么不投弃它呢?江南地方,因为雍正制钱发行得还有些少,雍正元年、二年间,曾经有用十文旧制钱易换一枚雍正制钱作为宝玩的事情。他们又为什么如此看重雍正制钱呢?为何你湖南的人情世故就与江南不同呢?

曾静供:此等狂悖说话,弥天重犯当时无知,听得人言如此,遂不穷究其事理,信以为实,随手写记放在纸上。其实到今日看来,无论人言己言,皆该杀该剐,尚有何说分解得!盖缘弥天重犯所住之地离城市远,无交易买卖,即间有买卖,亦是用稻谷,不惟不使钱,竟少有用银子。穷民无所出息,亦无处交易得银子,所用者只有谷耳。惟富户积得稻谷多,方以谷去卖得银子用。至若钱,则无论康熙钱,雍正钱,皆未用。皇上御极之初,雍正元年、二年、三年,雍正钱流通未遍楚疆。弥天重犯彼时心下常想求雍正钱一看,以为此是新天子的通宝,以此去问人,而人间有自城市中来者,遂妄传以为雍正钱铸不成。

后又逾年,心下实要想求雍正钱看而不可得,又去随使问人,谣传遂以为如今新皇帝因铸钱不成,杀了几多铸匠。弥天重犯此话固不肯信,然无奈乡愚小民,不通钱法,每多如是说。后弥天重犯偶得一二雍正钱,细验其钱文字画,果不十分清楚。先疑以为模范新制,恐是初铸,所以未甚精工,后来再看,亦复如是。那会雍正钱少,到街市上用康熙钱熟识,又见得雍正钱文字画不完美,不知从何处遂造出这个谣言来。无知小民听得此言,遍传于乡里,弥天重犯心中渐次受了谣言悖论之毒,又加以不通钱法,解这钱文字画不清楚的缘故不出,遂不察而信以为实。直至雍正六年春,狂悖将萌,竟把此事做一个验证。

【译文】曾静供:这些荒谬的言语,都是因为我这弥天重犯当时浅陋无知,听到人们传说是这样,也不推究其是否符合事理,便信以为真,随手记写成了文字。其实今日看来,无论是别人说了或是自己讲了这些荒谬言论,都是该杀该剐,还有什么话可辨说解释得呢!我这弥天重犯所居住的地方离城镇很远,没有商贩进行交易买卖,即使偶尔有些小买小卖,也是用稻谷交换,不但不用制钱,竟也很少有用银两的。这是由于山村贫困的农户没有什么出息,也没有地方能交易得银两,所能交易的只有稻谷而已,只有富户积聚的稻谷多,才能把稻谷运到城镇卖得银两来用。

至于制钱,则无论是康熙钱、雍正钱,都没有用过。皇上登基之初,即雍正元年、二年、三年时,雍正制钱发行流通尚没有到达楚湘地区。我当时心中常想找一枚雍正钱看看,认为它是新天子发行的通宝,可是以此话问别人,有来自城市的人却妄说雍正制钱铸造不成。后又过了一年,自己心中生有非看看雍正钱不可的念头,又去随便找人询问,市人中间传言说是如今新皇帝因为新钱铸造不成,已经杀了不少铸造工匠。我固然不肯相信这些话,然而无奈乡村愚昧的小民百姓,不懂钱法,大多都是这样传说。后来我又偶然得到一二枚雍正制钱,仔细验看其文字图案,果然不是十分清楚。先时心中怀疑这是新制作的模型,由于初期铸造,所以不是很精细工整,后来再看,也都是这样。那时雍正钱发行的少,人们到街市上用康熙钱习惯了,又见这雍正钱文字图案不精细完美,便不知从何处造出了这个谣言来。

无知的百姓听到这些谣言,遍传于四方乡里,我这弥天重犯心中渐渐受这些狂妄荒谬谣言的毒害,加上自己又不懂钱法,解释不出雍正钱文字图案不清楚的缘故,便不去明察而信以为真。直到雍正六年的春天,自己狂妄逆乱之心将要萌生,竟然把此事做为一件例证。其实到今日伏读我当今皇上谕旨,才明白制钱的文字图案是否清楚,

原来与铜铅的搭配比例多少有关。康熙制钱文字图案清楚,是由于搭配铜六成铅四成,铜量多于铅量;雍正制钱文字图案不是很清楚,是由于铜铅各搭配一半铸造。制钱中铜的含量多于铅量,就会造成世间奸民将制钱销毁取铜,改制黄铜器皿售卖获利,从而使制钱的价格日益升涨。制钱中铜与铅的含量各半,奸民就不能销毁获利,而制钱也就可以流通便利百姓使用了。细细思想到这里,全是我当今皇上的一段爱民苦心,只有经天纬地的学问,才能鉴别出事物道理的所在,明察出民间积之已久的弊端,直接从源头上规整下来。以平常人的智虑岂能窥测到其中的万分之一!

况且制钱有祖钱、母钱、铸钱之分,即使是一板之内,所铸造的二枝钱,最下边的一枚必然稍重,中间一枚适宜均匀,上边那一枚就稍轻,而文字图案也因此就不能一样完美了。百姓们不知道这个原由,竟然以制钱的文字图案不很精细工整而轻妄地生出各种议论。我这弥天重犯不懂得钱法,也轻易地相信并且附和这些议论,即使万死万剐,自己知道又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体念百姓虽然愚顽,天性也难泯灭绝尽,没有不知道爱戴皇上的。他们之所以狂妄荒谬到这等地步,实在是由于心中愚昧无识,不知道当今皇上的恩德意愿。他们之所以不知道当今皇上的恩德意愿,就是由于宣传的不够普遍,比如我当今皇上诏谕禁取黄铜一事,我听到的便有几种说法。山野村夫浅陋无知,不了解取铜禁铜的缘故,乱加议论,甚至有人说我当今皇上想取尽中原地区的黄铜,运往满洲关外,熔炼铸造宫殿。我心中虽知道这是谬传谣言,然而也无话可解答清楚。

离县城远的人,没有见过衙门张贴的告示是怎么说的。另外,只颁有取铜禁铜之令,文告中并未说明取铜禁铜的原因。小民百姓无知,岂能不乱发议论!虽然议论出自于一二个人的口中,可传话者遂即就传遍于千百人的耳中。直到今日伏读圣谕,才知道这禁铜的原因是由于奸民销毁制钱,取铜改铸各种器皿,造成制钱价格日益升涨。禁止铜器不用,制钱便不会被毁,而价格也可以逐渐平抑,便利百姓流通使用。这是我当今皇上深厚的仁德恩泽,一心为民利民的善政之举,可边远鄙野的平民百姓,却都因为心中不知道,竟糊糊涂涂浪费时日而过。我以前供词中讲到乡约时,所以说到朝廷颁布政令,凡是有关风化教育百姓的事情,须要在乡约中宣示,正是为了解决这类朝廷政令不能宣传普及之事。至于所谓将制钱投弃于沟壑的说法,从前没能深究其中事理,便误听认为果有此事,今伏读皇上明旨,心中反复推勘思索,自己不仅相信的确没有道理,而且天地间也不会有这样的事。准会至于荒诞轻妄到如此地步呢?

总之,愚民类多无知而悖谬,实非有心以肆妄。况毁谤讥议出于小民无知者之口,本无损于圣天子明德,而御极初年之毁谤,尤是以圣德神功之远大。盖有非常之主,必有非常人所得知之猷谋。众见未尝不惊,不知者未尝不疑,惊疑交集,此谤之所由生也。是以帝尧承帝喾之后,自唐侯而陟践帝位,始三年而谤作,又三年而颂兴,又三年而谤颂悉泯,乃得“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况我皇上初潜之时,韬光养晦,无求无欲,只尽己性分之当然,并未尝稍露一毫声光于人间。龙德中正,不惟非天下所得知,并非在廷诸臣所能识。惟我圣祖皇帝聪明未纵,本父子之亲,以圣知圣。早知我皇上天禀贵重,蕴蓄美富,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然亦只以是存之于心,而不肯扬之于众。直至圣躬不豫,委以南郊大礼,方知我皇上圣德神谋久为圣祖皇帝所深契。所以当我皇上御极之初,一切政治,经天纬地,天下莫能仰测高厚之所以然,加以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奸谋,散布流言于山陬海隅,小民无知误听而起疑生谤者。

以今看来,实属理势之所必至。如此等说钱的话,亦是二年、三年事,到雍正五年、六年来,实无人如此说,今若究问传说的姓名,此是深入乡愚,只听人如此说,亦依口学舌如此说,原是不识不知,随声妄和,今日如何记得哪一人说?指得哪一人姓名出?在弥天重犯固冥顽无知,然尚稍识得一两个字,稍通得丝毫义理,且不免以讹承讹,传妄踵妄,按其罪过,该杀该剐。其实在今日就杀就剐,浑身寸磔,亦抵当弥天重犯许多罪过不得;况蚩蚩之众,较弥天重犯之无知更甚乎!我皇上德量同天,明睿并日,今日实是弥天重犯万死万剐罪不容诿。其余传说,同在覆冒涵育之内者,惟恳矜之恤之,悯念小民之无知陷罪而已,如何妄扯得别人!

总之,百姓们是由于愚昧无知而轻妄荒谬乱加议论,并非有心肆意毁谤朝廷,况且这些毁谤讥议出于平民百姓愚昧无知之人口中,根本无损于当今皇上的圣贤明德,而皇上登基初年的毁谤议论,更足以显现皇上圣德神功的远大。凡是有超出常人的圣贤出世,他必然具备有超出常人的雄才大略,宏渠远虑。众人见了不能不惊奇,不理解的人不能不疑惑,惊奇疑惑交集,毁谤便由此产生了。所以,帝尧继承帝喾之后,由唐侯高登帝王之位,始初三年,谤言毁议大作;又过三年,歌功颂德之辞兴起;再过三年,谤言和颂辞全都止息,才有“不了解不知道,依顺在帝王旁边”的说法。

奉上谕:据山西巡抚石麟奏称:“晋省绅士百姓,愿将军需应用之驼屉、苫毡、绳索三万副,从本地自备车骡运送,至归化城交收。臣等遵旨,令地方官给价雇送。而各属士民,挽车策骡,争先装载,给以脚价,感激涕零,稽首称谢,不肯领取。急公效力,旷古所稀”等语。着将此折令杭奕禄发与曾静看,并讯问曾静:湖南、山西同在戴天履地之中,何以山西之民踊跃急公,忠诚爱戴,实能视朕为后;而湖南之民,乃有猖狂悖逆、肆恶扰乱之徒如曾静等,至于视朕如仇?此朕所不解。着讯取曾静口供具奏。

今我皇上子惠元元,时时刻刻以爱养抚绥为念,至德深仁,无隐不入,无处不到。所以天和萃聚,丰稔频登,民心爱戴,顶踵思捐,以期踊跃争先报效万一者,将遍宇内而皆然矣。何况山西省近京都,感德被化,尤为最先而更亲者乎!惟有湖南隔远,民习又夙浇漓,加以奸党犯罪充发广西,往来通衢,布散流言,传闻道左。致使圣德声称,湮郁未洽,然到今云开日丽,快爽欢欣,舆情谅是不同寻常爱戴。况我皇上治化,已几刑措而道德齐礼之教,犹时轸念远方,已蒙差使往湖南观风整俗矣。今又蒙恩旨,着弥天重犯往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听用。弥天重犯虽愚陋不堪,然数月以来,被我皇上德教,耳闻目见京都风景,亦颇粗知圣教之万一。纵不能有所赞助裨补于观风整俗使之前,然以当身所感我皇上之德,被我皇上之恩,尽心竭力,以直道实,逢人说项,亦得期赎重罪之毫末。但念犯罪蝼蚁,自揣不足取信于人。所赖者,惟我皇上大德至诚,既可感召天和,屡奏成效,必能孚及豕鱼,而四方风动,从欲以治。自是家喻户晓,人人咸思尊君亲上,民情必不减山西爱戴之隆矣。

【译文】奉皇上谕旨:据山西巡抚石麟奏折中所说的“山西省的士绅百姓,愿意把军队所需用的驼屉、苫毡、绳索三万副,从当地自备车马运送,到塞外归化城交收。臣等遵循皇上谕旨,命令地方官支付雇运费用。而各地所属的士民百姓,拉着车,赶着骡马,争先装载军品。官府给他们脚力银钱,却都是感激涕零,跪拜地下,拱手称谢,不肯领取。众人争为国家效力的热情,真是自古以来所少见”等言语。让将此奏折命杭奕禄抄给曾静观看,并要讯问他:湖南、山西同在本朝天覆地载之中,为什么山西的民众踊跃争先为国效力,忠诚爱戴朝廷,能把我看作是他们的君主,而湖南的百姓竟有猖狂悖逆、肆意恶毒谋乱之徒像曾静等人一样,达到了把我视为仇敌的地步,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命讯问取回曾静的口供报奏上来。

曾静供:我这弥天重犯生性愚顽无知,不知天高地厚。然而圣贤在上,恩德深远光大,感化到至深之处,虽然是草木山石也知欣然倾向起舞。因此,数月以来,感戴皇恩教化深切,白天对人们无法以言语叙说,可是到夜间睡梦之中恍恍惚惚对人谈及皇恩圣德,惊惶感泣,几次是痛哭流涕直到醒来还不能止息。从这些就可以知道自己遵循常理的天良,并没有绝尽,仅仅是从前偶然被外边的浮言流语引诱惑乱,连当今皇上万分之一高远深厚的圣德都不了解造成的,并不是自己的本性与常人有什么不同。今日蒙读皇上恩旨,言说山西巡抚所奏,奉皇上谕旨动用国库钱粮,制造骆驼绳屉等物品以备军需所用。抚臣遵从旨意,拨出银两发放全省。而全省的士绅百姓都称颂我皇上日夜操劳,勤政为民,抚爱百姓如孩子一般,使其安居乐业,得享太平。百姓无法报答皇恩,情愿自备车马,各从当地运送至塞外营中,以向朝廷报效犬马之劳。并且还都是感激涕零,跪拜在地,拱手道谢,不肯领取官府发放的运费等折奏的情况,命我阅看。

我这弥天重犯虽说是愚陋不堪,然而数月以来,受我皇上圣德教化,耳闻目睹京城中的风光事物,也粗略了解了皇上圣教义旨的万分之一。纵然不能赞助补益于观风整俗使之前,但是一定要用自身所感戴我皇上的大德,披受我皇上的宏恩这件事例,尽心竭力,将事实真情,逢人便讲叙,也希望能够抵销自己所犯重罪中的点滴一二了。但想到自己是身获重罪的蝼蚁之人,自己揣想所讲的话不能取信于人。所依赖的,只有我当今皇上的至诚大德,既然其可以感动上天,屡奏成效,也必然能将信诚施与猪鱼之类,一旦四方闻风而动,立即予以大治大理。从此,自然是家喻户晓,人人都心想的是尊奉亲近皇上,民情必然不会逊色于像山西那样爱戴朝廷的盛况了。

夫君臣、父子皆生民之大伦,父虽不慈其子,子不可不顺其亲;君即不抚其民,民不可不戴其后。所谓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者,在人君以此自警则可耳,若良民必不忍存是心,唯奸民乃是以借其口。然人虽甚无良,亦断无有以抚为虐者,朕于湖广已实尽其抚民之道,而不意曾静辈犹视朕如仇也。至曾静蛊惑于华夷之辨,此盖因昔之历代人君,不能使中外一统,而自作此疆彼界之见耳。朕读洪武宝训,见明太祖时时以防民防边为念。盖明太祖本以元末奸民起事,恐人袭其故智,故汲汲以防民奸;其威德不足以抚有蒙古之众,故兢兢以防边患。

然终明之世,屡受蒙古之侵扰,费数万万之生民膏血,中国为之疲敝。而亡明者,即流民李自成也。自古圣人感人之道,惟有一诚,若存笼络防范之见,即非诚也。我以不诚待之,人亦以不诚应之,此一定之情理。是以明代之君,先有猜疑百姓之心,而不能视为一体,又何以得心悦诚服之效!先有畏惧蒙古之意,而不能视为一家,又何以成中外一统之规!虽当时蒙古之人,亦有入中国者,然皆闲散不足数之辈耳。若因此遂谓蒙古之人臣服于中国,则当时中国之人,亦有入蒙古者,是中国亦曾臣服于蒙古矣。至于我朝兴自东海,本非蒙古,向使明代之君果能以至诚之道,统御万方,使我朝倾心归往,则我朝入中国而代之,亦无解于篡窃之名矣。

乃我朝自太祖、太宗以来,浸昌浸炽;明代自万历、天启而后,浸微浸熄。明代久已非我朝之敌,彼自失天下于流民,上天眷佑我朝为中国主。世祖君临万邦,圣祖重熙累洽,合蒙古、中国一统之盛,并东南极边番彝诸部俱归版图,是从古中国之疆域,至今日而开廓。凡属生民皆当庆幸者,尚何中外,华夷之可言哉!曾静有何辨说?据实逐一供来。钦此。

【译文】奉皇上谕旨讯问曾静:你看了山西巡抚石麟的奏折后,供词中说了“君与臣之间的伦常关系,情深如同父子一般,四海天下没有不同的。湖南百姓习性强悍,乱贼奸党犯罪被充发广西,往来经过湖南通衢要道,散布流言蜚语,造成朝廷圣德声名阻塞郁结,不能遍布沾润”等言语。所谓“抚爱我的就是自己的君王,虐害我的就是自己的仇敌”,古时候便有这种说法。

朕对于普天之下的臣民,一视同仁,湖南、山西的庶民百姓,本来都是抚爱亲如子女一样。山西省百姓俗性醇厚善良,感动上天理气相和,连年五谷丰登,不需朕再多施恩德。湖南百姓习性浇薄强悍,乖张怨嗟之气,干冒上天而被谴责,招致灾患时时发作,荒歉屡屡降临。朕多次施加恩泽,像子女一样抚绥的百姓,不可尽举,还不能把朕视为抚爱自己的君王吗?朕揣量山西省的百姓,所以争先趋赴官府公差,是因为圣祖皇帝六十余年的深仁厚泽,已浸润于骨髓、肌朕之中,因此,一遇国家公事,都是献纳忠心,竭诚效力,踊跃争先,如此忠诚恳切。试问湖南的庶民百姓,就独自不曾蒙受圣祖皇帝六十余年的恩泽吗!

即使根据曾静前番供词中所说,圣祖皇帝归天之时,也曾经哭泣悲哀,持丧服跪拜祭奠。那么,既感念圣祖皇帝的深恩厚德,能不顾念到朕的身上吗!世间人情在亲戚朋友之间,素常是相互投契,而情义深厚,有的闻知其亲朋的子孙犯了过失,就必然曲意为他遮掩袒护;有的闻知其亲朋的子孙被人毁谤议论,就必然全力为他辨白解说。何况是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呢!你对于朕,绝对没有忍心于指责贬斥的道理,更何况是听了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没有察辨真假便肆意诬蔑、毁谤,竟敢妄行悖逆之事,还能说有人的良心吗!

你既然知道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情深如父子关系,如今假使有人诬蔑曾静的父亲有盗窃的行为,有人捏造其母亲有氵秽的行为,曾静闻知后,能忍心不与他们辨说吗?能忍心不去察问流言的虚实真伪吗?或者是不察问其事的虚实,便将自己的父母亲诋毁唾骂一番,并且著书立说到处传扬吗?你说自己被往来湖南的乱贼奸党所散布的流言蜚语煽透迷惑,可奸党乱贼发配往来的地方,不止是湖南一省,即使是山西地方,岂能没有这等逆贼奸党的语言!但却从没有一个人被他们煽诱迷惑的,独有湖南的奸民如曾静之流,一听到乱贼奸党的流言蜚语,立即萌生叛逆之心,莫非其理性与常人不同吗?并且所谓的“抚爱我的就是自己的君王,虐害我的就是自己的仇敌”

这种说法,也不是正确的理论。君与臣、父与子的关系都是世间生民中大的伦理纲常,父亲虽然不慈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不能不孝顺自己的父亲;君王即使不能抚爱自己的臣民,臣民不能不拥戴自己的君王。所谓“抚爱我的就是自己的君王,虐害我的就是自己的仇敌”

这句话对于做君王的来说,要以此自警自律就可以了。若是良善的百姓、必然不忍心存有这个想法,只有奸民才得能把它作为借口。然而世人再有不良善者,也断然不会有将抚绥作为虐害的。我对湖广等地已尽了抚爱化育的心愿,而不料想曾静之流竟视我如仇敌了。至于曾静被中原和边远夷狄各民族的辨别之说所诱惑,是因为往昔历代的君王,不能使中原和夷狄统一为一体,而自作这个区域那个地界的浅薄见解罢了。我曾读明代洪武皇帝的宝训,见明太祖时时以防护百姓、防护边患为自己的心念。

由于明太祖本是元朝末年由奸民起事而兴盛的,心中唯恐有人沿袭自己的老计谋,所以急切于防护奸民;由于明太祖声威德望不能抚绥蒙古部众,便小心谨慎防护于边患。然而明朝末年,多次遭受蒙古侵扰,耗费了数万万民间的财富,全国为此疲敝不堪,但灭亡明朝的,是流民李自成。自古圣贤之人感化别人的做法。只有一个诚字,如果存有笼络和防范之心,就是没有诚意。我既然以不诚对待别人,别人也以不诚回应于我,这是必然的情理。就以明朝的君王来说,先存有猜疑臣民之心,而不能视君王与臣民为一体,又怎能得到臣民心悦诚服的收效呢!先怀有畏惧蒙古之意,而不能视中原和近远各少数民族为一家,又怎能形成中原内外一统的规制呢!

虽然当时蒙古人也有来到中原的,但都是些不值一提的闲散之辈而已。如果因此便说蒙古人臣服于中原,那么当时中原之人,也有前往蒙古的,是中原人也曾经臣服于蒙古了。至于我朝,兴起于辽东海隅,本不是蒙古部族。假使过去明朝君王能以精诚至信的准则,统御海内四方,使我朝倾心归往,那么我朝入主中原而代之,也不会被理解为篡夺窃位的恶名了。我朝自太祖、太宗以来,愈益昌明炽盛;明朝自万历、天启以后,却是更加微弱熄灭。明朝早已不是我朝之敌,它自失天下于流民,是上天保佑我朝成为华夏君主。世祖皇帝君临万千邦国,圣祖皇帝累世升平昌盛,合蒙古、中原成为一统之国体,并东南极边远的番彝各部族都收归版图之内。自古以来,华夏中国的疆域,直到今日才这样开阔广大。凡是生民百姓都应当庆幸庆贺,还将什么中原内外、华夏与夷狄民族之分的言论可讲呢?曾静有什么辨说的话,要据实一一招供出来。钦此。

曾静供:弥天重犯山野无知,于人事无一得通,自犯罪以来,只有惶恐战栗,万死待罪而已,更有何说可以分辨?今承高厚之恩,复降谕旨语问。反复细读,字字句句皆发从古圣贤所未发,义蕴精深弘博,已到至处极处。在弥天重犯实无一言可以分疏、解免其罪,但自计当初狂举之念,处处皆从不知圣德高深,错执人言起见。因念人之五伦,虽有人合、天合之分,其实皆本天而出,根性而具,所以圣人谓之达道。惟其谓之达道,所以通古今、遍四海而不异。五伦之中,又惟君臣、父子为更大。君臣虽从义生,而以人合;父子虽从仁出,而以天合。其实君臣之伦,大过父子之亲。盖以父则对子,其尊只在子一身之上;君乃天下万物之大父大母,其尊与天配,在万物之上,故五伦以君臣为首。而所以处之者,彼此有当然各尽之道,本不相期待。在君之职以天自处,所以一切寒暑怨咨有不屑计;而为臣为民者,一身之生杀,唯君所命,不敢以私怨生怼叛之心。虽圣人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两边平放,其实不相期待。臣之忠君,乃天命之自然,不是因君使臣以礼而后臣得事君以忠,所以朱子注云:“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玩“理之当然”四字,见得臣之忠君,原从天出,不是报答君恩。君加恩于臣,在臣固当忠君,即不加恩于臣,而臣亦当忠。诚如圣谕所示:“父虽不滋其子,子不可不顺其亲;君即不抚其民,民不可不戴其后。”

盖臣之忠君,乃天命之当然,所性之自然,岂计君恩之轻重哉!试看文王遭纣之昏乱而不改小心服事之节,圣人称为至德。曾子作《大学》传,释“止至善”章,引文王作榜样,以为止善之极则,曰:“为人臣,止于敬”,而不及汤武者,正为此个缘故。今谕旨谓“抚我则后,虐我则仇”非正论,正合文王、孔、曾之旨。盖“抚我则后,虐我则仇”,乃武王将伐纣而誓师之权词。汤武之事,本非圣人之得己,但所遇之时不同,究其极而仍合于义耳。初非其所乐为,而可以为法于天下后世也。故必有汤武之至德深仁,而又遇桀纣之昏乱失德,以汤武而遇桀纣,又要看天命,验民心,方可行得。然在圣人心中,终是不满,终不免以此为惭,岂后世莽、操等所得借口乎!盖圣人处此,只为常经到此穿绝,理势不得不变,所以就时地上裁制,不得已而为古今之通义,以持续天理耳。故此一种道理,非大圣人不能用。所以圣人说个未可与权,虚悬此理于天地间,而未敢轻以许人耳。今我皇上因父子之亲则剖析分示,推出此理,兼使弥天重犯得以闻所末闻,此诚不幸中之大幸事也。

两边似乎平等,其实不可互相期待。为臣的忠于君王,是天命的自然之理,不是因为君王差使下臣以礼相待之后,下臣再侍奉君王报以忠心,所以朱熹注疏说:“二者皆是天理当然之事,各应该尽到自己的职责罢了。”

推究“天理当然”这四个字,可见得下臣效忠于君王,原就出自于天理,不是为了报答君恩。君王施加恩德于下臣,做下臣的固然应当效忠君王,但即使君王不施加恩德于下臣,下臣也应当效忠于君王,就如皇上圣谕所说的:“父亲虽然不慈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不能不孝顺自己的父亲;君王即使不能抚爱自己的臣民,臣民不能不拥戴自己的君王。”

这下臣的效忠君王,本是天命的当然之理,又是人性的自然之理,岂能计较君王恩德的轻重呢!试看周文王遭到殷纣王昏乱对待时而不改小心服侍的事例,圣贤将它称赞为至德。曾子作《大学》传注,在“止至善”一章的注释中,引用周文王的事例作榜样,认为是达到了善行的极点。他说:“作为人臣,要做到恭敬忠诚。”世间凡是不如商汤、周武王德行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如今皇上谕旨说:“抚爱我的就是自己的君王,虐害我的就是自己的仇敌。”

这句话并非正确的理论,这正符合周文王、孔子、曾子言行的意旨。所谓“抚爱我的就是自己的君王,虐害我的就是自己的仇敌”,本是周武王准备讨伐殷纣王时誓师的权宜之词。商汤、周武王讨伐夏桀、殷纣王,本不是圣贤认为可行之事,但他们遇到的时机不同,,推究其根源仍然是合乎于义理而已。当初也并非他们乐于要做此事,而认为可以效法于天下后世的,所以必然要有商汤、周武王的至德深仁,而又遇上夏桀、商封王的昏乱失德,即使象商汤、周武王而遇上夏桀、商纣王,又要看天命,验人心,才可行得犯上讨伐之事。然而,圣贤心中,到底是不满意这种行为,始终难免以此而惭愧,岂能是后世王莽、曹操之辈所得到的借口!因为圣贤当时的处境是正常的,经义到此已经穷绝,事理的趋势不得不变化,所以就顺其天时地利时对昏君实施裁制,不得已而为,以使古今的通义接续上天理罢了。因此,这种道理,不是大圣大贤的人不能应用。所以圣贤对此也没有说个可否,空悬此理于天地间,而不敢轻易许上学用而已。如今我皇上因父子的亲情而剖析分示,推论出这个道理,也使我这弥天重犯闻知了从没有听说的事理,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因回思我皇上子惠元元,尽六合而皆然,所以抚绥我辈赤子者,本元间于山西、湖广,而山西之民醇良,湖广民俗浇悍,几烦圣虑,叠沛皇恩,以尽抚我之道。今圣德谦光,圣教诚笃,深仁厚泽,归美圣祖。于此见湖南之民,不唯沐我皇上之深恩,当思忠顺,以事其上,即推想圣祖至德,亦无不当输诚尽分以竭其忠。

【译文】现在回忆思想我皇上爱民如子,四方天下都是一样,对我们赤子百姓抚爱安绥,本来就不分山西、湖广,而山西百姓民风醇厚良善,湖广百姓民俗浇薄强悍,多次烦劳皇上圣虑忧念,屡屡施沛皇恩厚德,以尽抚爱百姓的懿行。

如今我皇上圣德谦光,圣孝诚笃,深仁厚泽,都归美于圣祖皇帝。于此可见湖南的百姓,不仅是沐受我皇上的深恩,应当思量忠顺事从朝廷;即使是推想圣祖皇帝的大德,也应当奉公献纳,尽守职分,以竭尽自己的忠心。何况作臣民的要自身正义,处于朝廷覆盖之下,既蒙受皇恩,君王即使不抚绥其臣民,臣民却不可不敬仰拥戴其君王呢!思量到这里,我这弥天重犯虽然是粉身碎骨,也不能够抵偿万剐之罪,又有什么言语可以解脱辩解!更何况我已感知圣祖皇帝的深恩而持丧服尽哀奠祭,能不思量推想圣祖皇帝的大德于我皇上之身,而尽忠孝顺呢?

今皇上明旨讯问到这里,虽然是木石也应当动心,何况这弥天重犯身存血气,能不割肝泣泪吗!心中所痛恨的,只因为自己身居山野僻谷,我皇上登基初年,大德尚未遍布浸润,即被奸党流言所先传入,从此谣言连连不断,逐渐慢慢生有疑心,只有雍正元年的流言谤语暗存于心,才使以后的各种谣传传入耳中。而乱贼奸党们造谣毁谤,多都是些与圣祖皇帝为敌为仇之事。我这弥天重犯当时把君王和父亲的伦常看得重大,痛感自身蒙受圣祖皇帝四十余年抚绥的恩德,认准此义理,不觉透骨彻髓,只思念报效于圣祖皇帝,要做圣祖皇帝的忠民义士,于义理也应当为圣祖皇帝舍身致死,于是轻妄地萌发了悖逆的念头,甘愿赴蹈灭门之极刑而不推辞。

就是被惑于吕留良的谬论,在当时还属于第二、第三层含义。我自撰的叛逆书籍中虽然有些说法,然而也是把君父的伦常看得重要,因此,以这些理由劝说岳钟琪而已。其实多为自己感戴圣祖皇帝的深恩大德起念,所以圣祖皇帝升天时,我持丧服尽哀祭奠,发自于天性良心。在当时悲哀思念圣祖皇帝,竟然不堪于公开众人面前,只是暗地里流涕拭泪,自己也不知道为何竟然这样悲哀至深。原来自己也不想使别人得知,认为忠孝是读书人的本分之事,是各人应尽的职责,怎敢希望别人知晓!一有使人知晓的心念,就是虚伪了。还能说有忠孝之心吗!

前供所以说到此处者,只为弥天重犯犯此大罪,心事未易明白,故缘此以为证据耳。

其实当日一片赤心肫切并未说到。故在当时,非弥天重犯全然死心,只为谮言流毒,多切紧圣祖皇帝身上。岂意我皇上大孝大德,为圣祖皇帝同德嫡体而更有光者乎!倘若弥天重犯以毫无影响之流言,不察真伪,而使肆为诬蔑。揆以君臣之义,情同父子之亲,彼人有诬弥天重犯之父以盗名,捏弥天重犯之母氵行,在弥天重犯情必不安,必察而辨之,且为之掩护之。而人于我皇上之诬捏,则遽信以为实,漠不加察,较之父子之情,相去悬绝,弥天重犯万死之罪,实无所逃。但当初之狂举妄动,而误信以为实者,亦以圣祖皇帝之恩德在人者深,为民者无不冀圣子圣孙之继其统。当时心中所期,以为处今日,即皇上偶有德不及圣祖处,在民间亦必为之掩护,不忍宣扬。今所闻如此,且以为言出于京城往来道路人口,并非起于民间,因妄疑圣祖皇帝非有仇于人者,而今日所闻如是,必有其因。况天子本四海之共主,人只有爱戴颂扬,谁甘不良而肯造言讪谤!是以弥天重犯当日,一为从未历过世路倾险,识透人情有此变诈;二为从未到过京师,得闻奸党如此阴毒;三为圣德高深,湖山万里,未得骤闻。因此三事未谙,以致谮谤流言得以乱听。

况阿其那、塞思黑、允等之奸党,流布民间,本非一处一种。除充发广西外,尚有诡名变迹,借游学为名者,而其所诋诬圣德,多由谈文论学引入。山野蝼蚁,从何窥测其底里?因此不觉为之摇惑煽动。若奸党充发,所过省郡极多,不止湖南一省,即山西地方,岂无此等逆党流言?独不能惑人之听,而唯湖南奸民一闻蜚语,即起叛逆之心?夫奸人有心造谤,每乘人之虚而避人之实,诚以虚则吾言易入,实则吾言易识。故其不肯在山西、河南等近处传布者,以山西、河南等省离帝都近,往来者多,皇上之至德声称,人人所习闻,心中实而有主故也。惟湖南离帝都远,往来者少,我皇上之至德声称,未得遍洽,山谷知之者少,心中虚而易惑故也。非山西与湖南之民全异,实所处之地有不同也。

况且阿其那、塞思黑、允等乱贼奸党,流布于民间,也不是一处一路。除去充配发放广西的罪犯外,还有化名变迹,借巡游讲学为名的人。而他们诋毁诬蔑皇上圣德,多是从谈文论学入手的。山野愚民,又从哪里可以窥测清楚他们的底细来历呢?因此不知不觉便被他们蛊惑煽动。至于奸党乱贼获罪发配,所经过的省郡很多,也不止湖南一省,即使是山西地方,岂能没有这些逆党的流言?却独自不能惑人是听,为什么只有湖南的奸民一听到蜚语,即生起叛逆之心?这奸党乱贼有心造谣惑众,多是乘人之虚而避人之实,其心中空虚,流言就容易传入,其心中踏实,流言就容易被识破。之所以奸党不肯在山西、河南等近省地方传布流言,是因为山西、河南等省离京都很近,往来的人多,我皇上至高的德行和声名,人人都能闻知,心中踏实而有主见。

只有湖南离京都遥远,往来的人少,我皇上至高的德行和声名,未能遍布浸润,山野僻谷闻知圣德的人不多,心中空虚,自然容易被蛊惑煽诱了。这不是山西与湖南的百姓性理全然有分别,实在是所处的地理不同。

至于皇上谕旨所说的华夏夷狄民族之分,推论出原就是由于往昔的历代君王不能实现中原内外一统成规,而自作这个区域那个地界的浅薄见解。并且指出明太祖本是元朝末年由奸民起事而兴盛起来的,心中惟恐有人沿袭自己的老计谋,所以急切于防护奸民;其声威德望不能抚绥蒙古部众,便小心谨慎防护于边患。先存有猜疑百姓之心,而不能视君王与臣民为一体,又怎能得到臣民心悦诚服的收效呢?先怀有畏惧蒙古之意,而不能视中原和边远各少数民族为一家,又怎能形成中原内外一统的规制呢?皇上所言真是英明伟大啊!既与天地同为一体,又与天地所共用。对于上天,我皇上的圣明与其相配对,不见得有什么比不上的;对我皇上,以上天全部的德理与其相比较,也不见得有多余的。

况且我皇上见解透彻汉、唐、宋、明几代诸多英明君主隐蔽委屈的作用,真如儿戏一般。不仅仅是德量齐天,出天公心到最高之处;而且眼界高出日月之上,明察秋毫。此等境界,自古以来的帝王都少见到,而此等议论,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没有阐发过。假如不是我皇上所亲身经历,怎能辨别到如此至明之处!怎能包容到如此极深之处!又怎能阐发到如此至微至细之处!况且又将深入感化别人的道理,归结为一个诚”字,更俨然显露出天体的伟大了。只有上天至诚至信,只有我皇上至诚至信,所以覆盖不分内外,感化而通达四方。因此《中庸》评诚信”时,必然推论其可高于上天,只有诚信可合乎天意,所以光明正大,博厚悠久,与上天无异。

我当今皇上所以合蒙古、中原成一统之盛世,凡上天覆盖之地,俱归于版图,所有的臣民百姓,都应当庆幸庆贺,岂能再有什么华夏夷狄内外之分!其义理到了最精深之处,品行到了最高尚之处,虽然是尧舜复生再起,也不能被赞颂于同样的言词,而我皇上不只是规模弘远,开创中天之隆盛,并且道德广大,立设万事之成规。作为人君,如果不能够修省自身,德行配天,而强要分中原内外华夏夷狄,到此只怕是难堪羞愧,无地自容了。何况欺世盗名,假窃圣贤片言只语以混淆理学正论的人,悖逆天意不也是太过分了吗?因此我更加相信本朝名正义顺,德业大隆,真正是人间所没有,何其兴盛啊!

奉旨讯问曾静:你供称“身居山谷,我皇上御极初年,大德尚未遍洽,即为奸言先入,遂尔步步生疑,后此入耳谣传,皆与圣祖皇帝为仇为敌之事。因身受圣祖皇帝四十余年抚绥之恩,思为忠民义士,是以妄萌悖逆之念,甘蹈赤族之诛”等语。

你自雍正元年以来,讹传逆党之言,是朕之失德备闻于耳,而阿其那贤孝之名,及圣祖皇帝欲传位于允之事,亦入于耳。你既感圣祖皇帝之恩,即以朕为君父之仇敌,不克缵承大统,则亦当劝岳钟琪世受国恩,当仰承先帝之志,辅佐阿其那、允等以以继先帝之基业。何以竟将叛逆之事,掀动岳钟琪?况你逆书内分别华夷,直指圣祖皇帝为夷狄,如何尚说感戴圣祖皇帝四十余年抚绥之恩,思为忠民义士乎?可据实供来。

曾静供:弥天重犯狂悖之举,按其罪,触处皆是,本无一线可生。苟非大圣人在上,德量同天,精明并日,本大公无我之怀,虚心体察,使顽逆隐情毕露,虽磔尸磨骨亦不足以偿当身莫大之罪,尚有何说可以疏解!今承恩旨讯问,前供所称身受圣祖皇帝四十余年抚绥之恩,思为忠民义士,则当劝岳钟琪仰承先帝之志,辅佐阿其那、允等,以继先帝之基业,何以竟将叛逆之事,掀动岳钟琪?况逆书分别华夷,直指圣祖皇帝为夷狄,如何尚说感戴圣祖皇帝四十余年抚绥之恩,思为忠民义士?究问及此,弥天重犯惶恐战栗,万死何逃!不惟无说可以仰答天聪,即自问亦无说可通了。今亲观圣德之高深,极生平所未有,感被皇恩之浩荡,彻骨髓而融洽。此所以心悦诚服,而痛悔当年狂悖之举,切齿于阿其那、塞思黑、允等之奸党造言流谤者以终天也。然苟非我皇上之德量同天,精明并日,亦只有杀而已矣,剐而已矣。今承旨问,从肝滴出一字一泪,实无半语只字可以仰答天聪,理屈辞穷,自如万死万剐莫偿,只有惶恐战惧而已矣。

奉皇上谕旨讯问曾静:你前番供词中说了“我身居于山野僻谷,当今皇上登临帝位初年,朝廷圣恩大德尚未遍布露润,就先被奸言邪说蛊惑煽诱,遂即便渐渐心中生疑,此后传入耳中的谣言,都是些与圣祖皇帝为仇为敌之事,因自己蒙受圣祖皇帝四十余年抚绥的大恩,一心要做忠民义士,于是狂妄地萌生了悖逆的念头,甘愿赴蹈灭族死罪”等言语。你自雍正元年以来,讹传逆贼奸党的言论,是因为说我失德无道的很多谣言传入你耳中,而且,阿其那贤孝的名声,以及圣祖皇帝想传帝位于允之事,也传入你耳中。你既然感戴圣祖皇帝的恩德,把我视为我君父的仇敌,不配继承帝位,那么,也应当劝说岳钟琪感念世受国恩,应当仰承先圣祖皇帝遗志,辅佐阿其那、允等继承先帝的基业,却为何竟以叛逆不道的言论,去鼓动岳钟琪谋反?况且你在所写作的叛逆书籍中,将华夏民族与夷狄少数民族进行区分,直言指明圣祖皇帝是夷狄民族,予以诋毁诬蔑,又为何要说感戴圣祖皇帝四十余年抚绥大恩,一心要做忠民义士呢?可据实供说出来。

奉旨讯问曾静:前因山西绅士庶民运送军前骆驼鞍屉,自备车骡,不肯领价,踊跃急公,争先恐后,已将晋民情节谕你。今不旬日间,晋省保德州等处,遂有庆云呈献之瑞。据巡抚、学政、布政使三处奏报前来,特将奏折发与你看。朕从来不言祥瑞,但天人相感之理,实捷于影响。晋民怀尊君亲上之心,是以连年丰稔,今又蒙上天特锡嘉祥,以昭示福佑万民之象。可见从前湖南地方屡被水灾者,实因民风浇薄,又有你与张熙辈心怀悖逆,以致乖戾之气上干天和。此理显然昭著。但朕凉德,不能化导湖南百姓,亦不能辞其咎。你从此更当猛醒,知天之不可欺矣。你今仍怨谤朕一人乎?

曾静供:自古称圣王励精图治,虽不言祥瑞,然到治定功成,而祥瑞自然协应;必到祥瑞协应时,而后称得治定功成。此《中庸》推学问之极功,圣神之能事,而必归到“天地位,万物育”上去者,此诚以大君之身,与天相配,其精神运量,与天相通。君能心与天心融通无间,而克符合一,则和气致祥,自然云日辉煌,藻彩缤纷,以及河清海晏,万物顺成,百福骈集。若君心稍有一点与天心不相符合,则戾气致异,一切反是,此理之大致一定不易者。但其中不能尽同,亦微有辨。盖有君尽其道,而臣庶不能仰体君心,此又以君为天,君心为天心,臣庶之心不能仰体君心,即与天心相违,所以亦能致异。此普天之下,所以有嘉祥灾异之不能尽同也。恭惟我皇上克体天心,克肖天德,励精图治,仁恩厚泽,遍浴寰宇。其效至于薄海内外,物阜民康,皆歌乐育,礼陶乐淑,共被洪钧。惟圣心与天心合一,君德与天德无间,所以天和见彩,地灵垂祥,大者如五星聚、黄河清,嘉谷蓍芒,百瑞叠呈。我皇上天人感孚,成自古未有之治功,以只褡怨盼醇鹫鳎死碇萦谟跋於抟烧咭??

至于近者晋省庆云捧日,外绕三环,光华四射,藻彩缤纷,与湖南数年歉收,旱涝叠闻,灾异间见,其理复异者,何也?诚以晋省民心醇厚,知恩感戴,民心能仰体君心,一切输诚奉公之事,无不踊跃争先。故于办理驼屉之会,而天垂祥瑞,以协人心之顺。若湖南虽同处覆冒之下,而民俗浇滴,不能仰体我皇上之心,加恩而不以为恩,被德而竟忘其德。加以弥天重犯等之狂悖丧心,不惟不知我皇上之大德合天,而竟不能安业顺化。是湖南庶兆之心多与我皇上之圣心相违。即与天违,所以厉气致异,而灾寝独屡见于湖南也。但此理甚显示甚微,非我皇上精通性命之源,素能默契乎天,而复能与天合一,焉能知之!弥天重犯到今日读所报闻诸嘉祥奏折,并我皇上所讯问谕旨之理观之,不惟信我皇上之至德毫无瑕累,实实与天合一。在弥天重犯将插翅遍飞遍传,破谮除谤之不暇,岂尚复为谮谤所惑之理!抑且自痛悔当年狂悖之举,诚得罪于天,而不意今日戴天广大之德,推原致罪之由,宽宥以至于此极也。

奉皇上谕旨讯问曾静:前时因山西士绅百姓运送军需骆驼鞍屉,都是自备车马,不领取运费,为官府公差踊跃向前,争先恐后,我已将山西百姓这些热心奉公献纳的情节传谕于你。如今不过旬日,山西省保德州等地方,便有祥云呈现的瑞兆出现,现据该省巡抚、学政、市政使三司衙门奏报上来,特将这些奏折抄发给你阅看。我从来不说祥瑞征兆,但上天与人的理气相互感通,是双方相互给予的影响形成的。山西百姓怀有尊奉君王亲近朝廷之心,因此连年五谷丰登,如今又蒙上天特意赐与嘉祥兆瑞,以昭示福佑万民的景象。由此可见从前湖南地方屡次遭受水灾,实在是因为民风浇薄强悍,又有你与张熙这些人心怀悖逆之念,以至于乖张抵触之气上干冒犯了天和,这个道理是显明而昭著的。不过由于朕才德凉薄,不能感化导育湖南的百姓,也不能推辞自己的过失。曾静你从此更应当猛醒,要知道上天是不可欺骗的。你如今仍然怨恨谤毁朕一人吗?

曾静供:有古圣贤的君王励精图治,虽然不讲祥瑞征兆,但是到了国家长治久安,功德告成之时,祥瑞征兆自然和谐而生;也只有祥瑞征兆显现时,才能称得上国家长治久安,功德告成。这就是《中庸》所推断道德学问的极大功力。圣明神化的非凡能量,而必然归到“天地正气充盈,万物才生长发育”上去。这确实是说君王之身,与上天相互配合。其精神运量,必与上天相互感通。君王之心能与天帝之心融通无间,而能够符合一致,那么天地和气而生祥瑞,自然是云日辉煌,五彩缤纷,以及江河湖海清澈,万物顺利成长,千百福佑汇集。若是君王之心稍有一点与天帝之心不相符合,便使乖张抵触之气造成灾异,一切都是相反的结果,这个道理大致上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其中又不能完全相同,也稍微有些区别,

比如有君王能尽自己的道义准则,而臣子庶民不能体念君王之心。这又好比以君王为天帝,君王之心为天帝之心,臣子庶民之心不能体念君王之心,就是与天帝之心相违背,因此也能造成异化。这便是普天之下,所以出现有嘉祥和灾荒的不同结果。只有我当今皇上能够体念天帝之心,能够类似天帝之德,励精图治,仁恩厚泽,遍布浸润天下,其功效已达到四海内外,物质丰富,庶民安康,都是歌舞升平,乐于圣德抚育,恭谦礼让,乐于贤淑善良,共同接受上天的福佑。也只有我皇上之心与天帝之心合一,我君王德行与天帝德行无间相同,所以才能有上天和美显现彩光,大地灵气垂降吉祥,盛兴时出现五星联珠,黄河浊水变清,嘉禾灵芝茂盛,千百种瑞祥迭起纷呈。

奉旨问曾静:湖南地方,人心诈伪,风俗浇滴,而督抚大吏又不能宣朕之威德,化导愚民,以致风雨不时,灾屡作。云贵总督鄂尔泰实能体朕之心,教养百姓,而民风淳厚,又能服教乐善,以此感召天和。云南连岁大稔,而贵州今年通省丰收,所产嘉谷,岐穗繁多,科粒硕大,为从来所未见。今将贵州巡抚张广泗奏本,及所进嘉谷图样与你看,天人感应之理,显然昭著如此,你再有何说?

湖南之多灾,是湖南之民不能仰体我皇上之大德,胸存悖逆之念,不肯安业乐化,皇上至德间隔湖山而多郁结,所以戾气否塞而能致灾。所谓同一上天眷佑我皇上之大德,实因我皇上之大德亘古未有,所以既有此等应处,又有此等异处。今弥天重犯得见阿其那、塞思黑、允、允等及伊等平日所蓄养之匪类等所供谤议,恰与湖南百姓所闻无异,于此见得奸党上误国家,下害生民,蓄心狠毒,一至于此。若非我皇上仁孝诚敬之至,上细于天,素孚于祖,感通默相,焉能使诸奸尽行败露,恶迹如此昭彰!而我皇上之大德,转因此光明显烁,耀中天。所谓“仲尼,日月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此理至今日而益验矣。到此实实信得我皇上之德,超越古今,与天、与圣祖一而二,二而一,并无毫发彼此之间,故能为圣祖所笃爱,上天所眷佑,而天理响应如是,报验如是。

奉皇上谕旨讯问曾静:湖南地方,人心伪诈,风俗浇薄,而总督、巡抚大员们又不能宣示我的声威和恩德,教化导育愚昧无知的庶民,因此造成风雨不断,灾患多次发生。云贵总督鄂尔泰着实能体念我的心愿,教化养育百姓,而民风淳厚,又能感服教化,乐于行善,因此感召了上天祥和,云南连年庄稼丰稔,而贵州今年是全省丰收,所产的嘉禾稻谷,枝穗繁多,颗粒硕大,从来没有见过。如今将贵州巡抚张广泗的奏章,以及所进呈的嘉禾稻谷图样给与你观看。上天与世人感通应和的道理,如此明白显著,你还有什么说词?

曾静供:上天与世人感通应和的道理,是互相给予的影响形成的,我这弥天重犯已经供说过,不敢再重复赘述。今日观看贵州巡抚所进献的祥瑞图,共四十六种。稻谷粟米之多,有的一根叶茎上长出两穗至十五六穗不等;稻谷有每个穗上长有四五百粒至七百粒数之多的;粟米长有每穗长一尺八九寸至二尺的,令人惊奇不已,不只是从来没有见到过,也实在是从古代以来就没有听说过。这必然是贵州庶民百姓披服圣德教化,革面洗心,诚心归化,到处光明快乐,一团忠顺太和之气,上应了我皇上励精图治的良苦用心。也在于我皇上的圣恩大德无处不滋润,至理的教化无处不通达,道德礼义的感化育导,无处不顺应协从。所以与云南、山西等一样的尊亲爱戴的诚心,感召了上天祥和之气,因此,或者是垂降天锦以示吉祥,或者是显出地灵以呈现瑞兆。其事情虽不一样,道理却都相同。只有湖南虽与山西、贵州、云南等省同居于朝廷覆盖之下,同受天地生成之恩,而多年以来灾患屡次发生,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阿其那、塞思黑、允、允等乱贼奸党对皇上圣德诋毁诬蔑,造谣惑乱。

而湖南的百姓愚昧无知,轻听偏信,妄自以为我皇上的德行,果然就像奸党的毁谤一样,各怀着不平之心怨恨嗟叹,反而认为多年的灾患是皇上德行有亏所造成的。岂能知道我皇上这亘古没有的深仁大德被塞阴于远乡鄙野,所以上天震怒,多次示以灾患,以谴责湖南的民众。而湖南的百姓又不知反省,反听信奸党的谤毁言论而怨恨于朝廷,因此怨恨越深而灾患越重。这湖南的多灾与贵州、云南、山西等省的呈现祥瑞,事情虽然殊别,其道理实际相同。这是同一上天神灵眷念护佑我皇上的大德所施与的不同反应。贵州、山西、云南等省呈现祥瑞,是贵州、山西、云南等省的庶民百姓,能敬仰体念我皇上的大德,各尽忠顺之道而安居乐业,皇上的高尚德行舒畅四达而没有什么阻碍遮隔,所以和祥气理融通而能呈现祥瑞。湖南的多灾多患,是湖南的庶民百姓不能敬仰体念我皇上的大恩大德,胸中存有叛逆之心,不肯安心务业乐于教化,皇上的高尚品德被江湖山川隔挡郁结不能遍传,所以抵触怨咨之气阻塞而引来了灾患。所说的同一上天神灵眷念护佑我皇上的大德,是因为我皇上的大德从古到今都没有过,因此既有这样应和之处,又有这样的异别之处。

今日我这弥天重犯见到阿其那、塞思黑、允、允以及他们平日所蓄养的亲信党徒谤言论供说的,恰好与湖南的百姓们所闻到的说法相同,于此事可以看出奸党乱贼上误国家,下害百姓,居心险恶,已达到如此狠毒的地步。如果不是我皇上最仁孝,最诚敬,上感格于天帝,素常又被圣祖皇帝信赖,圣心相互默默感通,岂能使这些奸党乱贼尽行败露,恶迹如此昭彰呢!而我皇上的大德也因此更加光辉闪烁,明亮中天。古语所说的“孔子,像日月一样,有人虽想自绝于上天,又怎能伤害于日月呢!”

这个道理至今是日益被验证了。到了如今实在相信我皇上的德行,已经超越了古今,与上天、与圣祖既是二者,又是一体,并没有丝毫的彼此之分,所以能被圣祖皇帝笃爱器重,上天神灵施以眷念护佑,而天理响应是这样,报验也是这样。

奉旨讯问曾静:你从前逆书内云“于今正值斯文厄运,是以孔庙焚毁”。今据督修庙工之通政使留保奏报:“十一月二十六日午刻,正当孔庙大成殿大梁之前二日,庆云现于曲阜县。形若芝英彩凤,五色缤纷,正南、东、西三面拱日朝阳,历久益加绚烂。万目共睹,无不称庆”等语。今将留保所奏之折及庆云图发与你看,还是斯文厄运之灾异?还是文明光华之祥瑞?你今又如何说?

曾静供:道之在天下,本无处不有,无人不备,特凡民为气禀所拘,物谷所蔽,是以有的不适如其有,备的不能果见其备。故聪明睿智之资,气禀清明,义理昭著,生知安行,千万人中无一见焉,甚或数千年无一遇焉。然一有之,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所谓“禀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又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是君与师原属一道,并未尝有岐,此尧舜、禹汤、文武之世,所以只有君之重,并无师之名,盖以君职原兼师职故也。唯至春秋战国,二帝三王之道熄,时有孔子生安之圣,厄而在下,当时仁义之风微,功利之习兴。一时功名之士,以治天下为另有一种权谋术数之学。于是群指孔子为师道,而称君德者,视此则有彼此之分。

奉皇上谕旨讯问曾静:你从前在所写作的叛逆书籍中说:“现在礼乐制度正遭逢厄运,所以孔庙被焚毁。”

历经了汉、唐各代以至于到了明朝的二千余年间,孔子的仁义道德理论被昏暗阻塞,没有被阐明实行。孔子的仁义道德理论不阐明不实行,又怎能希望有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治国安民功效呢!只有我朝圣祖皇帝承继得尧舜、孔子道统的真谛相传,因此,君临天下六十余年,深仁厚泽,遍及于四海内外,已经可与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相媲美。我当今皇上以天赋诚信聪明睿智,生而知之,安然行之的才质,加上当初在藩第四十余年,深刻研究道德义理的功效,已从尧舜、孔子的道统,汇合圣祖皇帝家教的精蕴义旨而集其大成,不仅与尧舜、孔子的道统真谛相传没有二样,并且比圣祖皇帝的一切安邦治国策举更有光采了。这就是上天与世人感通互应,随晨随地没有不被信诚而验证的。

如果具有从古到今所没有的德行义理,自然能成就自古到今所没有的治国安民的丰功伟业,具有了从古到今所没有的治国安民的丰功伟业,也就能具备从古到今所没有完备的吉祥征兆。这个道理是一定不会改变的。这次因山东孔庙大成殿上梁之前二日,祥云五彩斑烂,拱抚捧日,光华融露于曲阜县上空,这都是因为孔子的圣心与上天浑然成为一体,相互通融,孔子之心就是天心。今日皇上之心与孔子之心相融合一,就是与天心融合为一。而祥云显现于曲阜上空,适逢在兴修圣庙之时,这是上天所以赞许皇上之心与孔子之心融合一体的体现,比起显现于云南、贵州、山西等省的吉祥瑞兆,更值得庆幸。

皇上的圣德融合于孔子,而感动信服于上天更是到了极点。这就是在海内全国之中,文明光华极盛的际会,而在民间百姓中是没有的。我这弥天重犯从前愚昧无知,并不知天高地厚,所以被流言所煽诱,而轻妄地发出万剐不赦的逆说狂言,如今悔恨莫及。现在既然一切生命都被化育于天高地厚之中,自己知道论文认识的比别人更深刻,信服的比别人更诚笃,到如今只有尊奉皇上,亲近皇上,爱护皇上,拥戴皇上,传颂这从古到今所没有的文明光华之圣德神功而已,又有什么话可解说。

THE END
1.hr问我入职有什么顾虑,如何回答可以回答说我入职没有一点顾虑,只希望自己抓紧时间工作,抓紧时间赚钱,因为现在自己负债比较多,所以说请...https://edu.iask.sina.com.cn/jy/fXw8GYNsyp.html
2.人活着要懂哪些人情世故?13埋头做事,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厚积薄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14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各人角度不同,利益不同,不可能大家的观念都一致的。共产主义,还是很遥远的。 15做人要有信用,借钱要及时还。待人要真诚热情。什么都没有,微笑最动情。 https://www.meipian.cn/24ob914d
3.就业知识问答80问其户口可转入家庭所在地,也可转入单位集体户口,符合单独立户的允许其单独立户,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可以通过学校办理户口和档案留郑手续,其户口落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口;其档案转至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每年管理费为120元。 http://www.ahyqx.com/contents/117/2453.html
1.不懂劳动法的人事,有可能使得老板倾家荡产7、面试时招聘单位都会问什么问题? 面试时招聘单位都会问:围绕学历、经验、培训、能力来问。 8、已婚未育如何找工作? 已婚未育找工作,企业有顾虑,所以最好要向企业表明大概的生育时间。 9、没学历,没工作经验,怎么找工作? 没学历,没工作经验,从要求不高、普通的工种做起。 https://1renshi.com/news/80000.html
2.人事面试100问(3)人事面试100问(3) 你认为你在学校属于好学生吗? 回答提示:企业的招聘者很精明,问这个问题可以试探出很多问题:如果求职者学习成绩好,就会说:“是的,我 的成绩很好,所有的成绩都很优异。当然,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有很多标准,在学校期间我认为成绩是重要...https://blog.csdn.net/qq_52358928/article/details/111267471
3.职场生存法则(精选23篇)八、每个人都有秘密,所以不要问不合适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雷区,有一些私人的事情,除非对方主动提起,不然不要冒然发问,比如是不是结婚了?(也许对方离异),比如对方的女友是做什么的等等。 职场不是朋友圈,一些在你看来无关痛痒的话题,也许是对方的雷区。谈资就是谈资,没有原则好回答的,或许是最安全的。 https://mip.yjbys.com/qiuzhizhinan/show-595127.html
4.员工培养工作总结汇报范文(精选19篇)五、管理过程中逢事都问为什么,直至问题源头 工作中学会问封闭式问题,不要问开放式问题,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好问题,并且能够引导到员工发现问题根源;有利于节省时间和精力,所得资料也便于统计分析。 六、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起到激发人的动机 激励能力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激励是随时随地的,激励是一种...https://mip.oh100.com/a/201808/1623295.html
5.答心理咨询百问。上篇——心理咨询师的告白。心理学文章问:入职一家电商公司将近两个月了。职位是人事专员,基本上做的就是HR的工作。很多人事工作,我同事也不交接给我。我们经理也挺奇怪的,我跟他反馈什么情况,都要跟行政的说一下,例如我说今天有人来面试了。于是他就给我做行政的同事说了这个情况。我真想不通这还是经理么。我还是人事专业毕业。我同事做的一直行...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09215/
6.党的基本知识100问党的基本知识100问 1.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方针? 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这是根据党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以及建国以来发展党员工作的经验提出来的。坚持标准,是指发展党员必须严格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不能降低...https://mng.cwnu.edu.cn/info/1034/2323.htm
7.聊医管理内参试发行版第三期关于严控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郑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市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12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县(市)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1000张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单体原则上不超过100张,承担有医养结合任务的机构,可适当增加康复、护理床位。 https://lib.lchospital.cn/qitafuwu/liaoyineican-guanlilei/2017nian/2018-07-01/716.html
8.实用面试技巧见面时要向招聘者主动打招呼问好致意,称呼应当得体。在用人单位没有请你坐下时,切勿急于落座。用人单位请你坐下时,应道声“谢谢”。坐下后保持良好体态,切忌大大咧咧,左顾右盼,满不在乎,以免引起反感。离去时应询问“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得到允许后应微笑起立,道谢并说“再见”。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mianshijiqiao/20210819105937_4015642.html
9.打印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辅导材料百问(上篇)含答案(5)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示范行动引导党员、干部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思想顾虑。把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17、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有哪些? http://app.71.cn/print.php?contentid=922772
10.职场沟通技巧此外,平级之间的沟通,多数是为获取对方的帮助和意见,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取得共识。在沟通的过程中,可多问:你认为?你的意见是什么,以确保这是双向的沟通。 跟老板沟通,有什么技巧? 乔奥古斯丁说,有两大方式,第一种属于“冒险者”的做法,即心想什么就说什么,可是这是相当冒险的事。另一种是比较妥当的方法,聆听...https://m.jy135.com/zhichang/851091.html
11.求职面试技巧15篇要注意识破主考官的“声东击西”策略.当主考官觉察到你不太愿意回答问题而又想有所了解时,可能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主考官为了打消你的顾虑,可能会这样问:“你周围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些什么看法?”面对这种情况,你不要疏忽大意,不能信口开河,不要以为说的不是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就不会暴露自己观点.因为主考官往往...https://m.wenshubang.com/mianshiwenti/241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