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其保险业务,去年利润高达449.4亿人民币,在全世界排第一。
此外,中国保险公司还有两个特别赚钱的原因:
一来呢,是因为经过市场多年的风险教育,民众的保险意识越来越高,导致保险需求持续攀升。
二来呢,也是因为中国存在相对垄断的市场,对外资有占股限制。所以才让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保险公司这么赚,你是否心动了也想去卖保险呢?别急,你首先需要了解清楚保险公司是靠什么赚钱的!
这三差之和就是某个保险产品为保险公司带来的利润,如果这个产品还是分红险,那么这些利润的一定比例也会作为红利支付给保单持有人。
一般来讲,保险公司会对产品设置一个定价利率,假设预期利率是4.5%,然后保险公司利用收上来的保费进行投资,如果获得的投资收益是5%,那么多出来的0.5%就是利差益,反之就是利差损。
比如A保险公司,测算今年的最低盈利是100万,足以覆盖保费的预定利率成本,但是因为投资得当,结果实际盈利200万,多出来的100万就是赚的。
我们经常说到的利差,一般是指利差益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借客户的钱去投资,除开利息成本之外的收益。
在选择投资项目方面,保险公司既追求稳健,也追求更高收益。此外,因为保险公司的特殊性质,也会得到政府优质项目资源。
利差代表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盈利能力,优秀的盈利能力能够促进保险公司的壮大和成长。
费差即是保险公司实际的营业费,大于或小于预定营业费而产生的利益或损失。
比如,保险公司预算几年运营需要花费100万,可是公司因为节俭、控制规范等等,实际花费的运营费只用了70万,小于预算金额,那么节省出来的30万就是费差益。
反之,如果控制不好,花了120万,大于预算金额,另外20万就是费差损。
保险公司发行一款保险产品,需要花费很多费用,譬如技术开发,宣传,渠道推广和人工成本等。
死差就是预定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盈余或亏损,从而分为死差益和死差损。
以寿险为例:
在设计产品时,精算师会依据第三套生命表(《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设定一个预期死亡率。
假如预期10000人中有10人因此死亡,如果最后只有8人死亡,比预期中少死亡2人,保险公司因此省下了2笔赔付,这就是死差益;
但如果最后有12个人因此死亡,保险公司就需要比预期多2笔赔付,这就是死差损。
因此,最理想的状态下,保险公司想赚钱就要实现:
利差益=实际投资收益率>预定利率
费差益=实际费用率<预定费用率
死差益=实际死亡率<预定死亡率
即便是一些死亡率波动较高的重疾发生率及日后发展趋势都趋于相对稳定,保险公司在预估发生概率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而且,保险公司经常会把这些发生率风险通过再保险转移给再保险公司,能进一步减少死差的波动。
第一种是“风险+杠杆”
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用足保险业可杠杆经营的机会,此模式用在产险和再保险行业更具威力,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如此。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数的险企都只做到了疯狂加杠杆,并没有做好风险管控,最后“机毁人亡”。
第二种是“死差+营销”
做回寿险业的本源,以保障型业务为主,构建强大的、忠诚的、勇往直前的保险营销员队伍,将产品给推销出去。
如果再辅以较高的销售费用、自上而下的股权激励计划、强大的营销培训体系以及注重组织发展的《基本法》等机制,此模式的威力将更为惊人,友邦就是此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三种是“利差+规模”
安盛集团以4.7%的较低净利率,高达1,49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最终实现70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第六。平安保险为什么很赚钱,就是以上三种模式都用得很好。
在过去,保险公司的确非常赚钱,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取消了对外资的限制,大量外资保险公司正在进军中国市场。
随着竞争的加剧,相信保险行业也就没那么容易赚钱了。
据第三方统计数据,2018上半年,在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居然有10多家是亏损的。
所以,保险公司并非是包赚不亏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竞争又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