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日消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购买年金险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养老,把现在的钱放到未来花,以尽量保证老年生活质量不会太差。财富雅谈公号后台,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对购买养老年金的困惑。对话嘉宾:财富管理专家官佳琪。
冯雅:如果购买年金险是为了养老用,那么年龄是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有一位网友问,50岁了还有买养老年金的必要吗?
我之前曾经讲过一个案例,这个人28岁就开始准备他的养老金,我帮他测算,发现以他同样的情况,要比38岁开始准备养老金,每年能多拿50%。因为这10年复利的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
所以你可以50岁再去准备,但这个时候就建议你交的总量要够大,不然可能没什么作用。
冯雅:有一位网友说,40岁之前我没有觉得有必要买保险,40岁以后当我意识到要购买保险的时候,发现无论买什么保险,都已经不便宜了。我身边有些朋友干脆就不买了。但我还有些犹豫。
官佳琪:这也是一个要权衡的问题,一方面很多人的财富积累,其实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在40岁前后这个阶段,很多中年人的压力是最大的,上有老下有小,消费支出又是比较高的状态,所以让大家都在40岁之前去准备,第一准备的量会非常有限,第二他也未必能够体验到退休养老的迫切性。所以现在买养老险的年龄段,反而没有特别年轻的,40岁以上的还会比较多。
40岁之后,可以相对的把精力集中在比如说年金险、退休金这方面。40岁只是一个举例的年龄段,它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假如有能力二十几岁就给自己做养老金的准备,也是可以的。关键是对自己的财务整体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冯雅:有一位网友问,我是自由职业,买了社会养老保险,那我还有必要买商业养老保险吗?另外,我听说,与其买商业养老保险,不如把那笔钱继续投入到社保的个人账户,这样收益率更高,因为交得多,到时候也领得多,是真的吗?
官佳琪:当然不是。社会养老保险,不是你想把钱放进去就放进去的。它是有限制的。首先养老保险它具体交多少钱,不管是个人账户还是统筹账户,是有明确的比例的,而且比例有上限也有下限。下限是社平工资的60%,上限是社平工资的300%。所以如果你的工资比较高,你可能会交的多一点,但是你高太多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我一个月挣5万块钱交的养老保险,和我一个月挣50万交的保险是一样的,因为都超过它的封顶了,所以你想交进去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一方面,社会的养老保险,主要是属于社会福利。管的是所有人,只是为了保持一个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需。所以你想保持一个有品质的养老生活的话,社保肯定是管不了的。还是要靠自己额外把它加上去的。商业保险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你想要不吃亏,要考虑其他的模式,比如说这种商业养老保险,不管你是活的长还是活的短,起码我的本金是可以拿得回来的。
冯雅:接下来我要讲一个案例,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一个朋友十年前他买了一份年金险,这份年金险的设计是这样的:每年他交3万多元,一共交10年,等他60岁,他每个月可以领2000多元,在10年前的时候每年交3万多元,对他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一笔钱。但是等到他60岁他每个月领2000多元的养老金,他就觉得基本上没什么用,所以他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你认为,我们在购买养老年金产品时,如何判断未来领的钱合适不合适?在考虑现在交多少、未来领多少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如何权衡?
官佳琪:你在买年金钱险时,未来领多少钱,这些都是确定的。有些人说可能他抵御不了通货膨胀,但年金这个产品完全不是给你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他给你解决的是安全性和确定性的一个问题。
我之前接触的高净值客人比较多一点,对这些客人来讲,他希望把高品质延续到未来的退休生活当中去,但是你会发现,给他们去设计这些产品的时候,如果金额配置的少了,他会毫无感觉,一个月领3万,他都觉得没什么意义。
给他把这个数加了10倍,每个月领30万,他就有感觉了,30万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实际上你的感受是来自于很多的比较,比如说当时的收入水准,你的消费水准。
比如你刚提到的案例,你的朋友十年前觉得3万块钱是一笔很有意义的钱,10年之后觉得这3万块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你换一个角度,10年前交3万,它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但是10年之后,每年仍然3万块钱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他的感受我领的钱变少了,但他交钱的感受其实也是在变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