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278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5例(广东16例,福建8例,北京6例,上海4例,江西3例,重庆2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黑龙江1例,山东1例,湖北1例,四川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北京1例,福建1例);本土病例4233例(广东1782例,北京942例,山西193例,重庆189例,云南173例,四川169例,浙江114例,黑龙江87例,福建83例,河南81例,陕西68例,内蒙古55例,辽宁49例,山东42例,湖南30例,江苏27例,上海26例,海南26例,湖北20例,河北18例,贵州12例,新疆11例,吉林10例,广西9例,青海9例,安徽4例,天津1例,江西1例,西藏1例,宁夏1例),含108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824例,重庆64例,浙江61例,云南41例,北京26例,福建17例,四川13例,广西8例,陕西7例,辽宁6例,青海6例,河南5例,山西4例,江苏2例,安徽1例,山东1例,海南1例,贵州1例,宁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87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85例,本土病例2792例(广东1326例,北京310例,重庆186例,山西175例,河北166例,四川127例,河南84例,内蒙古77例,江苏60例,云南40例,黑龙江36例,浙江26例,福建21例,山东21例,贵州20例,陕西19例,湖南15例,新疆15例,青海12例,辽宁10例,上海9例,甘肃8例,海南7例,江西6例,吉林5例,湖北4例,天津3例,广西2例,宁夏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53944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36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766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692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月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8748例(其中重症病例9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3983例,累计死亡病例52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27964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327351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76029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0702例,其中境外输入163例,本土30539例(重庆6347例,广东6010例,北京3026例,山西2320例,四川1047例,云南1032例,新疆812例,陕西799例,湖北706例,天津689例,青海688例,广西685例,黑龙江660例,山东623例,江苏523例,辽宁513例,吉林477例,宁夏437例,甘肃396例,安徽380例,河北356例,内蒙古337例,湖南317例,浙江298例,河南291例,贵州240例,上海209例,福建156例,海南76例,江西66例,西藏16例,兵团7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1981例,其中境外输入153例,本土21828例(广东5625例,重庆5059例,河北2365例,北京1371例,新疆1172例,河南803例,山西695例,陕西435例,山东413例,湖南379例,四川379例,甘肃327例,青海324例,内蒙古281例,宁夏280例,黑龙江276例,江苏276例,湖北274例,吉林195例,广西171例,天津164例,云南103例,辽宁98例,安徽72例,江西70例,贵州55例,上海54例,浙江49例,福建23例,西藏21例,海南15例,兵团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094例(境外输入5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96094例(境外输入1761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79036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60548例(出院99432例,死亡1076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08例(出院791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329008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387例)。
2022-12-02新华网
当前,各地正在抓实抓细做好疫情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指出,要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答:“十混一”核酸检测出现阳性的群体中,如单检复核后,确认该人员为阴性,应及时判定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一般24小时内可作出判断,不是密接的话,立即解除隔离。
2.问:为了加强防控,把楼门封死行不行?
答:不可行。严禁采用硬质围挡等封堵楼宇通道,不能用“一锁了之”的办法。若基层社区管理者、小区物业管理者存在封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等行为,首先就已经违反了消防法的有关规定。
同时,在医院等重点地区周边实施“一刀切”式硬性隔离、设置路障也不可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是违法行为。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风险区域范围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动态调整。
根据方案,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同时,疫情处置过程中,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造成的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风险区。
2022-11-3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1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周年全球卫生与“一带一路”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2022年是中国疾控中心组建成立的第20个年头,也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成立39年的重要节点,更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的一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凸显了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本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疾控中心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行动彰显。国家疾控局领导,中国疾控中心领导,长期从事全球卫生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跨领域专家及国际合作伙伴出席会议。同时,400多名专家学者在线观看了会议直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论坛上致辞,系统回顾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绩,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疾控机构的美好愿景,以及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坚定决心。国家疾控局科教国际司一级巡视员孟群主持开幕式,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做会议总结。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疾控中心将秉持疾病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四位一体”核心职能定位,全面推动各项职能与国际接轨,为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2022-12-01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
国卫办人口函〔2022〕4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15号),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敬业奉献、素质优良的托育服务队伍,我委研究制定了《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2年11月23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准则(试行)
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为进一步增强托育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特制定本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托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不得有损害党中央权威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开展托育服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婴幼儿良好品行和习惯。不得传播有损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
四、注重情感呵护。敏感观察,积极回应,尊重个体差异,关心爱护每一位婴幼儿,形成温暖稳定的关系。不得忽视、歧视、侮辱、虐待婴幼儿。
五、提供科学照护。遵循婴幼儿成长规律,合理安排每日生活和游戏活动,支持婴幼儿主动探索、操作体验、互动交流和表达表现。不得开展超出婴幼儿接受能力的活动。
六、保障安全健康。创设安全健康的环境,熟练掌握安全防范、膳食营养、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得在紧急情况下置婴幼儿安危于不顾,自行逃离。
七、践行家托共育。注重与婴幼儿家庭密切合作,保持经常性良好沟通,传播科学育儿理念,提供家庭照护指导服务。不得滥用生长发育测评等造成家长焦虑。
八、提升专业素养。热爱托育工作,增强职业荣誉感,加强业务学习,做好情绪管理,提高适应新时代托育服务发展要求的专业能力。不得有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
九、加强团队协作。尊重同事,以诚相待,相互支持,充分沟通婴幼儿信息,协同开展照护活动,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不得敷衍塞责、相互推诿、破坏团结。
十、坚守诚信自律。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尊重婴幼儿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托育服务标准和规范。不得收受婴幼儿家长礼品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2022-11-30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前我市新冠疫情持续发展,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社会面病例数持续高位增长,疫情防控处于最关键、最吃紧的时刻,很多人除了身体疲劳,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次直播活动是2020年“非常时期非常爱-暖心北京”心理援助关爱行动的延续,也是北京市科协党建引领科技社团创新发展项目,“科协频道”进行了全程转播。
2022-12-01环球时报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于今年年初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自然》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于2021年11月出现的奥密克戎B.1.1.529变异株,在人体肺上皮细胞Calu3和肠上皮细胞Caco2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减弱。在人类肺上皮细胞中,奥密克戎毒株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低三倍多。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则相反,这些变异株的复制效率都与原始毒株相似或高于原始毒株。这项研究在人源ACE2转基因小鼠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与原始毒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小鼠体内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减弱,所导致的死亡率也最低。
本月中旬,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研究部门负责人尼尔杰·范·多雷玛伦等人,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篇论文指出,在恒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症状远低于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恒河猴,通过对恒河猴鼻拭子测试、支气管细胞采样和肺组织细胞采样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体内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calu-3)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同样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发现,原来只需要25-50个感染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导致小鼠死亡,而奥密克戎毒株则需要2000以上感染剂量单位才能使小鼠死亡。并且小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蓝柯表示,以上这些实验结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这提示我们对于奥密克戎不必过于恐慌,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的保护之下,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经大不如前。
2022-12-02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梦然)所有生物运动的起源,包括步行、游泳或飞行,都可以追溯到细胞运动。然而,关于细胞的运动性是如何在进化中产生的,人们知之甚少。为研究细胞运动,日本研究人员创建出一种迄今为止基因组最小的移动生命形式。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
大阪市立大学宫田真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将7种蛋白质引入一株合成细菌syn3中,这些蛋白质可让螺原体细菌以螺旋式游动。这种小型球形合成细菌syn3的设计和化学合成使其具有尽可能小的基因组DNA,只能生长和分裂。随着这些额外蛋白质的表达,合成细菌形成螺旋并能够游泳,使它们成为遗传上最小的移动生命形式。
宫田教授表示,研究世界上具有最小功能运动装置的最小细菌,可用于开发模拟细胞的微型机器人或基于蛋白质的马达的运动。
研究表明,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syn3可从正常的球形变成螺旋状,像螺原体一样通过反转方向来游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只需要这些新添加的蛋白质中的两种就可使syn3进行最简单的游泳运动。
宫田教授说,会游泳的syn3可说是“最小的移动生命体”,其具有自行移动的能力。这项研究结果有望推进人们对细胞运动的进化和起源的理解。
研究人员使用胸部X光(CXR)图像输入训练了一个深度学习模型,名为“CXR-CVD风险”,利用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筛查试验中40643名参与者的147497张胸部X光片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筛查试验是一项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设计和赞助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人员使用第二组11430名门诊患者(平均年龄60.1岁;42.9%为男性)对该模型进行了测试,这些患者接受了常规的门诊胸部X光检查,并有可能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其中1096名,即9.6%,在10.3年的中位随访期内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心脏事件。CXR-CVD风险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的风险与观察到的主要心脏事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研究人员还将该模型的预后价值与确定他汀类药物资格的既定临床标准进行了比较。由于电子记录中缺少数据(例如,血压、胆固醇),因此只能在2401名患者(21%)中进行计算。对于这部分患者,CXR-CVD风险模型的表现与已建立的临床标准相似,甚至提供了增量价值。
韦斯博士说,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只需要做一次胸部X光检查,深度学习模型就可预测未来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该模型最终可能成为医生的决策支持工具。
2022-12-02医诺维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首要风险因素,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我国大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而且发病率还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疾病也正在向中青年群体逼近。
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据美国CDC数据,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成年人吃足够的水果或蔬菜。
近日,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utrient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J-ShapedAssociationofTomatoIntakewithNew-OnsetHypertensioninGeneralAdults:ANationwideProspectiveCohortStud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西红柿摄入量与患高血压之间存在J形关系,每天摄入10-13g,风险最低,相当于大约每周1个普通西红柿。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中11460名非高血压成年人,平均年龄为42岁,通过三次连续的24小时饮食调查了参与者的西红柿摄入量,包括生番茄、罐装番茄和番茄酱,分析了西红柿摄入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按照西红柿的摄入量,将参与者分为4组,不吃西红柿、0-13.3克/天、13.3-33.3克/天、超过33.3克/天。
总的来讲,在所有参与者中,7075人(61.7%)不吃西红柿,1382人每天摄入0-13.3克,1490人每天摄入13.3-33.3克,1513人摄入超过33.3克/天。
在平均6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4015名参与者新发高血压。
研究发现,与不吃西红柿的参与者相比,随着西红柿摄入量的增加,新发高血压风险分别降低58%、49%、18%。
西红柿摄入与新发高血压关系
曲线图显示,西红柿摄入量与新发高血压之间存在J形关系,高血压最低风险对应的西红柿摄入量为每天10-13克。
研究表明,每天吃10-13克西红柿,高血压风险最低,相当于大约每周1个普通西红柿。
西红柿摄入量与新发高血压J形关系
然而,并不是吃越多越好,过量的西红柿摄入会减弱其保护作用,这可能与摄入过量茄碱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有益效果可能归因于番茄中的健康成分,例如番茄红素、特定类黄酮化合物和抗坏血酸。
综上,西红柿摄入量与新发高血压风险之间存在J形关系,每天摄入10-13克,高血压风险最低,适度食用西红柿是预防新发高血压的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2022-12-01生物世界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脏增大伴随收缩功能障碍和心源性猝死为特征的严重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是人类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患病率约为1/250。
RBM20基因突变,是心肌病的常见原因,占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2-6%。在年轻时进行心脏移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疗法,例如碱基编辑(Base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Editing),能够精确且永久性修正基因突变,这为治愈这种家族性心肌病带来可能,但仍需要改进其编辑效率,并避免脱靶效应。
近日,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子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发表了题为:PrecisegenomiceditingofpathogenicmutationsinRBM20rescuesdilatedcardiomyopath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在iPSC中验证了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在修正RBM20基因突变的效果,并进一步在RBM20基因突变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小鼠模型中证实了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能够有效修正基因突变,恢复其心脏功能并延长寿命。
首先,研究团队使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对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中RBM20R634Q突变的精确修正(A-to-G编辑效率高达92%)。虽然ABE对RBM20R634Q突变的编辑效率很高,但由于编辑窗口有限,某些位点附近缺少合适的PAM序列,因此无法修正所有的RBM20突变。因此,研究团队还使用先导编辑(PE)对iPSC中的RBM20R636S突变进行了精确修正(A-to-C编辑效率达40%)。
为了评估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用于体内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潜力,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RBM20R636Q突变小鼠模型,由于人类和小鼠的RBM20蛋白的氨基酸数量差异,RBM20R636Q突变小鼠模型与人类的RBM20R634Q突变相对应,其能够模拟人类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表型。纯合子(R636Q/R636Q)小鼠表现出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和过早死亡。
进一步RNA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挽救了纯合子R636Q/R636Q小鼠的心脏转录谱,恢复了正常基因表达。这些发现证明了对突变基因的精确修正是治疗基因突变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有潜力的方法。
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50万个短串联重复位点,迄今为止已发现50余种由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STR)扩展超过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疾病(Repeatsexpansiondisorders)。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intranuclearinclusiondisease,NIID)是一种以广泛存在于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细胞中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为主要病理特征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潘永诚、唐北沙与美国Emory大学金鹏合作在ScienceAdvances期刊发表了题为:ExpressionofexpandedGGCrepeatswithinNOTCH2NLCcausesbehavioraldeficitsandneurodegenerationinamousemodelofneuronalintranuclearinclusiondisease的研究论文。
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疾病中常常可见多核苷酸重复通过不同阅读框产生不同毒性蛋白,论文作者首先通过构建含98次GGC重复序列的NOTCH2NLC-(GGC)98三种不同翻译框的报告载体,表达于HEK293和Neuro2a细胞,发现NOTCH2NLC-(GGC)98通过非经典AUG起始翻译产生NOTCH2NLC-polyG(以下简称为polyG);与此前几篇研究认为GGC重复只编码产生polyG蛋白不同的是,作者还发现NOTCH2NLC-(GGC)98可能也通过非经典AUG依赖的方式,编码产生了NOTCH2NLC-polyA蛋白(以下简称为polyA)。作者又通过特异性抗NOTCH2NLC-polyG和NOTCH2NLC-polyA抗体检测和蛋白质谱等方式证实确实产生了polyG和polyA蛋白。作者进一步比较了polyG和polyA蛋白的特性,发现polyG蛋白倾向于形成聚集物,而polyA蛋白可溶性更大;polyA蛋白与部分polyG蛋白存在同一细胞内。并且polyG和polyA均呈泛素和P62阳性,与患者体内核内包涵体呈泛素和P62阳性一致。这些蛋白在细胞内形成广泛的核内和核周聚集物,对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以及Neuro2a细胞都造成一定的毒性。
NOTCH2NLC基因是人类特有基因,在小鼠体内无同源基因,为进一步在体内研究该突变的致病机制,作者在小鼠Rosa26位点插入NOTCH2NLC-(GGC)98,建立了条件性转基因小鼠模型。与体外过表达不同的是,作者发现全身性转基因小鼠大脑中除了表达polyG和polyA蛋白外,还产生了多聚精氨酸(polyR)蛋白,在皮层、纹状体、小脑、海马及其他脑区形成广泛的核内聚集物。
进一步,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和Neuro2a细胞中过表达hnRNPM可改善过表达NOTCH2NLC-(GGC)98造成的细胞毒性等表型,提示hnRNPM的剪接调控功能异常引发的异常选择性剪接可能在NIID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NII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刘琼、张凯琳和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YunheeKang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潘永诚、唐北沙和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金鹏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2022-12-01生物探索
古语“是药三分毒”辩证地说明了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之间的复杂关系。就一般药物而言,在进入人体内后,通常只有极少一部分作用于病变部位,这既限制了药物的疗效,也带来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限制,则意味着药物试验的失败。
尤其是在抗肿瘤药物领域,人们总是希望能药物够精准地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的健康细胞无害。1913年,诺奖得主德国科学家PaulEhrlich提出了一个“魔法子弹”(MagicBullet)的概念,设想将细胞毒性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肿瘤部位。1958年澳大利亚药物化学发展权威AdrienAlbert提出的“前体药物”(Prodrug)概念则是另一种解决思路,即让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的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后再转变为有活性的药物,提高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提高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
癌细胞何以成为癌细胞
2000年,美国癌症学家RobertA.Weinberg教授和美国生物学家DouglasHanahan教授在Cell上发表了第一版描述肿瘤细胞特征的综述“HallmarksofCancer”,至今被引用近4万次,堪称肿瘤领域的圣经。文中,他们提出了6个后天特征,分别是:
■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Self-SufficiencyinGrowthSignals)
■对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性(InsensitivitytoAntigrowthSignals)
■逃避细胞凋亡(Evadingapoptosis)
■无限复制(LimitlessReplicativePotential)
■持续血管生成(SustainedAngiogenesis)
■组织侵袭转移(TissueInvasionandMetastasis)。
2011年他们又在Cell发表了第二版“Hallmarksofcancer:nextgeneration”,再度成为肿瘤领域的经典之作,引用次数高达6.3万多次。在第一版癌症特征的基础上,他们新增了四个特征:
■避免免疫摧毁(AvoidingImmuneDestruction)
■促进肿瘤的炎症(Tumor-PromotionInflammation)
■细胞能量代谢异常(DeregulatingCellularEnergetics)
■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GenomeInstabilityandMutation)
而肿瘤这10个异于正常细胞的特征,每一个都能成为治疗的靶点。
今年1月,在CancerDiscovery上,DouglasHanahan又发表了第三版“HallmarksofCancer:NewDimentions”,再次新增四个特征:
■解锁表型可塑性(UnlockingPhenotypicPlasticity)
■非突变表观遗传重编程(NonmutationalEpigeneticReprogramming)
■多态微生物组(PolymorphicMicrobiomes)
■衰老细胞(SenescentCells)
“欲罢不能”的谷氨酰胺
在肿瘤细胞的这些特征中,癌细胞异于正常细胞的代谢活动被称为“Warburgeffect”,供能采用了正常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才会使用的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发酵”成乳酸。
“王者归来”的DON
DON就是这样一种从链霉菌中分离出来的谷氨酰胺类似物,可以对癌细胞中多种利用谷氨酰胺的酶起到抑制作用,使得癌细胞“饥饿而死”,同时还能增强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毒性。DON已在小鼠和人类的试验中都证明具有抗癌功效,但可惜的是,某些快速更新的健康细胞,比如肠道内壁细胞,也会依赖谷氨酰胺。这使得DON在健康胃肠组织中也表现出毒性,引起粘膜炎、腹泻、胃出血等不良反应,最终被放弃临床开发。
为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决定对DON进行化学修饰,给它添加上一些“前体基团”失去原有活性,使之摇身一变为肿瘤靶向前体药物DRP-104,而这些前体基团能被肿瘤内富含而肠道中不存在的酶所剪切掉,这样药物就能够更好地靶向癌细胞而免于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该研究结果以“DiscoveryofDRP-104,atumor-targetedmetabolicinhibitorprodrug”为题于2022年11月16日发表于ScienceAdvances[4]。)
在小鼠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对比接受DON治疗和DRP-104治疗的肿瘤小鼠,后者肿瘤中活性药物剂量是胃肠道的11倍、血浆的6倍,这使得在全无胃肠道副作用的情形下完成了肿瘤的消退。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DRP-104能够以依赖CD8+T细胞的方式增强抗PD-1免疫疗法的疗效。不仅如此,经DRP-104单一疗法治愈的小鼠能够抵挡肿瘤的再次攻击,表明该方法能够建立起免疫记忆。在与该研究团队此前开发的另一种DON前体药物JHU-083的比较中,DRP-104的肿瘤靶向性也获得了优胜。
该研究的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药物发现项目主任BarbaraSlusher博士表示,类似的前体药物设计也有望应用于其他因毒性问题而未能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同时,DRP-104凭借其在临床前试验中的优异表现,也已在美国各地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将有望作为单一药物或与免疫疗法联合治疗晚期实体瘤。
ResApp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能够根据病人的咳嗽录音检测新冠病例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其中检测新冠病毒的准确率高达92%。
“听音识病”发展迅猛
鉴于此,科学家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辨别和处理人类各种声音,以及呼吸和咳嗽之类的声音模式,数字医疗界也在加速开发疾病特异性的语音生物标志,用于辅助诊断和评估疾病。
《回声报》在报道中指出,过去5年里,关于语音生物标志的科学研究和出版物越来越多,无论是用于诊断(通过录音来检测是否存在疾病),还是用于患者随访(通过多次录音来检测疾病的发展或治疗效果)。
法盖拉齐强调,新冠疫情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自2020年初以来,多个国家开展了数十项研究,希望能通过对有症状者和无症状者的录音进行比较,据此检测疾病,或远程跟踪阳性患者。
而且,亚马逊Alexa、谷歌助手和苹果Siri等语音技术的普及应用,正在悄无声息地收集全球海量语音数据,也极大地推动了语音生物标志的广阔应用。
初创公司蜂拥而至
已经有初创公司进入“听音识病”市场,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或在线软件。
例如,美国金楚吉公司已为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了一种检测心理健康的工具。美国数字医疗初创公司“Sonde健康”也在利用音频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监测评估哮喘和慢阻肺疾病患者的症状,并将此技术拓展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早期预警系统。据悉,美国和印度已有多家公司正在使用该公司的技术,来帮助员工筛查新冠肺炎。
据《柳叶刀·数字健康》杂志报道,Sonde健康公司开展的临床实验证明,借助智能手机,通过分析患者语音的短片段,便可查找指向早期健康状况的异常现象,监测从呼吸系统疾病到帕金森病、慢性老年病等各种疾病,以及抑郁症、产后抑郁、认知障碍和脑震荡等精神问题。
以色列初创公司“Vocalis健康”同样聚焦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和语音分析应用,此前报道称,该公司的声音生物标志在评估一个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上的准确率超过80%。
这一领域也引起了制药公司的兴趣。据澳大利亚初创公司新闻网报道,今年9月,辉瑞公司斥资1.79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ResApp健康公司,后者开发的应用程序能根据病人的咳嗽录音检测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其中检测新冠肺炎的准确率高达92%,检测肺炎和哮喘的准确率分别为96%和90%。
有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预测,2018—2027年,全球语音生物标志市场价值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3.3%。
尚需验证仍存风险
一些计算机科学家也对使用人工智能来追踪精神障碍持保留意见,特别是像抑郁症这样的严重疾病,认为“听音识病”技术很难提供高度精确的结果。
2022-12-01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11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374.9万剂次。
2022-12-02人民网-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陈旭)记者从北京市医疗保障局获悉: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提升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减轻参保人员医药费负担,自12月1日起,北京医保开通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资金可用于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缴费、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北京普惠健康保”。
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是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从仅限职工本人使用,拓展到可以给家庭成员(包括配偶、父母、子女)使用。实现家庭共济需职工和指定的家人完成备案,添加家庭成员作为共济对象。共济对象用自己的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就医,先享受本人的医保待遇后,剩余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可以使用备案职工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来支付。
记者了解到,备案成功的家庭成员可共济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资金可用于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缴费、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北京普惠健康保”。
值得注意的是,尚未完成备案的市民,将不能在支付页面中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为家庭成员参保缴费,需先通过“北京医保公共服务”官方网站线上办理备案。
2022-12-01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浙江、山东等地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品种相继落地,据统计,共涉及集采中选药品60种,平均降价48%,显著降低患者负担。
湖州市民杨丽华由于高血压突发脑出血,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后在神经外科病房进行后续的治疗。治疗期间,杨女士用到的替加环素集采落地,大大降低了她的医疗费用。
患者家属杨万英:本来的话每天是要将近500块钱,现在价格不是谈下来了嘛,现在每天总共只要50块钱就差不多了。
11月10日,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在浙江省湖州市落地执行,全市857家公立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面执行中选结果。
湖州市涉及本次集采的采购金额达4000万元,执行后预计年节约药品费用1800万元。此外,医保部门对可替代药品采购情况开展监测,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确保中选药品惠及广大患者。
山东省济南市280家医疗机构从11月18日起开始正式执行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结果。第七批药品集采涉及31个治疗类别,不仅囊括了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包括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听取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她指出,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特别是中药,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加上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力量,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地见效,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座谈会上,8位防控工作一线代表作了发言,交流了防疫的认识和体会,对优化完善二十条措施提出意见建议。孙春兰充分肯定基层工作者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加强政策学习,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执行防控措施,规范操作、不变形不走样,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帮助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就医用药等急难愁盼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基层一线防疫人员,做好工作生活保障。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记者屈信明)为进一步丰富商业养老金融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银保监会日前发布有关通知,决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参与试点的4家养老保险公司为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试点区域为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等10个省份。
据了解,商业养老金业务采取账户与产品相结合的模式,为个人建立信息管理账户,提供不同期限、风险水平、流动性的商业养老金产品。建立“锁定养老账户+持续养老账户”的双账户组合,兼顾锁定养老资金长期投资和个人不同年龄阶段流动性的需要。产品提供定额分期、定期分期、长期(终身)年金化领取等多种领取安排,并可提供一定的身故、意外伤害等附加风险保障。
这位负责人介绍,养老保险公司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唯一一种名称中带有养老字样的专业型保险机构,在发展养老金融方面具有多年的客户服务和养老金投资管理经验。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聚焦主业、提升专业,深化发展转型,不断增强养老金融经营和服务能力。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密切跟踪试点进展,规范业务经营,并及时评估总结试点情况,研究完善监管制度,适时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养老保险公司更好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本报乌鲁木齐12月1日电(记者杨明方、李亚楠)11月30日下午,兰新铁路新疆精河至阿拉山口增建二线开工暨新疆四季度重大项目调度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乌鲁木齐等地同步举行。当天,G219线昭苏至温宿公路、G315线托帕至吐尔尕特口岸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正式开工。“今年新疆新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433个,总投资约2.9万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岿然说,这些项目投资体量大、带动作用强,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打下坚实基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不断提高疫情防控实际成效,逐步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过艰苦奋战,目前新疆防疫形势持续向好态势不断拓展,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库尔勒市、石河子市等地正稳步有序复工复产。
30日傍晚,京东物流乌鲁木齐白鸟湖营业部,快递员董霜降送完当日最后一单,赶回来准备第二天要派送的包裹。“今天是我复工的第二天,送件80多单。”董霜降说。该营业部经理张瑞告诉记者,目前20名员工已全部到岗,每天派送量逐步增加,优先配送生活用品、药品等急件。
在对从业人员统一安排食宿、严格闭环管理、落实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前提下,乌鲁木齐市恢复快递物流企业运营,为低风险区市民提供点对点配送服务。目前位于乌鲁木齐市的8个省级分拨中心已正常运转,正在加班加点处理分拨中心滚存邮件快件。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疆淘农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库房进行例行消杀后开始备货。公司负责人陶登峰说,11月27日复工后就按照订单备货,目前已发出500余吨香梨、150吨红枣,“做好春节前销售冲刺,保障员工收入。”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随着复工复产大幕拉开,各行各业纷纷行动起来。11月29日12时,在石河子市领创创业孵化基地门口,复工人员排队依次进行体温检测后进入创业工场复工。“目前基地已入孵企业50余家、个体工商户120余家,预计两三天内入孵企业基本上都能正常复工。”负责人贺婷说。
为有效应对疫情给市场主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落实落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助企纾困力度若干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
加大稳岗返还支持力度,最大限度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岗位、留住员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级巡视员张蓉说,新疆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提高稳岗返还比例。截至11月24日,共为11.94万户企业稳岗返还资金9.53亿元,惠及职工239.97万人。
持续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助力企业稳岗拓岗。新疆为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参保企业,按每名参保职工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截至11月24日,新疆共为受疫情影响的9336家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6844.25万元。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财政局对符合减免政策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当年退租或下年减免等方式足额减免7个月租金。今年,伊犁州直行政事业单位房租减免政策共涉及承租户1159户,预计减免房租2481.89万元。
2022-12-02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记者崔兴毅)在11月2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列举了三类具有新冠肺炎重症倾向的群体,首先便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
但现实情况中,不少老年人或活动不便,或对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感到担心,再加上“极少外出不易感染”等想法普遍存在,我国老年人的新冠疫苗接种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截至11月28日,仅65.8%的80岁以上老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
“提高老年人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针,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紧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中国新冠疫苗接种总数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确实不是很高。
“大量的国际、国内的真实世界研究证实,现行批准使用的疫苗,加强接种可有效提高疫苗保护效果。”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指出,虽然国内外一些体外研究发现奥密克戎BA.4和BA.5亚型毒株具有明显的免疫逃逸现象,体外的病毒的中和能力降低,但真实世界的疫苗保护效力是否出现显著降低还无具体数据。
“以往的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BA.1,BA.2)在体外研究时也呈现中和能力下降,但真实世界使用时仍显示出良好的保护能力,因此国内外专家认为现行的疫苗接种仍然有效,对于老年人群、具有基础病的人群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董小平说。
有人担心接种新冠疫苗是否会引发白血病和糖尿病,对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表示,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也不会像有些网络信息所说的影响人体遗传发育、导致肿瘤转移扩散、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临床监测和统计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诊人数和住院次数基本一致,无显著变化。”
“无论同源加强接种(同技术路线疫苗加强)还是序贯加强接种(批准的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加强),都能大幅度提高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提示。
2022-12-02人民网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等4个文件。
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适应病毒快速传播特点,从管理对象、场所要求、管理要求、保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晰的执行标准。专家表示,这为切实落实“四早”要求,助力科学精准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适应病毒传播特点,《指南》明确了哪些内容?
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其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的同时,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也更快。
“针对一些可能的风险环节,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制定了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等4个技术性文件,提出了防范应对措施。”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只要各地严格落实到位,就可以有效降低疫情风险。
——在管理对象方面,包括了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自我管理要求中,明确提出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等;
抗击疫情近三年来,我国坚持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针对奥密克戎,今年6月底发布了第九版防控方案,不久前又发布了“二十条”优化措施,对九版防控方案部分措施进行了优化完善。
落实精准防控要求,阳性人员可以居家隔离吗?
那么,阳性人员可以居家隔离不送方舱医院吗?贾晓黎对此表示,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临床上仍有发展为重症病例或加重原有基础性疾病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人及基础性疾病较多的人群,由专业人员进行精准评估更为重要。包括对于病情的评估,以及对于居家隔离条件和环境的评估等。
“基于现实条件,做到一家一策、或者一人一策的精准评估尚有困难。因此,采取集中隔离措施是对阳性人员以及周围居民安全的共同保障。”贾晓黎表示。
居家隔离期间,防范气溶胶传播有哪些好办法?
《指南》指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最好单独居住;非单独居住者,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那么,在居家隔离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范气溶胶传播呢?对此,贾晓黎建议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
二是下水管道、烟道防护。如下水管道过于干燥或没有回水弯,可能造成气溶胶随气流沿管路播散,因此,保证回水弯存水是一个有效手段;座便器冲水时要先盖上马桶盖,避免气溶胶飞溅至马桶外;做饭开抽油烟机要及时开窗通风,避免烟道气流串流(排烟道如有止回阀,则可以不必开窗);
三是勤打扫。每天对家里进行一次湿式清扫,必要时可进行消毒,尤其是卫生间和厨房;
四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少聚集、喷嚏及咳嗽时遮住口鼻,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室内空间,要坚持戴口罩、常通风、保持安全距离等自我防护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居家隔离人员如何有效防止家人被感染?
常昭瑞强调,根据《指南》要求,居家隔离人员的共同居住者或者陪护人员也需要一并遵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管理要求,在居家隔离期间严格做到不外出,拒绝一切探访。在此期间,居家隔离人员又该如何做,才能有效防止家人被感染?
贾晓黎表示,建议居家隔离人员最好单独居住,如条件不允许,则建议选择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其他人员不进入隔离房间,并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共用。居家隔离人员离开隔离房间时要佩戴口罩,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
《指南》要求隔离房间内活动可不戴口罩,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时,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而非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这是否会增加感染家人的风险?
贾晓黎表示,医用防护口罩可有效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根据我国《关于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的通知》,对于居家隔离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人员适用医用外科口罩,不必过度。
科技日报广州12月1日电(记者叶青)1日,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表示,分类实施核酸检测,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核酸检测策略。
11月30日,广州市优化防控措施,提出科学精准划定高风险区、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管理、科学开展核酸检测、加快疫苗接种5条措施。在此基础上,广州进一步对核酸检测作出具体要求。张屹介绍,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规定频次的核酸检测,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根据市民出行、就医等日常需求,做好核酸“按需检测”服务保障。各区根据辖区内人员分布、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一定数量的便民采样点;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
“解封并不意味着解防。总的来说,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检测更科学、处置更精准。”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周斌表示,对于核酸检测而言,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不代表不开展核酸检测,而是优化为对风险岗位、重点人群分类开展固定频次的检测;对重点机构开展抽样检测;对工作生活有需要的市民开展便民检测。“其实就是用监测的思维和便民的手段,筑牢第一道防线,实现疫情的早发现”。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蕴)11月30日,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该厅于今年启动实施的疫情防控应急科研专项“青海省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发与临床评价”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由青海省人民医院主导牵头的青海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专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GCP)研究基地已初步建成。此举标志着青海省实现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专业GCP研究基地“零”的突破,不仅有效促进了“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临床试验的顺利实施,还标志着专业化研究基地的建立及专业化检测团队的成立。这将大力提升青海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试验检测能力,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据悉,该项目团队由青海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人民医院阿祥仁教授带领的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重大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分子诊断创新团队”为核心研究人员,联合省第四人民医院、省藏医院和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等业务人员,共同组成“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发与临床评价”联合研发团队。
阿祥仁表示,研究基地建成以来,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乳胶法)临床研究,为青海省新冠抗原检测普及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及选择依据。目前,抗原检测作为实验室阳性病例快速追踪筛查的重要手段,已在全省各级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有效提升了青海省各级医疗机构检测新冠肺炎病毒的能力。
科技日报讯(记者杨仑)近日,吉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组织中医专家、一线抗疫医生,结合吉林省本轮新冠肺炎患者疾病特点和易感人群体质特点,依据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制定了《吉林省新冠病毒肺炎中医预防及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分为居家防护建议和医疗救治两部分。在居家防护部分,中医专家建议,居家时要保持空气流通;加强健身调理,提高防病抗病能力;要合理饮食,避免多食辛辣油腻及寒凉饮食;要调畅情志,保持精神上的安静,及时调摄不良情绪。此外,中医专家还推荐了防治结合中成药和应防尽防方剂、愿防尽防方剂。
在医疗救治部分,中医专家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致本次传染病的直接因素是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病属“寒湿疫”,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为发病基础。结合当下初入冬季,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病机特点为在寒湿基础上,多挟风寒入侵,早期以肌腠不利,郁热为主,或发热(体温升高),或有热象,比如口干、烦躁、咽痛、舌红、苔黄、脉数。犯肺期患者呈现出“寒、湿、瘀、虚、痹”等病证表现;少部分患者尤其是重症会出现“痈”变。
11月29日北京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有609例社会面筛查阳性人员。接连几日,北京市社会面筛查感染者均为数百例,北京部分小区也出现高风险单元解封后再次出现阳性病例的情况。
一个关键突变、两个因素配合
数据显示,在进入我国之前,BF.7在比利时、德国、丹麦、美国等多个国家引发新一轮疫情高峰。原因是什么?
通过病毒学家开发出的逃逸计算器(BloomLab)得出的结果图,346号位点变异后,病毒的逃逸能力增强的幅度较大,是已存在的最大的逃逸突变之一。
“一个氨基酸的变化,不是我们理解的珍珠链子上换了一颗宝石,还伴随着整个三维结构的变化。”童贻刚说,BF.7亚分支的S蛋白中的这个氨基酸变化很大,是从酸性氨基酸转变为中性氨基酸,从带电荷转变为不带电荷,产生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使得整个S蛋白更易结合宿主细胞。
另一种分析工具(表达热图)的结果显示,346位点的变化可以让S蛋白上受体结合区域的作用更加突出。如果将S蛋白看成蒺藜上的“倒刺”,那么此次346位点上的变化让倒刺更加锋利,还多长出几个“抓钩”。
“当前BF.7传播更隐秘,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一方面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更牢固,同时免疫逃逸能力更强,使其传播能力变强;另一方面,在基础免疫屏障的作用下,病毒对人群的致病力减弱,症状少了,发现会更难。”童贻刚说。
公众无须恐慌
“不管哪种病原体,包括其他病毒或者新冠病毒,要想进入人体细胞,路径是非常‘曲折’的。”童贻刚说,首先是环境的考验,空气中的成分会让大部分病毒颗粒失活;其次,病毒进入人体后,体内的免疫系统也会阻碍它顺利感染细胞;即便是来到体内的病毒,也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到细胞,而这些进入细胞的病毒存活下来并繁殖的概率也较低。
童贻刚进一步解释,只有在新冠病毒浓度较高时,才会发生感染。例如,感染者打喷嚏、咯痰时不注意遮挡、回避,使得更多的病毒颗粒分散在环境中,空气中的病毒浓度瞬间增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造成病毒传播。而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被感染的几率很低,公众无须恐慌。
基于此,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在此前的发布会上也强调,开窗通风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便天气寒冷也要择时打开门窗形成对流,保证室内空气流动。
此前,多个发表在《自然》《科学·进展》等国际期刊上的对于奥密克戎致病力的研究表明,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体肺上皮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的能力减弱,在动物模型中也表现了较低的致病力。
打开手机,在购物软件上选择需要的药品下单,不久之后药品就会到达顾客手中,这一场景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药品网络销售日趋活跃,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药”在支持抗疫、方便群众用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处方药销售不规范、平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施,《办法》对药品网络销售管理、平台责任履行、监督检查措施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
医药电商将走向更为规范化的时代
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医药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宋华琳认为,《办法》的出台标志医药电商将走向更为规范化的时代。“《办法》通过引入风险监管、全程监管、社会共治的理念,将行政监管、自我监管与合作监管相结合,将事前监管与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相结合,对药品网络销售活动加以全链条统筹整合,药品网络销售监管制度形成了体系化建构。”
事实上,我国对于药品网络销售监管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所探索,尤其在网售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方面不断斟酌。
2017年11月《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不得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不得通过互联网展示处方药信息。直至2019年网售处方药活动才开始有所“松绑”,但仍游走于合法性的边缘。经过长期酝酿、修改、完善,此次《办法》出台对此有了定论。
“《办法》在有效防范网售处方药安全风险的同时,也系统建构了网售处方药监管制度,网售处方药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有了更合法化的方式。”宋华琳表示。
给行业自我监管留足弹性空间
作为网售处方药的重要参与者,第三方平台作为“平台管理者”在药品网络销售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实现药品网络销售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但药品网络销售具有虚拟性、跨地域性等特点,此前有媒体报道某些电商售药平台违规甚至违法销售处方药,有时连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也暗自销售。因此前置性地防范风险、把紧监管的闸门显得十分紧要。
在宋华琳看来,《办法》体现了“对自我监管的监管”理念。“药品网络销售的合作监管在以命令手段为特征的行政监管和市场主体的自我监管之间进行勾连,形成了‘铰链’,打造了一张‘疏而不漏’的罗网,给行业自我监管留足了活动的弹性空间。”
为此,宋华琳提醒道,第三方平台应当对照《办法》自我审视、查缺补漏,尽快完善内部管理流程与规范做好“看门人”。“短期内这会增加平台的合规成本。但从长远看,只有从无序走向有序,行业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宋华琳说。
2022-12-01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1月30日报道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28日报道,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向老年人倾斜,再次引发美国国内对“可接受的损失”的质疑。
报道称,尽管总统拜登曾表示美国新冠大流行“结束”了,但在蒙大拿州比灵斯的黄石县卫生部门官员约翰·费尔顿看来,大流行尚未结束,只是与之前有所不同。
现在,这是一场老年人的瘟疫,而且甚于以往任何时候。
10月,费尔顿的团队录得6例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病例。他们的年龄:一例60多岁、一例70多岁、两例80多岁、两例90多岁。
费尔顿说,当大多数人继续向前时,必须认识到脆弱的老年人仍然遭受着无情伤害。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仍有300多人死于新冠肺炎,其中大多数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虽然这远远低于德尔塔毒株高峰期的每天2000例死亡病例,但仍是流感死亡率的两到三倍——这再次引发了关于什么是“可接受的损失”的争论。
美国老年人一直是新冠危机期间受打击最严重的群体,但这一趋势如今变得更加明显。
《纽约时报》记者对疾控中心数据的分析显示,如今,近90%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是65岁以上老年人,这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比例。
一些流行病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预测,老年人、有其他疾病者和穷人的死亡率远高于其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从而导致一个尖锐问题的提出:美国人在追求正常状态时如何取舍——以及以牺牲谁为代价。
例如,纽约大学生物伦理学、哲学和公共卫生教授马修·廖(音)认为,在保持经济开放的同时仍在全国积极开展接种加强针活动,并要求在医院和养老院戴口罩,这是可以做到的。但他说,美国领导层决定不这样做。这让他感到担忧。
在10月7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的一封公开信中,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格雷格·冈萨维斯副教授等10多名专家强调:“大流行不会按一下开关就结束。”
他们写道:“尽管人们普遍感觉大流行已经结束,但死亡和破坏仍在继续。”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萝谢尔·沃伦斯基强调,与一两年前相比,美国人抗击新冠病毒的工具更多了。
然而,沃伦斯基承认,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死亡病例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与既影响孩子又影响老年人的流感病毒不同,新冠病毒似乎主要使老年人面临较高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在最初数批新冠疫苗到来后,65岁以上美国人的新冠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因为老年人是最有可能接种疫苗的人。但如今,美国老年人在加强针接种方面落在了后面:疾控中心称,65岁至74岁人群和75岁以上人群完成两针接种的比例分别为98%和96%,而接种过专门针对奥密克戎加强针的人数比例分别降至22%和25%。
报道称,为了赶在人们担心的冬季病例激增前尽量减少进一步的生命损失,白宫宣布,将启动为期6周的活动,推动老年人和其他受到严重影响的群体的疫苗接种。
2022-12-02极目新闻
面瘫实际是面部神经麻痹导致的,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口眼歪斜、眼皮及嘴唇不能完全闭合、无法进行抬眉、鼓腮等基本面部动作。
接诊的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万文俊介绍,面瘫实际是面部神经麻痹导致的,也就是俗称的“歪嘴巴子”,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口眼歪斜、眼皮及嘴唇不能完全闭合、无法进行抬眉、鼓腮等基本面部动作。引起面瘫的原因比较复杂,大多数面瘫患者的发病与潜在的疲劳、紧张、感染等有关。相比较而言,免疫力相对低下的人群突然受凉后,比普通人更易发生面瘫;孕期及产后女性身体虚弱,也易发生面瘫。
该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马朝阳提醒,冬季是面瘫的高发期,“断崖式”降温后,除了老年人,年轻人如果不注意预防也会患上面瘫。首先要避免受凉,天气变化时要注意保暖,休息和出行时要避免寒风对着面部、耳后直接吹。此外,熬夜看球的球迷更要警惕,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过度疲劳,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饮食上注意营养,要多吃水果、蔬菜及适量的荤菜。
每天喝8杯水(约2升)有利健康?11月25日,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最新研究颠覆了人们对饮水的认知,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那么,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合适?为此,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江城专家。
该院内科医生杨娜介绍,李女士本身的房角(角膜与虹膜之间的夹角)比较窄,又有高度近视,属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现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房水增加,在狭窄的房角里流不出去,这才导致了青光眼急性发作。
那么,人一天到底需要摄入多少水量才合适?杨娜指出,除了食物中含有的水分外,轻体力劳动者每天的喝水量应达到1200毫升以上;待在高温环境中出汗较多、运动后以及空气干燥时,应酌情增加喝水量;饮水要少量多次,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每次饮水不要超过200毫升,这样既不会增加肾脏负担,又能适度补水;另外,每天早晨醒来后、吃饭前30分钟适量喝水,能滋润胃肠道,稀释血液,减轻饥饿感和促进食物消化。
2022-12-02钱江晚报
荤菜尽量选择瘦肉类,避免肥牛、肥羊、猪脑等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材,它们容易造成肥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变冷,除了想赖在被窝里冬眠,大家心心念念的,肯定就是热腾腾的火锅了。
火锅虽美味,但关于其是否健康的争论却从未停止:火锅中含大量嘌呤,会引起痛风;火锅可能导致脂肪摄入过量,引起肥胖;火锅中钠含量严重超标,不利于血压控制......种种说法似乎已把火锅与不健康画上等号。
“其实不是火锅不健康,而是你不会吃。”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膳食营养科马如媛营养师介绍,火锅实际上是一种相对健康营养的饮食,因为吃火锅时,人们会选择多种新鲜的食材,实现了食物的多样化。此外,火锅的烹饪方式是以烫、涮、煮为主,加工环节少,食物的营养成分受损少,不会产生太多有害物质。
如何才能健康快乐地吃火锅呢?营养师教你这几招:
一、选锅底
锅底的选择决定了这一顿火锅主要的油脂摄入量,不选择带“油”的锅底,如红油锅、牛油锅、辣油锅等,它们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长期吃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
首推清汤锅底,如果觉得清淡,也可适当选择菌汤类锅底或者番茄锅底。
二、选菜品
荤菜尽量选择瘦肉类,避免肥牛、肥羊、猪脑等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材,它们容易造成肥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
不选二次加工类食品,如鱼丸、蟹棒、午餐肉、肉肠等,二次加工的食物不仅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而且多数高钠,原料质量也无法保证;
选择海鲜类产品时,需要在下锅前检查是否新鲜,下锅后定要保证煮熟后再吃,不要贪图鲜嫩,以免感染寄生虫。
在素菜选择上,需合理搭配多种类型,首选绿叶蔬菜,补充维生素,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又能增加饱腹感,还可避免热量超标;
但要注意控制草酸含量高的蔬菜摄入量,如菠菜、苋菜、竹笋等,大量食用会有碍于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会诱发结石。
至于主食,可选择玉米、红薯、土豆、藕片、山药、魔芋等,尽量避免烧饼、油条、烤馒头等精制碳水类食物。
三、选蘸料
躲过火锅底料与食材的坑,我们还要避开蘸料这个“炸弹”,不论是香油蒜泥碟,还是干粉蘸料,它们本身高油、高盐、高钠,并能刺激食欲,一不小心就会导致热量超标。
营养师建议,若喜欢搭配蘸料食用,最好选清汤锅底,也可将蘸料稀释食用;如选择了非清汤锅底,就尽量不用蘸料。此外,也要控制好蘸料的用量,尽量选择原味或少油蘸料。
四、忌冷饮
冷饮本身对肠胃不友好,若加上滚烫的火锅,冷热交替会加重对胃肠的刺激。
与此同理的还有冰啤酒,其本身就是高嘌呤食物,再加上火锅中的肉类、海鲜类嘌呤含量也较高,人体在摄入过多嘌呤时,会被转化为尿酸,导致血尿酸增高,形成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从而诱发痛风。
HIV筛查实验室达到4.9万个,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增至6000多个……近年来,我国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艾滋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共抗艾滋共享健康”。专家认为,防控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行动,每个人都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艾滋病危害大、病死率高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
艾滋病危害大、病死率高。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有65万人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生命,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50万人。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我国艾滋病报告死亡数在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中居首。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说,艾滋病有三种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们对艾滋病普遍易感,可通过接触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而传染。
然而迄今为止,尚无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也缺乏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的疫苗。一旦感染艾滋病,需要终身规律服药。
防控艾滋病需重视早期干预
扩大检测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策略。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综合的检测服务模式,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就是其中一种。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修订发布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指南》,在各级疾控中心,以及部分综合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可以做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发生艾滋病暴露后,是可以预防和补救的。北京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所长、主任医师卢红艳表示,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等易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后,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和检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
暴露后预防用药能有效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一旦发生高危行为,越早进行暴露后预防,效果就越好。”卢红艳说,如果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服药,最好在24小时以内完成,最迟不能超过72小时。
多方合力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艾滋病防控指明方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进一步明确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的具体目标;《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则明确提出增强艾滋病防治意识,避免和减少不安全性行为,最大限度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上升势头……
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艾滋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感染者治疗覆盖率和成功率均超过90%。
“十年来,我国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介绍,我国HIV筛查实验室由1.7万个增加到4.9万个,确证实验室由300多个增加到700多个,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由3400多个增加到6000多个。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继续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有效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针对艾滋病领域的世界难题,如功能性治愈、慢性炎症导致的并发症以及免疫重建障碍等,继续不懈努力。”李太生说。
2022-12-02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线下单,快递到家”的网络售药模式便民利民,备受欢迎。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在线购药有其特殊性,用药安全仍是电商及用户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专家建议,应进一步规范药品网络销售,让网上买药更安全更放心。
在线购药日益增多
防疫期间,网上购药更显优势。山东省青岛市的董冬冬说:“在网上订购药物不仅能够减少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也方便随时储备常用的防疫物资和药物。慢病患者可能面临买药难的问题,线上购药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方式。”
在线购药渐成潮流,用户面日益广泛。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西药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达40.9%。
多地推广“云药房”
网上购药、在线结算、免费配送……福建省福州市率先推行“云药房”。经特殊病种备案且近6个月内有医保门诊药品结算记录的高血压、糖尿病参保患者,若有长期处方需求的,可选择合规接入福州市医保处方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的“云药房”,直接下达订单、在线医保结算,并享有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同等的报销待遇。
天津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看病、管病、管健康的全方位服务已成为常态。李大爷患糖尿病多年,需要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诊、取药。在“云药房”开张之后,李大爷能通过互联网医院复诊开药、医保支付,同时享受药品配送到家。“去医院不方便,但是不用药对健康又影响很大,‘云药房’解了我们慢性病患者的燃眉之急。”李大爷说。
多地加快探索“互联网+”药品供应服务,积极布局线上药店,为公众提供更方便有效的医疗公共服务。在政府主导布局的“云药房”之外,医药电商近年来也加速提质增效,服务更有“人情味”。为方便用户使用,医药电商积极拓展用药科普、在线问诊、专家咨询等业务,提升平台专业性。针对用户特点,医药电商也推出慢病续方、吃药提醒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医疗健康保障。
网售处方药要规范
医药电商在全国蓬勃开展,规范发展尤为重要。在医药电商领域,“网售处方药”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重点议题。因错误用药而引发的过敏或耽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而处方药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需要在医生评估过用药风险和健康收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这也是各国对处方药严格管控的重要原因。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涵盖药品网络销售管理、平台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处方药网络销售实行实名制,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应当区分展示,处方药销售首页不得展示包装、标签等信息。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医药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宋华琳表示,《办法》不仅可以满足在线购药需求,还有利于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但在法律实践中如何有效落地该规定、如何兼顾效率与安全,还需各方共同探索。
专家认为,《办法》通过对产业链各方提出更高要求,堵住现有漏洞,为消费者线上买药用药构建“安全护栏”。确保用药安全,不仅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是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有序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互联网医疗认可度的攀升,规范发展的医药电商将更好地为“健康中国”助力。
因为力度不易掌握,一般不建议在家自行刮痧。如必须要在家操作,千万不可盲目用大力,不要一味地追求出痧。
电动刮痧仪热销,出痧快是最大卖点
近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电动刮痧仪,发现有不少店铺均有此款商品,大多分为充电款和插电款,售价在10元至200多元不等,有的店铺月销量过万。
记者浏览发现,不少店铺的宣传页面都打出了“大功率吸力强劲”“走罐不伤肌肤”等宣传语,负压引力也是不少电动刮痧仪的卖点之一。宣传页面中解释称,“简单来说,在真空条件下刮痧与走罐类似,负压引力下比较容易出痧。”一些价格较高的电动刮痧仪的宣传页面上,还介绍产品具有磁疗功能,可以刺激炎症消退,缓解炎症肿胀和疼痛,缓解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使用电动刮痧仪会不会伤到皮肤?”面对记者的咨询,一家店铺的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店铺提供的视频来操作,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
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必盲目追求出痧快
刮痧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式,一直受到很多人青睐。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治疗部主任程艳萍医师表示,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刮痧工具和适当的介质,以正确的手法在皮肤表面进行刮动、摩擦,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色“痧点”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其原理是疏通局部经络,消除瘀血,促进病邪外出。
不少刮痧仪以“出痧快、大吸力”为宣传卖点,那么刮痧的出痧快慢、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程艳萍表示,出痧的快慢、多少,主要和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手法有关。例如,局部经络瘀堵比较厉害的患者,医生手法力度大,出痧就会多一些;如果是体虚的患者,或者医生手法轻柔,出痧就会少一些。病位浅,那么出痧相对来说就会快一些;病位深,出痧就会慢一些。
武汉市普仁医院中医科主任王青表示,出痧的快慢、多少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证、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尤其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不易出痧;肥胖与肌肉丰满者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也不明显。
控制力度大小很重要,刮痧时注意避风保暖
电动刮痧仪真的适合在家自行使用吗?程艳萍主任表示,目前医院临床运用的都是人工手动刮痧,由于手法轻重可以随时调整,配合中医辩证,可初步判断患者的出痧程度,再进行对症治疗。但电动刮痧仪很难百分之百模拟或复刻人的手法,也不好控制力度大小,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程艳萍指出,是否适宜电动刮痧仪或者刮痧这种手法,可以参考刮痧的禁忌症,例如,突发危急重病的患者;局部皮肤有伤口、溃烂的人群;糖尿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孕妇;外伤急性期患者;过度劳累、过饥、过饱、过度虚弱等患者均不宜刮痧。
王青补充说,电动刮痧仪使用时,不可以把频率开得太大,或温度升得太高,避免皮肤破损或烫伤。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出血、破溃、软组织损伤等情况。因此,使用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排除一些禁忌症,这样才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身体的作用。
程艳萍表示,因为力度不易掌握,一般不建议在家自行刮痧。如必须要在家操作,千万不可盲目用大力,不要一味地追求出痧,一旦出痧比较多,当天尽量不要洗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