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药物虽然国内引进了,但医院里就是没有,患者在住院部拿不到、特殊门诊拿不到,最终要么自行在院外采买,要么医院可协助外采(医院当然有渠道),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含院外药责任的保险就无法报销这部分费用,而含有该项责任的保险就支持报销。
但你也会发现,不同医疗险宣传时,都会说自己支持院外xx种药物,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院外药都支持。我稍微有点好奇,不同产品之间的特药种类差距大吗?所以我尝试看看药品清单细节,结果我发现别说不同产品之间的药品差异,就是单产品宣传和实际上的药品种类都有出入。
有一些药,只是商品名厂家不同,药物分子相同,说白了,就是同一种药。所以后面的内容就是我简单展开分析后的初步结果。
「人保健康好医保旗舰版」
宣传页中的内容:
种类多:202种特药,含3种cart抗癌针
点击清单后可见一个长长的列表,按列表序号加总,确实是202种药物。列表末尾表示特药清单将不定期更新,即投保时的清单不代表保证续保期间内一定会包含,当然这也是目前同类产品都有的问题。
好医保旗舰版在去重后,宣传202种的特药,最终实际有135种特药。
「人保寿险金医保」
涵盖157种特定药品,其中包括2种cart疗法药品
和好医保旗舰一样,可以看到清单列表,按列表序号加总,确实是157种。但在去重后,宣传157种的特药,最终实际有107种特药。
「平安长相安/安欣保」
覆盖155种特定药品,2种cart药品
可以看到清单列表,按列表序号加总,确实是157种。但在去重后,宣传157种的特药,最终实际有86种特药。
「太保蓝医保」
覆盖162种特定药品,含3种cart药品
可以看到清单列表,按列表序号加总,确实是157种。但在去重后,宣传162种的特药,最终实际有106种特药。
「药品相互覆盖情况」
这个对比表格仅仅作为参考,对于产品选择不具有指导建议,原因如下:
上边两项原因其实也算是观点,意味着至少当下,即使购买长期百万医疗险的用户,确实存在小概率在重病需要院外特药的情况下,无法获取资金支持。
「再次强调:单一维度不作为购买建议」
不要因为上边的表格,采用单一逻辑论选择一款产品。当下所有的百万医疗,无论基础、中端、高端,都有短板。而且每款产品的短板不同人接受程度不同,以及不同体况下可投保产品不同。
我们不会自己给自己看病、开处方、药店买药、家里治疗,不是这种场景。对于普通人来说,商业医疗险的核心使用场景:就是在我们生病住院时,减负在医院住院期间的费用。比如真的用到了ICU里的人工心肺机,三五天可能就是十几万,这种救命时刻,是你买了任何一款百万医疗险后都能提供给你的经济支撑底气。
「医疗险方案配置的复杂性」
越专业的保险人,越不会直接推荐产品。
实际上,我在给出方案进行讲解时,场景方面考虑了很多细节,比如:
...
每个人真实的需求和体况不同,外加不同产品优势、劣势都很明显,在产品组合、决策方面,真的没有那么容易直接给出“这款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