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健康险需求大幅增加怎样买到合适的健康险?

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46%,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增速下降了7.7个百分点。但健康险保费收入4760亿元,同比增长19.72%,是上半年仅存3种两位数增长的保险业务之一。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健康险产品种类很多,不同类型产品保障范围有所不同。对于消费者来说,挑选健康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多买几份保险真能获得更多保障吗?

医疗险重复投保没必要

去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新版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健康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或者医疗行为的发生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以及医疗意外保险等。

其中,医疗保险是为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主要包含医生门诊费用、药费、住院费用、护理费用、手术费用、各种检查费用等。一般情况下,按照保险金的给付性质可分为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与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

对于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来说,其给付金额不得超过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金额。简单来说,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应遵循补偿原则,不论被保险人投保了几份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只能报销一次。

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通常是保障住院津贴、手术津贴、补助等,它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额给付保险金,被保险人只要证明已经发生了合同约定的医疗行为,不论医疗费用数额多少,保险公司均会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额给付保险金。

也就是说,消费者通常情况下没有必要重复购买医疗险。保险的本质是保障不是理财,对发生的风险事件实施经济补偿才是最根本目的。目前,市面上很多保险产品在保额上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保障需求。

重疾险赔付次数要注意

此外,消费者投保医疗险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配置重疾险。“重大疾病会对个人与家庭带来沉重打击,消费者在考虑保险保障时,提前做好对抗重疾的财务保障很有必要。”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保险公司重疾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包含上百种疾病,有些产品还可以实施多次赔付。

据悉,当前比较受到市场热捧的重疾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保险合同里的轻症多次理赔,重疾理赔一次。其通常承诺在保险保障期间,被保险人如罹患轻症,保险公司按合同重大疾病基本保险金额的30%给付轻症疾病保险金,且被保险人还将继续享有两次轻症保障与一次重疾保障。另一种产品是将多种疾病分组,其中任何一组只要确诊,即可获赔。但同一组别的重大疾病只能赔付一次,如果下次罹患同样疾病,保险公司将不再给予赔付。

重疾险保费相对较低,但保额很高,保障范围也很全面,如果出险可豁免剩余保费,且合同继续有效。如果消费者选择保障终身的重疾险,则会一直保至被保险人身故;如果没有发生重疾理赔,身故时可按照累计已交保费与现金价值两者中较大者获得身故保险金。

比如,某保险公司一款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产品,保障范围包括100种重疾、50种轻症,其中轻症可赔付两次,保额最高可选50万元。如果选择50万元的基本保额,交30年保障至终身,每年保费约为8500元。消费者投保后,一旦确诊有轻症发生,可获得轻症保险金10万元,剩余保费则不用再交,合同继续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产品,会有间隔期与生存期限制。间隔期,是指在某组重疾责任发生后至少1年,其他组责任才能获赔;生存期,是指如果被保险人自确诊重疾后,在生存期内(通常30天以内)死亡,就没有第二次或第三次赔偿。对于消费者来说,挑选重疾险时要注意间隔期,每次赔付之间的间隔期越短,对消费者越有利。

此外,今年3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修订版(征求意见稿)》。此次重疾定义修订在原有重疾定义范围基础上,新增了严重慢性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克罗恩病、严重溃疡性结肠炎3种重度疾病;同时,对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3种核心重疾病种开展科学分级,新增了对应的3种轻度疾病定义,扩展了重疾险保障范围。

除了医疗险、重疾险,税优健康险性价比也很高。所谓税优健康险,是指纳税人在购买此类商业健康险后,可以少缴税。这相当于以较低价格为自己购买一份医疗保险,或者说通过购买税优健康险提高了自身个税起征点。

按照规定,对个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出,允许按每年最高2400元限额予以税前扣除。一年2400元的额度,分布到每个月的列支额度是200元,这200元的税前列支额度可以理解为每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200元。按照个人起征点3500元加上200元计算,如果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保费超过2400元,每个月个税起征点为3700元。

不仅如此,与一般商业健康险相比,税优健康险产品除了税优外,还不会因为被保险人过去有疾病病史而拒保,并可以带病投保,且不设置等待期,保险公司保证可以续保,这突破了以往健康险产品对既往症拒赔的规则。

需要提醒的是,保险虽好,但不必贪多。首先,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经济水平、保险诉求来给自己制定一份保险规划。在不影响自身生活品质前提下,消费者应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及合适的交费年期、交费金额。由于年龄越大,保险产品费率也越来越贵,因此投保要尽量提前规划。其次,谨防销售误导。部分销售人员为了业绩会告诉消费者多买多得,消费者要谨慎对待,一定要看清自己购买的保险产品是否属于可叠加赔付类型,不要被一些虚假宣传所欺骗。

THE END
1.人体有206块骨头……买降险必须要知道的那些事儿既然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是一步一步走向终点的,那为什么不提早为自己和家人做好万全的准备呢?既然早晚有一天要离开人世,那保险是必然要买的,早买早安心。 那么买健康险到底买多少保额合适呢?我说,要买与你身价相匹配的保额。我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客户45周岁,2007年,他的资产是1000万,我给他建议的保额是300万...https://www.meipian.cn/lw1xnln
1.降险有必要买吗?健康险有必要买吗? 导读:虽然我国社保中有很不错的医疗保险福利。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如此高的报销比例,对于很多人而言,没有社保就意味着生病时要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所以健康险的购买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人而异。 健康险有必要买吗? 健康险有必要买吗?https://www.64365.com/zs/871331.aspx
2.降险到底有没有必要买健康险到底有没有必要买健康险?现在保险行业里的健康险还是可以买的,健康险作为保险行业的老大,健康险作为新的传统行业,每年只要进入医保,就能覆盖最近几年所需要的范围。同时,健康险的价格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由于保险行业是以公司寿险和保险保障基金等组成的险种,所以保险行业有必要关注健康险这个行业,...https://www.wpmee.com/24731.html
3.买一份降险有必要吗?买降险到底有没有用基础知识买一份健康险有必要吗?买健康险到底有没有用 前言:个人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如果您有家族中有某些遗传性疾病的病史,或者自己有某些高风险因素,购买健康险可能更有意义。这将为您提供心理和经济安全感,并帮助应对潜在的健康风险。买一份健康险要多少钱健康险的费用因保险公司和个人情况而异。此外,保险金额和保险期限...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590767
4.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没有必要买保险我们普通人到底有没有必要一年花几千买保险? 我们普通人有必要一年花几千买保险的,因为保险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真的很重要。合适的商业保险组合是需要沟通规划出来的,建议理性规划,量力而行。万能险属于理财险的一种,在拥有保障的同时兼具一定的理财功能。万能险属于保险产品的一类。与传统寿险一样,客户除了终身保障外...https://www.dongrv.com/jizhangbaoshui/19817.html
5.大学生有必要购买商业保险吗但是市面上的商业车险种类繁多,赔偿标准不一,特别对于很多新手车主来说,并不是很清楚车损险是什么意思,购买车损险到底有什么作用。不买觉得不放心,买了又担心没必要购买。那么车损险怎么计算?车损险的赔偿范围是哪些?车损险的费率是怎么样的?车损险到底有没有必要买?下面华律网小编将根据这些问题为大家详细...https://www.66law.cn/laws/855753.aspx
6.孩子有必要购买保险吗?购买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健康险的保障内容要注意 小孩子与成人所需的保障并不相同,例如高发重疾的疾病不一样,因此给小孩子买重疾要重点关注少儿重疾的覆盖率。 3.投保人豁免很重要 大家要知道孩子是没有经济基础的,一般都是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购买保险产品,所以父母给小孩子买保险时,一定要关注投保人豁免,确保保费可以一直交下去。否则一旦...https://www.cpic.com.cn/c/2020-11-10/1611526.shtml
7.上观新闻参保翻倍!没必要再投其他险?120地有了惠民保,试点...没必要再投其他险?120地有了惠民保,试点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 发布者: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1-12-13浏览次数:143 作者:徐瑞哲 几百万代理人中,能把城惠保、惠民保等和百万医疗险区别清晰传达给客户的非常有限。 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被人们称为“城惠保”“惠民保”等,各地还有专属名称。截至2020年底,...https://www.sumhs.edu.cn/da/6c/c6720a252524/page.psp
8.不买降险影响韩国签证在韩7万中国留学生每年多支出4000元不买健康险影响韩国签证。在韩7万中国留学生每年多支出4000元5月15日,有在韩国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全体在韩国滞留超过6个月的外国人与海外公民将被强制要求缴纳健康保险费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5/16/c222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