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购买了光大永明人寿的光明至尊终身寿险,每年缴费5万元,缴费期间20年,总保费100万元后,即可享受光大养老旅居和长居养老入住的权益,除了夫妻二人,家里已经退休的四位老人也可入住。
李雨发现,当自己20年缴费期满,保险公司所提供的现金价值即保单累积的实际价值在第21年就已经超过自己所缴保费,届时自己恰恰到了退休年龄,可以选择领取一部分补充自己的养老生活。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有40余家寿险公司将增额终身寿当作主力产品,仅某一中介平台就有近70款类似产品销售。
2020年以来,昔日热销的年金险遇冷,伴随着保费增速放缓与代理人规模下降,保险行业似乎进入了下行周期。当行业纷纷探寻过冬之法时,增额终身寿险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低迷周期中的一抹亮色。
收益确定、资金灵活的增额终身寿通过营销员收获客户的同时,也引起了监管对其快速发展的风险担忧。“通过对退保金进行控制,把一款终身寿险产品变成了理财型产品,也就是中短期的产品。这样是违背行业发展规律的,其持续性也可想而知。”在谈及增额终身寿的发展时,一位曾任大型险企总裁的资深人士说道。
过快的发展也给一些险企带来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压力,在销售中,李雨的专属经纪人发现,其平台所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会出现满额停售(产品计划销售额度使用完而关闭购买渠道)的情况。
而促进李雨下决定的,正是养老社区权益即将下架的讯息。
增额终身寿火了
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增额终身寿险已经成为公司产品的标配,在一份5月份的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大部分公司销售量前5的公司中,都有增额终身寿的身影。
除了在经代渠道(通过经纪公司和代理公司等第三方渠道销售产品)火热,银保渠道也是增额终身寿险成长的沃土。
在采访中,有计划去银行存款的客户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去银行存钱会被客户经理介绍利率比较高的增额终身寿产品,并被告知,可以当存款来购买。
6月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关于2021年银行保险渠道发展的报告显示,由于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具有的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功能,使其占据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地位,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的产品中,终身寿险占据了七席,经济观察报记者发现,这些产品均是增额终身寿险。
报告还显示,2021年寿险业务实现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6947.03亿元,占全年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的98.67%,同比增长15.24%;此前被看好的健康险增速放缓,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93.83亿元,同比增长2.38%。寿险业务中,分红寿险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4298.79亿元,同比增长9.67%;普通寿险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2641.52亿元,同比增长25.75%,这其中,少不了增额终身寿险的拉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人身险复业之初的传统保障与利差返还的兴起,到九十年代末利差损危机下的新型人身险产品投连、分红、万能的百花齐放,再至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重疾险迅速扩容助力行业价值增长,增额终身寿险成为接棒者,横扫市场。
缘何扰动市场
“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讲,传统的终身寿险可以解决财富传承和遗产分配的问题,但它有一个弊端,就是保额开始是多少,最终就是多少,但人的生命周期是很长的,传统产品解决了保值问题但没有解决增值问题,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增额型终身寿险应运而生。”明亚保险经纪研发部总经理卫江山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中国的第一款增额终身寿险于2013年初上市,距今已有9年,由保险经纪公司永达理推介至信泰人寿公司开发。从2013年至今,信泰人寿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已经历了13代升级。
2019年8月,为了防范寿险行业的利差损风险,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预定利率4.025%的长期年金险被按下暂停键。“新规出台后,市场上预定利率为4.025%的长期年金险陆续下架,新替代产品的预定利率降到了3.5%,而当各类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都统一回归到3.5%这条起跑线时,增额终身寿险基于其现金价值增长速度、流动性和功能性,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兼顾中长期财务规划、养老、资产传承功用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永达理总经理高伍季表示。
上海昱淳精算咨询合伙人徐昱琛则这样解读增额终身寿的走红:增额终身寿险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寿险产品加保额不断递增;虽然号称是寿险,但其实客户看中的主要是其中的理财功能,尤其是现金价值写在合同里面,是一个有保证的收益;另外,这个产品可以通过减额的方式,让消费者提前领取保额;同时,利率处在一个下行的阶段,尤其是近两年股票市场比较震荡,使得其出现了比较好的销售情况。
赵峰对此深以为然,“近两年以为疫情好多时候线下展业受阻,增额终身寿设计简单很适合在网上沟通,只要给出相应投保金额和年龄的现金价值,客户对收益一目了然”。
在赵峰接触的客户中,大部分增额终身寿的偏好人群在40岁以上,他们往往手头相对宽裕,更看好增额终身寿的长期增值功能。随着深度老龄化开启,增额终身寿险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挽救财富缩水。
高伍季表示,增额终身寿险的财富规划优势还体现在代际传承上。针对现行司法解释中,依据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获得的保险金免于分割一项,父母投保的增额终身寿险,将子女指定为受益人,相应的保险金,即使子女面临婚变也能免于分割,从而构成了一种更安全的财富赠与或资产传承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子女在家庭关系中的独立性。
频频停售为哪般
停售的背后,是监管频频点名并规范增额终身寿的快速发展。
2020年12月31日,银保监会曾一次性通报了30家公司在人身保险产品监管以及监管报告审核中存在典型问题,其中就提到长险短做问题。如,复星保德信、同方全球人寿和华泰人寿报送的某终身寿险,产品可灵活减保,且无比例限制,存在长险短做风险。阳光人寿报送的某终身寿险,产品前五年退保率过高,存在长险短做风险。而在今年的人身险问题通报中,监管层则直接点名了海保人寿、和泰人寿、横琴人寿、华贵人寿、信美相互人寿、小康人寿报送的11款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易与产品定价利率混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
监管的通报使得一些保险公司不得不对旗下产品进行调整。在卫江山看来,而今年的停售则与2月银保监会发布的人身险“负面清单”等文件有关。
在今年2月发布的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2版)中提到,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误导隐患。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市场上不少产品在宣传中提到的保额会有3.6%、3.8%的增长,这容易被消费者与其所获得的内在收益率相混淆,其实它内在的收益率是不会超过3.5%这个定价上限的,第二个就是加减保过于灵活,以前在这一块没有限制,存在长险短做的风险,现在对减保有一个20%比例的限制,加保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徐昱琛解释道。
而关于减保,监管对于年金险和分红险等理财类产品都有明确限制。
能火多久?
在配置增额终身寿之前,李雨早在十年前就配置了重疾险,尽管几十万保额到现在来看已经不多,但由于医疗险、惠民保等产品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缓解了就医压力,李雨不再计划增加重疾险保额。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健康问题,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疾险也出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在近两年,由于代理人队伍的生级以及规模锐减等原因,能够平衡客户、销售人员、公司和股东各方利益的死差益贡献者和规模打手——重疾险出现了增长停滞,多方因素孕育的增额终身寿能够持续扛起引领行业增长的大旗吗?面对投资环境的起伏变化,增额终身寿又是否会给保险行业带来利差损风险?
徐昱琛称,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增额终身寿定价利率不允许突破3.5%这个红线,但公司还有自己给到渠道的运营费用,对于投资端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达到4.5%,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水平,面临的利差损是可控的。另外,增额终身寿现金价值增长很快,五年或六年、七年就能超过所缴保费,如果短期出现大规模退保,可能会给公司现金流带来压力。
增额终生寿的未来还有多远,可能需要在环境变化中找到答案:如果低利率趋势发生改变,再如保险公司出现信用风险,或许它的时代就落幕了。
对于已经入手的产品,李雨心中也有一丝疑惑,如果能活到80岁,40年后自己所能拿到的现金价值真的能抵抗住通胀吗?(记者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