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背景:我国面临人口结构化失调的潜在风险,人口结构化失调将会带来劳动力短缺和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政府针对人口结构化失调,颁布了一系列减缓老龄化进程和出生率下滑趋势的政策。同时国民收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持续增长,为生殖健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现状:在政策和行业环境推动下,国产替代是生殖健康产业链上游的主流特征;实验室和胚胎师是生殖健康服务机构的重要一环,诊疗方案和服务的定制化是生殖健康服务机构的主要特征;线上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了解用户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线上服务内容和线下医疗机构合作模式。
细分赛道:我国不孕不育患者的逐年增加,为辅助生殖市场扩容。辅助生殖细分赛道是服务驱动型赛道,其诊疗手段具有标准化和流程化特征。牌照、医师水平、机构能力是我国辅助生殖服务机构的发展壁垒,但是我国辅助生殖临床经验丰富,成功率已和国际水平接轨;产前筛查/诊断细分赛道是技术驱动型赛道,NIPT作为无创、全面、准确的产前筛查技术逐步成为医患首选,渗透率逐年提升。
生殖健康行业定义
伴随生殖健康全过程服务,满足育龄人群优生优育需求
生殖健康行业驱动因素
我国面临人口结构化失调潜在风险,调整生育举措迫在眉睫
2000年我国人口结构是较健康的金字塔型,以34岁以下人口数量为主体,为国家各产业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年轻劳动力,但2022年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变为橄榄型,我国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和医疗资源紧张等负面影响,未来如不加以手段大幅度提高生育率,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呈现倒金字塔型,人口结构失调引发社会创造力下滑,这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生殖健康行业核心价值
生殖健康行业发展进一步促使马斯洛需求层次外延
生殖健康行业产业链
以终端需求为导向,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完善生殖健康体系
中国生殖健康行业产业图谱
生殖健康上游产业链特征
依托自主研发和产品优势,国内厂商加速上游国产替代进程
生殖健康产业上游主要由检验试剂、药物、医疗设备和耗材构成,整体市场环境呈现出国际品牌竞争优势明显,国产品牌持续渗透的局面。目前部分生殖健康领域药物、高精尖医疗器械仍然依赖进口。检测试剂和医用耗材的国产替代程度要高于药物和医疗设备,技术壁垒不高,研发周期可控,申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即可上市等因素,促使这类产品能够快速在市场流通,从而占领市场份额。因此在政策和行业环境推动下,国产替代仍然是产业链上游的主流特征。
生殖健康中游产业链-服务机构特征
机构凭借差异化科室和人员配置,提供定制化方案和服务
生殖健康实验室的设立以国家人口健康重大需求为导向,为提高我国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LDT试点工程将有效推动生殖健康机构朝着精准化诊疗发展;在生殖健康医疗机构人员配备方面,以辅助生殖为例,胚胎师主要负责胚胎培养,医生主要负责提供诊疗方案,二者都是诊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殖健康作为一个敏感领域,客户对医疗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较高,中游生殖健康医疗机构注重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建立了完善的服务流程和管理体系。
生殖健康中游产业链-线上平台特征
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与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结合,提升行业效率
生殖健康平台的涌现,旨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少冗余投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生殖健康线上平台的线上线下联动和信息管理系统密不可分,当生殖健康线上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后,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了解用户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线上服务内容和线下医疗机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平台能够实时掌握线上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为线下医疗机构提供更精准的用户引流和诊疗指导;同时,线下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也可以汇总到数据管理系统中,以便线上平台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能够通过数据管理系统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调,增强协作效率,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辅助生殖行业背景
我国不孕不育率逐年攀升,需求激增促进辅助生殖行业扩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不孕不育症是指育龄夫妇一年以上性生活正常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但没有成功妊娠,即为不孕不育症。不孕不育病症成因可能来自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殖系统功能异常等问题,其中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逐步受到医患重视,患者就诊意识加强和晚婚晚育的趋势促使我国不孕不育率逐年攀升。根据《柳叶刀中国妇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预测数据,2023年我国不孕率预计将达到18.2%。不孕不育率的快速上升意味着辅助生殖服务潜在需求人数增长,从而驱动辅助生殖市场扩容。
辅助生殖行业现状
患者教育不充分和医患需求失衡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根据卫健委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的医疗机构有536家,其中华东、华中、华北和华南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辅助生殖机构数量较多,即辅助生殖机构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因此,虽然目前我国辅助生殖服务需求量大,但存在地域分布不均、患者教育缺乏、医患需求失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中华医学会等官方组织加深对于不孕不育病症成因的专项研究和由国家卫健委指导,中国医学论坛发起的“星火计划——2022生殖健康中国行”项目在培养基层男科、妇科医师和在推动病人分诊、转诊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立医院占辅助生殖市场主导地位,服务机构准入门槛高筑
辅助生殖行业国内外现状对比
国内外政策和需求的差异化,促成辅助生殖的多元化服务
辅助生殖诊疗手段概述
根据患者需求不同,辅助生殖三大手段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辅助生殖(ART)由三种手段组成:人工授精、配子移植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F)。人工授精是指采用非性交的方式,将精子注入到女性生殖道内使女子受孕;配子移植指通过腹腔镜或腹部小切口手术,将配子直接放入输卵管的壶腹部或子宫腔,使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或子宫腔内完成自然受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即试管婴儿,是指将不孕夫妇的卵子和精子通过人工方式取出,在体外培育受精并完成早期胚胎发育后,再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实现妊娠。
辅助生殖诊疗过程
辅助生殖诊疗各阶段明确,具有标准化和流程化属性
辅助生殖的诊疗手段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试管婴儿相较于人工授精,在诊疗过程既有精子预备,也有卵子抽取步骤,诊疗步骤场所有别于人工授精在医院或诊所完成,试管婴儿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受精和培养。一个试管婴儿周期是指从取卵到妊娠验孕一系列流程,一般周期在2~3个月,通常患者采取的周期数为2~3次,试管婴儿的周期流程:1)首先用药物刺激卵巢,抽取合适的卵子后将卵子直接完成受精或先冷冻起来选取适当的时机完成受精;2)在培养液中完成胚胎的发育;3)形态稳定后用PGD/PGS技术进行诊断和筛查,筛选出优质健康囊胚;4)用冷冻技术保存或直接移植,最后进行妊娠化验来判断受孕是否成功。
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
2023年市场规模逐步回稳,私立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广阔
伴随着中国不孕不育患者数量增加及接受试管婴儿IVF意愿增强等因素影响,整体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26年,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84亿元。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辅助生殖市场渗透率为8.2%,虽然目前我国辅助生殖渗透率相对较低(2021年美国辅助生殖渗透率32%),但提升空间巨大:随着政策和投资的推动,以及辅助生殖服务需求与居民支付能力的提高,辅助生殖患者数目未来将会持续增加。
未来服务机构牌照限制可能放宽,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指导原则(2021版)》,建立供需平衡、布局合理、规范发展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各省相应新增牌照发放数量。因此在“十四五”期间辅助生殖牌照有望扩增,优质龙头公司有望进一步扩大牌照;基于民营医院人才引进战略,私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成功率提升大,发展空间广阔。因此中国辅助生殖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市场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容。
产前筛查/诊断行业背景
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普及产筛和产诊,对于优生优育意义重大
产前筛查/诊断行业技术概览
NIPT与传统手段相辅相成,更加全面、精准地筛查遗传风险
NIPT技术核心竞争优势
NIPT相较于传统筛查手段优势显著,覆盖多类染色体综合征
NIPT具有无创、检出率高、漏诊率低、检测周期短、流产风险低、操作简便等多方面优势。NIPT技术可以筛查所有常染色体的部分重复和缺失、非整倍体状态,性染色体异常以及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包括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全基因组筛查可提供所有常染色体的部分重复和缺失信息,以及所有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状态信息。
NIPT技术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
技术升级成为NIPT发展核心驱动力,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NIPT应用已经相对成熟,每年新生儿数量保持稳定的趋势下增量空间有限,但存量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监管趋于完善、医保支付政策鼓励、孕妇认知度上升等因素推动下,该领域正逐渐走向普及应用阶段,渗透率有望持续上升。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NIPT产品不断升级,检测应用领域持续扩大,尤其是在单基因遗传病检测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NIPT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NIPT技术升级和检测渗透率的持续抬升,预计2026年国内NIPT技术市场规模约为133亿元。
生殖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产业链:数智化、精准化共塑产业,打造生殖健康生态闭环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等新技术和产品为生殖健康产业链上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生殖健康产业链中游医疗机构与其他领域的机构合作,加速医疗机构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趋势,生殖健康线上平台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全新的生殖健康服务生态圈。行业生态的构建有效地提升了生殖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精准、个性化的生殖健康服务,有助于提高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推动生殖健康行业的演化与升级。
模式:LDT模式由点及面铺开,利好生殖健康产业链发展
在生殖健康行业发展过程中,LDT模式以其快速开发、灵活设计等特点,成为行业不断革新的推动力。然而我国LDT在政策监管、项目规模和应用普及等方面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无法满足国内医疗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强调进一步加速推进由点及面的LDT试点尤为关键。2023年全国两会着重提及将加快LDT规范化建设管理,这无疑为生殖健康行业提供利好信号,可以预见2023年LDT试点工作将有重大进步。LDT模式的试点推进将进一步利好生殖健康项目落地,缓解服务机构资源稀缺,进一步推动设备、试剂及机构端的向前发展。
手段:诊断技术由有创向无创发展,口服逐步替代栓剂和注射
随着人口结构改变与社会环境进化,不孕不育的比例增加,生殖健康行业需求不断提升,这带动了诊断技术与辅助生殖药品的升级与发展。在诊断技术方面,与传统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相比,无创产前检测集合了无创、检测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准确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在政策与标准的逐步推动下,无创化将成为一大发展趋势。辅助生殖药品方面,辅助生殖类药物治疗与生殖周期中的激素调节相对应,主要分为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及黄体支持四个阶段,目前各阶段药品仍以进口为主且给药方式多为栓剂或注射,未来口服药替代栓剂和注射药和国产替代趋势将会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