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88.9亿元,同比下降18.8%,降幅比1-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8.1亿元,同比下降12.6%。
从三大门类上看,1-5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5919.3亿元,同比下降16.2%;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8296.8亿元,下降23.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2472.8亿元,增长34.8%。
受访专家表示,制造业与电热气水等公共事业部门是支撑工业利润降幅收窄的主要贡献力量,这与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深入推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显效、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以及去年基数趋缓有关。不过当前宏观经济的回暖向企业绩效状况改善的传导存在时滞和阻碍,库存消化困难以及应收账款增多对企业生产经营意愿的冲击也不容忽视。预计未来稳增长、稳就业政策力度将加码,国内需求总体有望持续恢复,加上物价或总体温和回升,对企业利润逐步改善将形成支撑。
利润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
具体来看,1-5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4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个行业持平,24个行业下降,2个行业由盈转亏。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5.2%,连续两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4.6个百分点,是贡献最大的行业板块。受汽车销售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投资收益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长1.02倍。
同时,以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期、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政策相继出台,也进一步稳定了汽车市场的消费信心。
“在促消费政策推动下,近期车展等线下活动全面活跃市场气氛并将加速聚拢人气。”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乘用车市场进入半年收官期,车企努力冲刺销量的意愿仍较强,因此6月产销环比仍将保持较好态势。
此外,随着消费需求不断恢复,5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利润降幅较4月份大幅收窄17.1个百分点,带动规上工业利润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其中,皮革制鞋、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5倍、47.0%,盈利改善明显;酒饮料精制茶、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0.3%、8.4%,增速分别加快8.4、2.9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利润降幅收窄22.0个百分点。
企业盈利缓步修复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警惕。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19%,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近期发布的题为“夯实复苏基础的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显示,当前宏观经济的回暖向企业绩效状况改善的传导存在时滞和阻碍。目前市场需求不足已经取代生产成本冲击成为导致工业企业绩效恶化的主因。企业不得不大幅降价促销,实现“以价换量”,反过来也会导致工业产能利用率下滑。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周期再度出现延长。截至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2.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3.6天,同比增加6.4天,仅次于2023年2月末的66天和2022年2月末的71.3天。
从库存情况看,截至5月末,规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为6.14万亿元,增长3.2%,增速较4月末回落2.7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0.7天,同比增加1.0天,较4月末环比下降0.1天。
伍超明表示,尽管国内需求恢复放缓,但仍在恢复途中,对产成品库存形成一定消耗。当前工业企业库存增速或尚未见底,上、中、下游制造业库存增速未来均还有一定回落空间,而且由于5月PPI降幅较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未来数月内PPI或将继续负增长,因此预计短期工业企业仍处于去库存周期,本轮去库存周期或较以往更长一些。
周茂华表示,工业利润在下半年的基数明显回落,有助于改善工业利润的同比下滑趋势。而且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持续恢复,宏观政策有力支持,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部门库存压力逐步缓解,加之财政、金融等政策或将继续加码,未来工业部门经营状况有望继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