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所有老定义产品下架,越来越多产品不是停售、就是在停售的路上,之前不以为意的朋友们,现在也开始认真对待了。
碰到不止一个案例,以为投个保很简单,选好产品付钱就行了,最多两三个小时,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
但这两天看体检报告,最突破我认知是:
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标体承保都不容易了,异常率高到让我怀疑人生…
(图源:傅超from鲱鱼罐头)
看见这些年轻人的体检报告上,赫然标注着异常提醒:结节、息肉、尿酸高、脂肪肝…
就...觉得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说到这里,就有朋友要问了:
我不说行不行,保险公司怎么会知道我体检有异常?
别问,问就是有权调查。
一旦出险,那就不一样了。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马上就有一笔几十万的理赔金要支付出去,此时一定会认真核实,这次出险是否在责任范围内、客户投保时是否健康体。
通过医保卡查询医院的就诊记录。
之前也遇见这样的案例:客户当时是标体承保,但在理赔时被保险公司发现买过多次盐酸二甲双胍片(糖尿病长期用药),客户一再强调是给自己爸爸买药用的,自己投保时就是健康体。
于是保险公司提出了,需要客户提供投保前后连续年度体检报告。
保险公司的意思也很清楚:我发现你买过既往症用药,你说给别人买的,那你证明给我看你投保时的健康状况。
且不说连续年度体检报告能不能保存妥当,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就算是拒赔也是有理有据。
所以说医保卡外借、给家人买慢性病药这事儿,真的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千万别干!
2)体检机构
有些公司会有员工体检福利,每年都给员工购买体检套餐,保险公司的调查人员只要稍加走访,了解到公司有哪些合作的私立体检机构,进行重点调查就可以了。
既然保险公司有极大可能,调取到我们的体检报告,那就不要心存侥幸了。
1)尽早投保
这两天看的体检报告多了,才发现能标体承保的概率不到30%。
尤其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小毛病”被查出来的概率也在升高。
这些“小毛病”未必会影响我们生活,但医学角度的风险和保险公司眼里的风险明显是不匹配的。
买保险本来就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有些朋友在“等待”的路上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机会。
今年因为疫情,很多朋友做了肺部CT检查,这一查就查出了肺结节。
直接让这些朋友陷入被动,自己原本看上的那几款产品都投不了…
在身体状况尚可时,尽早投保才能避免未来“带病投保,无保可投”的尴尬境地。
2)投保前、等待期不体检
这一点也是老生常谈。
除非是保险公司有异议需要客户进行特定部位复查,否则一定不要在投保前、等待期去体检。
3)有限如实告知
如果身体已经有异常,务必如实告知保险公司。
这里也要注意不要什么都说,比如最近有点头疼,没有去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出具确诊报告,就不用说。
但如果是已经确诊,有明确的诊断报告和就诊记录的疾病就需要如实告知。
4)多款产品同时核保
当身体有些异常情况时,在保险公司眼里出险概率会上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