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保险消费者在投保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不是买错就是买贵,不仅做了无用功,还会劳神伤财。因为购买保险是一项技术活,大家存在很多的误区,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钱花了,理赔款却拿不到手。据记者梳理,消费者在购险过程中常见十个误区。
误区一:有社保无需商业险
很多人认为社保已经足够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医疗、养老等需求,但其实社保有很多盲点,比如起付线、报销比例、报销范围等。社保是个人保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无所不能。因此,需要商业保险来做补充。
误区二:一个保险保全部
很多保险消费者认为,一个保险足够保一切。实际上保险分得很细,意外险、医疗险、寿险、重疾险等,保障的范围也都不同,如果单独购买其中一个或几个,并不能适用任何情况。例如,买了意外险,不能报销疾病住院的费用;买了重疾和寿险,不能报销一般疾病住院费用。
误区三:给孩子买保险,但忽略大人
很多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保障,但忽略了自己的风险。其实最优先保障应该是家庭支柱,因为如果家庭支柱出现意外或者重病,不仅会影响收入,还会增加支出,给家庭带来无法承受的打击。
误区四:目前身体好,不需要保险
很多人觉得年轻健康时不会生病,不需要保险,但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而且身体好时才是买保险的最佳时机,因为可以选择更好的产品,也不会被除外责任或者加费。如果等到身体出现问题再买保险,可能就买不到或者要付出更高代价。
误区五:现在不买,有钱再买
很多人认为自己收入不高或者有房贷等负债,没有多余的钱购置保险。其实越没有钱越应考虑风险。如果发生意外或者重病,没有保险的话可能会导致家庭经济崩溃,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产品。
误区六:跟风买保险
很多人没有做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估,只是跟着亲戚朋友或者网上推荐的产品来购险,这样可能会导致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或者保额,造成浪费或者缺失。买保险一定要根据自己和家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没有一种保险是适合所有人所有情况的。
误区七:退保要全额退款
一些消费者在买保险时没有仔细了解产品的条款和费用,后来发现不满意或者觉得负担太重就想退保,但发现不能拿回全部的款项就认为保险公司骗人。其实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后会扣除一定的费用,比如手续费、风险费等,而且保险前几年的现金价值是很低的,退保只能拿回很少的本金。因此,买保险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是否需要这个产品,以及是否能承受长期的缴费压力。
误区八:出事保赔
很多消费者在买保险时没有仔细阅读产品的责任范围和免责条款,或者在投保时没有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导致在出险后无法获得理赔,从而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其实保险公司在理赔时会按照合同约定来进行审核和赔付,如果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有欺诈、隐瞒、违约等行为,可能会影响理赔的结果。因此,在买保险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合同内容,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出险后应该如何申请理赔。
误区九:不符合家庭经济条件高额购险
很多消费者给自己和家人买了很多不同公司、不同类型、不同金额的险种,每年的保费都需要花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导致缴费压力特别大。其实这样做并不明智,因为购买过多或者过高的保险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损失。购买保险产品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家庭经济条件来合理规划和配置,不要盲目跟风或者重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