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丨“网红”惠民保①类似低配版百万医疗险,值不值得保?

原标题:痛点丨“网红”惠民保①类似低配版百万医疗险,值不值得保?

借助“保费便宜、购买门槛低、保额较高”三大特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迅速走红,目前正在全国按“一城一策”的思路铺开。不过,惠民保毕竟还是新鲜事物,对消费者来说,值不值得保?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不是好生意?对医疗保险行业来说,会产生哪些“鲶鱼效应”?对于未来发展,又将面临哪些挑战?澎湃新闻行业观察与产业调查栏目“痛点”推出《“网红”惠民保》专题,对上述问题一探究竟。

值不值得保?

在“网红”新型补充医疗险产品惠民保正火之际,这一问题或许显得有些“苍白”,但不同人群的认知还是有较大差异。

可见的是,“价格便宜”或许是惠民保产品最大的特色之一。

“惠民保”,简单说就是介于医保和商业保险之间的新型补充医疗保险,可以赔付由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还包括一些重大疾病的特效药费用。

4月27日,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正式发布,115元/年的保费,对应的是医保目录外最高230万元的医疗保障。多位上海市民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已经买好了!90后小青谈到,可以走医保就顺手买一个了。

惠民保究竟有多便宜呢?由于按照的是“一城一策”的原则,且各城市惠民保产品保障范围、承保责任存在差异,因而费率也有所不同。不过,惠民保产品多对所有参保人实行统一价格,产品价格大多在100元以下。在一些一线城市,惠民保产品的定价略高,比如上文提到的上海版惠民保保费为115元/年。

“我还是会建议买的,它还是很便宜的,特别是跟一般的商业健康险相比”,一家寿险公司总经理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惠民保的保障还可以,如果自己没有公司配的高端医疗险等保障,也可能会去买这样的一个保险。

老年人或比年轻人更划算

值不值得买惠民保产品,还有一个因素是投保者的年龄情况和健康情况。正因为此类产品无需体检,无需健康告知,因而备受一些人群青睐。

有些地方在推广惠民保产品时,会告诉潜在消费者

一位互联网保险公司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惠民保产品其实就类似一个低配版的百万医疗险,可以说是把百万医疗的门槛又打下来了。按现在的情况看,买就完事了,从产品设计端来说,现在肯定是非常向用户倾斜的。

对于年轻人而言,虽然有“身体资本”,可能觉得购买惠民保没有老年人划算,但产品价格的便宜或许还是让年轻人愿意购买。

惠民保产品能保障到什么程度

作为一款医疗保险,惠民保主要是对住院医疗费用及特定药品费用进行补偿,一些城市在推广惠民保时,直接使用了“补充医保”的说法。

以刚刚宣布收官近一个月的安徽省惠民保产品“皖惠保”为例,该产品保费统一为66元/人/年,不限年龄、职业、户籍,无需体检,无需健康告知,投保门槛如此之低,可以“秒杀”各类商业健康险。而与之相匹配的,则是最高150万医保目录内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障和最高150万医保目录外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障。

东莞的“东莞市民保”为69元/人/年,对应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额度,其中社保内医疗费用最高150万元,特定药品医疗费用最高150万元。

复旦大学联合善诊海唯近日发布的“惠民保”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共有102款产品对医保目录内住院费用进行补偿,且医保目录内住院费用的保险金额大多在100万及以上。

此外,国家卫健委今年1月发布的《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8%,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可以说,医保近乎达到了人人都有的情况。但在医保的使用上,或许并非人人如意。

医保只是广覆盖且低保障的基本医疗保障,在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等“三目录”内的费用,医保可以报销;而在“三目录”之外的费用,比如新上市的抗癌药、进口药等则需要患者自付费。

惠民保产品用低保费撬动的是医保目录内外住院费用的补偿

开创社保和商保可能协同的空间

2020年底,时任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公开表示:“我个人认为,目录外的自付医疗费用恰恰是商业医疗保险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提供长期保障,加快长期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可以平缓和减轻经济波动的冲击,与基本医保形成结构互补,稳定参保人保障预期,减少后顾之忧。”

在泰康在线健康险事业部助理总经理李鹏看来,传统的医疗险一直想实现多层次保障,实现社商对接,但是原来社保和商保对接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人群不匹配。商保的人群是健康人群,社保是全人群,很难形成社商真正的协同,

惠民保以发展的眼光看,它第一次实现了社保和商保在人群上的匹配,开创了社商可能协同的空间,之后它产品也可能会演变

THE END
1.医生最想揭穿的3大「养生骗局」,别再交这些“智商税”!你健康吗? 我“亚健康” 我经常问身边的人这个问题, 得到的答案:90%亚健康/9%不健康/1%健康 是我们都生病了吗?怎么会! 我们个个都是养生专家... 今天看了某某胶囊排毒又养颜, 就马上代购了一箱; 明天看了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是蜂蜜, 冰箱里很快就塞满了蜂蜜; ...https://www.meipian.cn/1zdkdhul
1.蛋白粉,老年人的“保健神药”还是智商税?原创 祝您健康杂志 祝您健康杂志 收录于合集 #生活常识 83个 ↑↑看累了?直接听吧↑↑ 蛋白粉。 信它者,声称服用它可以增肌、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不信者,会把它贬得一无是处,甚至认为服用它是花钱又伤身。 作为老年人最常购入的保健品,蛋白粉究竟是“保健神药”,还是智商税呢?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948462
2.乐降年轻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小心是被糖尿病盯上第四,定期做健康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此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也很重要。戒烟酒、少熬夜、控制体重,注意吃动平衡,把身体质量指数(BMI)降到正常范围内(18.5~24)。 聚焦 1.冻干水果是智商税吗 ...https://www.workercn.cn/c/2024-01-29/8132108.shtml
3.“囤降”背后家用呼吸机雾化机…哪些会是“智商税”?给小孩买雾化机,给老人买制氧机, 这些是不是“智商税”?是否具有保健作用? 秋冬以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支原体肺炎感染”等疾病频上热搜,除了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持续热销外,雾化机也在近期迎来了一波销售高峰。 家住天河的容小姐告诉记者,她的小孩近日在医院诊断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医院建议雾化治疗。“社区...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1/17/c8309600.html
4.这些养生的“智商税”,希望你一个没交过而医疗人士表明提醒:辟谷养生并不等同于精神食粮,没有专业的指导建议下,胡乱尝试,只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这些养生的“智商税”,希望你一个没交过 越来越多的人容易为了养生尝试一些行为,导致最后得不偿失,其中就包括,辟谷养生还有节食、断食等。这都是人们关注养生知识越来越多的原因,现在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养生知...https://cont.jd.com/pccontent/233105
5.冯雪老师的·《家庭降管理100讲》重点笔记总结(已更新完)(3)如果饮食结构有一项不合理,建议在推荐补充量基础上,成人多补充300mg,孩子或老人多补充500mg。 (4)购买钙补充剂时,应注意产品的钙含量,而不是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的含量;饮食基本正常,则没必要选择复合矿物质补充剂。 32 冯雪的周末健康清单 (1)建议按一周来考察自己的健康状况。因为几乎所有健康问题只要在一...https://blog.csdn.net/smith_chai/article/details/134997091
6.又是“骏丰频谱”老人花15万余元购买其保健产品,积蓄所剩无几在客厅,摆放有饮水机模样的“频谱水治疗仪”,老人记录本上支出记录为“14800元”。厨房,挨着热水器安装有“骏丰频谱健康浴宝”,一根水管与热水器相接,记录本上未找到支出记录。卧室墙上,挨着空调安装了一台“壁挂新风机”,记录本上支出记录为“9800元”。卧室床上摆放有“骏丰频谱治疗保健仪”和“骏丰频谱健康腹...https://www.zznews.gov.cn/news/2022/0119/383623.shtml
7.百姓降好习惯养出“年轻”血管刘医生:的确是这样。三高人群处在一个疾病状态。这种慢性病的长期健康管理不仅仅需要定期复查,控制三高,还需要对血管进行定期检测。因为三高人群比一般人群的血管硬化率更高,需要更严格的管理。 除了平时按时服药,三高人群如何能够获得健康的血管? 刘医生:刚才提到过血管硬化不可逆,不过可以维持现有的状态不再加重。一旦...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955337
8.慢生活·降40岁以上居民请注意!这110人中有33个是高危人群...你知道吗?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人数达1242万,并且大部分是在发生严重症状后才发现。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已连续2周在渝北区的龙山、龙塔、龙溪三个社区免费进行脑卒中筛查,广大市民的查血结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显示已经有发生过脑卒中的瘢痕... 每年免费...https://www.cqcb.com/manxinwen/manxinwen/2020-06-10/2515782_pc.html
9....嗑10种保健品,最终肝脏受损,购买保健品这件事,年轻人比老年人...网上总有人把保健品叫“智商税”。 其实并不准确。 大部分人智商都没问题,买点保健品,就是想对自己好一点。 这本身无可厚非。 真正可恶的,是那些以健康之名,行敛财之实,并且不顾消费者安全的保健品企业。 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不是因为购买保健品的人蠢。 https://www.whb.cn/zhuzhan/yiliao/20190127/23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