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影响与政策研究

浙江省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影响与政策研究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中小】

其次,本文结合我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探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省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其对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二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是对城市管理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就我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已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省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其二是流动劳动力的返乡和汇款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鲜的非劳动要素(包括资本、信息、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才能等),促进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三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向农村回流的资金对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其四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我省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了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的上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所产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序流动问题以及城市认同问题等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最后就如何加强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如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公平流动以及如何加速我省的农民市民化进程及城市化进程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市民化;城市化;农民工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末我省常住劳动力中有外省流入劳动力412.99万人,省内本土流动劳动力174.25万人,农村流动劳动力总规模达到了587.24万人。同时,2006年末我省户籍外出劳动力有397.63万人。可见,在我省的流动劳动力中,有两股力量在交织作用,一是外省流入的劳动力,二是本省户籍的外出劳动力,二者规模几近相当。为了较全面地分析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特点、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考察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状况:一是从非本地劳动力视角,这里非本地劳动力是指常住劳动力中的非本地户籍劳动力,我们用常住从业劳动力减去户籍从业劳动力来衡量它;二是从外出劳动力视角,这里的外出劳动力是指我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汇总表中的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三是从外省流入劳动力的视角。所以,本文所考察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既包括了在我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也包括了我省农村劳动力流出到外省市的情况。在进行具体分析时,我们把非本地劳动力归结到常住劳动力的口径下进行分析,把外出劳动力归结到户籍劳动力口径下进行分析。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6年在我省非本地劳动力中,男性占50.4%,女性占49.6%,其中在城镇,非本地劳动力男性占56.2%,女性占43.8%;在乡村,表现为户籍劳动力的净流出,这时男性比例更高,占83.8%、女性只占16.12%。从外出劳动力视角看,男性也占多数,占比为63.2%,女性占比为36.8%(见表1),其中在城镇,外出劳动力男性占62.9%,女性占37.1%;在乡村,外出劳动力男性占63.3%、女性占36.7%。分地区的分析也同样显示外出劳动力中的男性比例较高,如浙东北[①]外出劳动力中男性比例为63.5%,浙西南[②]男性比例为63.0%。所以无论是从非本地劳动力看,还是从外出劳动力看,男性劳动力在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中都占多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流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体力劳动特征仍较明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女性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多,例如生子、育儿和持家等因素,使女性农村劳动力一旦结婚以后就往往选择回家务农,致使女性劳动力在我省流动劳动力中的比例较低。

表1外出劳动力的性别构成

单位:%

全省

浙东北

浙西南

男性

63.2

63.5

63.0

女性

36.8

36.5

37.0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6年在我省非本地劳动力中,文盲占4.1%,小学文化程度占40.4%,初中文化程度占53.3%,高中文化程度占0.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9%。在非本地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最高,超过了50%。从外出劳动力视角看,我省流动劳动力中文盲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22.6%,初中文化程度占60.0%,高中文化程度占1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1%,可见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到了近六成,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5.5%,比全省农村户籍劳动力平均水平高17.8个百分点。分地区的分析也可以发现(见表2),浙东北和浙西南的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也都较高,比例分别为59.2%和60.6%。我省流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且占比高于我省农村户籍劳动力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大都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使他们在寻找工作、定居以及将来向市民的转化中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表2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1.7

1.3

2.0

小学

22.6

22.8

22.5

初中

60.0

59.2

60.6

高中

13.5

14.4

12.9

大专及以上

2.1

2.4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6年我省非本地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2.1岁,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4.8岁,无论是从非本地劳动力看还是从外出劳动力看,年龄段在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均占了六成以上(浙东北和浙东南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明显地发现这一点,见表3)。对比分析还可以看出,外出劳动力与非本地劳动力相比,20岁以下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小,41岁以上劳动力比例相对较高,这说明我省外出劳动力与非本地劳动力相比,年龄相对偏高。纵向比较可以进一步发现,近几年我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20以下年轻人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3),2006年与2003年相比,比重下降了5.4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在我省各地区经济普遍发展以后,更多的年轻人已经倾向于选择在户籍所在地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对外地年轻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减,很多外省人都乐于选择来我省常住或寻找工作。

表3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21-30岁

31-40岁

41-50岁

50岁以上

合计

2006非本地劳动力年龄构成

13.16

31.32

38.90

12.75

3.87

100

2006外出劳动力年龄构成

7.15

32.04

32.31

19.02

9.48

2003外出劳动力年龄结构

12.60

46.70

20.40

20.30

2006外出劳动力年龄构成-浙东北

6.2

26.9

32.3

22.7

11.9

2006外出劳动力年龄构成-浙西南

7.8

35.5

16.6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6年我省非本地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3.6%;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107.4%(比例数大于100%是由于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常住从业劳动力减去户籍从业劳动力之后的数额要高于常住从业劳动力总数减去户籍从业劳动力总数后的差额,说明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中外来劳动力的比例较高);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25%(比例为负数说明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户籍从业劳动力比常住从业劳动力要多)。而从外出劳动力角度看,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3%;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0.5%;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7.1%。可见,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分地区比较来看,浙东北与浙西南的外出劳动力在产业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见表4),前者外出的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较高,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较低,而后者则相反。这两个区域的外出劳动力所表现出的就业差异是否与这两个区域本身的产业结构特点有关,尚有待进一步分析。

表4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

2.3

第二产业

50.5

60.4

43.9

第三产业

47.1

37.3

53.8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6年我省吸纳非本地劳动力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其次是农作物种植业,其它大部分行业均以吸纳本地户籍劳动力就业为主。从外出劳动力视角考察,制造业仍然是吸纳我省流动劳动力最多的行业,我省农村外出劳动力的33.76%在制造业工作,批发零售业、服务业和建筑业吸纳的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比重也较高(见表5)。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主要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工作。

表5各行业吸纳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比例

农作

物种

植业

农林牧渔服务业

气、

水生产业

交通

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零售业

住宿餐饮业

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其他行业

非本地劳动力

2.64

-0.08

0.20

0.66

0.21

-0.62

109.48

0.05

-1.47

0.06

-10.35

-1.23

-6.70

7.17

外出劳动力

1.04

0.15

0.30

0.68

0.16

0.91

33.76

0.92

14.92

4.80

16.72

4.09

16.31

5.22

注:比例为负数均说明该行业的户籍劳动力数量要多于常住劳动力数量。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浙江农村(户籍)外出劳动力80.7%是在省内流动,62.6%是在本市地区流动,18.2%是在市外省内地区流动,只有19.3%是在省外流动(见表6)。这一流动趋势显然与我省经济较发达,工资水平较高,就业岗位较多有关,特别是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已经相对较高,诱使大多数本省户籍流动劳动力选择了在省内搜寻工作机会,特别是在本市内邻近的县(市)搜寻工作机会。分地区的对比分析还可以发现经济相对发达的浙东北地区外出劳动力在本市区域内工作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4.5%,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浙西南地区外出劳动力在本市区域内工作的比例较低,只有54.1%,相反这些劳动力到市外甚至外省寻找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见表6)。

表6我省外出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乡外县内

43.4

52.8

36.7

县外市内

19.2

21.7

17.4

市外省内

18.2

11.4

22.9

省外

19.3

14.2

我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跨省流动的比例约占20%,分布区域比较广泛,遍布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另有近5万名劳动力流动到了港澳地区和海外就业。从表7可以看到,外出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分布地区相对集中,在分布比例排名前5位的上海、江苏、广东、北京和山东地区,占到出省劳动力的61.71%,其中上海比例最高,占到26.01%;而在分布比例排名末5位的吉林、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占出省劳动力比例仅为2.0%,表明我省外出劳动力流往这些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很低。

表7我省外出劳动力跨省流动分布省份及比例

排名前5位及比例

上海

江苏

广东

北京

山东

26.01

14.24

10.84

6.72

3.90

排名末5位及比例

吉林

海南

宁夏

青海

西藏

0.61

0.49

0.39

0.34

0.18

安徽

四川

江西

贵州

河南

19.27

16.88

13.86

12.94

8.08

新疆

0.03

0.02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我省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表现为在城镇地区常住从业劳动力要远高于户籍从业劳动力,差额达到了301.1万,而乡村地区常住从业劳动力要少于户籍从业劳动力,说明我省乡村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净流出地。从外出劳动力视角看,在全省397.6万外出从业劳动力中,81%是从乡村流出。外出劳动力在具体就业地点的选择上,55.2%是选择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就业,其中在直辖市就业的占8.0%,在省会城市就业的占17.6%,在地级市就业的占29.6%。同时,由于浙江县域经济较发达,外出到县城就业的也占到了26.3%,只有5.4%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其他地区的农村就业。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县级市及其以下的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明显下降,而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就业的劳动力比例明显在上升(见表9)。

表9我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在不同类型地区就业的分布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全部外出劳动力

100.0

直辖市

8.0

7.2

5.9

7.0

省会城市

17.6

16.8

17.3

13.1

地级市

29.6

29.0

21.3

21.5

县级市

26.3

29.1

26.0

32.1

建制镇

11.8

23.5

19.0

其他

5.4

6.1

6.0

7.3

首先,从农村外出劳动力看,浙西南外出的农村劳动力规模大于浙东北,地处浙西南的温州市、台州市、金华市是全省农村劳动力流出最多的地区,分别占到了全省外出劳动力的15.9%、13.8%、12.5%;而地处浙东北的舟山市、湖州市、嘉兴市是全省农村劳动力流出相对较少的地区,占全省外出劳动力比重分别仅为1.5%、4.3%、4.8%。从农村(户籍)外出劳动力占当地(户籍)从业劳动力的比重看,浙东北的绍兴市、舟山市和浙西南各市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其中衢州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最高,达到了37.5%(见表10)。

表10我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和流动劳动力的分布数量比例

地区

户籍从业劳动力(万人)

(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

全部流动劳动力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

户籍人口人均耕地(亩)

数量

(万人)

占全省外出劳动力比重(%)

占户籍从业劳动力比重(%)

总数

(万人)

比例(%)

1760.3

397.63

586.41

/

杭州市

228.4

43.84

11

54.72

9.3

2.2

0.5

宁波市

189.77

25.97

6.5

13.7

160.71

27.4

0.9

嘉兴市

157.35

19.38

4.9

12.3

43.44

7.4

湖州市

122.21

17.04

4.3

13.9

14.95

2.6

1.2

绍兴市

183.91

48.29

12.1

30.23

5.2

0.8

舟山市

25.18

6.03

1.5

23.9

13.67

906.8

160.5

40.4

17.7

317.72

54.2

温州市

217.58

63.33

15.9

151.37

25.8

2.9

0.6

金华市

190.77

49.62

12.5

40.18

6.9

衢州市

115.78

43.45

10.9

37.5

5.32

2.7

台州市

232.21

54.76

13.8

23.6

63.66

丽水市

97.15

25.92

26.7

8.16

1.4

3.6

853.5

237.1

59.6

27.8

268.69

45.8

其次,从全部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分布来看,浙东北地区吸纳了我省54.2%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浙西南吸纳了45.8%。其中,浙东北地区的宁波市分布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最多,达到了160.71万人,而同在浙东北地区且经济发展程度相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程度相近但人均耕地面积更少的杭州市分布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比宁波要少得多,只有54.72万人,浙东北地区内的这一差异十分引人注目;浙西南地区的温州市吸纳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比例也较大,且浙西南地区内部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分布差异也较大。

农村就业不足和城乡收入差距历来被认为是引起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农村就业水平的差异可以由人均耕地面积的差异所代表,而城乡收入差距程度我们可以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来表示。通过表10可以看到,农村就业不足(户籍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和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较大)两个指标可以用来较好地解释农村户籍外出劳动力水平的差异,但是在解释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分布上,这两个指标却显得有点乏力,尤其是在浙东北地区内部和浙西南地区内部,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水平差异很难从这两个指标得到有效解释。这表明,随着我省民营经济和集群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就业不足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两大因素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分布的影响力有下降趋势,影响农村流动劳动力分布的主要因素正逐渐被诸如经商环境、市场信息、市场潜力等其它因素所取代,影响因素的变化必将通过农村流动劳动力区域结构的变化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我省城市化进程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前者主要体现在从整体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等方面,后者主要体现在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剧了城市公共品的供求矛盾等方面。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流动劳动力,一方面是城市化的微观主体和城市化的载体,是被“化”的对象;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存在,使得我省城市化的速度、发展轨迹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三,促进了我省城市圈的成长。目前,我省正初步形成浙东北和浙西南两个城市圈,浙东北城市圈以杭州市、宁波市和湖州市为极点,三个极点城市的城区(户籍)人口分别达到了414万、216万和108万;浙西南城市圈以温州市、台州市和金华市为极点,三个极点城市的城区(户籍)人口分别为140万、150万和92万。这两大城市圈的形成和成长均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密切关系。由表11可以看到,两大城市圈的极点城市大都是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活跃城市,其中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和杭州市既是本省户籍流动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同时也是外省流入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大量流动劳动力的加入为我省浙东北和浙西南两个城市圈的形成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

表11我省各城市吸纳的农村流动劳动力

序号

流动劳动力

本省户籍流动劳动力(万)

省外流入劳动力(万)

总数(万)

1

27.41

37.84

122.88

2

25.81

47.75

103.62

3

10.86

21.27

42.40

4

9.33

13.10

41.62

5

7.41

8.25

35.19

6

6.85

10.08

30.10

7

5.16

9.85

20.38

8

2.55

7.00

7.95

9

2.33

8.36

5.30

10

1.39

6.39

1.77

4.37

0.95

由于城市圈能为现代化的、专业化的、集约化的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提供有利的产业环境和技术支持,因此成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的首要选择。据统计2003年全世界居住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的1/3以上;美国全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在大都市;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于它的三大都市圈。可以预计,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序进行,我省初具规模的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大城市圈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将有力地推动我省整个的城市化进程。

表12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我省专业市场的建设

综合市场

专业市场

总数(万人)

个数

511

19.98

200

10.31

292

11.42

189

9.74

309

12.08

304

15.67

340

13.30

17.53

208

8.13

130

6.70

243

9.50

255

13.14

244

9.54

186

9.59

153

5.98

86

4.43

97

3.79

32

1.65

78

3.05

127

6.55

82

3.21

91

4.69

此外,人口流动拉动的新增市场是一个不断升级的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为新型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相应的市场基础,并且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还将进一步催生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形成由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机制,由此将大大推动城市劳动用工及工资制度的改革,带动城市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管理、户籍管理、住房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为繁荣城市经济、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农村流动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农村流动劳动力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与冲突问题凸现,公共安全隐患愈加复杂和日趋严重。

一是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产品一时难以满足骤然增长的流动人口的需要。随着我省各等级城市流动人口的骤然增长,城市资源承受能力普遍不足,环境建设不能满足需要,城市公共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杭州等大城市承受人口继续膨胀的巨大压力,教育、卫生等设施缺口扩大,公共服务不足现象十分严重。并且,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大,致使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波动较大,这也给我省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了难度。就拿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来说,农村流动劳动力进城以后所面临的由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风险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的社会风险,这些社会风险主要包括失业、养老、工伤、疾病、公共卫生等。一方面,农村流动劳动力和城市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其抗风险的能力明显较低;另一方面,农村流动劳动力公共卫生服务现状不容乐观,现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难以完全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发挥效用,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薄弱,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相对较低,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职业卫生也面临严峻形势,职业中毒发病例数在我省呈上升趋势,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三是城市管理难度增加。农村流动劳动力快速增长,突破了我省城市原有体制和资源条件的供给限制,对我省城市规划、城市规模结构体形成了剧烈冲击。因为大量农村流动劳动力涌入带来的“大城市病”日益明显,给我省城市人口的统计、教育、文化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比如,人户分离人员增多,是城市的管理难度增大。人户分离对人口迁出区、迁入区的管理、建设、治安等方面都是新的挑战。另外,根据我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特点,婚育期农村流动劳动力比重大,导致我省许多城镇的人口猛增,有很多城镇的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1甚至更高,对当地的计划生育工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大问题。

四是引发城市快速膨胀和不良郊区化。诸如:城市核心区产业“空心化”、人口消费力下降导致中心城区的深度衰退;人口郊区化带来的人口分布变动对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建设布局影响很大;道路交通负荷增大,市民通勤成本上升等。此外,郊区化难以避免地蚕食城郊绿化带与耕地,破坏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导致能源消耗过大等,这些使许多发达国家都深受其害的城市问题,因为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也正成为我省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流动对耕地资源极其缺乏的浙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劳动力转移效应存在的前提是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且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降低。图1表示的是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业部门的产出决定和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决定。在不存在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下,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上代表了农民的实际收入状况。

我们假定Y为农业总产出,L为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LM为被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显然LM小于L。

则转移剩余劳动力之前农民的人均收入I1为:

I1=Y/L....................................................................................................(3.1)

转移剩余劳动力之后农民的人均收入I2为:

I2=Y/(L-LM).......................................................................................(3.2)

用K表示有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下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比例,则

K=(I2/I1)—1=1/(L/LM-1)............................................................(3.3)

从公式3.3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转移人数的多少,转移的人数越多,式中的分母就越小,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效应就越大。

如果说劳动力转移效应揭示的仅仅是农业内部分配变化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的话,那么收入转移效应揭示的则是产业间收入分配的变化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劳动力转移效应是通过分析在产出不变条件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增加收入;而收入转移效应分析的是农业劳动力不变条件下,通过劳动力流动使收入由非农部门流向农村,从而增加了总分配量而提高收入。当前,我省劳动力流动的这种收入转移效应主要通过外出劳动力与农村的血缘联系,进而向农村地区汇款(这里的汇款泛指农民工寄回和带回家乡的钱)来实现的。

为了分析收入转移效应对农村居民(这里的农村居民也包括外出的流动劳动力)人均收入的影响,我们用YM表示由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收入(亦即由非农业部门和城市向农业部门和农村转移的收入),Ya表示存在收入转移以后农业部门的总分配量。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农业部门,我们用k表示非农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程度(则非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是农业部门劳动收入的k倍,这里我们将收入差距主要归结于劳动生产率差异,显然k>1)。我们仍用I1=Y/L表示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则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表示为k×I1。

那么,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收入YM为:

YM=LM×k×I1...................................................................................................(3.4)

存在收入转移以后农业部门的总分配量Ya为:

Ya=Y+YM=Y+LM×k×Y/L........................................................................(3.5)

转移剩余劳动力之后农民的人均收入为:

I2=Ya/L=Y/L+LM×k×Y/L2......................................................................(3.6)

劳动力转移之后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的比例K为:

K=(I2/I1)—1==k×LM/L..............................................................................(3.7)

由3.7式可知,劳动力转移之后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的比例K值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非农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程度k值的大小,k越大则对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的效应越大,反之则小;另一个因素是被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LM,LM越大则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的效应越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人均收入提高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被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非农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大小。被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和两个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扩大,会扩大劳动力流动对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效应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会以赚钱的多少来决定自己的从业行为。只要外出打工收入高于种田收入,农民就会首先选择外出就业。结合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特点,流动人员中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占的比例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因此,从农业人才的流失来看,它对农业发展的负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省的实际情况究竟有如何呢?

从我省1990-2006年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见表13),经验数据显然支持本文上述的理论分析结论。首先,从农业耕地面积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农业耕地面积略有减少,最近几年已经基本稳定在1600千公顷左右;其次,从农业人口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我省农业人口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耕地指标和农业人口指标表明,近20年我省农业投入的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是递减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农业总产值和农业人均产值均出现了增长趋势(见表13)。这说明我省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和流动,并没有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相反,正如本文前面理论分析所指出,我省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和流动为农业发展注入了资金、带来了信息,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还可提供大量的耕地转包给种养能手和扩大规模种植,为加速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我省农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从总体来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全省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表131990-2006年我省农业发展状况

年份

耕地面积(千公顷)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人口(万人)

农业人均产值(元)

1990

1723.53

225.04

3538.13

636.04

1995

1617.80

549.96

3567.14

1541.74

2000

1607.56

630.98

3506.20

1799.61

2004

1594.92

814.10

3353.16

2427.86

2005

1593.55

892.83

3335.30

2676.91

2006

1594.43

925.10

3317.26

2788.75

表142006年我省外出劳动力比例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对比

外出劳动力占户籍劳动力的比例

(%)

由村集体直接承包出租给单位或非本村农户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全家外出户从村集体承包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从户籍所在村集体承包过耕地的户的比重

租出、包出过耕地的户的比重

租入、包入、转入耕地的户的比重

19.8

3.53

11.46

77.75

26.13

9.93

16.84

6.42

6.49

83.87

21.1

6.92

11.66

5.44

11.45

64.4

35.42

9.73

23.35

0.64

26.79

75.58

34.54

11.64

11.35

1.23

92.11

20.18

6.84

12.78

1.97

2.91

92.69

21.52

5.14

23.41

6.28

10.07

79.81

22.13

10.67

23.1

2.36

11.67

83.24

26.92

11.1

33.98

1.47

8.44

80.41

18.25

11.73

18.93

3.57

11.48

39.32

20.51

8.01

20.73

3.67

18.4

71.32

25.44

10.81

24.65

4.08

25.79

85.11

22.26

14.58

表152006年末我省“公司加农户”生产的村数和农户数

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

参加“公司加农户”的农户

村数(个)

比重(%)

户数(户)

2930

8.81

196285

2.20

610

16.64

38112

3.72

209

7.80

16316

1.32

196

3.65

10635

0.86

426

44.42

49755

8.15

131

12.06

6691

1.35

170

5.68

9828

1.03

178

3.64

17423

1.70

183

7.04

14617

2.78

22

5.24

1028

0.51

435

8.52

17965

1.52

370

10.61

13915

3.19

我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庞大,对全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因素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的一些原因,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并不很顺畅,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或改善,势必影响到我省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并可能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流动劳动力权益保障的缺失无疑加剧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很难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表162006年末常住户参加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的情况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1112778

12.45

7857576

87.94

817266

9.15

132097

12.88

976422

95.22

184521

18.00

270320

21.79

1135359

91.54

204523

16.49

48340

3.92

862626

69.90

47337

3.84

21503

3.52

558487

91.49

145575

23.85

66827

13.46

470294

94.74

38739

146775

15.39

895913

93.94

74875

7.85

144268

14.06

932354

90.88

35105

3.42

43946

8.35

484125

92.03

14664

2.79

31271

15.43

168640

83.18

30272

14.93

186708

15.77

975492

82.40

33995

2.87

20723

4.75

397864

91.15

7660

1.75

第一、充分挖掘我省现有教育资源潜力稳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人口和农村流动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依靠,目前我省农村基础教育依然很薄弱,偏远地区农村学龄儿童失学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农村学龄人口的大幅减少和校舍、师资等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相对过剩,为我省稳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撤消一些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合并一些分布较密集的中小学,进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存量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彻底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同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流动劳动力对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热情,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

课题承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课题组负责人:孙景蔚

参考文献

1.白南生(2003).中国的城市化[J],《管理世界》,第11期。

2.白南生、陈传波(2008).还有人能外出吗:外出务工率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劳动经济学》,第2期。

3.白南生、李靖(2008).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4.白南生、何宇鹏(2002).回乡、还是外出?[J],《社会学研究》,第3期。

5.蔡昉(2007).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第7期。

6.蔡昉等(2008).中国劳动力是否快枯竭[J],《比较》,第35期。

7.蔡昉等(2000).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A],载于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

8.曹子玮(2003).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J],《社会学研究》,第3期。

9.陈书荣(2000).我省城市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J],《城市问题》,第1期。

10.陈星博(2003).构建开放型的城市社区: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新思路[J],《新视野》,第5期。

11.邓宇鹏(1999).中国的隐性超城市化[J],《当代财经》,第6期。

12.关信平(2005).现阶段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社会政策的主要议题及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13.国家统计局调研组(2006).当前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分析[A],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五”计划研究课题组(2000).“十五”期间宏观经济改革取向[A],《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第41期。

15.洪小良(2007).城市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16.建设部调研组(2006).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研究报告[A],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17.教育部调研组(2006).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报告[A],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18.李培林、李炜(2007).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第3期。

19.李善同(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20年后可达60[J],《领导决策信息》,第28期。

20.卢迈等(2002).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A],载于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发展出版社。

21.陆绯云(2001).同乡关系网络与中国大陆的“民工潮”[J],《世纪中国》,第3期。

22.孟昕、张俊森(2006).中国城镇的双层劳动力市场——上海城镇居民与农村移民的职业分割与工资差距[A],载于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3.孟昕等(2007).中国非技术工人工资增长了多少——基于2000~2004年广东七厂家的数据研究[A],载于RossGarnaut、宋立刚主编《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4.盛来运(2006).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5.世界银行(2006).《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6.王朝明(2005).城市化:农民工边缘性贫困的路径与治理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

27.王美艳(2005).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28.王毅杰、童星(2004).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第2期。

29.卫生部调研组(2006).农民工医疗卫生服务情况调研报告[A],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30.吴维平、王汉生(2002).寄居大城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J],《社会学研究》,第3期。

31.吴晓娜(2005).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对宝丰县调研结果的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谢桂华(2007).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J],《社会学研究》,第5期。

33.杨云彦(2003).中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测算与强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34.姚洋(2001).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J],《战略与管理》,第3期。

35.袁志刚、方颖(1998).《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M],山西经济出版社。

36.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2006).《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A],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37.周大鸣(2000).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38.周皓(2004).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第4期。

40.Roberts,Kenneth(2005).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形势及其变化[J],《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①]浙东北:包括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

[②]浙西南:包括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丽水市。

THE END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基于CSS数据库结论表明:从客观指标来看,社会转移收入是城镇职工第二收入来源;低收入组获得的养老保险转移收入要显著高于高收入组,部分中、高收入组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老年群体获得的养老保险转移收入显著高于青壮年群体;代内、代际间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代际间基尼系数仍然在0.4警戒线左右。从主观指标来看,大部分...https://www.xhuqk.com/xhdxxbzskb/cn/article/doi/10.12189/j.issn.1672-8505.2022.06.006
1.中国养老保险并轨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2016, 17(1):077–08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16.01.013 中国养老保险并轨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朱梅,姚露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基于制度和个人两个维度,选择终身净转移额,内部收益率,养老金替代率差距三大指标,运用精算方 法,定量分析了"并轨"改革后中国...https://skxb.hunau.edu.cn/hnnydxxbsk/article/pdf/201601013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基本养老保险能通过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希望在采取税收和政府补贴等手段之余,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来提高它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自2005年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以来,基本养老保险到底发挥了多大的收入再...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2-1016181378.htm
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本文将致力于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进行一个更为全面完整的分析。第一,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个体的世代交叠模型,将模型中的劳动者划分成高收入群体、中等偏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中等偏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542-1022428168.nh.html
4.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研究生会学术期刊《统计功课》第五期(2009...养老保险所实现的再分配功能对满足低收入阶层的养老需求,缩小贫富差距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绝对转移额、内部收益率和个人替代率等分析方法,剖析代内不同收入阶层间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和效果,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平效应。https://cosx.org/2009/06/ruc-statistical-coursework-abstract-5/
5.社会保险制度实行何种养老保险模式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在国内外存在广泛的争议。美国的一些学者认为,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可能减少个人储蓄,这被称之为养老社会保险对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由于个人储蓄的减少会降低国民储蓄率,养老社会保险就会产生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最先提出这一点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https://mip.yjbys.com/zhidu/2528385.html
6.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合集8篇)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和培养。切实落实各种老年人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就诊等;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有固定收入; 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农村医疗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就医;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使老年人能够负担得起疾病,方便就医; ...https://www.ruiwen.com/baogao/7431541.html
7.预期收入效应,expectedincomeeffect,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该模型是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与人口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的有机结合 ,并且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收入预期、寿命预期、非预料死亡和遗产继承等内容。 更多例句>> 5) income effect 收入效应 1. Divergence in comprehension both of substitution and income effects;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理解上的分歧 2. First,this arti...http://www.dictall.com/indu61/23/61233168C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