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吕雅萱界面新闻编辑|翟瑞民
此前在5月17日,辽宁省医疗保障局在回复网友关于“辽宁省何时将试管婴儿项目纳入医保”的咨询时透露,辽宁省已印发通知,将18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生育保险目录。随后在6月1日,辽阳市医保局转发《关于调整辽宁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的通知》,明确将有关辅助生殖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生育保险支付,于7月1日起实施。
“做一次辅助生殖大概需要5万到6万元,一次不成功可能需要做两次,也就是10万到12万元之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医保基金一般都是以收定支,所以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后支出水平需要仔细测算,等测算完毕会在官网上出台文件公布。”辽宁省医保局工组人员表示。
辽宁省并不是第一个宣布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又暂缓执行的地方。
此后直至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医保局再次表示,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等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将于7月1日起实施。8月15日,北京市1233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热线对界面新闻确认,目前北京已把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内,并在指定医院实施。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地的政策出台和施行较为缓慢,进度不一。不少省份表示,该政策制定国内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也涉及医保基金支出增加等因素,需要谨慎操作。
福建省信访局7月11日回复网友留言称,福建省目前已将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测定、羊膜腔穿刺术、输卵管介入治疗等项目纳入医保,将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也纳入了支付范围。下一步,将会逐步将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适宜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天津市医保局7月17日回复称,将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综合考量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因素,确保项目符合“保基本”的定位,统筹考虑基金收支情况,逐步探索将临床必需、技术成熟、安全有效、费用适宜的辅助生殖类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辅助生殖入医保报销范围难点有哪些?为何阻碍重重?
东南地区某三甲医院生殖中心医生对界面新闻表示,经历三年新冠疫情之后,各地医保基金都相对紧张,此时如果将新的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需要对其必要性、迫切性进行谨慎评估考量。
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费用主要分为三大方面,手术费、医药费和检查费,目前各省份辅助生殖技术项目价格多为自主定价。该生殖中心医生表示,哪些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应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纳入医保后项目是否要调价?在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多次治疗才能成功的情况下,可以报销几次?报销医药费的话,是报销进口药还是国产药?药品是否可以集采等,在医保资金紧张情况下,这些问题都需要医保专家和业界人士认真研讨。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某辅助生殖医院首席顾问段涛对界面新闻表示,应该守住医保“保基本”原则,引导辅助生殖技术高效使用医保基金是个棘手的问题。
从上述生殖中心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看,患者方对该政策并没有很高的预期,辅助生殖进医保对患者来说并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医保资金紧张情况下,“这项政策缓一缓本身压力不大,各地可能没有很大的推动力。”
国家医保局曾多次就辅助生殖技术是否纳入医保问题表态。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表示,“目前尚不具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
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再次答复称,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系统人士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辅助生殖进医保在各地进展缓慢,可能需要再次评估其有效性和社会需求,“把它纳入医保,对于促进生育来说,作用究竟有多大?这需要重新思考和评估。“
界面新闻注意到,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项活动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严格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审批和校验管理;严厉打击买卖精子、买卖卵子、代孕、伪造和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等违法犯罪行为;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对非医疗机构、非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综合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