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成为优秀的,你就不要期望你的孩子成为优秀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在品行上成为值得让孩子模仿的对象,才是最重要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01好朋友小丽,做了九年的幼师,每年新生一来,她就能看出这些孩子的父母是些怎样的人。我问为什么,她说:“模仿的人不一样,表现就不一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谁都听过。孩子除了直接学习我们给的那些东西,更擅长于模仿:模仿我们的言行举止,模仿我们的情绪脾气……更甚至,模仿一些你根本都察觉不到的东西。小丽班上有一个孩子,名叫朵儿。为培养她的阅读兴趣,朵儿妈妈给她买了不少绘本。这些绘本大都印刷精美、质量上乘,可朵儿看了半天就腻,不久,她盯上了妈妈的手机。是手机比较有趣吗?还是因为手机会发声发光?其实不见得,朵儿妈妈在带孩子时,总掏出手机来玩。
朵儿每天看着她拿着那东西在捣鼓,自然也有了兴趣。再后来,孩子一下子喜欢了所有人的手机,哪怕看到陌生人的手机也要去拿。
小丽知道后在想,如果朵儿妈妈从一开始就拿着书在读,那朵儿是不是会很爱看书呢?事实上,这个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02
她母亲以前开杂货店,一辈子把钱看得很紧。记忆中,她妈妈常为一些货物卖不到好价钱好几天吃不下饭。邻居家的其他孩子逢年过节都能穿上漂亮衣服,只有她没有,为什么?
因为她妈妈说“爱打扮的孩子学习不会好”,还说“人丑,怎么打扮都那样,干嘛要花那钱”。因为钱的问题,妈妈还经常发脾气,有时还会把这种情绪波及到全家,吓得她大气不敢出。但另一位同学就不同了,哪怕钱再少,她也是一副挺会享受生活的样子,这也得益于她妈妈。
她妈妈一辈子把钱看得很淡。在她家为钱最忧心那几年,她妈妈也从未垂头丧气过,还时不时帮孩子买他们喜欢的水彩笔画画,变着法子裁很多好看的衣服穿。她妈让她懂得,有钱也好,没钱也罢,生活都能过得很有意思。
都说,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家庭文化传承的结果。像前一位妈妈的“省”,是种节约美德,可也是她一生的悲哀,不仅殃及她的身体,还影响孩子年幼的心灵。后一位同学妈妈的“富”,不仅使自己健康愉快,还引领着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激情。
3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你是谁,你的孩子便是谁。”孩子生下来就是张白纸,父母的行为、习惯、思想、性格总会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因此,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人生的第一个影子。
做幼教这么多年,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平日也没少教育孩子,可孩子还是我行我素,不听话,令人伤透了脑筋。其实,孩子好的品行都是在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而不是粗暴地说教。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成为优秀的,你就不要期望你的孩子成为优秀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在品行上成为值得让孩子模仿的对象,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情商”这词近年来很流行。何谓情商高?何以提高情商?很多人一直搞不清此定义,但对情商低的种种世相却能尽收眼底。
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和同龄小伙伴一起玩,儿童之间的交往和游戏,会帮他构建新的认知构架、主动活化大脑,激发创造力。合群的孩子,会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
曾经听孩子讨论时说,“大人都是骗人的,尤其是当我们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他们简直是谎言专家。”的确,如果说运用武力拒绝孩子是家长中的少数,那么运用谎言来拒绝,大多数家长都中枪。
丹麦父母是怎样教育出一代又一代快乐、自信、成功的孩子的?
与孩子“谈钱”,的确是每一位父母无法避免的教育话题。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哭穷,而是努力拼搏着。
作为父亲,高晓松说:最实用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
我家孩子是在认真学习吗?然而,在你每次询问自己时,又害怕得到真实的答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们共同的期盼。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子女成绩优秀,出人头地,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极端现象。
教育第一位的和最显著的效果表现在一个人开始思考他是怎样一个人,开始深究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我身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如果不能引导一个人视察自己,思索自己的命运,最巧妙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徒劳的。
爱的温情下,却是对孩子自由选择权的剥夺。父母在单位被体制化掌控,又反过来掌控孩子。“好孩子”叛逆期被压抑的自我,终于不可抑制地冲出心灵壁垒,吞噬魔咒般的父母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