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自己被坑时,已经花了将近7000元。”李先生说,2023年10月底,他在网络平台上刷到一则教学视频,称可以教授“不露脸、不直播,轻松赚钱”的办法。看到有5天的免费公开课,每节课将近2小时,李先生立即报名体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教大家使用剪辑软件做视频。体验课期间不断有工作人员宣传:“往期学员都有机会月入5000元,还有很多月入过万的学员”“7天左右剪辑收入就有机会高达7000多元”,工作人员还发来了往期学员实现高额收益的账户截图。这些宣传让李先生十分心动。5天之后的课程开始收费,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交了2000多元的报名费。
李先生说,这样上课没多久,工作人员再次联系他,称若要进一步学习,需报名高阶课,并承诺高阶课会有老师一对一服务,学习效果更好。李先生便第二次报了名。“可实际上根本没有一对一服务,我有问题想咨询,往往很久都没人回复。”李先生说,每买完一次课,就会有人联系他,让他购买更高阶的课程。
直到今年,李先生先后5次买课,花费将近7000元。“用轻松变现、收入过万等字眼忽悠人,但实际教的就是基础的视频剪辑,教学内容不值这个价,更不可能实现轻松盈利。”李先生说,当他意识到自己踩坑,想和工作人员沟通退费时,对方却不再回复。
赵女士在网络平台花900元购买了视频剪辑课程。可收到课程链接后发现,网课内容与博主直播时的宣传完全不同,制作十分粗糙,只是将博主账号里的视频剪辑过程录制切段,就变成了好几节课。“总共58节课,最短的只有2分半钟,最长的也不过20分钟。”赵女士说,这样的课程内容实在太“水”,自己并未学到有价值的内容,也无法达到提升技能的目的,便申请了退费,但对方称网课不能退。“链接里会显示我的学习进度,我只看了31%,其他没看的为什么不能退?”赵女士多次联系客服,并向多方投诉,可几经周折,问题仍未解决。
调查
套路层出不穷“割韭菜”没商量
然而,记者搜索发现,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大批网友发文吐槽自己被“割韭菜”。经记者调查梳理,这类知识付费主要有两种套路。
一是免费课“精装”,付费课“毛坯”。网络直播、免费试听课是吸引用户的“门面”,因此免费的课程往往干货满满。但用户付费后发现,实际得到的课程严重“注水”,质量远不及试听课。
二是靠诱人字眼吸睛,诱导消费者下单。记者调查了解到,许多技能型课程如PPT制作、音视频编辑、AI创作等在平台的价格基本都高达上千元。这些培训机构通常打出“副业兼职赚钱”“保障接单”的口号来吸引消费者。多位消费者表示,培训方会向他们展示此前诸多学员的接单截图,宣传“轻松月入过万不是梦”。记者咨询了多家剪辑培训机构,发现其宣传海报中都明确表示提供“就业服务”,包括推荐正职岗位和兼职任务等。“因为学费比较高,这些宣传就是让我们相信学费会很快回本。但实际上,自己根本找不到兼职,也无法变现。”一位有过买课上当经历的受访者告诉记者:“起号、养号,真正做好自媒体根本没那么简单。培训方在答疑群里只说他们做得好的账号,一旦有学员反映自己的账号数据做不起来,或发表一些质疑的言论,就会被踢出群聊。”
难点
商家不退费维权被“绕圈”
多位受访者向记者证实,他们发现被坑后曾申请过退费,但十分困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以“网课退费”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大量教大家如何维权的“经验帖”和无法退费、投诉无门的“求助帖”。
一些受访者表示,自己付费后,对方便将所有课程打包,一次性发送。“这类课程收到后发现不合适,想要申请退费太难了,对方说课程已经发给我了,没法判断我学没学,没法退费。”也有受访者表示,即便是按课时上课,中途认为课程不合适,退费也并不容易。记者就这一退费情况咨询某线上剪辑培训课程的工作人员,对方并未对如何售后保障做出具体回应,只是表示特殊情况可以沟通,按照课时结算,同时强调“如果你单方面违约,肯定要付违约金”。
专家建议
三方发力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阳分析认为,不论对授课机构还是授课教师的资质,网上卖课的要求都较为宽松。线下授课机构一般需持有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并满足特定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在线教育机构则只需具备相应在线教育经营许可,而个人开设的“网红课程”门槛更低,连这些资质也无须具备。“网上卖课准入门槛低,监管相对薄弱,导致这类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维权难度高。”
陈阳表示,售课方以低价或噱头卖出的课程如果不符合宣传内容、不能保证其质量,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构成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协调退费。“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商家会在合同中作出不能退费的约定,这属于霸王条款,如果协商不成,消费者可以通过向网络交易平台索赔、向消协及监管部门投诉、法律诉讼等途径维权。”
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强化审核机制,引入评价机制,畅通售后监管。陈阳说,消费者网上买课时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缺乏足够的渠道了解课程质量等信息,因此建议平台引入消费评价机制,为消费者提供参考,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平台还应开通消费者售后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倒逼售课方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