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过去的一年,拨开无计可施的迷茫和纠结,也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尽管这种改变对行业的实质影响还不得而知,但无疑也是保险业走上成熟发展道路前的真实格局。
“转型是什么转型就是踩油门,或加速或减速,变换车道,抓住行业的机遇,抢占起跑点。转型的实质是一个公司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根据公司的资源禀赋、经营水平去匹配时代机遇。”有业内人士如是认为。
政策释放行业正能量
就在2014年,这样的时代机遇从天而降。
要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这是“新国十条”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意见》一开头就明确了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定位和作用,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的现代保险服务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根据业内测算,2013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1.72万亿,保险深度3%,保险密度不足1300元/人,如果要实现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的目标,2020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4.73万亿,保费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5.5%,这预示着未来6年保险业保费增长将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但能否化茧成蝶,对保险业而言或许挑战的意味不少于机遇。在中国,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但政策的边际效应也会存在某种程度的递减。“只有充分认清影响和决定保险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使保险业平衡包容发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认为。
并且业内人士还更多考虑到能力的问题。对此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指出,政府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要剥离行政管理职责,而且是花钱剥离,但要把“新国十条”的红利变为现实,保险业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二是贵不贵。
毋庸置疑,“新国十条”为保险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但要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地,最大的考验还是行业本身。“传统的粗放式发展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面向未来,行业需要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王和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