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客扎堆购买的储蓄险,给香港中小险企埋了一颗巨雷|钛媒体金融

“客户并不太在意收益率究竟是7%还是5%,最关心的是能不能保本。”

近日,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向钛媒体App总结了内地投资者的偏好变化:逐渐从2019年以前的重疾险转向储蓄型保险。

香港保监局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产品,新增保单方面,终身寿险、危疾、储蓄寿险分别占比59.1%、29.4%、3.4%,新增保单保费方面,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危疾分别占比79.7%、12.1%、2.7%。

终身寿险、储蓄寿险等具有明显储蓄属性的险种保费占比超过九成,展现出了内地居民庞大的储蓄需求。显然,近年内地人涌向香港购买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地打破刚兑之后资产避险的选择和代替。两地利率水位的差异成为资金流动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指出,这一趋势会对香港的保险机构带来冲击,即虽然保证利率很低(通常在1%以内),但是预期利率还是很高(通常在6%-7%),在投资端海外市场整体波动很大的情况下,内地人涌入买储蓄险,对于香港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会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购买香港保险,主要为了储蓄

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内地赴港投保略有降温。

香港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源自内地访客的新增保单保费较去年同期下跌6.9%至297亿,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份额由31%降低至25.7%。

而这一降幅主要由于去年二季度的高基数效应。

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内地访客新增保费分别为96亿元、223亿元、150亿元、121亿元。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产品新单保费约为590亿港元,同比飙升27倍,仅次于2016年创下的历史高峰。

2024年,内地访客新增保费第一季度为156亿元,第二季度141亿元,上半年合计297亿元。按季度来看较为平稳。

在整体市场中,上半年内地访客投保的保费,占据全港新单保费(1159亿港元)的25.7%,占比超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市场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发生机构性变化的是内地投资者对于保险产品类型的选择。

一位接近港险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香港保险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疾,被称为危疾,另一类是理财,主要是分红型的终身寿险。“在十年前重疾险保单数量曾占到港险的三分之二,保费一度占到百分之十几,但现在重疾险的保单数量只有30%,保费占比也只有3%左右。”

从保单数目来看,终身寿险和储蓄险大幅增加

以2019年上半年为例,按新单保单数统计,内地访客购买重疾险的数量占比为58%,终身寿险占比33.4%。

重疾(危疾)的保费占比仅2.7%

按新单保费统计,终身寿险的保费贡献最大,占比高达79.7%,储蓄险的保费贡献占比12.1%,而重疾(危疾)则占比2.7%——仍以2019年同期做对比,彼时重疾险排名第三,占比达11%。

储蓄险高收益,只是“看起来很美”

高收益是吸引内地投资者投资储蓄险的主要原因。

利率下行大背景下,内地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一路走低。根据监管要求,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已经降到了2.5%。

与内地同类型产品不同,香港储蓄类产品保底利率低、预期收益率高。有保险经纪人向钛媒体App表示,近年来港险的预期收益率基本在6.5%~7.2%之间波动,但保证利率很低,大多在1%以内。

香港保监局公布的各公司分红实现率(实际的分红/产品说明书演示的预期分红)显示,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能实现所有产品100%的红利实现率,通常在85%到90%之间。但也有一些公司的产品分红实现率波动巨大,比如保诚保险披露的2023年分红实现率,最低低至17%,最高至162%。

香港保监局在其官网举例提醒:

一份分红保单的利益说明文件预期10年后的总现金价值(包含保证及非保证利益)为10万元,但其中9万元是非保证利益。当投保人10年后退保或保单期满,其可获发的总金额,有可能由1万元(即保证部分)至10万元或以上。投保人阅读利益说明文件时,应考虑自己能否接受这个波幅。

此外,香港保险市场环境与内地相比还存在明显差异。

一位非银行业分析师表示,香港保险的告知要求明显高于内地,即不仅局限于投保单所询问的问题,其他任何影响保险人是否承保或者是否增加费率的“重要事实”均需如实告知。如若不能准确告知,则容易在理赔时出现“扯皮”。而一旦出现纠纷,则需要本人亲赴香港。同时,购买香港保险还必须考虑资金出入境风险。

香港中小险企埋隐患

支撑香港保险高收益的底层资产,主要是美股和美债。

在底层资产方面,香港保险公司与内地保险公司存在巨大差异。在香港,保险公司投资标的限制较少,可以将一半以上的保费收入投资股票,而且可以投资海外市场,包括美国、英国和亚太市场。

而在内地保险行业,理财险注重规避风险,资产配置以人民币债券为主。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限定于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不动产等渠道,且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不得高于20%。

某香港分红险的投资策略

由此,香港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直接关联。此前,得益于美联储此前的激进加息,香港保险公司纷纷锁定利率超过5%的美国10年期国债。加之外围资本市场持续向好,香港保险公司一度实现“大跃进”。

曾有媒体引述熟悉香港保险市场的业内人士称,股债双牛下,香港保险公司“没有担忧、只有欢呼”,所以在资产端的支持下,负债端可以狂飙突进也可大肆创新。

但狂飙突进也在酝酿风险。伴随着全球市场波动加剧,一方面,保单收益率波动的可能性加大。更重要的是,香港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要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一位香港保险公司高管向钛媒体App表示,香港保险业虽然以前以低保证利率著称,但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推出了高收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吸引了大量内地客户,“虽然名义上保证利率只有不到1%,但如果实际收益率长期只能‘贴着地皮’,也会被消费者抛弃,因此,在投资端仍然需要尽可能去争得高收益。”

“保险公司需要在投资端争取高收益,以提高分红的兑现率。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可能导致投资失败,甚至亏损。”上述人士表示,“当前已经不是纳指、美元等都在高冲的阶段了,保险公司在投资端会面临瓶颈。”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向钛媒体App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大量内地客户购买储蓄险后,保险公司为了确保能提供较高的预期回报,可能需要调整投资组合,需要在全球寻找更优质、回报率更高的资产。中小保险公司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更难以承受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冲击,而且他们在专业投资团队上可能相对较弱,对于大规模调整投资组合的应对能力有限。”

在他看来,储蓄险的热销在近两年才发生,目前香港中小保险公司的危机实际还未真正显露,但“路遥知马力”。

一位非银行业分析师则认为,保险行业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和精算,但在香港和内地市场,保险公司往往更注重赚取利差,即通过投资赚取收益,而非传统的死差,即通过覆盖风险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保险的初衷,使得保险公司更像是投资机构而非风险管理机构。”(作者|蔡鹏程,编辑|刘洋雪)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24》:我国险资占金融业资产比例7%保险业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比例较低,仅为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壮大险资有利于金融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报告还分析了定期寿险、商业养老保险、健康险等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改革税优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设等。 普惠保险方面,报告强调需处理好与其他类型保险的关系,平衡发展速度与风险防...https://j.021east.com/p/1731909065041497
2.直击中国太保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会:净利润同比增长65.5%分红险期...新业务价值逐步提升分红险期缴占比进一步"翻番" 寿险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2300.59亿元,同比增长3.3%;新业务价值142.38亿元,同比增长37.9%;新业务价值率20.1%,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保险服务收入623.45亿元,同比下降2.5%。 对于新业务价值的提升,太保管理层指出,一方面,在产品定价利率的切换、客户负债...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10313224470278.html
3.中国人寿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超382亿元同比增长10.6%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人寿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超越6万亿元,分别达6.22万亿元和6.09万亿元;内含价值超1.4万亿元,稳居行业首位。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总保费达4895.66亿元,同比上升4.1%,在上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市场领先地位稳固。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05.2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51.90%,保持高位...http://www.xinhuanet.com/money/20240829/2c083db8c1fe41eb85fd184e86c65e58/c.html
1.安联报告看好中国保险市场十年高增从市场份额占比看,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保险市场的全球市场份额从41.3%提高到2023年的44.2%;中国保险业仍以强劲增长将其全球市场占比几乎翻了一倍,达到10.6%。在未来十年,安联预测中国保险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每年增长7.7%,从而巩固其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 https://jrj.wuhan.gov.cn/ztzl_57/xyrd/bxy/202406/t20240603_2410958.shtml
2.中国人寿和泰康保险公司哪个强以下是对两家公司的详细比较:一、公司背景与实力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实力。它在中国保险市场中占据着领先地位,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络和品牌影响力。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一家成立于1996年的全国性、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https://www.shenlanbao.com/wenda/topics/7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