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行业头部公司的2022半年报已全部公布完毕,今天来对各家业绩数据进行一个横向对比。
背景回顾
保险行业打了一场没有准备的战,第一年没准备,第二年还没准备,第三年依旧没有准备,疫情影响之大,算是黑天鹅了。——流水白菜
关于今年上半年的行业背景,我先引用白菜兄在今年平安公布半年报后的一句话,大家可以感受到疫情下保险行业面对的处境。白驹过隙,疫情伴随人类已进入第三个年份。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不论是保费销售还是投资方面,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非常大。一路走来,每当人类和市场适应了当下的状态,接下来还会有未预料到的情况发生,即使到了今年上半年依旧能不断超出市场预期。除了疫情,今年上半年鹅乌还发生了战争,全球资本市场和汇率波动加剧,国内医疗教培互联网地产等行业加速变化……
从2019年各家保险公司在繁荣期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到2021年向高质量转型、大幅缩减人力、纷纷布局“健康”“养老”等,行业的步伐开始相似。只是从结果数据看寿险行业在上半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符合市场预期,依旧未能全面复苏。
行业的估值依旧处于历史底部区间,且不少公司还在今年上半年刷新估值下限。到了今年中报季的时候,多数人对保险行业已经不敢有什么期待。下文我把多家公司的数据放到一起对比,让大家对今年的行业半年报有个总体的映像。
下面我们从一些主要指标来横向对比:
净利润和营运利润:
营运利润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剔除掉波动大的投资收益,和一次性重大项目的利润,可以更准确地反应经营利润的增长。
保费收入
再看保费增长吧,保费增长只能反映规模的部分,但是依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公司负债端的表现。
上图中可以看出,上半年行业再次受到疫情蹂躏的基础上,增速整体好于去年同期。(偷个懒,直接用保险周报第80期的图,中国太平的保费收入只统计内地数据。)
代理人数量
新业务价值增长率、新业务价值利润率
接下来这两个新业务的指标,才是保险粉们最关心的。也是最能反映行业负债端景气度的核心指标。
从新业务价值增长率来看,疫后3年真是惨淡的3年。行业该指标几乎清一色的大幅缩水。有个别公司其实从2019年已提前行业拐点开始衰退,加上疫后冲击的三年,目前行业整体新业务价值相对上一轮行业周期高位缩水严重。新业务价值的缩水不仅打击了市场的信心,拉低了整个行业的估值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国寿并未直接公布总的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只公布了个险部分,图中部分根据新业务价值和新单保费推算,可能存在误差。
内含价值增长率
内含价值是保险行业反映价值的核心指标之一。这里的增长率选取每股内含价值而不是总内含价值,排除了增发等的影响。
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有一个滞后性的关系。当年卖出的保单,在未来会不断释放内含价值。可以说内含价值反映了当下保险公司的价值,而新业务价值影响未来内含价值的增长情况。
总投资收益率
可以说面对疫后三年里难上加难的压力环境,今年上半年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相比前两年都出现了新低。
尽管国内的保险公司在监管约束下总体相对保守,资产端也大多数在国内,A股短期不像中概和港股一样有流动性和清零风险。但是地产等行业的持续**,也让市场开始担忧保险、银行等行业的资产质量。
讨论投资端的时候,这里选取总投资收益率,而没有选取净投资收益率,因为总投资收益=净投资收益+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资产减值损失+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权益法确认损益。净投资收益率在计算股权型投资的时候只计算了股息收入,并未计算买卖差价,采用总投资收益率可以更好的反映资本市场走势对当期险资投资端的影响。
股息率
再配一个保险周报87期里的图,整体来看,保险行业这几年经过股价和估值的下跌,都已变成高股息公司。尤其是港股,清一色股息率在5%到9%......
关于股息率上表中均为税前股息率。A股目前是差额红利税,持股超过一年免税(交税的不好意思自称长线价投),持有1个月至1年税率为10%,持有不到1个月税率20%。H股红利税为10%,沪港通渠道购买H股红利税为20%。
PEV估值
最后看下PEV估值,任何指标都不绝对等于公司的真实价值,PEV也一样,只是一个估值角度,一个估值工具。然而这个指标近几年在港股已经被打废,A股也开始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