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赔付金额以及服务农户户次均实现快速增长。据统计,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219.4亿元,同比增长25%,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6万亿元,在稳定农民收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服务仍较为粗放,违规承保、保障水平不足的矛盾仍显突出,保险产品供给、保险机构服务与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短板”须加快补齐。
在农业保险服务中,费率定价模式不合理是其中一大重点问题。
现行较为普遍的一种作物在一个省区内执行一个费率,即“一省一费率”的定价方式,虽然计量简单,但也给农业保险发展带来一定限制。由于农业风险在省内各区域分布是不均衡的,采取“一省一费率”不能客观反映各区域实际风险状况,表现为高风险区域的农户获得了高性价比保障,投保更积极,而低风险地区农户因保障性价比偏低而选择不投保,产生投保逆选择。不仅如此,“一省一费率”的操作模式还诱发了承保、理赔违规问题。如保险机构倾向于对不同风险区域的业务选择性承保。对高风险区域承保的业务,收取的保费无法覆盖实际风险,就会造成协议赔付、平均赔付等现象的发生。
我国农业产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型经营主体有很强的资金和抵御风险需求,农业保险进一步“扩面、增品、提标”,才能提升农业保险的整体保障水平。所谓扩面,就是要在提高覆盖面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地区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在推动政策性农险扩面,积极落实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国推广的同时,也要适当助推商业性农险扩大覆盖面。所谓提标,不仅意味着适度提高保障标准,还要求行业从注重事后赔付向全流程风险管理延伸,加强风险减量服务,以保险科技手段助力农业防灾减灾。所谓增品,就是要适应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农险产品,开发产量指数、天气指数、价格指数等多元化农业保险产品;围绕新型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开发推广设施农业保险、高标准农田保险等,为国家粮食安全织密农业保险“安全网”。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运营保障体系也很重要。农业保险或可实行区域划分,根据每个地区的灾害分析、保险业务情况、定价方案等内容进行个性化区分,这样才能把握农业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进而厘定不同风险区域的农险费率。监管方面,保险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对保险机构资本不实、违法违规甚至骗取财政补贴、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监督检查力度,通过严格监管,规范市场竞争。
归根结底,农业保险发挥的保障功能是为了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现实中,一些保险公司的实际赔付标准与农户赔付预期差距较大,使得部分参保农户获得感不强,觉得不解渴、不够用。只有让农户看到效果,才会有投保积极性。这就需要打通农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断优化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业务制度,进一步提高承保理赔服务效率与承保理赔精准性,做到出险时能赔快赔、应赔尽赔,真正为农户“撑腰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