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尾,各家保险公司的“开门红”陆续启动。
11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日前太平人寿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分红型终身寿险产品——“太平国弘一号终身寿险(分红型)”。
“开门红”是保险公司每年的重头戏,一般是每年的10月开始到次年的2月,不少保险公司“开门红”期间的业务占比达到全年业绩的四成乃至更多。近些年,虽然监管多次引导险企淡化“开门红”追求业绩平稳,但在行业销售惯性、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开门红”仍是多数公司全年业务节奏重心。
与往年相比,2025年的“开门红”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方面,随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调降,“开门红”节奏更为提前和可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产品供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短交快返年金险搭配万能账户转换为分红型产品。
繁荣营销背后的纠结
“开门红”究竟应该坚持还是淡化?业内对此意见不一。
某保险中介机构经纪人坦言,从年初的2024“开门红”开始,中间经历了经代渠道产品下架的停售潮,之后又因为预定利率调整,经历了传统寿险和分红险的炒停,可以说全年都在进行营销活动。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也多次释放淡化“开门红”,追求业绩平稳的信号。就在去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要以优化负债质量、提升发展可持续性为目标,科学制定公司年度预算,防止激进发展、大进大出。
然而现实情况是,仅有极个别险企明确表示不做“开门红”,尽管今年已经历了多轮营销高峰,客户对此已经“麻木”,保险公司依旧全身心投入。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一方面,预定利率下调后,客户对于保险产品的收益预期有所变化,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开门红”活动,以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营销策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弥补预定利率下调可能带来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开门红”作为保险公司一年一度的销售盛宴,对于提升全年业绩、振奋团队士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开门红”活动展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客户信心。
预期审慎乐观
基于上述等因素,这也就使得业界对2025年“开门红”能取得怎样的成绩,预期并不一致,但相较于往年,更为审慎。
也有一线销售人员表示,受当前宏观经济等多因素影响,消费者的财富增长承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抑制保险需求。然而,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其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于保险的需求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激发,特别是在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保险产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