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唤醒了教师的理念之思;如绵绵细雨,滋润了教师的研讨之心;如明媚阳光,照亮了教师的前行之路……而以下“四个合理教学”则是我的语文教学的探讨之路。
一、合理调整教学主题
二、合理捕捉生活气息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原课文顺序:《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我重组课文后的顺序:先上《少年闰土》,目的是让学生初识少年时代的鲁迅。由于年龄相仿,学生对热情好客、向往自由的“鲁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鲁迅。接着上《一面》,学生通过作者阿累的回忆,知道了晚年的鲁迅对仅此一面之交的青年却如此关心和爱护,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感染了学生,学生对晚年的鲁迅更是肃然起敬。正因为如此,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才会有许多人来悼念他,才会有不同字体的挽联,才会有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才会有诗人臧克家《有的人》的歌颂与批判。学生在重组后的课文教学中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甚至从中获得了更深刻的启示。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合理延伸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将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是:《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对于县城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的孩子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我让学生的父母带着他们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麦子、养蚕,看农村的人养鸡、养猪、养鸭等。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麦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诗的喜悦,课本内容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农村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变得有声有色,有苦有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策略规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它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分别在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到了五年级,有了整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对语文学习的提升与拓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主动走出教室去观察、实验、调查、访问,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认为综合性学习费时费力,对提高考试成绩效果不大,花那么多精力去搞综合性学习不合算。通过六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
现在教育界正在掀起一股规范教学之风,它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它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重实践,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四、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总之,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崭新的教学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观点值得探讨。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向规范,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运用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黄力林.中小学综合性活动教学[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2]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主动
探究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实验版五下第六组教材,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这次综合性学习呢?
一、文本解读
二、目标预设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活动思路
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四、方法选用
1.互动激趣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学生一起搜集、调查、查阅,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举办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2.指导阅读法
3.自主选择法
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为学生指点活动途径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4.鼓励评价法
五、流程设计
主要任务是: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制订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一)开展阅读实践,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2课时)
(二)结合阅读材料,指导开展两项活动。(3-4课时)
“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一)研读例文,选定主题,制订计划。(2课时)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
(二)搜集信息,形成观点,撰写报告。(3课时)
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
一、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开展综合性学习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确定研究主题,制订好实施计划。而主题的选择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自我爱好的联系。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完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在浏览本组活动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前提下,分组拟订活动计划,每组围绕一个问题,如搜集字谜、编写字谜、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等等,进行分工,人人参与,展开活动。在近一周的实践活动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展示出了各自劳动所得:有的学生找到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书法作品以体现汉字的有趣;有的学生摘抄字谜、笑话、歇后语、自编字谜;还有的持更改错字本记录了全班同学近一周来的错字,呼吁同学们消灭错字;更有的找来了古代汉语想给大家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通过手抄报、书法、记录本、猜一猜、对一对等形式展现出来了。学生们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了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成果展示,丰富学习
这样的汇报方式,学生很喜欢,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小组的活动特色,还可以品尝到一回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大餐,了解、吸纳别组的学习成果扩充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
三、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综合性学习中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到活动中。例如,在“走进信息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运用所得的信息进行研究,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们开展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围绕本次活动的内容,讨论活动的意义、目的、任务;接着指导学生成立调查小组,指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调查的途径;然后各小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调查;最后把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建议书、表扬稿、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活动中各组成员积极投入,深入实践,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我们的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中,孩子们在诗海拾贝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写诗的热情和冲动,很想亲自试一试。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先带领学生品析赏读诗歌《致老鼠》、《爸爸的鼾声》几个阅读材料,孩子们对这两篇儿童诗特别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好玩而富有情趣的诗歌,如《云》、《风》、《雨滴》、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汉》、英国著名儿童诗人米尔恩的《小山上的风》等,让孩子们有选择地品读朗诵,说说各自的喜欢理由,谈谈诗歌的创作技巧,品味它们巧妙独特的构思,渐渐地,孩子们更深的领会到了写诗的一些小窍门,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大胆想象、运用假设等。同学们跃跃欲试,大胆创造。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四、综合性学习重视多角度评价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超级秘书网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铜印,其中一件方形铜印宽3.5厘米,高1.4厘米,背微拱,中有鋬钮,有四饕餮图案组成的纹饰。这种印章过去少见,应该就是墓主蜀王的玺印(图一)。
从1999年起至2008年,四川考古人士配合三峡抢救性考古工作,对省内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文化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清理。1999年第一次清理墓葬6座;2003年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2007年又清理墓葬26座。其中时代约为战国早期的33号大墓,最为引人注目。其墓坑宽7.3米,长9米以上;虽曾遭遇盗掘,但墓坑东部仍出土铜器130余件,其中礼器有鼎、缶、簠、甗、敦、罍、壶、豆(带盖)、鉴、匜等,其基本组合与中原文化相似,而罕见于蜀域;兵器以戈为多(21件),另有钺、剑、矛、刀、箭镞等;用具有釜、鍪、尖底盒、勺、镂空器座等;工具有凿、削、斤、手锯、雕刀等;饰物亦有10余件;但没有发现乐器。许多出土器物与新都马家大墓非常相近。30多件陶器中有7件为彩绘。陶器中有尖底盏、花边口圜底罐、钵、网坠等。根据此墓规格和出土器物情况,其并非一般贵族墓葬,应该是开明王朝时期的巴地王侯陵墓。
宣汉罗家坝遗址前后出土巴蜀铜印6件。在第二次发掘中,12号墓出土的蝴蝶形印章,蝶翅和蝶身都刻画精美,是国内唯一的特殊印章形式,但印文锈蚀不能辨认。10号墓墓主为女性,出土圆形青铜印章,印文为汉字“王”与火焰形和蝌蚪形符号所组成,当是巴賨贵族。21号墓墓主应是武士,出土一件较薄的青铜印章,印文不可辨认。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在王侯一级的33号墓坑中,墓主骨架腰部发现一件青铜圆印,直径约8厘米,印文经处理后相当清晰,因做工精细,被誉为最完整的巴王印章(图二)。
新都蜀王玺印解读
新都马家大墓出土的方形玺印,上面刻有巴蜀特有的图像文字(图一)。印文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由三个文字所组成。中心是张开的铠甲图像,顶上有头盔,甲衣由25块铠甲片联缀而成,是为一字。铠甲图像的左右两边,各有一牙璋图像,右侧图像略有蚀坏,这是相同的两个字。过去多将这种牙璋图像解释成“铎”。虽然图像的外表有突起的乳丁,与铎相似,但中间应有铃舌,执柄才能摇响;而且其放置方式,应该是大口朝下,方能稳定。但该图形象是大口朝上,与铎不合。印文下半部分也由三个文字组成,主体是两个光头人呈携手状,成为一字;而携手之处的“三星玉版”,又是一字。下面的空处,刻有一带盖的罍,也是一个文字。
印文中的铠甲图像,显然意在强调武力保卫,故可读“武”。这个字应是开明王朝标志性徽记,象形气息甚浓。对比一下大墓中出土的5件成组器物上,多刻有一种徽记文字,类似古汉字“”形;整体上看,好像宫廷洞门前面的栅栏,又像是具有左右两根立柱的牌坊,与后面宫门互相套叠。笔者发现,这个徽记应该是印文铠甲图像的符号化,实为一字。其下角有一小方块,中有斜线。笔者曾撰文论证过,这一合文应即“开明”二字。在唐宋有不少集录古文奇字的书籍,如唐崔希裕《纂古》一书,曾收录“古文”一字,字形就是“”,宋人转录时定为“明”字;笔者疑此字本是“开明”合文里的“开”字,唐人熟知,在宋人转录时漏掉“开”的部分,却把“明”字的隶定结果保留下来了。宋代郭忠恕《汗简》曾经征引古文七十一家,其中古文“日”字,是方块形中间一根折线,或许就是那个“明”字的省文。
印文下半二人交握图像,笔者以为是望、丛二帝政权和平交接的象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皆言荆人鳖灵至蜀时,正值古蜀国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的阶段。鳖灵将水患制平,使蜀民安居乐业,获得了民众的爱戴。末代望帝随即将王位禅让给鳖灵,后者遂建开明王朝,自称丛帝。现今郫县还有望丛祠,内有二帝陵园,证明这种特殊的改朝换代形式,是以和谐稳定为主。由于政权是和平过渡,应当对这种和谐的大局广为宣传,所以开明时期的印章文字上,经常出现两个汉字“王”并列现象——这在中原各国“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思维里,是决不允许的。印章文字中还有两个蝌蚪图像并列的字,应是两个“王”字并列的简化版,笔者已考证其为“仁”字,即推己及人之义。马家王印上的二人交握,就是这个“仁”字的图像化,也是对望丛二帝政权和平移交的肯定。
印文中心“三星玉版”图像,按照古代星野学说,蜀地所对应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井宿(西方称为双子座),八星聚集如井,又名东井。其中比较明显的三颗星,大致呈宝盖形,可能就是对三星玉版的描绘。这一“三星”图像文字,显然有古代帝王常说的“奉天承运”之意,似可读为“御”,表示玺印是君王所用。20世纪80年代成都沙河附近征集到一件方形铜印(图四),印文相当特殊:全文10字,分为左右两半,两边文字基本相同,但位置相互颠倒;似乎是按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方向,彼此对称。印文由三星玉版、“心手文”、光人头和居于中心的人体(或尸体)5种组成。马家大印上的“三星玉版”,是望、丛二帝友好联合的结果,此印左上方即有此文,首先把政治大义揭出。左下接着就是兵器上常见的手臂形文和蝌蚪形文,具有后来所说的“尽忠报国”的意思。三星玉版的右边是一横置的光头,似指前代望帝;光头下面的人体轮廓线,相对的是类似篆文“大”字的人体形,居于印文的中心部分,或指传说中浮江而上的鳖灵,即开明丛帝。这一玺印,可作马家王印文义的补充。
马家大印下面罍的图像,是蜀人祭祀时常用的礼器,可读为“礼”。这种罍形文,在其他地区印章里也能见到。如1981年蒲江县东北公社一大队六队战国墓出土一件方形铜印,上有5个礼器图像的文字,从右至左为圆璧、方璧、圭、铎、罍,都是礼器,推想是印主佩戴在身上的辟邪物。1992年什邡市城西丝绸厂战国船棺墓所出方形铜印,印文为巴蜀文字,印背上却刻有“十方王”4个汉字。其印文下半部分,左为罍的图像,右为牙璋图像,中间被一S形弧线隔开,与马家王印的表现如出一辙。
总之,马家王印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可以定为开明蜀王的玺印。印文中有开明徽记与政权象征,并有开明王朝大力提倡的主题语言“武、信、仁、礼”,其中囊括了政治信念、社会伦理、生活行为、人生哲理诸多方面的内涵。
宣汉巴王玺印解读
宣汉罗家坝33号大墓出土的圆形铜印,现在尚无专门的研究报告公布,故仅能就个人认识谈一些看法。此印为阳刻印文,上有13个巴蜀图像文字(图二)。中心部分自上而下直行5个字,顶上是一个“三星”图像,与马家王印三星玉版异曲同工,应是代表蜀地星野对应的井宿,有“奉天承运”之义。其下为一月牙形图像,但中间有尖。笔者根据其他蜀印上与此相同的文字,常有与“王”字组合的现象,得知此文有子孙昌盛之意。其下又有银锭形图像文字,是表示社会稳定的意思。再下面是四个圆点包围着的门形图像,四点包围相当于中原邦国名称被方框包围一样,应是对国家徽记的尊重。这一门形图像文字,在马家大墓出土的成组器物上,皆有同样的徽记,应是开明王朝标志。只不过宣汉大印上笔划更加整齐,上下皆有横划,横划中间实际上是铠甲图像,与马家王印略有不同的只是铠甲的两袖呈下垂状而已。如果将此字看做平顶房屋,则两侧的立柱呈悬空状,这在建筑上是不可行的。此文下面是一个十芒太阳图像,显然代表光明,故可读“明”,那么这一铠甲形文字就可以读“开”了。这一直行印文5字,可读为御、孙、定、开明。
中心一行的两边,最明显的是左右各有一长兵器戈戟插在墩座上的图像,表示武力保卫,故均可读“武”。今人或将这一图像视为树木,这一推测须视铠甲图像为房屋方合;若房屋被否定,则与铠甲相配者就应是戈戟了。在这一戈戟图像的上下,各有一个相同的文字,左边戈戟上下各有一个“十”字。这个字是蜀域中小的邦国名称,今什邡市城关镇就出土有“十方王印”,邦国旧称为“方”,那里的小邦国即名为“十方”。现在宣汉此印证明“十方”的范围比较宽广,一直到川东北皆有此称。印文右边戈戟上下皆有一蝌蚪形文,此文成都沙河方印上已有(参见图四)。笔者曾按《山海经》中半鱼半蛇的“鱼妇”形象,推测此文与古蜀王鱼凫有关,则此文应属族徽,或指鱼族,故知此印印主既是十方王族,又是鱼族后裔。由于久已臣服开明王朝,故“开明”徽记大而居中,印主徽记则小而不显眼,以示谦卑。中心行的两边,共有6个文字,两个表“武”,4个表族。
在印文的左侧,还有一个“丁”字形符号,似为一种短兵器,暂读为“干”;右侧有两个蝌蚪形连体符号,在巴县冬笋坝50号墓出土的长方形印章中,即有此字存在。由于又出土两件同样规格的汉字印章,与此字对应者为“仁”,故大印印文亦当为“仁”。这左右两侧的小字“干”和“仁”,标志着一武一文,应该是印主所持有的行为理念。
推测自称十方王族的印主,应为开明蜀王直系,在巴地坐镇,此印即其玺印。拿它与新都蜀王玺印对比,在地域性政治表现上明显存在一定变化:新都印文上有礼器璋罍及两人牵手图像,呈现一种和谐景象;而此印文字的主体内容虽与之相同,但所强调的是干戈和稳定,可见巴地宣汉与开明王朝中心的新都,相互关系趋向严峻。
简单的结语
在巴蜀政治核心地带发现的这两座王陵,首先补充了文献记载之不足,对于《蜀王本纪》所谓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是一种澄清。开明王朝是既有文字,也有礼乐的时代。马家蜀王印显然是早期产物,虽在开明五至九世墓中出土,但不排除玺印刻于开明初世,成为王室的传家宝。上面的文字以图像式为主,以后才逐渐过渡到符号化。从墓中成组器物上的刻符可见,那时图像文字正在向符号文字迈进。马家大墓出土系列礼器,还有编钟,已是王朝礼乐盛行的证明。这种礼乐文明的发展,必然有过去的基础。这就是说,开明以前的杜宇王朝其实已有礼乐制度,并非从开明王朝才开始兴起。
再次,玺印说明开明王朝统辖区内,仍有一些小的邦国存在,如“十方”就是一例。什邡市船棺墓出土的“十方王”玺印,初步证明“什邡”这一古老地名,实际上源于上古的“十方”邦国;而宣汉王印又表明,其属地也在十方国境,这一邦国,实已由沱江石亭江流域,延伸至嘉陵江巴河流域。古老的鱼凫族,国破以后,分散到巴蜀各地,宣汉亦有一支。通过玺印文字的研究,可以弥补若干缺失的史料。
本届亚运会于2006年12月16日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健儿们共获得165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一。
医改具体方案今年6月出台
央行担忧通胀压力
一年一度的财经年会日前在京召开,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年会时透露了央行眼下担忧的两件事情:一是潜在的通胀压力;二是国内居高不下的储蓄率。
我国养老金“空账”达8000亿
全国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5亿人,其中4367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研究报告说,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眼下,很多没有达到退休年龄,只有40多岁、50多岁的职工都早早退休。这一因素与老龄化一起,使养老账户资金严重亏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
[外媒针对我国器官移植情况,编造虚假新闻,恶意攻击我国司法制度]
有海外媒体借着器官移植这项医疗活动编造虚假新闻,恶意攻击我国的司法制度。实际上,在该新闻播出的前一天,这家媒体的记者还对我国对卫生部负责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专题独家采访,采访的主题是要了解我国在实行器官移植管理办法之后的情况。但是,在他的报道中却没有提及我国对器官移植加强管理的事情。他虚拟事实,捏造我国的器官移植存在严重问题,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别有用心的报道。
透过虚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嘴脸;透过真实的新闻,我们可以看到虚假的世界――这才是有些新闻的价值所在。
老百姓用电会有降价空间
国务院总理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到“确保人民群众得到质优价廉的电力服务”。
发电引入竞争机制以后,电厂投资的成本已大幅下降。如过去建燃煤电厂每千瓦需5000元建设成本,现在降到了3000多元,大量的社会资本投资电力,使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电力投资短缺的难题。
北京715亿扶植公交
北京公交管理进行重大改革,全市采取多种措施优先发展公交,以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实行低票价策略,取消月票。分析人士指出,北京交通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改革模式不一定能够在其他大城市推广,但将对其它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产生推动作用。从上市公司方面看,北京巴士将从此次公交改革中获益。
“龙的传人”不是“Dragon”的后代
赵志疆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正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牌,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他认为,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早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各国的华人聚居地内,数量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早已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传统文化作为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核心力量,无论任何时候都是人们自发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因此,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一经,就立刻遭到了外界舆论的一致炮轰。就像网友所质疑的那样,民族文化图腾岂能随便篡改在这种事关举国人民的群体性问题时,谁有资格代表我谁又有资格代表13亿其他的中国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特色课程是针对已施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大一统”式无差别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改革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形式的突破。这种课程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强教学手段的个性化、有重点的倾斜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使学生领悟语言独特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预期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汉语言素养,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高中语文构建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改传统教学过度注重应试的工具性为语言本质上应有的文化应用性。也就是说,汉语言诚然是一门高度专业的知识类学科,但由于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上具有的纽带性和承载作用,汉语言绝不止于多年来被偏颇地定位在工具类学科的地位上。构建特色课程能够使教与学双方重新重视汉语言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又举足轻重的文化应用性。有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佐证就是早期国内从事外语翻译的翻译大家往往也是文学家、艺术家,而新时期培养出的只是译者,却称不上“家”。原因无它,正是对母语学习积淀之不足的影响。
二、特色课程构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意义
1.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能力
特色课程的构建核心在于突出语文教学的特色与特点,使学生得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曾经司空见惯的语文内容。比如当《祝福》从书面文字跃然而成电影《祥林嫂》时,银幕上晦暗、沉闷的背景、服装乃至演员面部的妆容无一不在凸显祥林嫂遭受三次打击后逐渐被旧社会吞噬的悲剧人生演进过程。这样的转换使平面汉字变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声音、动作,使作品潜藏的悲剧性和艺术美感更加被突出和放大。而在视觉、听觉被强烈震撼的同时,文字的美自然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可以说,特色课程的构建能够让汉语言的文化美从隐性向显性转变,而这也正是学生审美能力被不断培养的过程。
2.实现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特色课程的不拘一格能够比传统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艺术观赏性,这既是教学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也是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在新一代国民中传承与发扬的过程。学生在面对特色课程时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有可能改变其对语文教学固有的成见甚至偏见,使其对母语文化进行重新定位,继而从曾经的被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而这一改变正是语言文化代际间传播最不易被察觉却又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三、高中语文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1.鉴赏类特色课程
2.课题研究类特色课程
3.艺术创作类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1]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12(3):22.
[2]李明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29.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三)写作训练模块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关键词:古代汉语“使感”结构轻动词
一、引言
古代汉语中活跃着一大批由“V+人”式构成的“使感”结构的词语,这类词语起源较早,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语料也可见于各朝文献。
(1)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刘向《说苑》)
(2)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战国《楚辞》)
(3)知内东省事余万福向前扶之曰:“郎主方欢饮,郎君却作苦[恼人]语耶?”(北宋《南迁录》)
(4)若论火,空中金蛇搅绕,遍地一黑烟,烟掩人目,烈焰[烧人],并无遮挡。(明《封神演义(中)》)
(5)公卿叙班爵之章,或五或九;庶人来终亩之义,斯万斯千。已是[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清《天咫偶闻》)
(6)次子岳坤平日喜操强弓,骑怒马,演枪试剑,闻聘乃父,甚是技痒,一见燕超不许,冷语[冰人],面如土色。(民国《元代野史》)
学者们多从方言语料方面对“V+人”类“使感”结构进行分析,并未从古代汉语语料及轻动词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古代汉语语料,从轻动词角度研究“V+人”构成的“使感”结构。
“使感”结构这一称谓最早见于侯精一、温端正(1993)《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一书。该书提到:山西中区、南区都有“使感”结构,构成方式为“V+人”和“A+人”这一类形式,“使感”结构引起的感觉均为不舒服,在语义上它们表示“人某种不舒服的主观感受”。
三、“使感”结构的轻动词层面探究
用“V+人”的“使感结构”对古代汉语的语料进行分析,“春风风人”“愁人”“恼人语”“烈焰烧人”“冷语冰人”分别可作如下解释:“春风使人觉得舒服”“使人觉得发愁”“使人恼怒的话”“烈焰使人感到燥热难受”“冷语使人感到冰冷”。当对这些古代汉语的语料进行句法解释之后发现,“使感结构”的句子变成了显性使役结构。徐通锵(1998)认为,由于在使事成分之前加上了一个“使”类动字,原来那种含而不露的原因,即对使事产生影响的力量,就从“幕后”跑到“前台”,成为使动句的一个结构成分。此类显性轻动词存在的汉语句子被称为显性使役结构。我们可以将显性的使役结构标记为“NP1+使(+NP2)+V2”,“NP2”特定为“人”,“V2”为情感动词、心理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抽象的使役”。
以下主要从轻动词的角度考察“V+人”的“使感结构”。GrimshawJ和MesterA(1988)在研究日语动词时提出了轻动词的概念。他们提出了主目语让渡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某些语言里存在一类特殊的动词“轻动词”,认为其不指派任何语义角色,而是吸取主要谓词的题元栅,该假设开启了轻动词研究的先河。此后,Chomsky(1995:219~293,2000:89~155)在最简方案中设置了轻动词(lightverb)“v”这个功能语类,他对轻动词分别从形态上和句法上作了解释。指出轻动词不表达语义内容,在形态上为零形式,在句法上选择“VP”作补语,投射一个“VP”。但是,不同学者对“轻动词”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轻动词这一理论有着相异的见解。Bowers(2002)认为,英语中的系动词“be”和“get”以及主动词“have”和“get”,与轻动词“v”同属功能语类“Pr”。戴曼纯(2002)认为,英语助动词“be”和“have”、情态动词及汉语能愿动词均属轻动词。
从“使感”结构的语义表现上看,它应该是一种使役结构,这一结构的附加语义“使……觉得”来自句法生成时的轻动词。当“春风风人”“愁人”等解释为:“春风使人觉得舒服”“某事使人觉得发愁”时,轻动词是显性轻动词,具有独立的语音形式,如英语中的“make”“cause”等。显性轻动词不会触发下层结构发生移位,下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呆在原位不动,以下句子的生成过程能够更清楚地展示此类显性使役结构的生成。
冯胜利(2005)认为,轻动词移位的句法现象在古人的注释中也可见其一斑。当然,古人没有“轻动词”的概念,但从他们的注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派生”与“被派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譬如《孟子》:“朝诸侯”。赵岐注曰:“使邻国诸侯……朝之”。从赵岐的注解当中可以看出,“朝诸侯”即“使诸侯朝”。由此可见,古人凭语感而得的解释与轻动词理论不谋而合。古汉语语料“愁人”可作此解释“使人(有)愁”。这一语中的“使”“有”是轻动词,故能以空动词的形式出现,首先引起移位,然后导致“愁人”的结构。
从古汉语中的“使感”结构本身来看,它在语义上含有“致使”义。因此从语义上可断定“使感”结构应该是使役结构。我们选取古代汉语的使感结构“春风风人”这一短语为例,分析此类隐性使役结构的生成过程。
如图3所示:动词“风”投射生成动词短语“VP”,处于标志语位置的是“人”,而在“V’”之下存在一个轻动词“v”,它的标志语是“春风”,补足语是以“风”为核心词的“VP”。此处,“V’”之下存在的轻动词“v”有“使……有……感觉”的语义。根据Chomsky(1995、2000),该轻动词没有语音形式,是一个零形式,它属于使动范畴的虚词,而零形式的使役虚词,它的功能是残缺的,句子不符合语法功能,需要与一个自由语素结合后才符合语法。于是,“V”从下层上升与过渡性轻动词或隐性轻动词合并,吸引核心动词“风”前移,与之结合来实现它的语法功能。而核心词移位与其结合后,便带上了它的语义特征,原来是空位的轻动词就获得了相应的附加意义,用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风”。于是便形成了“春风风人”这样表层形式的句子形式,而其句意上则与其深层形式相同,从而产生了附加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轻动词的存在触发不同的句法移位,从而生成不同表层结构的句子。它的附加意义“使……感觉”从生成语法角度也会得到很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Bowers,J.Transitivity[J].LinguisticInquiry,2002,(2):183~224.
[2]Chomsky,N.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MA:MITPress,1995.
[3]Chomsky,N.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M].Cambridge,MA:MITPress,2000.
[4]Martin,R,D.Michaels.&J.Uriagereka.StepbyStep:EssaysonMinimalistSyntaxinHonourofHowardLasnik[M].Cambridge,MA:MITPress,2000.
[5]Grimshaw,J&A.Mester.LightVerbsandTheta-Marking[J].Linguisticinquiry,1988,(2):205~232.
[6]戴曼纯.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J].现代外语,2002,(2):120~141.
[7]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1):3~16.
[8]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9]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10]胡双宝.文水话的自感动词结构“V人”[J].中国语文,1984,(4):268~275.
[11]吕建国.慈利方言“A人子”式形容词和名词[J].汉语学报,2008,(3):44~49.
[12]刘瑞明.方言自感动词“V+人”综述[J].汉字文化,1999,(3):59~62.
[13]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罗昕如.湘语中的“V人”类自感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103~108.
[15]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6]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7]徐通锵.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J].世界汉语教学,1998,(1):11~21.
[18]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关键词]拇指文化英语短信语言网络语言
一、介绍
借用手机发送短信息,以及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聊天工具都实在是一大发明。而本来具有语言传递功能的手机变成了海明威电报式的解读。使耳朵闲置,却让文字彰显更大的作用;使嘴巴休息,而让拇指灵敏发达起来。所以,如今多了一个新名词,叫做“拇指文化”(thumbculture)。意指善用拇指来操纵手机按键、电脑键盘、玩PDA等高科技产品的人,亦是近几年才出现的高科技产品特殊文化。在流行时尚中,拇指成为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通过手机和因特网张扬个性的时代真的开始了!
信息时代无论在街头、办公室还是在公园、公交车上,随处都可以看见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或神情专注或突然发笑的人,你也许会看到他(她)的手指在手机上轻舞飞扬。短信以其随意性、及时性、简洁性、互动性等新特征,成为现代人们的新宠,“拇指一族”应运而生,“第五媒体”横空出世。这一切迹象似乎都在表明,现代社会,一个以手指上的游戏为标志的“拇指文化”时代已经到来。
它以特别的书写方式和语言特色,更多地承载着现代人日益增长的交流需求。拇指文化所营造的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是交际手段上的革新,它所带来的同时也是交际观念的更新,并由此带动语言特点的变化,可以说手机短信如今正悄然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使用。
二、社会受用人群
确实,短信因为学生们追求廉价通讯的初衷而遍布开来,如今已是年轻人演绎生活状态的最佳工具。“我不说话也要让你知道我在想什么”,“不固守在电脑两侧也能随时打个招呼”——这成为“拇指族”们的新诉求。
根据一项调查,时下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依序是互联网、手机、电视及报纸。调查显示,超过2/3的青少年认为互联网和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高,其次才是电视及报纸。
由“数字化未来”中心的《世界互联网研究报告》称,12岁至14岁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率在英国是100%,其次是以色列,为98%,捷克和澳门为96%,加拿大为95%,美国为88%。2006年,YouGov通过对16500英国手机用户调查发现:
据统计,目前欧美年轻人手机的拥有率高达90%,真是到了人手一机的地步。发手机短信已成为青年人时下最为流行的沟通方式。
短信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价廉、快捷、简短、丰富、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而这又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对人际交往具有强烈需要的心理特征。
三、语言和特征
网际网路拉近时空的距离,造就出在不同语体和不同文化冲击下的网路语言,其独特风格因网际网路使用人口的与日俱增,影响力愈加不可忽视。与社会因素有关的情况或背景的沟通,决定了参与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沟通。
Socialnetworkstudiesoflanguagevariationandchangetypicallydefineanetworkthroughcontactsoffriendshipandkinshipinasharedterritory,inwhichahigherfrequencyofcontacttendstomeanagreatermultiplexityofsocialties.(Paolillo2001:186)
(一)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
透过网路的人际沟通和学习活动仍以语言文字讯息为主,视听讯息则居辅质,因此透过网路虽有视听刺激,但网路语言之使用并不同于书面语,反而是以口语系统使用运作。
However,whenitcomestoCMC,specificallyonlinechatting,theboundariesbetweenwritingandspeakingbecomesofuzzythatsomewriterscalledInternetlanguage“writtenspeech”(Crystal2001:25).
因应这个需要,网路语言应运而生,以书面文字符号系统达到口语化沟通的目的。网路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体。
Modernlinguisticshastakenspokenlanguagesasitsessentialobjectofstudyandtreatswritingonlyasaspeechsurrogate,“merelyawayofrecordinglanguagebymeansofvisiblemarks”(Bloomfield1933:21)
(三)文字、图片、声音、符号等混合使用
网络语言和短信语体中,语言有着不可思议的丰富和变幻的可能。数字、英文等都可以无规则地混编杂糅着使用,并由此而不断创造出符合或失落语法规则的新词、生词,短信语言从这点来说完全是这个时尚的信息社会所孕育的一种新生代语言。在手机日益普及的这个时代,短信用户们为了提高输入速度,随心所欲或别出心裁地对英语词汇进行改造,主要有缩写、首字母组合、拟声法、符号表情等。
四、使用形式
(一)缩写(Abbreviations)
SMS的缩写和一般的“don't”或者“they're”的缩写不一样,但是意图是一样的:去掉不必要的部分同时保持意思明确。元音常被去除,但仍能辨别出单词一般发音。数字8有时代表eight的音,因此later变成了l8r。数字4也常用于替代for就像2取代to。看这些SMS的缩写:
u=you
r=are
thx=thanks
y=why
de=the
@=at
msg=message
luv=love
ur=your,you're
2=to,too,two
4=for,four
2day=today
2moro=tomorrow
2nite=tonight
b4=before
l8r=later
gr8=great
sum1=someone
no1=noone
ne=any
cuz=because
plz=please
k=ok
wif=with
n=and
b=be
(二)首字母缩写(initials)
首字母是由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例如UN就是UnitedNations)。在短信中,首字母是常用的短语。此外,单独的字母也可能取代听起来类似的单词。看看这些例子:
brb=berightback
btw=bytheway
bf=boyfriend
bff=bestfriendsforever
cu=seeyou
dnd=donotdisturbe
dono=don'tknow
g2g=gottogo
ttyl=talktoyoulater
jk=justkidding
jj=justjoking
jam=justaminute
lol=laughoutloud
rotflol=rollingonthefloorlaughingoutloud
ic=isee
ily=iloveyou
iuno=idon'tknow
idc=idon'tcare
omg=ohmygod
sms=shortmessageservice
spam=unwantedchatcontent
sup=what'sup
u2=youtoo
xoxo=hugsandkisses
zzz=tired,boredorsleepy
w/e=whatever
InBlakeman(2004),initialsofthistypearethemajorityinEnglishIRC.AsarguedbyBlakeman,itisunderstandablethattocompensatetheinefficienciesofmanuallyinputtingsentences,Internetchattersprefertouseinitialsincommunicating.
(三)拟声法(OnomatopoeiaorSoundEffects)
拟声法或者是音效则根据话语表达的效果的具体演变,从而更接近口语化。
huh?=confusedordon'tunderstand
mhmm=nodoragreewith
aha=gotit
grrr=angryorfrustration
brrr=cold
meow=kittenorcat
rawr=catfight
ugh=obviouslyorrollingeyes
blahblahblah=omit
tsktsk=toobad,notsogoodordisagree
whew=letoutabreath
muahahaha=veryfunny
(四)表情符号(Emotions)
表情符号的运用反映出使用者的想象力,这也使交流变得更加直观起来:
:)=happysmile
:D=bigsmileorgrin
:(=sad
;)=wink
:,(=cryortear
:P=tougueout
:O=shock
:S=confused
>:(=angry
S2=heart
五、社会问题及发展趋势
据调查,15~25岁的青少年是拇指文化的主要群体,这样也可以说拇指文化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是否具有长久性呢?
aweak-tiesocialnetworkmodelcanbridgethesocialclassandsocialnetwork.IntheInternetcommunity,thedegreeofdiversityofthestylizedlinguisticvarietiesindexesthevirtualand/orsocialstatusofitsparticipants:themorediversifiedone’sInternetlanguageis,thehigherishis/hervirtualand/orsocialstatus.(Milroy,1992)
Thumbculturenamely,afashionableandcoolidentity,aninterestingandentertainingidentity,anunconventionalandevenrebelliousidentity,aninternationallyorientedortransnationalidentity,andaknowledgeableortechnologicallyadvancedidentity.
[1]Bloomfield,Leonard.Language[M].NewYork:HenryHoltandCo,1933.
[2]Crystal,David.LanguageandThe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3]Milroy,Lesley&JamesMilroy.Socialnetworkandsocialclass:Towardanintegratedsociolinguisticmodel[M].LanguageinSociety,1992,21:1-26.
[4]Blakeman,Adam.AnInvestigationoftheLanguageofInternetChatRooms[J].2004.
[5]Paolillo,John.LanguagevariationonInternetRelayChat:Asocialnetworkapproach[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2001,5(2):180-213.
[6]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7]唐叶.手机短信SMS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社会科学家,
2005年03期:188-190.
[8]张莉.网络带来语体变化[N].北京科技报,2001年.
ApplysisofEnglish“thumbculture”
(一)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古诗词中的句子,每条横线上写一句。(8分)
1.走过春夏秋冬,感悟诗情画意。初春,我们同白居易徜徉在西子湖畔,领略“,
”的万物复苏;盛夏,我们随杨万里漫步在千里荷塘,享受“,
”的别致风光;仲秋,我们与龚自珍一起体味“,
”的独特感悟;深冬,我们和岑参一同欣赏“,
”的北国雪景。美妙的千古绝句,旖旎的四季风光,永远荡漾在我们心中。
(二)综合性学习:观赏“八骏图”,积淀“马文化”。下图是价值连城的徐悲鸿的《八骏图》。请你细心观察、认真品味,按要求完成2~8题。(12分)
2.从画面的构图、意蕴及象征意义方面,为展览馆的解说员写一段解说词。(2分)
答:
3.下面是给《八骏图》题写的一幅条幅。请把这一书法作品中的字用楷体,按正确的顺序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字迹工整,不写繁体字。(1分)
4.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图示,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2分)
(1)从汉字的起源看:
(2)从汉字的发展看:
5.请你将自己积累的有关“马”的俗语、传说,各写出两个来。(2分)
(1)有关马的俗语:①②
(2)有关马的传说:①
②
6.你读过的名著中一定有涉及马的故事,请写出两部名著中的马的名称。(2分)
答:在《》作品中,有马;
在《》作品中,有马。
7.农历猪年春节,有人根据徐悲鸿的《八骏图》写了副上联,请你对出下联。(1分)
上联:骏马金鞍跨上康庄路
下联:
8.过去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战场上,马都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马的作用大大不及从前。由此,人们对马的作用展开辩论。请针对甲方的观点,从相反的角度述说你的观点。(2分)
甲方观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汽车、飞机取代了马匹成为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马在现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可以说,马这种动物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所以最终可以为人冷落、遗忘直至消亡。
你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从选文中找出与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含义相同的词。(2分)
(1)悉如外人()(2)便要还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从选文中梳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2分)
1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2分)
三、现代文阅读(45分)
让人类冬眠
陈群
①人类可以像动物一样“冬眠”吗?美国科学家正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三组研究人员都在争取第一个在人类身上试验“人工诱发冬眠”技术,全球首次试验有望在今年末启动。
③根据他提出的观点,救护车上应当配备生理盐水,这样当因车祸受重伤的病人因血液中钠元素过度流失造成血浆浓度下降的时候,可以在现场输入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暂时提高血浆黏稠度。这会使病人的体温从37℃迅速下降到10℃,并使新陈代谢变慢,延缓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和伤口的恶化。这几十分钟“休眠”就可能拖住死神的脚步。
⑤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的复生研究中心也加入了这场科研竞赛,不过,他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UCLA医学院的一名研究员表示:“我们从20分钟(休眠)起步,但很快就会想突破局限,也许会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我们还不知道。”
⑥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在每年4~6个月的冬眠中,它们的心跳、脉搏、新陈代谢都降到最低限度,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
⑨领导此次研究的生化学家马克罗斯认为,所有哺乳动物可能都具有“冬眠”的潜在能力,甚至人类也具有这种能力。而科学家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潜在的开关,按照需求进行冬眠状态的转换。
⑩此前,人类“冬眠”的例子屡见不鲜。1999年,曾经有一位挪威滑雪者不幸被埋在雪下一个多小时,在获救后人们发现他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体温也从正常的37℃降到了13℃,但是他最终还是通过治疗活了过来。
{11}2001年,刚刚学会走路的加拿大幼童艾丽卡诺德比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竟然自己糊里糊涂地走到室外,当她被母亲找到时,全身已经冻僵了。
{12}小艾丽卡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宣布她已经“临床死亡”,因为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两个多小时,体温已降至16℃。但医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为艾丽卡实施解冻。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最后艾丽卡真的苏醒过来了!
{13}最令人称奇的例子发生在去年10月。35岁的日本男子内越光高在登山途中不慎坠落沟谷,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昏睡了24天,等救援人员找到他时,他的体温只有22℃,但依然还活着。医生认为他当时进入了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除了脑部活动仍继续外,身体其他器官的新陈代谢都几乎停滞。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他奇迹般地重返工作岗位。
{14}其实,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人工诱导冬眠”技术,后来因进展缓慢而放弃。在中断二十多年后,内越光高的“复活”奇迹再次激发了NASA的热情,并为此项研究划拨了资金。而欧洲宇航局也从2004年开始投入大笔资金,研究让宇航员“冬眠”的课题。
{15}如果让宇航员在漫长的太空航行中进入“冬眠”,对食物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也可以解决掉诸如心理压力、孤独症等棘手问题,为载人航天器登陆遥远的星球铺平道路。欧航局希望,如果这种“冬眠系统”及时发明出来,那么他们将在2033年发射飞船,派人类登陆火星。
(选自《知识窗》2007年第8期)
14.通读全文,请简要回答什么是冬眠?(1分)
17.纵观全文,请说说人类冬眠有哪些好处?(2分)
18.作者为了把人类冬眠说明白,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第{10}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说出一种即可)(4分)
说明方法:
作用:
19.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表达作用。(4分)
(1)慢慢进入冬眠状态,呼吸几乎完全停止。
(2)欧洲宇航局也从2004年开始投入大笔资金,研究让宇航员“冬眠”的课题。
“千城一面”与“自主文化”
江明
①近两年,关于国学、炎黄等“宏大文化”的品评争论,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名利炒作的工具。“功利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一些曾经熟悉的人文印象、某些淳朴的地方风情,却在渐渐模糊,甚至被遗忘,继而消逝。最典型的,各地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被大批拆除,广场花园、形象大街建得热火朝天,城市规划难抑崇洋意味。“千城一面”不仅令人产生视觉疲劳,曾经不尽相同的地方民俗也随着外部环境与内在思想的改变渐渐“雷同”。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②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时常是按照“尊重历史、保护氛围”的原则进行。漫步于一些欧洲城市,你会感叹于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稍事休息的咖啡厅,没准就有上百年历史,墙上发黄的老照片则在向你娓娓道来它的亲历与沧桑;面对历史人物、艺术家的故居老宅,你的脑海中不禁会浮现重大历史事件、杰出艺术作品的缔造映像。工业与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古罗马、拜占庭、哥德、文艺复兴、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永不“落伍”,成为镶嵌在城市中的一颗颗明珠。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地居民常常以历史积淀为荣耀,以人文传承为自豪,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保持着特有的平和与宁静。再看“年轻”的美国,一口百年水井也会被围栏保护。西部牛仔、西部淘金等“冒险史”,更被视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
③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地方特色建筑繁多,人文风情积淀深厚。京韵文化、海派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不是兼具“胡同祥和与皇家雄伟”的气度,就是蕴含“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豁达,要么则映衬着“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的顽强坚韧……种种优秀的人性品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产,极大地体现出中国各地的人文精髓,无异于一笔笔无价的财富。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
④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有时是会面临一些难点,但这并非是取与舍的对立。某种程度上,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因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亲和力与包容性的,吸收先进文化不等于放弃既有的精华。倘若善加引导,有针对性地融合,强强结合就会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至于文化与风格的纯粹性,只要不片面狭隘,同样有法可解。就建筑风格统一而言,巴黎的老城与新城,已是创新发展与古迹保护的典型范例。
⑤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内一些地方,正掀起如火如荼的“申遗热”;或是以沟通交流为名,频频举办“XX文化节”。“文化觉醒”的口号是不错,但实质却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旅游开发、招商引资、GDP政绩、利益驱动,功利的导向令原生态氛围变味走样,更致使一些自然、人文、非物质遗产遭遇毁灭式攫取。“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⑥没有精神信念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则可能是盲动的躯壳。在倡导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应当继承保护自身已有的精粹,向更广大的范围推介传播;同时,还应通过传媒倡导、艺术创造、群众文艺、校园活动、企业经营理念等途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型城乡文化,最终形成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文化。也只有从地区实际出发、符合公众理想与行为的文化,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具备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最后要说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自主自足”,一味“与国际接轨”,难免“邯郸学步”。
(选自《人民论坛》第18期)
20.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大发感慨的?作者认为这一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分)
21.建筑是文化的反应。第②段中的画线部分“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居民一种怎样的文化理念?(2分)
22.第③段中谈到“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请你简要概括。(2分)
23.在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又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论证?(2分)
24.第⑤段中作者论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国人一种怎样的品位?(3分)
26.选文语言有的富有哲理,有的寓意深刻。下面摘录几句话,请你结合选文,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来。(2分)
(1)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2)“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抱一抱母亲
雪小禅
②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
③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剩光秃秃的杆了。
⑤他笑了笑说,没事的。其实他很想走,但他又从母亲的眼光中看出了留恋。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一直没有再嫁,把他拉扯大极不容易。母亲现在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要损失几万块。
⑥母亲要做各种化验,于是他有了任务,他要抱着母亲放在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在检查台上,因为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
⑦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他低下头去,然后抱起母亲,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流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全是为着他们撒娇让他抱,但他唯一没有抱过的人是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九十斤,身上的骨头都硌疼了他。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就一点点挪过去就行。
⑧那个瞬间,母亲好像有点羞涩,有点不好意思,但同室的人说,你儿子真好,让儿子抱着感觉怎么样?
⑨母亲的眼睛就有些湿润,他的心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去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其实无论怎么样,他都是要费这么大力气的,但母亲这个动作让他非常感动。
⑩他总以为母亲老了,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够了,所以更多的爱,他给了儿子和妻子。妻子总是撒娇着让他抱。妻子很丰满,比母亲沉很多,但是,他很愿意妻子冲他撒娇的,可是抱了母亲他才知道,母亲,需要他的拥抱。
{11}那一个月,他把母亲抱来抱去,后来母亲终于能走路了。
{12}从拥抱过母亲开始,他们母子开始交流。母亲开始给他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也关了手机,静静听着母亲说话。母亲的精神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夫说,得这种病的人能恢复到这种程度真是个奇迹。
{13}不久,母亲出院了。他又开始忙了,每天都那样忙,但周末的时候,他必然要回家。而回家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一下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子女的爱和温暖。
{14}那个拥抱很简单,但母亲说,儿子的拥抱是我晚年最好的礼物,千金难得。那是母亲在年夜饭的时候说的,说完,母亲悄悄哭了。他的儿子嚷着,奶奶,我也要抱你;他的妻子说,妈,我也要给您拥抱。
{15}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他从此明白,有时候,爱不需要太多语言,只要一个个轻轻的拥抱就可以了。
{16}如果母亲还在,那么,去拥抱自己的母亲吧。
(选自《青年文摘(红版)》2007年第6期,有改动)
27.请指出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母亲现在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要损失几万块。
(2)那是母亲在年夜饭的时候说的,说完,母亲悄悄哭了。
28.第{14}段中写道:“他的儿子嚷着,奶奶,我也要抱你;他的妻子说,妈,我也要给您拥抱。”作者这样写,蕴含着怎样的深意?(3分)
(1)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剩光秃秃的杆了。
30.品读第{15}段,揣摩揣摩,为什么说“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4分)
31.文中“他”的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作文(45分)
37.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走过,其间我们欣赏过人生的阴晴圆缺,经历过成长的喜怒哀乐,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读书的滋味、获奖的滋味、失败的滋味、成功的滋味、当家的滋味、淋雨的滋味……这些都将会铭刻在我们心里。
请以“的滋味”为题,书写一段你的真实经历或抒发你的真情实感。